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品学案: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精品学案: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4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习目标】
“斯大林模式”。
【知识链接】
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基础过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方针的制定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 的开始。(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建设成就
(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 ;(2)实现了 ;(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不合理。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 的方针。
3、实施:
⑴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⑵1930年,斯大林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⑶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 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 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 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的实质:一种 模式。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1)经济上,单一的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3)思想文化上,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⑴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⑵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⑶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自主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
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
(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 试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分析取得突破的原因。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D、B、D
【基础过关】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体系、国家工业化、经济结构
二、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公有制、指令性计划
【自主探究】
1、(1)基本观点: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2)成功之处: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3)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中苏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教学资源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