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页 共 4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C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2.〔〕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C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 B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4.〔〕(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C )
5.〔〕(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C )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B组 提升练
6.〔〕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C )
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
7.〔〕(2018·乐山高一检测)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短曲辕犁的出现 ( B )
A.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 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
C.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 D.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
8.〔〕据《耒耜经》记载,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这说明唐代 ( C )
A.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C.精耕细作技术提高 D.开始产生小农经济
C组 培优练
9.〔〕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关中农民”“暗渠”“竖井”“明渠”“干旱地区”等词或词组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 A )
A.井渠法 B.郑国渠 C.都江堰 D.高转筒车
10.〔〕(2018·长沙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答: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原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根据当时的制度,其生产的产品
( C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D )
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3.〔〕(2018·四川学业水平测试)《蜀都赋》记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隋书》亦云:“蜀人多工巧……雕镂之妙。”上述记载的是四川的 ( B )
A.农业 B.纺织业
C.冶炼业 D.制瓷
4.〔〕下图所示生产工具选自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该工具的主要作用在于 ( C )
A.促进农业灌溉 B.完善造纸技术
C.提高冶铁效率 D.改进丝织技术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在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D )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B组 提升练
6.〔〕(2018·武汉高一检测)“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A.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B.宋代出现缂丝技艺
C.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7.〔〕清朝乾隆皇帝偶然得到一件孩儿枕,曾写诗大赞:“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北宋时期孩儿枕生产于 ( C )
A.景德镇窑 B.耀州窑
C.定窑 D.邢窑
8.〔〕(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 D )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商品经济日益兴盛
C.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9.〔〕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C组 培优练
10.〔〕(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答: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答: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考古学家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D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2.〔〕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C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3.〔〕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
是 ( C )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
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
4.〔〕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反映的是 ( D )
A.市舶贸易 B.民间贸易
C.互市贸易 D.朝贡贸易
5.〔〕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 D )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B组 提升练
6.〔〕(2018·宣城高一检测)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 D )
A.严格的市场管理
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C.草市已经出现
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
7.〔〕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 ( B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8.〔〕(2018·潍坊高一检测)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 D )
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
D.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
C组 培优练
9.〔〕(2018·成都高一检测)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 A )
A.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10.〔〕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为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答: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
答: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重与封建政府的关系。
(3)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答: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刘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 ( B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2.〔〕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这表明当时 ( D )
A.农业发展迅猛
B.曲辕犁推广
C.井田制恢复
D.均田制被破坏
3.〔〕(2018·荆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 C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清乾隆帝颁布的一条谕令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D )
·禁止外国商人在广东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
A.禁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鼓励民间对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D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组 提升练
6.〔〕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C )
A.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C.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
D.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私有制
7.〔〕(2018·合肥高一检测)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 ( D )
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B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9.〔〕(2018·长沙高一检测)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 ( D )
A.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
B.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C.“别人富、自己穷”的不忿之情
D.“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C组 培优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
答:“海禁”政策。
(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答: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点击进入 放松一刻
【操作说明】
按任意键进入
→上下选择键 ↑键↓键
→确认键 enter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