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鸟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下册《鸟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30 2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下册《鸟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分钟鸟鸣声。)这悦耳动听的鸟鸣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情感得到净化,还让人浮想联翩,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和思考。今天我们来读鸟啼给英国作家劳伦斯带来了什么。
2、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史铁生怎么认为的?有没有自然界的什么事物让我们也作此联想呢?学生大致可以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并且知道生命要坚强)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关于生与死的文章,一位作家在听到冬后的鸟啼后所悟到的一些道理。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二、检查预习
1、田凫fú 椋鸟liáng 老饕tāo 慰藉jiè 攫住jué 笨拙zhuō
束缚shù 潜力qián 炽热chì 跌宕diē dàng 苍穹(qióng) 蛰伏(zhé)昊天(hào)深入
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听到鸟啼 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
三、文本研习:
1、文章集中描写鸟啼的是哪几小节?(2-5节)为什么鸟啼对作者有启示和思考?比如窗外的鸟叫会不会然让你也有这样的感悟?(不会,因为环境问题。学生大致回答)是在什么环境下?(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始,教师可以总结:在死亡的环境下,刚刚有了一点点的温暖)
2、 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3、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4、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
(2)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解析:一方面要扣住语句本身,抓住其表达的特点挖掘其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内容,扣住文本主题,准确把握其含意
参考答案:(1)所谓“世界不能选择”,是指人必须面对现实;用眼睛跟随严冬“直到它走过去”,意谓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要学会忍耐和等待;“春天不能抑制”句是说春天的的到来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这段话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强调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人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2)一方面,“生命”和“死亡”是相对立的矛盾,“全不相容”;另一方面,“生命”与“死亡”又可以说是统一体,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存在相互转化的规律这句话中,“生命”和“死亡”是两种状态,两个阶段当现实极其恶劣、严酷时,“死亡”犹如“洪水”势不可挡;但“生命”更有着顽强的力量,总会战胜死亡,焕发活力,使人迎来充满欢乐的新生活
5、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就是12节,可以解释成:当精神上死亡之后,即使是活着也已经死了,有了生的希望就能成长整个生命。)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我们在文中学习了作者的“向死而生”的精神,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什么事物让我们可能有这样关于生命的感悟?
(野草,不管是遭受行人的践踏、遭受牲畜的掳掠,还是遭受暴风雨的蹂躏;不管是生长在路沿田边、残垣瓦砾中,还是岩石下;不管是生长在阳光下,还是蜷缩在树荫下,他们都会茁壮成长。没有人去施肥浇水山上的树木,面对坚硬的石头,都会把根深深地扎进岩石缝里,不断地向山体延伸,即使露出棕红色的根须,也不会被雨水冲垮,献给人类的永远是葱郁的景色和傲立风霜严寒中的顽强的生命之魂。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海底的巨鲸……,不论严寒酷暑、暴风骤雨、自然天敌,还是捕猎者都能繁衍不息面对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许多生物都能把珍贵的物种延续下来,并且在不断地进化,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越是艰苦的环境和困难挫折,越能造就顽强而神奇的生命力,艰苦的环境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艰苦的环境淘汰、被挫折击倒,丧失了理想和信念,丧失了与困难和挫折抗争的能力)
五、文法:
1.采用象征手法,说理生动形象
本文意在表明作者的生活信念,即人们要勇敢地面对死亡、黑暗及其逆境,要勇于奋起创造新生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这个信念表达出来,而用“鸟儿”来象征“鸟尸”象征遭受的死亡、黑暗及逆境对于鸟尸的场面描写,揭示了这种黑暗及逆境的程度之深,但是,他又写到了那不间断的鸟啼,它象征了勇敢和坚强,象征了活力和新生采用象征手法,使得文章避免了直接说理、抒情的苍白,显得生动形象,含不尽意于言外
2.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情致
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我们便变成溪水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生动形象;如排比,“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绵羊就要站立舞蹈,白屈菜就要遍地闪烁”,有气势,加强语气和情感;如拟人,“但它活泼”,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态;等等正因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文章才显得文采斐然,情致饱满
六、探究后争鸣
问题:《鸟啼》中多次出现“银色”一词如“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这喜悦,我们禁不住”,“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宁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等,如何理解这一词语呢?
观点一:“银色”是种纯净、明亮且带有浪漫色彩的颜色,作者用“银色”来形容春天刚刚到来时那种新鲜、明朗的气象,表达他内心欣喜与激动的感受,显得独特而富有诗意
观点二:“银色”特别符合早春的特点,因为春天刚刚到来,还没有出现繁花似锦的烂漫春光,用“银色”来形容十分恰当而且,在文中,“银色”有丰富的含义:既指春天的景象,又指内心的感受二者相互交融,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