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件: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件: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30 21:05:49

文档简介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2018·北京高一检测)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这体现了农民对下列哪一政策的不满 ( A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土地私有化
2.〔〕(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3.〔〕通过新经济政策,苏俄农民得到的实惠是 ( B )
A.得到了土地的所有权
B.对农产品有一定的支配权
C.无需承担粮食税
D.在集体农庄中生活有保障
4.〔〕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D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5.〔〕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B组 提升练
6.〔〕(2018·宿迁高一检测)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 ( C )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
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7.〔〕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1913年为100)。结合所学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B )

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
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
8.〔〕(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 ( C )
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
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唯一途径
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
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组 培优练
9.〔〕“二五”期间,苏联政府注意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反映
出 ( A )
A.苏联经济具有高度独立自主性
B.劳动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C.英美加紧了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苏联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答:措施:①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开展五年计划建设。③为配合国家工业化,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结果:①实现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的发展观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试举例说明。
答:否。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中的强迫现象、消灭富农、大清洗运动等。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做到了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何表现?
答:否。表现:①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②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③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































































































第 5 页 共 5 页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
〔难度系数:····〕
A组 基础练
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2.〔〕(2018·宿迁高一检测)“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 B )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
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
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
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
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C )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5-1991年
4.〔〕(2018·北京高一检测)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B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重点放在农业
D.重点放在重工业
5.〔〕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历史的漫画,图中表情沮丧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C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B组 提升练
6.〔〕(2018·榆林高一检测)“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B )
A.恢复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7.〔〕苏共中央规定:1968至1975年,农村硬化公路年筑里程大于4万千米。公路的修养费,除国家拨款、汽车企业提成外,将向有个人轻便汽车的公民酌收少量款项。这可以说明 ( D )
A.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反映
B.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私有制
C.斯大林模式得到实质性突破
D.政府计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8.〔〕(2018·哈尔滨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 A )
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C组 培优练
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上述说法 ( C )
A.全盘否定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B.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试图改变所有制形式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答: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于危机边缘。
(2)材料二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答: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措施: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