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课堂实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双手课堂实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7-26 08:0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苏教版九年级《一双手》教学实录
关键词: 教学实录 ( http: / / tag. / tag / %BD%CC%D1%A7%CA%B5%C2%BC" \t "_blank ) 苏教版九年级 ( http: / / tag. / tag / %CB%D5%BD%CC%B0%E6%BE%C5%C4%EA%BC%B6" \t "_blank ) 《一双手》 ( http: / / tag. / tag / %A1%B6%D2%BB%CB%AB%CA%D6%A1%B7" \t "_blank )
2005年第1期.课改在线.案例放送
苏教版九年级《一双手》教学实录
刘菊春
三明市第八中学(365000)
一、导入
我特别希望今天的课也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在寒冬感到暖暖的春意。
刚才课间我看了同学的一些预习作业,发现同学们有两点做得很好:一是大家都养成了给文章标段落序号的习惯,二是把注释中的注音都搬回原文,方便阅读。做旁注,有的同学做得很细致,很好。没做的同学真的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二、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再熟悉课文,也给未真正预习的同学看文的时间)
三、交流阅读体验
师: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什么,你们说说看,文章写什么。
生1:写林业工人的手。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有什么特点?
生1、粗糙、大
师:谁还有补充?
生2:布满老茧、肥圆、有很多纹络(lào)。
师:读lào 吗?
生齐答:luò。
生3:这手伟大。
师:我们说“手伟大”,是这样表达吗?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我们……
生3:精神伟大。
板书:
写什么:手──粗糙、大、布满老茧、肥圆、多纹络
精神──奉献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跟我们的不一样。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人工人的奉献精神。那么作家姜孟之怎么写特征呢?姜孟之采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写了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这《一双手》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写这双手的特点的。
板书:抓住特征
这册课本第六单元安排4篇课文,第一篇《绿》做了旁注示范,后边3篇要求同学们自己圈点批注,批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划出生字词、关键词语,二是提出问题,三是点出妙处。同学们课前做了一些旁注,刚才阅读课文时又做了补充,我们交流一下我们自己的阅读体验。
生4:第1段交代别人的手,目的是引出兴趣。
师:有补充吗?
生5:第3 段“天下第一奇手”,引出兴趣,与前面呼应,和第1对比,造成悬念。
师:有的同学反应很灵敏,及时记录同学的自己没有发现的看法。刚才这位同学说第3段与第1段对比,我想说第1段起烘托作用更恰当些,黑手、白手等等,是为这双奇手作陪衬的。
生6:第9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裂纹,关节缠线,表现奉献精神。
师:她说得真好,一个人的精神要让人有感受,就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比如,有同学写母爱,常常是大而空的赞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我有个学生写自己与母亲发生冲突,不理睬母亲。早晨要出门了,母亲还叫着吃蛋、喝牛奶,“我”嫌烦,扭头出门,结果衣服给挂着了,扣子掉了,母亲立马拿了针线,单脚跪着缝补,“我”低头,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一时间感到自己不该和母亲拗着,母爱也就在这一细节中体现。
板书:具体可感的细节
生7:第8段“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用了比喻。
师:用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齐:生动。
师:作者只写“手指特别肥大”,不写“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说不上什么错,但效果肯定不如用比喻,我们平时作文就要有很强的修饰语言的意识,让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
生8:第4段“那简直"不能去掉,表示非常像,点出吃惊的感情。
师:我的学生还提到“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说设问用得好,好在哪?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让读者参与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中来。而且,问句声调上扬,语音上有起伏,这就有了音乐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嘛。
板书: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学生对这句话陌生,故板书)
生9:第五段“得逞”用得好。
师:“没有得逞”——没有成功,没有实现,“手”有力量。
生10:习惯性的工作使他的手变得有力。
生11:“没有得逞”说明工人非常有礼貌,热情,“紧紧握住”。
师:张迎善的礼貌与热情哪里还有表现?
生12:见面前“用肥皂认真洗过了”。
师:写他的礼貌、热情有什么用呢?
生静默。
师:人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这篇文章主要目的要赞颂张迎善的奉献精神,整部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要全面地展示一个普通劳动者、一个不平凡的劳动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精神世界通过外在的事迹表现。《一双手》是长篇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部分。
生13:第19段,写“仿佛看到了山山的翠绿的森林”,也表现他奉献精神。
师:这是一种联想,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文章变得更丰富了。
板书:虚实相生
生14:第7、8段,描写手的样子突出他的勤劳,第16、17、19段,用数字表现他的奉献精神。
师:强调用数字说话,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
生15:第17段,用数字具体描绘手的长、宽、厚,很准确。
师:很准确?也许长24、1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这里用数字有什么用?(停顿)点出手的“奇”,与前问形成呼应,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6:第16段,说明工作量大。
师:“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若把“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删去,好不好?不好。比较点出他工作量大。联想,给读者更具体真切的感受。我八中的学生还说“亏得”表达了作者的惊诧。这词很朴素,却融入感情,自己都没有心动又如何让别人动心?我们写文章也要投入。
生17:第16段:“一天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次!”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你非常细致,注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怎么恰当地表情达意。在这里,作者非常吃惊,连用两个感叹号,很好地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有的同学作文从头到尾,不是逗号就是句号,怎么能吸引人呢?要让标点符号为我们的文章服务。
生18:第13 段的省略号表现他对树苗的感情以及对工作的热爱。
师:是的,言犹未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生19:第13段写他的话,说明他对树苗很有感情。
师:写他对树苗很有感情,又为了什么?
众生:写人的奉献精神。
师:写人的奉献精神,要落实在细处,如语言。正像同学说的,通过他的语言看他的内心——对树苗有感情,爱他的事业,奉献就显得真实可感。而且,作者写语言很准确,很生活化。如果说“栽树是手工活。草要除,石块要拣出来,以保证树苗长得顺。因为树苗要插进土里,每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所以胶布、手油没用。”或者是专家似的理论,大家思考一下表达效果。
众生:不如原文。
师:有的同学写作文《变化》——“我”回家乡(乡村),发现它变化很大,接风宴上,没文化的奶奶说:“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们生活日新月异。”生活变好这是生活的真实,可让奶奶在家庭的饭桌上说她不可能说的话,就失去了真实,假了。为什么?文章中刻画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个性和身份。
生20:第5段,“裹”,写出手大,和前边的“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呼应,始终扣住手很大的特点。
生21:老师,如果“裹”换成“擒住”好吗?
生22:不好,“擒住”有贬义。
生23:那“得逞”呢,不也有贬义?
师:“擒住”,老鹰抓小鸡呀。不礼貌吧?他由“擒住”马上想到“得逞”,很机敏。“得逞”在这里该是中性吧。
生24:第18段,“哗哗”拟声词,“火燎燎”“红了”写得好,表现他手的粗糙。
师:说得好。作者的语言还很简洁呢:“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的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看看,红了。”非常简省,干脆。
生25:第2段,为什么要写“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众生:用拟人呀。
师:为什么要拟人呢?有什么用呢?
部分学生:生动形象。
师:生动形象,这倒也是。还有什么作用?
生26:写出工人内心里充满对树的喜爱之情,树像人一样醒来了。
师:拟人的确带来生动形象,还体现人的情感倾向,这里写出工人对树的感情,是不是还能表现工人勤劳?你们看,“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扛镐上山。”树木刚醒,可以上山了,工人就开始专忙活了。
生27:第16段,“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作者选择坚硬的铁作比较,表现张迎善坚忍不拔的精神。
师:这与“铁”的比较是有讲究的。坚硬的铁都要磨光、磨透,可以想象张迎长年累月的工作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奉献”二字多不简单!
生28:第12、13段,说他不用“胶布、手油”,更好地表现了他爱树苗。
师:如果用了“胶布、手油”就不爱树苗了吗?(停顿)不见得的。写他不用“胶布、手油”而是缠线,是为了方便干活,宁可牺牲了自己的手。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要下课了,没有时间让更多的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人忽略,它没有华丽的词藻、煽情的语言,它朴素极了,可它很耐嚼。同学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定还人很多精彩的东西,我所在的八中的学生就提到第1段顿号、逗号的使用等等,大家还可以和你们的黄贞老师继续探讨。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课──《一双手》写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奇手,大、粗糙、布满裂纹缠着线的手,赞颂这双手创造栽树奇迹的手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主题容易把握。作者采访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什么写手而忽略其它?
生:它很特别。
师:是的,要表现人物一定要抓住特征,那双手太有特点了,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采。种树靠手,要创造奇迹,一定有动人的故事,故事就从“手”上体现。抓住了特征,作者从多个角度表现,视觉的、触觉的,正面观察的、侧面了解的如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学的介绍 ,实的、虚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通过细节体现。人物的心灵就这样被艺术地表现。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教后反思〕
这是给洋溪中学的学生上的一堂课。同样备课、上课,洋中学生比自己八中的学生活跃多了、积极多了、投入多了。也许是课前布置了预习吧(给自己八中的学生上课,没有安排预习,结果时间偏紧),也许是“距离产生魅力”吧(与八中的学生朝夕相处,“久处芝兰之室”反不觉其香了,——且自夸是芝兰一回吧),也许是他们特别想给我留下好印象吧,也许是有人听课他们更专注吧。总之,爽!
课堂师生互动,真让人陶醉。学生的阅读交流补充了我预设的不足,如学生对“瞬间”、“裹”、标点符号的使用的理解,都很到位。
为什么用贬义词“得逞”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想就这个机会求教专家。
茶馆式的讨论,如果学生注意力集中且能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会迸发出无限活力;如果学生不吃这一套,他则可能无所事事,一无所获。教师一要注意调动学生,二要注意在“松散”中梳理、归纳、整合、提升,让学生明确这一课“得”的是什么。利用板书,及时归纳学习要点,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
因为时间关系,忘了要求孩子们课外阅读《祝福》《阿Q正传》,交待他们自己的老师黄贞去布置。算是补救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