七下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说课稿)
黑龙江省海林二中 孙立晶
?
一、本课地位
?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
桥梁(教材):
?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
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
?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二、学情分析
?
主体(学生):
?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
三、本课目标
?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
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
四、本课重点
?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
五、本课难点
?
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 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
六、教学方法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 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
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 历史小游戏 辩论 画图
?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
八、课堂反思
?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七年级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思路与课堂实录
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 孙敏
说案
“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分组学导”的案例课。“分组学导”教学模式自1999年开始实验,至今已有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人教社、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对“分组学导”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反复的指导、加工、提炼,使“分组学导”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下面我就结合“繁盛一时的隋朝”这堂课,简单谈谈“分组学导”的具体操作方式。
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在课间十分钟、学生比较混乱的时候悄悄地进入教室,观察孩子们的性格,尽量将特别外向和特别内向的孩子记住。上课时,当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自我介绍时,再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尤其是眼神。然后根据捕捉到的信息,将学生按性格、性别、能力、智力(从班主任处了解)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有利于学生间的资源共享,三是为了使同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划分好后,教师宣布评价制度:自己预习课文、总结出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得1分;搜集到相关的课外资料并总结整理,得1分;会将前后知识进行对比,得1分;将知识对比做成清晰的历史小报、从历史现象中提炼出观点、联系现实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1条得1分;会把历史知识点编成歌谣、作成诗词、谜语、用外语表述等等,出1条得2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答对一条得一分;鼓励创新,有其他方式的现场加分,最后得分多的小组获胜。
宣布评价制度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激励机制,教师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体态、语气等,培养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的士气,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归属感,从而精神放松、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使思维的河流流淌、奔腾、澎湃。
课前,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有了初步的知识框架,课堂上便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展现学生的风采,并使学生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品尝成功的快乐。鼓励学生先学,以贯彻新课标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中我还设置了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都是在学生已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对教材内涵进行的更深层次地挖掘,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探求历史本质规律。当然,这得感谢新教材,是新教材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放飞思维、踊跃创新的空间,有助于我们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标的思想,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在授课中,我也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巩固,最后设置的几个填空题,便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巩固。此环节的目的是在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
当然,分组学导的示范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因学习的开放性比较强,所以对教师的控班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收放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操作上难以达到十全十美的完美境界,但正是因为这种“缺憾的艺术”,才鞭策着教师一步一步地提高,推动着“分组学导”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使学生通过阅读,总结知识要点、搜集图片、史料、填图,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突破重点。
2.难点
(1)隋初经济的繁荣。通过学生总结繁荣的表现,讨论隋经济繁荣的原因。教师搜集数字,通过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用具体数字来突破难点。
(2)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述来突破,“作用”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讨论解决。设置“水运在古代为什么重要?”一题突破难点(2)。
(二)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
(三)课前导学
1.异质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史料。
2.前后知识点进行对比,提倡学习提前,形成多支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渗透点
1.学生歌唱历史歌谣导入新课。
2.学生自己动手填图,加深对大运河的了解。
3.关注社会现实,进行自我教育。
三、教学准备
1.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2.宣布奖励机制。
3.指导好板书员的板书,既要能培养学生的总结、书写能力,又要确保知识线索的清晰。
4.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总结、提炼情况;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处理情况(包括制作历史小报、制作课件、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对比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学生情绪、课堂气氛的调控措施,有张有驰、边收边放。
5.精心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练习题,编好知识要点歌。
6.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四、教学工具
实物投影
五、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上课,同学们,我们厦门五中初一(1)班是一个向上、文明、活泼的班集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当着全国各地这么多专家、领导的面,我们53名同学就拿出勇气来,让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一睹我们厦门特区中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风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有了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在今天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将选出最佳获胜小组,哪个小组将成为今天的获胜者呢?我们45分钟后见分晓。在正式的比赛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下册,上册的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讲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为了按朝代衔接起历史,老师编了这几句过渡歌谣,马上就要过新年了,请同学们用《新年快乐》的调子高歌一曲,同学们能不能唱好?
老师表扬鼓励各小组。同学们,正如歌词中所唱:“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立趋统一,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
中国历史在经过了长期的分裂、对峙局面后,终于进入了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那么为什么说隋朝是繁荣的呢?今天我们就到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寻找答案。哪个小组的同学做今天的板书设计师呢?(如果无人写,加大分值,鼓励同学上台书写)同学们课下都已积极地预习过了,老师现在问问同学们,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表扬评价后,老师再问一下同学们,第一个框题是“南北重归统一”,那么南北是怎样重归统一的?
表扬该同学后,老师详讲,我们先从北方的统一说起,请看大屏幕。(教师放北周、北齐对峙的图片)。北朝后期北方存在着两个并立的政权:北齐和北周。在南方与北齐、北周对峙的是南方的陈(放第二张图片)。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北方统一后,和南方的陈对峙的是北周。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隋(放第三张图片),此时和南方陈对峙的是北方的隋(放第四张图片)。589年,隋军南下灭了陈,使南北重归统一。老师再问问同学们,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为什么是隋灭了陈、而不是陈灭了隋呢?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南北各政权的使节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另外,自西晋后期,尤其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其中就包括同学们的家乡福建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当时,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甚至有许多官员也不顾政府禁令参与贸易,获取利益。这时南北双方的人们,都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希望能尽早结束分裂局面。所以说,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条件。好了,关于“南北重归统一”这一框题,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教师在学生答隋文帝或隋朝经济的繁荣后,设问: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各是什么?
教师鼓励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请看老师制作的表格,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隋朝经济的繁荣。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再加上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历史上也把隋文帝的统治称为“开皇之治”。
下面,同学们看课本的前言,有一个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大家讲一讲呢?
评价讲故事的同学后,提问:隋炀帝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吗?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又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下面我们就到第二个框题“大运河的开通”中寻找答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大运河的开通”呢?
教师顺势问 :“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隋炀帝为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也不是完全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他贪恋江都美景,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耀兵江南、攻打高丽的目的。但他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关于大运河的开通,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教师或借“四渠”或借“邗沟”的情况,导出问题“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在隋朝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出三条:
大运河开通后,大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古人曾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说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为什么水运在古代那么重要?
教师出示现在的运河示意图,请同学们和古运河图对比,说出古今运河有何不同?
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找准切入点,请同学看图,在图上填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填对的前三名各得2分,其他的得1分,填不完、填不对,不得分。
本节课我们学完了,老师抽查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教师出示题目抽查。
评价、修改板书员的板书后,请板书员小结。
鼓励创新,鼓励用各种方式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裂、融合都是历史的主流,历史就是在这分分合合、盛盛衰衰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在这分合盛衰中一步一步地提高着,从而构成了给人以智慧、启迪的历史画卷。
今天的获胜小组是第1组,同学们掌声祝贺!有不服气的,下节课再决胜负!
同学们齐声高喊“有!”
同学们摩拳擦掌。
齐声高喊“能!”学生乐器伴奏,师生齐声唱: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裂趋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渐崛起。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南北重新统一后,隋唐两朝现盛世。
学生认真听。
板书设计的学生上台,开始书写板书:(课题)
1.学生简答:581年,杨坚建立的。
2.学生详答:杨坚是北周外戚,夺权经过。
3.学生回答得十分详细:从杨坚的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开始……
学生一定会照书简答:589年,隋军南下,灭了陈,统一了南北方。
学生看大屏幕,认真听。
学生讨论:1.可能会讲陈后主的故事,陈的腐败导致灭亡。2.可能会讲隋文帝励精图治的故事,国力强盛,灭了陈。3.学生可能会做小报,对比隋、陈情况。4?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需要老师充分引导才能答出来。
学生认真听、思考。
课内资料:1.隋朝疆域图,厦门的孩子肯定会注意到台湾。2.隋朝经济繁荣的情况。
课外资料:1.陈后主简介2.隋文帝简介学生讨论,答出表现及原因。
学生齐读表格,讨论得出结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学生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学生总结出历史知识要点,其中包括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学生肯定答“不对”。
课内资料:1.大运河四渠的情况。2.想象图。
课外资料:1.邗沟的知识点。2.广通渠的知识点等。
学生讨论答:1.隋南北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2.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几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经济实力。3.有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学生答:古代无飞机、火车等工具,用车、马、人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水运则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学生看图,小组讨论:1.现在的运河不经过洛阳。2.现在的运河北段淤塞,不通航。
学生小组讨论,填图,教师指导。
学生回答。
板书员小结。
学生特长小结,如英语、诗词等。
学生认真听。
学生再次摩拳擦掌。
解除学生的紧张感,鼓舞学生的士气。 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讲明按朝代衔接历史,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强历史感。
唱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高昂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简单的设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表述的欲望。
学生写板书,一是锻炼了学生的书法,二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线索的把握,三是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驾驭课堂。
说明学生预习不充分,知识面窄,教师要加大补充信息量;说明学生充分预习,表扬,加分。
学生预习充分,应大力表扬鼓励,但要提醒简述。
“分组学导”中,学生材料的开放性较强,教师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案。
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学生一般一嫌麻烦,二不感兴趣。不会准备得太详细。教师要精心准备。
学生一般会答到此程度,表扬。
“分组学导”中的“导”简而精。
用四张彩图表示了南北对峙和南北统一的情况,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答故事,教师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提醒简述,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原因,从而表明自己的历史观点。
加分,如和前边内容重复,择一展示即可。
“分组学导”中,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也需要精讲细讲。
不设置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宝库豁然打开,在他们尽情倾倒的过程中,教师穿针引线,串起粒粒珍珠。
及时将学生引回课题。提醒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材料丰富,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提醒学生学会总结、简述。
“分组学导”中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培养学生由表象到实质,总结、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用数字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可信度。
缓解放松学生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讲故事的学生会很多,控制好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炼、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学会初步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语气引导学生答出“不对”,下面教师讲解时,能更吸引注意力。
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便于正确评价和认识隋炀帝。
不设置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知识的宝库,“分组学导”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分组学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沿着历史课题的轨道运转。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如有则表扬,注意时间;如无则教师补充。如果学生出示现在的运河示意图,则教师不出示。
培养学生看图比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填图能力,强化了知识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落实基础知识,以备考试之需,“分组学导”既为学生的一生着想,更为学生的每一天负责。
“分组学导”的小结,落实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学科渗透。
再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课下学生又会积极主动地搜集材料,准备下节课。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厦门五中初一(1)班是一个向上、文明、活泼的班集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当着全国各地这么多专家、领导的面,我们53位同学就拿出勇气来,让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一睹我们厦门特区中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风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很好,有了信心就成功了一半。今天上课的过程中呀,我们将选出最佳获胜小组,哪个小组将成为今天的获胜者呢?我们45分钟后见分晓。
在正式的比赛之前呀,我们先来热热身,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今天呢,我们一起进入下册的学习。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讲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为了按朝代衔接起历史,老师编写了这几句过渡歌谣,马上要过新年了,请同学们用《新年快乐》的调子唱一下,同学们能不能唱好?好,让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学生用电子琴伴奏,师生齐唱):“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立趋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渐崛起。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南北重新统一后,隋唐两朝现盛世”。
同学们唱得响亮又动听,每个小组得朵花。同学们,正如歌词中所唱:“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立趋统一,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中国历史在经过了长期的分裂、对峙局面后,终于进入了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为什么说隋朝是繁荣的呢?今天我们就到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寻找答案。哪个小组的同学做今天的板书设计师呢?好,这位同学,设计得好,最后给你们小组加两分。
同学们课下都已经积极地预习过了,老师现在问问同学们,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生:隋是取代后周建立的,因为杨坚的父亲辅佐宇文泰建立北周,被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历任北周朝廷要职。杨坚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杨坚成为隋静帝的外祖父,静帝年幼,只有七八岁,军政大权就都落在了杨坚的手上。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这位同学讲得语言精炼,过程生动,这既是隋朝建立的过程,也是外祖父夺取小外孙皇位的故事,很好,得1分。老师再问一下同学们,杨坚建隋后,南北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生:589年,隋军南下,灭了陈,统一了南北。
师:这位同学从书上找得很准确,得1分。老师来把这个问题详细地说一说。要讲南北是怎样统一的,我们先从北方的统一说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放第一张图片:北周、北齐、陈对峙的彩图)。北朝后期,北方存在着两个并立的政权──北周和北齐;在南方,与北周、北齐对峙的是南朝的陈。我们再来看北方的情况(放第二张图片:北周军队攻向北齐)。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了北方(放第三张图片:北周、陈对峙图)。北方统一后,北周又和南方的陈对峙。我们再来看北方的情况。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放第三张图片:隋与陈对峙图),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北方的隋与南方的陈对峙的局面。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放第四张图片:南北重归统一)。老师现在再问问同学们,在这个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为什么是隋灭了陈而不是陈灭了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陈后主灭亡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1:从陈方面说,统治腐朽、国力衰弱,就被隋灭亡了。
生2:老师,我们小组还有补充,陈的灭亡,还因为陈后主的迷信。他因为相信王气在此,隋军不能怎样,才使自己的国家成了迷信的殉葬品,迷信祸国殃民,这就是有力的证据。我们小组的同学还想提醒大家:现在,仍有人执迷不悟,还迷信李洪志和他的法轮功,拿自己的亲情、生命作迷信的殉葬品,我们组希望大家听了陈灭亡的故事后,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抵制法轮功。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既从陈的角度介绍了为什么是隋灭了陈,又联系现实,表达了对迷信的痛恨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好,给这个小组加两分。关于为什么隋能灭陈,同学们再从隋方面想想,有没有原因?哪位同学来谈谈?
生1:从隋方面说,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使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生2:老师,我们小组也有补充,我们用一张小报来补充一下,小报的题目是“古代帝王治国对比专版”,总结出了勤俭兴邦的汉文帝、汉景帝、隋文帝,以及荒淫亡国的商纣王、周厉王、隋炀帝。
(学生就此问题各举一个正、反实例,教师适时打住。)
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说,隋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还和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联系,总结出了三位勤俭兴邦的皇帝:汉文帝、汉景帝、隋文帝;三位荒淫亡国的皇帝:商纣王、周厉王、隋炀帝。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说得真好,也给这个小组加两分。同学们从陈和隋的角度分析了隋为什么能灭陈,实际上是找出了隋能灭陈的主观条件。现在,请同学们再把眼光放宽一些,让思路回到刚刚学过的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问题上,从客观环境上来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没有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有利条件呢?北方怎么样?江南地区怎么样?
生: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发展。
师: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在这时已历经了四、五百年了,他们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呀,愈到后期,南北政权的使节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另外,自西晋后期,尤其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其中就包括同学们的家乡福建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当时,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甚至有许多官员也不顾政府禁令而参与贸易,获取利益。这时南北方的人民,都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希望能尽早结束分裂局面。所以说,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好了,关于南北重归统一这一框题,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生:我做了一张“隋朝疆域图”的小报,这幅图上的长安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江都在今天的江苏扬州,洛阳在今天的河南洛阳,我们厦门大约在这个位置(用笔点一下)。我最想说的是,与厦门隔海相望的流求就是今天的台湾,三国时台湾被称为夷洲,到元朝的时候,又改称琉球,元政府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的事务,以后明清两朝都对台湾实行过有效管辖。从这些史实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惜的是,50多年前,台湾被人为地与祖国大陆分隔开了,但两岸人民的心从未分开过,如今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台湾某些官员却唱着违背人民心愿的论调,例如,据厦门某报纸的一则新闻,台湾新娘中有许多是我们厦门人,台湾歧视、排挤的是大陆籍妇女。其实,生活不方便的不只是这些妇女,还有他们的丈夫和孩子,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说,“男人要家,孩子要妈”。所以两岸尽快统一,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因为,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祖国才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我们大家的妈。
师:说得真好,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我们大家的妈。这位同学既联系了旧知识,还提前了解了新知识,更有对社会现状的关注,祖国的统一也一定指日可待,请加上两分。
好,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南北重归统一。南北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从而使隋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景象呢?
生:繁荣。
师: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里,人口有大幅度增长,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匹,可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请得1分。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制作的一张表格,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隋经济繁荣的表现。
生:老师,我替你读,给我1分,行吗?
师:好!你替老师做事情,老师很感动,谢谢你,只要你读得好,就奖励你1分。
学生读表如下: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师:读得很好,得上1分,通过这位同学读的数字,我们可以得出3个结论,即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贞观政要》里曾说过:隋“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仓库丰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确实是少见的。老师再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隋朝的经济这么繁荣?即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抢答: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条是隋朝繁荣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隋朝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历史上也把隋文帝的统治称为“开皇之治”。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前言,有一个隋炀帝赏琼花的传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看课本,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
师:讲得很流利,得1分。隋炀帝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吗?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又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下面我们就到第二个框题“大运河的开通”中寻找答案。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大运河的开通”呢?
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师:好!这位同学介绍了关于大运河开通的重要知识点,得1分。这位同学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生:不对。
师:也不是完全不对,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单一的,他有贪恋江都美景、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耀兵江南,攻打高丽的目的。但他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关于大运河的开通,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幅隋朝大运河图,(指图讲)大运河北达涿郡,在今天的北京;南至余杭,在今天的浙江杭州;中心是洛阳,在今天的南洛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其中的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经吴国邗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竣的。另外,这儿还有一段广通渠,广通渠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位于渭水之南,是为解决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的问题而开挖的。
师:说得非常棒。这位同学用一张小报就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关于大运河的知识,尤其是隋文帝时开凿的广通渠和春秋时开凿邗沟的情况,请得两分。老师借你的图用一下:同学们请看图,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运河,老师现在想问问同学们,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够在隋朝完成呢?
(三位学生先后回答):隋朝南北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有旧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师: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古人曾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下面老师又不明白了,为什么水运在古代那么重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古代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动力小、速度慢、费用大。相对来说,水运则动力大、速度快、费用小,所以水运在古代很重要。)
师:关于大运河,同学们还有补充材料吗?
生:我补充现在大运河的情况,我这儿有一幅现在运河的示意图。
师:这位同学搜集到了现在运河的示意图,得1分。那位同学,请把你的隋运河示意图借老师用用,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比较一下,古今运河有何不同?
生:今天的运河北段泥土淤塞,不通航了;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
师:你们谁知道,今天的运河为什么不经过洛阳了?
生:课本第63页,有幅《元朝运河示意图》,元朝以大都为都城,隋朝时是以长安为都城的,元朝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北移了。于是,元世祖便派人开了一条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还在我们这位孙老师的家乡──山东开了一条会通河。对不对,孙老师?
师:对对对,非常对,我们山东那段运河呀,是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
生:老师,我想给大家出个谜语好吗?
师:谜语?与大运河有关吗?
生:有关。
师:好,那你说吧。
(生1出示谜语:一个中心两个点,经过五河分四段。运河浩荡过六省,一个数字掉里边。)
生2:六?七?三?是三。
生1:正确。
师:设计谜面和猜对的同学每人都得1分。好了,本节内容我们学完了,请看老师的练习题:
(教师出题,学生答)
师:好,下面请板书员小结:
(板书员念板书如下:)
板书员:学完此课,我有所感想,现场作诗一首:
隋朝盛世风采显,
可怜昙花只一现。
历史教训记在心,
新世纪里谱新篇。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板书设计得好,诗也写得好,得两分。同学们,统一和分裂都是历史的主流,历史就在这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盛而又衰、衰而又盛的过程中前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这分合,盛衰中一步一步提高着,从而构成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历史画卷。今天的获胜小组是第一组,同学们掌声祝贺!
2006-07-11??人教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与讲故事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表演历史短剧,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③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④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化难为易。首先,教师可设置一些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荣表现”的基础上对“繁荣原因”进行理性分析。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初一年级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史料的提供、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引导、到位的总结等途径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阅读、讲述、表演、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导学
①复习上学期所学南北朝的历史。
②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统一和大运河的文字资料。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大运河的开通”的学习,与地理相关知识进行渗透。
②根据史实联系现实,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运河吗?最长的运河又是哪一条呢?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
运河的开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修建运河。隋朝时期更是耗费巨资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呢?在本课的“导入框”中有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
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一步设疑:
那么,大运河的开凿真是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的吗?大运河究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带着这些问题,老师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走进隋朝这段繁荣而短暂历史。
学习新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多媒体显示)
1.隋朝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复习旧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谁能简单概述一下?
导入:那么,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吗?它又是怎样建立和统一的?
讲述: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多媒体显示)
设疑:在今天的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有一口“胭脂井”,谁知道它的来历?(请学生表演)
多媒体演示“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过程。
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
3.隋初经济的繁荣(多媒体显示 )
多媒体显示 《隋书》中的一段史料:
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提问: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许多开创性的措施。他在位20多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二、大运河的开通(多媒体显示)
导入: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有过这样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多媒体显示文字和图片) 强大的隋王朝仅37年、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追溯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1.目的和条件(多媒体显示)
提出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纳: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朝具备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条件吗?(结合课本中“动脑筋”1及已学过的第一个大问题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2.概况(多媒体显示)
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多媒体演示《隋朝的大运河》:
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显示)
讲述: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多媒体显示以下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提示学生注意: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小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运河的作用:“京杭运河曾是封建王朝调控南北、维系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布置课后探究题: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回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京杭大运河。最长的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概述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情况。
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学生掌握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等基础知识。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演,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分析得出:
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答: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表现有: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食丰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西汉初年的历史(“文景之治”),从课本、材料的分析中得出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不是专为看琼花,而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完成条件”:①“隋文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以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随着教师的演示,学生回答出大运河“三点”、“四段”及连通的五条河流和流经的主要地区。并用歌诀记忆,填图巩固(多媒体显示):
隋朝开通大运河,
古代世界属最长。
全长四五千里地,
路线中心是洛阳。
连接五河经六省,
北至涿郡南余杭。
北通南达赖此河,
永通邗江记心上。
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到以下论据,做好讨论的准备:①阅读理解教材第4页的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思考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小字内容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其次,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也可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释题”,多媒体显示: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回答,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为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做铺垫,同时突出本课重点。
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学生当堂识记住基本史实。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并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方法。
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已知”引出“新知”,培养学生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和歌诀,使学生当堂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同时把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不准确,通过教师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使整堂课自始至终体现师生互动。
根据史实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2006-02-09??人教网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备课时间
草案时间
集体讨论时间
个人修改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实施步骤
修改记录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南北朝的知识,然后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裂和混战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期——隋唐时期。从而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段内容,归纳:
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阅读课本第2—3页的小字内容,了解:
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陈后主的荒淫无道。)
而隋的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阅读课本第3页内容,思考:
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取得了哪些成就?(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4、阅读课本第4页上面小字内容,思考:
你觉得隋文帝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创建节约型社会,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小结、过渡:引导学生看隋朝的疆域图,指出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贡献,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二、大运河的开通
1、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归纳:
隋朝大运河是谁在哪一年开凿的?他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各在哪里?全长多少公里?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重要意义?
2、阅读课本第4页地图及第5页小字内容,了解:
大运河从北向南分为哪几段?连接了哪几大水系?(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了解。)
想一下,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①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3、今天的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古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今天,大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疏通。
4、课本第6页活动与探究二:思考与判断
总的来说是好事,但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巩固练习
屏幕出示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
课堂小结
利用纲要信号归纳繁盛一时的隋朝的知识体系。
作
业
设
计
掌握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完成第一课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大运河趣味教学六法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科研中心 陈春云
?
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隋唐史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运河的教学。下面介绍六种趣味便捷的教学方法。
?
一、数字法
?
即用自然数字1、2、3、4、5、6来归纳有关知识要点。1、一个皇帝──隋炀帝;一个长度──四五千里;一个中心──洛阳。2、两个年份——605年到610年;两个端点──涿郡(北端)和余杭(南端)。3、三个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乘龙舟巡游江都。4、分成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经六个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该法使记忆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效率。
?
二、字头法
?
大运河自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运用字头法,即将四段名称的首字抽出来组词造句如下:“自北南往,永通邗江”。这样便很容易地记准了四段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
?
三、谐音法
?
大运河四段的起止,并不是以五大河自然划分的。永济渠是从涿郡到沁水入河,通济渠是从洛阳到盱眙入淮,邗沟是从山阳到江都,江南河是从京口到余杭,这是记忆中的难点。我们可以谐音法记忆如下:“君(涿郡)请(沁水)罗姨(洛阳、盱眙)先讲(山阳、江都)鲸鱼(京口、余杭)”。此法风趣幽默,趣味性极强,仅一句话便牢牢记住了四段的起止所涉及的八个地名及其先后顺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
四、图示法
?
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大运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图示法。除借用教材上的“示意简图”外,还可以作如下设计:?
?
?
?
该图示一方面突出了大运河的知识要点,一方面又体现了思维和设计能力,其教学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
五、比较法
?
与郑国渠(秦国开凿,全长300多里)、灵渠(秦始皇时开凿,全长60多里)、广通渠(隋文帝时开凿,长300多里)、会通河和通惠河(元世祖时开凿,长度分别为250多里和160多里)等进行比较,说明它们都是人工运河,但隋大运河是中国最长的运河,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和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
六、诗歌法
?
唐朝诗人皮日休写有《汴河怀古》一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教学中可以引用这首唐诗,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大运河的认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诗人用“二分法”看待隋炀帝凿运河,认为凿运河不是隋亡的根本原因,并评价说凿运河之利远大于弊。这种认识是较客观的,在当时也是高人一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