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品学案:专题1第3节《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人民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精品学案:专题1第3节《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人民版选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4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课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课标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探索之艰难、民主思想由朦胧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重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难点:1.对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理解
2.理解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西方民主与近代中国现实结合的产物。
【学法指导】:1.参考“课前提示”及“阅读思想题”了解本课重点。
2.结合必修三 “专题一”“专题三”“专题四”的相关内容加强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
3.阅读下列概念如 “国”、“天下”“五权宪法”等,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关概念进行联系比较。
一、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1.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对君主专制大加批判、对民主的朦胧渴望。
2.黄宗羲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杰出贡献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难能可贵地表达了民主与法治思想。
①阅读教材资料卡片,说明黄宗羲为什么说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把天下变作私产,争权夺利,屠毒天下,成为社会动荡和灾难的根源。           
②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观点与正统封建教条“君为臣纲”针锋相对是对封建专制理论的反叛和批判。
③黄宗羲认为专制君主滥用权力,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专制的法律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
3.顾炎武大力抨击君主专制,批判“家天下”的天下观。
阅读学习思考中顾炎武的一段话,分析他告诫人们应当怎样做?为什么?
不应甘心充当君主的奴仆,而应以天下为怀,以天下兴亡民众利益为己任。因为国是一家一姓之王朝,是君主掠夺天下之私利;而天下动荡混乱是关乎民众生命与财产,是完全不同的两方面。他将民众利益与统治者的利益明确区分开是一大进步。
思考:这里的“国”与“天下”分别指什么?
国指封建专制统治,天下相当于西方民主思想家所提的社会,涉及所有人民的公共利益。
二、民权思想的启蒙
1.康有为: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民权观:“自主之权”、“自立之权”和“人人平等”,体现天赋人权之公理。
2梁启超:抨击专制制度,指出国家长期积弱的原因是“历古无民主”,民权政治的特点应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中国要救亡,就要兴民权。
3.谭嗣同: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提出民权天赋,君权民赋观点,提出了“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主张。
4.严复: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指出君民关系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学习思考:严复宣传“天赋人权”论时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而不倡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
严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刚刚产生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脱离下层民众,不敢也不肯依靠民众只得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
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三、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背景:维新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和清朝专制统治的腐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思想内容:⑴三民主义:
学习思考:①为什么孙中山认为要实现民权主义就必须铲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国民没有平等自由权,专制与民主花圃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必须先铲除封建专制制度。
②阅读材料思考:孙中山是如何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自创立兴中会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借鉴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历史,面对中国社会矛盾(异种残、外邦逼)现实,认识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方面为解救中国危亡之关键,从而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
反对专制政体,争取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⑵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反映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什么特点?
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
特点: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结合。借鉴西方国家分权制约的长处,扬弃西方国家选拔和任用的弊端,在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提出五权分立。
课后练习:
(2010福建文综)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 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6分)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问题。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结:梁:先新民后民主;孙:可以先建立民主制度。第(2)问是观点论证题,要注意先判断观点,后进行论证。据所学可知二者观点不对立。理由可从二者的阶级属性、主张的目的等方面分析。
(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2010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 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解析:本题一谭嗣同的《仁学》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思想。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结和比较。关系在材料中较为明确: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君。相似应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第(2)问是对辛亥革命中对主权在民实践的考查。可从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及颁布法律文献等方面回答。
答案:(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4分)
(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3分)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