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件:第5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件:第5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30 21:03:32

文档简介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表明 ( B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B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3.〔〕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下图是一张“月份牌”,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C )

①服饰变革       ②交通变化
③女性地位 ④礼仪革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B )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 ( A )
A.是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
B.出自反清革命的需要
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B组 提升练
6.〔〕下图中,画家描绘的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C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8.〔〕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 ( D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解放战争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C组 培优练
9.〔〕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出现崭新的气象,边区政府废除了迎神庙会`朝圣进香等风俗,取而代之的是扭秧歌或歌舞演出,旧式春联也换成了革命标语,其主要原因是 ( C )
A.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
B.当地经济生活相对落后
C.传播向上的精神文化
D.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需要
10.〔〕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明。
答:材料一反映了晚清时期从跪拜礼到作揖礼的转变。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服饰的变化。
(2)以上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本质问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说明:外来文明冲击着近代的生活方式。































































































第 2 页 共 6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其设计者是 ( B )
A.陈独秀 B.詹天佑
C.林则徐 D.袁隆平
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A )

3.〔〕(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申报》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B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4.〔〕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A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B组 提升练
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C )

A.服饰 B.建筑 C.通讯 D.婚礼
8.〔〕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B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C组 培优练
9.〔〕(2018·衡水高一检测)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D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千米。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概述材料一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答:刘铭传、李鸿章等倡议修铁路;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极力反对。 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第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2)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答:原因:爱国华侨的倡议;地方政府的努力;中央政府的支持;铁道兵的艰苦奋斗;苏联的援助。(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影响:改变福建交通闭塞状况;对福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巩固东南国防。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 ( B )
A.电影 B.报纸
C.互联网 D.口头传播
2.〔〕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B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是
( D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
5.〔〕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 ( D )
A.报导重大时事 B.评价社会风气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B组 提升练
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C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7.〔〕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B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8.〔〕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 A )

C组 培优练
9.〔〕用微信、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志,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C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答: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答: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