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9 21:1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宋祖英,湖南苗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少量居住在湖南及河南等地。满族朝鲜族黎族彝族第四套人民币票样满族
高山族朝鲜族
布依族壮族
苗族侗族
瑶族维吾尔族
彝族藏族
回族汉族
蒙古族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抗日战争时期的回民支队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2、西部多,东部少1、大杂居,小聚居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多元一体格局。 ——习近平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1)我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3)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4)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5)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2.确立及发展
《共同纲领》成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法律化、制度化第一步《宪法》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法》成为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基本法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2)1952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3)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3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2、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其自治权是在执行宪法、法律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下的自治权。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4. 五个民族自治区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市)开幕。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撤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组织大纲,乌兰夫被选为自治政府主席。  新疆人民会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新疆各族人大代表重要议事场所。1955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日,新疆有14个地、州、市,90个县(市),其中34个为边境县。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图为庆祝游行队伍。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游行5.意义: (1)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2)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第一,从历史传统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第二,从民族关系看,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又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从民族分布看,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新型民族关系特点:平等、团结、互助
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3.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新型民族关系体现1.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2.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风俗习惯、保护宗教信仰;3.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拓展: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西藏布达拉宫易错警示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政权,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意识,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2.举措及成效(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工业开始逐步兴起,单一的经济结构得到初步改变。
“一五”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克拉玛依油田、包头钢铁公司。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一种精神叫做感动—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东部沿海各省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援助。国家对5个自治区和云贵青三省的财政补贴每年递增10%,从1986年起,国家每年拿出10亿元作为扶贫贴息贷款,在所扶持的271的县中,民族自治县就占了44%。废除封建农奴制,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莫力达瓦达斡(wò)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亚洲第一,全球八强,2016年销售额606.09亿元贵州打造“西电东送”王牌电站——洪家渡水电站。是我国首批“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 西藏大学电教室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现设有7个系、15个专业,在校生1400多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以上,教职工700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300~400名毕业生。(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青海塔尔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新疆克孜尔千佛洞金奔巴瓶
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  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节日起源于17世纪前,时间从藏历的6月29日到7月5日结束。藏族(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性举措。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三步的客观需要。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95元人民币,是1980年的23.8倍。西藏婴儿死亡率由1958年的40﹪下降到1998年的3.7﹪,宁夏人均寿命由1949年前的30岁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69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课堂小结民
族大

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大杂居、小聚居;人口、资源、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3.含义: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区域机关、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5.意义: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4.进行西部大开发2.确立及发展:《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4.五个自治区:内蒙、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1. 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设立宣政院 ⑤左宗棠收复新疆⑥民族区域自治 ⑦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2.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少数民族多处于边陲地区,中央难以直接管理
C.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强烈要求
D.少数民族大多民风强悍,难以驯服
D巩固练习A3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AD5.人民币上除汉字外,还有4种少数民族文字,这说明(  )
A.我国民族众多
B.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
C.我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D.各民族文字不同
6. 西藏解放六十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建费已达数百亿元,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B C7.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而实行的
B.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五个省级自治区以外其他地区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8.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DB9.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
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
主题的是( )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0.据悉,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联网新疆内路段将全面实现高速化,基本实现14个地州市及新疆兵团师部以高速公路连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体现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