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慈溪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9 16:37:57

文档简介

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答案
一、书写(4分)
二、积累(24分)
1. 饰 宵 悯 B
2.⑴微君之躬 ⑵ 青青子衿 子宁不嗣音 ⑶ 白露未已 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⑹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⑴通“邀”,邀请 ⑵ 穿透 ⑶大约 ⑷满
4.⑴C (2分)
⑵①《傅雷家书》是书信体作品,独立成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的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②《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适合采用摘记、批注等阅读方法(2分)
5.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只要写出一个就给1分) 鼠、子(1分)
三、阅读 (一)(17分)
6.①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生活失意.“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黯淡的小屋,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
③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
④贝尔曼画技高超.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
7. ①写出了琼珊病情严重、对生活失去希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琼珊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绝望。
③写出了琼珊数着最后的叶子只有四片的害怕和绝望的心理,为下文写贝尔曼先生崇高的爱心和高超的画技做铺垫。
④与后文琼珊身体渐渐康复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
8.①这样写,更能凸显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给琼珊以期待,让她与生命进行不屈抗争的内容,从而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②贝尔曼的画,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侧面衬托了贝尔曼画技的精湛和高超,更能表现贝尔曼先生的崇高品质。
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想象贝尔曼冒雨在墙上艰难画出藤叶的场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
9.①贝尔曼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是个火气十足的老头,完全看不起人间的温情.但在结尾,却为了增加琼珊的生活希望,不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得肺炎而去世.结尾出乎意料之外。(2分)
②结尾又在情理之中.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的嗤笑,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那片叶子掉下后,琼珊就会无望死去.后来冒雨画常春藤树叶,鼓舞琼珊生的斗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分)
③这样结尾使小说情节曲折,丰富了贝尔曼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温暖人性的赞美。(1分)?
10、答案解析:①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②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低于需要量;③吃饭过快;④以零食代替主食。(4分)
11、【A】(2分)
12、用一系列的数字(或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我国居民营养膳食结构中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突出了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观念的迫切性。(2分)
13、写出称谓。从两个角度阐述:吃饭的好处;吃零食的害处。(3分)
(三)(15分)
14. 余 兴 发/ 挽 袖 卷 衣/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为止。)
15.⑴ B ⑵ D (2分,每小题1分)
16.⑴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⑵厉害啊!游玩的兴致如此高,我还没有见到有像你这样的人。(4分,每小题2分)
17. B (2分)
18.甲文中作者探山访水原是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因遭贬谪而带来的抑郁悲伤的心情,可惜寄情山水只能一时“心乐之”,小石潭周边环境的凄清冷寂立刻触发了他内心的忧伤,这种忧伤难以自抑,所以,作者认为此地“不可久居”,选择离去。乙文中作者虽遭遇困境,陷于愁苦,但依然游兴满满。他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幽探胜。后来“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这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最后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更足见他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审美情趣。(4分,各2分)
(四)(4分)
19. (2分)落花满径、倚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
20.(2分)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怅惘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写作(45分)
21. (5分)该冬奥会标志富有中国特色。标志的主体是书法体“冬”字,笔画中将冬奥会特有的滑道、人的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的“2”,生动自然。下方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左边是北京申办的英文,很简洁清晰。标志将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了。
22.(40分)


1
2018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区域试卷
一、书写(4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24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 shì 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 xiāo ,西
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 ,意味应是
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
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 mǐn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选自吴伯箫《灯笼》)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① 装 shì ② 春 xiāo ③处境可 mǐn
(2)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悄”选择恰当的拼音( )。 A. qiāo B. qiǎo
2. 古诗文名句默写。(10 分)
⑴式微,式微,胡不归? ,胡为乎泥中?
⑵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
⑶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⑷《关雎》中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常被我们用来形容美
貌女子的诗句是: , 。
⑸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 ”,
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⑹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的句子是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 分)
⑴便要.还家 ⑵日光下澈. ⑶高可.二黍许 ⑷曾不盈.寸
4. 名著阅读。(4 分)
⑴傅雷告诫儿子要遵循的人生原则是什么? ( )(2 分)
A.亲情第一,艺术第二,真理第二,爱情第二
B.亲情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C.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D.爱情第一,亲情第二,艺术第二,真理第二
⑵我们读一本书,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的目的或策略的不同,可以采用各种阅读方法。
如《西游记》就适合“精读”和“跳读”。请根据《傅雷家书.......》这部名著的特点........,介绍自己
采用了什么阅读方法。(2 分)
5.文化常识(2 分)
《大自然的语言》开头第一句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句中的
“立春”是的农历节气名称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产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
历史文化精华。请写出一个不带“春、夏、秋、冬”的节气名称 。
生肖的确定也与节气有关,我们生活中的农历就用十二生肖来表示相应的每一个年份,
例如 2019 年是农历猪年,对应的是亥,请写出明年 2020 年是农历 年 ,对应是 。
2
三、阅读
(一)最后的常春藤叶(17 分)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
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
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
丝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
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棵
衰败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
“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些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
了,喝点汤吧!”
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
也就去了。”
“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
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
也没有动笔。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
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
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
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贝尔曼
当完模特就走了。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
子。靠近茎部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
英尺的藤枝上。
“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琼珊说。
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
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
“苏艾,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拿点
3
汤来吧!”她突然喊道。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
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
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
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
竟去做了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
地的画笔,一块涂抹着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
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选文有删改)
6.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7.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了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8.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 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全
文进行简要赏析。(5 分)
(二)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的主题阅读(11 分)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人类问老鼠:“ 你为什么爱大米?” 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并非异想天开——
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
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
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
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 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
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
失)。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
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 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
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
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相关的调查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 2—6 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
量只占需要量的 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 40.48%。换句话说,
这些营养不良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 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
不良状态。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中,1305 名小学生和 1277 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 10%的
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
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
学习紧张,大脑却缺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
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 20 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
4
过快,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
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近二十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
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 459 克下降到 366 克,减少了
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
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
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
的身体健康。
10.仔细研读二、三两则材料,可以看到我们在“吃饭”上存在哪些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
分条概括。(4 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吃被淘洗过的米饭的老鼠不易受 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因为它能杀死脑细胞,
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
B. 进食过快,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
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C. 如果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就会引起一些慢性疼痛
和多发病。
D. 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主食吃不够。
12. 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请分析它们的作用。(2 分)
13. 在我们身边,常有同学午餐、晚餐时不喜欢吃饭而喜欢到小店买零食吃。请你结合以
上材料对这类同学进行规劝。(3 分)
(三)【甲】小石潭记(15 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浪游记快①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
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

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
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

,洞然见天。俯
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
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
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5
【注释】①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的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 ②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
③罅(xià):缝隙,裂缝。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余 兴 发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15.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2 分)
⑴循.山脚( ) A. 通“巡”,巡视 B. 顺着 C. 抚摩 D. 遵循、沿袭
⑵怀之归寓.( )A. 居住 B. 寄托 C. 通“遇” D. 居住的地方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1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小石潭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游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18. 【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
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
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 分)
(四)寻幽居不遇(4 分)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9.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 分)
20.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 分)
四、写作(45 分)
21.右边是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志,请根据你的理解,
写出该标志的内容和意义。字数 100 字左右。(5 分)
22.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40 分)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
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为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用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题目完整;⑵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⑶自选
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500 字;⑷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