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9 19: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唐、元的对外交往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 —— 和平交往二、戚继光抗倭 ——冲突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冲突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 和 下 西 洋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郑和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进行远洋航行呢?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阅读材料思考: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3、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下西洋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宣扬明朝国力;目 的人 物明成祖、郑和时 间1405——1433主要目的4、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
及沿岸一带。文莱郑和下西洋盛况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影响: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考考你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呢?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明代罗盘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水平高超;掌握航海技术;使用指南针。
3、郑和经验丰富以及成员们的合作。 《榜葛剌进麒麟图》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到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bǎng gé là危——戚继光抗倭1、倭寇指什么?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自主探究:
阅读材料: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1.这则材料说明了倭患的程度如何?
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阅读材料: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中的“我”指谁?
2、“海波平”指的是什么?
3、“海波”平息了吗?是如何实现的?
4、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料,你认
为“我”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
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福建、广东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继光卓越的军事和指挥才能;3、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4、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民族英雄——戚继光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 子 之 歌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思考?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课堂小结
⑴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⑵明朝后期-国力衰落-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⒉对外交往特点:⑴经济文化交流:由繁盛到衰落⑵国家政治关系:由友好到冲突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交往冲突巩固新知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3、1533年骗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是( )
A、荷兰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 AAB4、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说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3.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巩固新知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
“三宝”命名呢?
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 ,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挺身而出 ,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