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品学案:专题1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人民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精品学案:专题1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人民版选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4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对“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及“人民主权论”等西方民主理论了解,认识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与专制理论的本质不同。
难点:理解“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公共意志”等主要概念。
【学法指导】:
1.参考“课前提示”及“自我测评”了解本课重点。
 2.结合必修三 “专题六”的相关内容加强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
 3.阅读时注意对教材中相关的概念的理解,如“天赋人权”“自然权力”“社会契约”等。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人物简介: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677年)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并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人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主要著作有《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思想基础:
政治上16世纪80年代荷兰独立后外部西班牙的强权威胁、内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发展,号称为“海上马车夫”;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人们更加注重理性;
个人认识基础:早年对宗教典籍的研究和笛卡尔哲学的影响。
主要著作及观点:《神学政治论》,提出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说
学习思考:斯宾诺莎所说的那部分“不能转让貤不能被剥夺”的权利为什么要用“天赋”来形容?
援引天主教神学理论思维,强调人的自然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人物简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17世纪50年代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青年时期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在《论信仰自由书》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思想基础:
17世纪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洛克出身于新教徒家庭,经历新教与国教斗争过程。
主要著作及观点:洛克在《政府论》中明确提出了法治主张,并为之提出了两个重大原则即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补充:洛克理论包括:⑴社会契约思想;⑵分权学说;⑶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
阅读原始资料:
立法权是指享有来指导如何运行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这个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
  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两种权力虽然本身确是有区别的,但是前者包括在社会内部对其一切成员执行社会的国内法,而后者是指对外处理有关公共的安全和利益的事项,其中包括一切可以得到的利益或受到的损害在内,但是这两种权力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摘自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重大影响:第一,他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得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认同和发展。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对近代美国、法国和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直到了重要作用。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人物简介: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祖籍法国,信仰新教。出生不久,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钟表匠。父亲离家出走后卢梭去过农村、在城里当过仆役、学徒,这使他终生推崇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劳动者地位。后外出流浪,改信天主教,曾为德·瓦朗夫人收留,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并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1749年10月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应第戎学院的征文,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选,蜚声法国。1755年,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第戎学院第二次征文,从此蜚声文坛。
从1756到1762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期间,发表了《新爱洛绮丝》、《民约论》和《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他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民约论》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他认为教育能恢复人的天性。此后他被迫过着流亡生活。在流亡中,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写成自传《忏悔录》。《忏悔录》(1781~1788)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历数了他孩提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这部自传名曰“忏悔”实为“控诉”。
思想基础:18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专制统治腐朽、等级制度森严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富欺贫、强凌弱加重了下层民众的困苦;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主要著作及观点:
阅读材料:如果我们从这些各种不同的变化中观察不平等的进展,我们便会发现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也就是最末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因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为第一个时期所认可的;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为第二个时期所认可的;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为第三个时期所认可的。------摘自《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分析: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什么?
私有财产?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导致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制订维护富人利益的法律建立国家,最后专制暴君利用国家权力统治和奴役民众。他揭露了富人的法律和君主专制政府奴役人民的本质,认为人民以暴力推翻暴君是完全合理的,一个新的平等的契约将要取代骗人的契约和君主专制制度。
阅读材料:⑴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⑵在一个完美的立法之下,个别的或个人的意志应该是毫无地位的,政府本身的团体意志应该是极其次要的,从而公意或者主权的意志永远应该是主导的,并且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规范。  ──同上
⑶公意是人民整体的意志,也自然包括个人意志;那么个人服从公意,服从主权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等于是自由。公共意志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整体性。首先、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其次、公意享有最高权威,第三、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公意是从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众意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私意和团体意志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上述两则材料中卢梭提出了什么理论?其实质是什么?
公共意志论。将公共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主权。(说明:卢梭认为主权体现人的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
⑶阅读教材两则资料卡片,卢梭强调了人的那些自然权力?这些权力具有什么特点?
生命权和自由权。它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可转让。
2.《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三个观点:⑴人生而平等,因此必须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定立契约创建国家;⑵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因此当人民的自由被强力剥夺时,人民有权推翻它夺回自己的自由;⑶民主共和与公共意志,因此最好办法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众利益和自由。
意义和影响:卢梭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课堂总结:⒈列举近代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7)
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康德
     ⒉列举近代启蒙思想主要主张(5)
  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公共意志、主权在民  
课后练习:
1.以下提法不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是:A主权在君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约  D教权至上
2.以下启蒙思想家中不涉及社会契约理论的是:A斯宾诺莎  B洛克  C伏尔泰  D卢梭
3. (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4. (08上海综合)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提出,人类由于害怕“大家互相残杀的战争,害怕无法律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才同意签订国家契约的,契约一经签订,他们就得自愿地永远把主权――从而也就是他们的自由的基本部分――交给国家。
材料二、洛克批驳了王权神授的观念,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拥护的基础之上。“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只受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建立的立法权的限制而不受任何其他立法权的限制……”。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可以废除。……每当立法者竭力掠夺和毁坏人民的财产或竭力把人民变成独裁统治下的奴隶时,他们就使自己处于与人民对抗的局面,因而人民不会进一步屈从而是被迫进入上帝为所有的人提供反抗武力和暴力的普通避难所。
材料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那么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权力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主权的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同时也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与被代表的;主权应代表公共意志,公共意志的基础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公共意志只有通过立法权力即定期的人民集会表现出来。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⑴洛克与霍布斯两人关于建立国家的认识中提出的共同概念是什么?二者在人民权利认识方面有何不同?
社会契约论。但霍布斯认为主权属于国家(或国王),洛克则主张主权属于人民。
⑵卢梭是怎样系统阐述人民主权理论的?卢梭的理论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说,并提出公共意志论,强调国家权力必须体现公共意志,公共意志是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国家的主权只能属于人民,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民主权论。
影响:卢梭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契约论》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很大,成为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都写进了《人权宣言》中。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也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和理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