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07 14: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导语分析:立国之本个体经营自然经济土地私有严格管理
限制工商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一、农业的起源和地位;(“神农”的传说) 1、起源:——神农的传说;( 七八千年前 ) “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五谷,曰神农也。”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制作了农耕工具:耒,耜 。并:教民耕作耒lěi 耜sì 1)农业是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2、农业在中国古代种的地位:一、农业的起源2、农耕格局黄河流域 种植粟、麦长江流域 种植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
土地制度、政策、
劳动者等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⑵、工具
⑶、动力:材质:
工艺:石器 青铜 铁器打制 磨制 冶炼铸造人力 畜力 自然力2、评价:⑴、耕作方法: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 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耒耜
石斧远古牛耕铁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古代北京猿人使用过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商代青铜器-乳丁纹虎耳方鼎青铜铲左图是铁削,195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
右图是铁锄,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说明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掌握冶铸生铁的技术,并且使用了铁制的农具和手工工具。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使用人力牛耕的运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耦犁法唐朝时期发明了筒车的灌溉工具
利用水力二、古代农耕的方式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
4、汉代时期: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少量使用。铁器农具使用、牛耕的采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5、唐代时期:曲辕犁(东汉时期):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耦犁(直辕犁)1)生产工具:
石器——青铜器——铁农具。
2)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3)农业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演进【问题探究】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拓展: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是什么?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三、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
2、沉重的力役;(徭役)
:修建大型工程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泰半之赋? ——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赋税沉重农民生活贫困沉重的徭役 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分类:(按用途划分)
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二是兵役;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过度征发的徭役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土地公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土地私有制
国有制(实质是私有制)影响农业因素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甲骨文中的田字重点添加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
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
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 重点添加 战国——井田制被废除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
以废除井田制、
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商鞅重点添加 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重点添加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阶级矛盾赋税减少农民起义
改革抑制兼并
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
兵役
(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
田赋地租土地兼并
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重点添加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导致无数小农破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往往激起民众暴动。4.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由此理解: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为什么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1)现象:(3)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根本得以解决?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四、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活动——兴修水利 1、远古:
2、战国:
3、汉代:
4、唐代:
5、宋代:
6、明(朱元璋):
7、清:大禹治水都江堰井渠法渠堰使(官职)重视河防、海塘修建塘堰奖赏制度郑国渠治理黄河(王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中国历史 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黄(东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