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备课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8课)
一、教材分析: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
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
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国一样统一,经济上像汉人一样灿烂,生活上中国一样安康”。
为什么以“繁荣”“开放”为主题?而不以封建社会发展的隋唐时期相概括?
(1)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强大。
(2)开放是指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联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开放。
同时,繁荣与开放是一体的,繁荣促进了开放,开放又推动了繁荣,终于使隋唐社会处在繁荣与开放的境地。
(3)从前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为标准的。
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
(4)现在是以中国文明史发展线索为标准的。
(三)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6、以大运河、赵州桥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8、列举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贞观之治”;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四、教学难点:
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五、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
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
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5、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6、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课时安排:
10课时。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1一 课题: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讲述有关“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小组派代表发言。围绕思考题展开交流讨论。认真听讲、动脑思考。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长安,年号开皇。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二、隋朝大运河: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2一 课题:第2课 “贞观之治”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四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讲解点拨知识易混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围绕思考题展开交流讨论。认真听讲、动脑思考。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3一 课题:第3课 “开元盛世”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盛世经济的繁荣”。本课的难点是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4一 课题: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本课的难点是: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 ”“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5一 课题: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本课的难点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突厥汗国的兴衰:1、6世纪建立痰厥汗国后来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2、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3、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二、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三、隋唐时,居住着靺鞨族。四、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五、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番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6一 课题: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 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也可利用教材导入框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引入新课。或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引入本课,提出“鉴真为什么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一系列小问题,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上。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讲解点拨知识易混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2、造纸术传入天竺。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7一 课题: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本课的难点,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民歌《小放牛》,从牧童与村姑的对唱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赵州桥的图片或幻灯片。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列表归纳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其特点诗人 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 中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新乐府》等 通俗易懂 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光耀千古的诗坛”一目,用“光耀千古”突出唐代文学的成就。先宏观后微观,宏观即使学生对唐朝诗歌的成就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微观即要使学生对唐朝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及诗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只有对唐朝诗歌的总体脉络和著名诗人及名作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诗歌文化的丰富与灿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讲解点拨知识易混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一)科学技术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唐都长安大明宫含元殿2、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唐代《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天文:唐代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编订《大衍历》4、医学:A:唐高宗时组织人编写《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 年 B:“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C:唐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二)、文学:1、诗歌 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8一 课题: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课的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即隋唐时期的建筑、印刷术、诗歌等成就,引出本课将带着学生走进隋唐时期的艺术殿堂。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有灵活性和深度的问题):(讲唐朝书法艺术时,先出示VCD上一段材料,让学生对唐代书法艺术有一个总体印象。介绍柳公权的书法艺术时,教师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讲一讲“笔谏”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指出,柳公权是位风骨独具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冒杀头之罪,向皇上笔谏。柳的这种为人成就了他书法上一种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再引导学生欣赏他的作品,并概括出他的书法特点。)(讲艺术宝库莫高窟时,先播放一段反映敦煌莫高窟的录像,使学生有如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的基础上谈谈他们的观感。这之后,再选放一些精美的敦煌壁画,让学生思考“这些壁画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此处应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参与,不用有统一的答案)。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我们课本中,就有大量宋体字,请看它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讲解点拨知识易混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书法: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二、绘画: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吴道子(唐朝)《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三、艺术宝库:敦煌莫高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09一 课题:测验单元一 二 课型:测验课三 测试目的: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四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发放试题3、开始测试4、收试卷5、阅卷6、分析、总结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0一 课题: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二 课型:讲 评 课三 教学目标:1、 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2、 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四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采取补救措施: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点评: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4、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5、 练习1)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 ) A、581年 B、605年 C、601年 D、589年2)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3)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 ) A、开始形成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繁荣发展时期 D、走向衰落时期4)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5)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 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诏 D、回纥族6)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7)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维 陈子昂 岑参C、李商隐 杜牧 贺知章 D、王昌龄 孟浩然 王之涣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八 教后反思: 备注:
第二单元备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9—15课)
一、教材分析: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
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给人民带来苦难,(11-13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
课标要求: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7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8列举宋元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了解宋代社会风貌,主要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单元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自学的能力,辨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力,增强双语意识,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和思考本单元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等都表明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以肯定。
4.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2.元朝的行省制度、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服饰及瓦子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2.元朝的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宋朝服饰、“瓦子”。
五、教学策略:
1.总括法。对于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可以用总括法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讲述,使学生把思路搞清。
3.图片示意法。对于契丹的兴起,可以用该民族生活习俗的图片和文字的图片演示,让学生对契丹的兴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分析讲解法。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成吉思汗、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等内容,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材料,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6.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
7.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图片、图书室相关书籍
六、课时安排:
9课时
备课时间: 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1一 课题: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对宋金议和,可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 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关于北宋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第47页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与宋的重大事件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金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宋金议和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讲解点拨知识易混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1、契丹国(辽) 916年 阿保机 都:上京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进攻北宋,寇准主战,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二、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三、西夏 1038年 元 昊 都:兴庆。四、金的建立:1、女真族是唐朝靺鞨的一支;2、金 1115年 阿骨打(金太祖) 都:会宁五、辽和北宋的灭亡:1、1125年金灭辽;2、1127年金灭北宋。六、南宋建立:1、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建立南宋。2、韩世忠、岳飞打败金军;秦桧陷害了岳飞。3、1141年,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2一 课题: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总结: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农业: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2、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占城稻;二、手工业: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4、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海外贸易的兴盛: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3一 课题: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四 教学重难点: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1、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2、关于宋朝服饰的特点,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宋朝服饰发展演变的几个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深化阐述,或者依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形成对于问题的更进一步认识。对于服饰方面的三个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生活的逐渐腐化,认识到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影响,并能批判统治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审美观。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放大展示画面中一些有特点的人物和局部,进行讨论或讲述。3、关于宋朝的饮食,可以首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对于当时的饮食习俗提供更多的材料,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可以引用《东京梦华录》或《梦粱录》中的材料,处理得通俗易懂一些,展示给学生。4、关于居住方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 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教师最好能够给学生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5、关于行的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 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可以要求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有关宋朝造船业发达的知识来解答这一问题。6、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 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评价瓦子中的相面、算卦等迷信活动。7、关于节庆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 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 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在完成各个问题的教学以后,可将本课的内容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 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4一 课题: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四 教学重难点: “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 “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元朝的建立,过程应从简。为使学生条理清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元朝的建立及统一过程,并注意突出两件大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关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或讲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学习他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可酌情介绍《过零丁洋》及《正气歌》。)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1)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2)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3)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 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5)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 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关于民族融合的讲述,应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所引用的元末诗歌,以加深印象。最后强调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习时注意提取知识点,本课涉及三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大事。1)三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2)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3)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 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 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5一 课题: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出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由此导入。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忆宋元的历史发展,得出: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从中体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宋元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那些 (1)北宋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3)宋元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合理的先进的历法。(5)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古代科技:1、四大发明: 造纸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指南针--战国时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司南,北宋中期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传到外国 火药: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2、科技:北宋沈括“十二气历”著有《梦溪笔谈》3、元朝郭守敬《授时历》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6一 课题: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审美感,提高鉴赏力。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 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1、“大江东去,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1)这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 苏轼 2)他词的特点是什么?豪迈奔放3)举出和他词风相似的作家。辛弃疾4)“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指208年三国时期周瑜、孙权、刘备联军火烧赤壁。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选自陆游的《示儿》 2)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3)他的诗有9千多首,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 1、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2、文学: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词:是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女词人李清照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特点:豪迈奔放 南宋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诗: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陆游《示儿》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窦娥冤》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7 一 课题:第15课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二 课型:活动课三 教学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活动,在图与文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图,配文。 难点:在绘画中准确地寻找历史信息,以及如何为一幅画配上一段生动的文字。五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2、大组内分工,两人一小组,根据大组提出的初步方案,为其中一个画面配写文字; 3、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你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事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4、 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现历史的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或反映一种历史现象.注意不要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北宋历史,了解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这节课我们通过一幅画来加深对北宋情况的了解,这幅画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微机上放大《清明上河图》),然后请一位同学根据画面用普通话来简单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让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 2 、根据分工,让四个组的同学做好准备,整个活动由两个人串起来,一位是住在东京城的一位叔叔,一位是来自山东进京赶考的侄子,叔叔领着侄子一块参观汴河两岸风光以及所见所闻。 到了画的第二部分时,有两位摊主正在争相招呼一位顾客来看自己货物时,可由两位同学通过演小品来表现(一个卖布的,一个卖米的),了解北宋经济情况。 对于第三部分——都市街景,找一位同学配上解说词,把街道两旁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现象形象讲述出来。 然后出现一个最热闹的场面——瓦肆,这时可找一位同学上来说书,比如《杨家将》。 最后通过两位同学朗诵两组宋词,一首是柳永《破阵乐》,一首是裴湘《浪淘沙》,使学生在文学的陶冶中感受北宋风情和京城内外繁华、歌舞升平的景象.表演完后,老师对这四组的表演作一简要分析,然后问学生:在所有的表演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争相回答) 教师提示:我们看了、听了,还要有所得,在这些同学展示期间,你能了解北宋哪些历史信息 (让同学们讨论回答)现在在开封已按《清明上河图》样子建成了清明上河园,使图画活生生展现在人们面前,并经常在其中展现北宋时期风俗,这样就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那对于我们家乡莱阳,原先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美丽的河。可近几年随着工业的污染,五龙河变成了污龙河。我们将如何保护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给出一些金点子。六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 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8一 课题:测验单元----二 二 课型:测验课三测试目的: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四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发放试题3、 开始测试4、 收试卷5、 阅卷6、 分析、总结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19一 课题:讲评第二单元测试题 二 课型:讲评课三 教学目标: 1、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四 教学过程:1、 组织教学。2、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采取补救措施: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点评: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4、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5、 练习:1)隋唐文化处在我国封建文化的( )A、高峰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衰落时期2)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3)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维 陈子昂 岑参C、李商隐 杜牧 贺知章 D、王昌龄 孟浩然 王之涣4)把下面古代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用线连起来: 苏 轼 《示儿》 辛弃疾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陆 游 《念奴娇·赤壁怀古》6、作业:巩固、分析、记忆试卷八 教后反思: 备注:
第三单元备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6—24课)
一、教材分析:
(一)时段:1368——1840年(472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一)特点:
为什么以“繁盛”与“危机”来概括?
以往,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往往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从“繁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总体特点,实际上也是想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同时,又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所以达到了“繁盛”时期。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潜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相比较时,面临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机制,更显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课标要求:(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6)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7)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8)知道《天工开物》。
(9)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0)列举明清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明清文化。
四、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尼布楚条约》;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五、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
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
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课时安排:
13课时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 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20一 课题: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3)实行八股取士。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4)实行削藩政策。“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明朝建立: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3)实行八股取士。 (4)实行削藩政策。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21一 课题: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2)主要事迹是:1561年在台州抗倭。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郑和下西洋: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2、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二、戚继光抗倭: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22一 课题:第18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 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 (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 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清朝的建立:1、满洲的兴起:创立八旗制度。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3、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二、朝强化君主集权:军机处三、清朝制造文字狱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23一 课题:第19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2、呈现目标:多媒体或小黑板(或课前板书)出示学习目标。3、自主合作 梳理知识: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自学、合作学习思考题。 然后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加以指导。指导学生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自制一个简表: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线索,找出基本知识点。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有难度的思考题。4、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讲述《尼布楚条约》时,应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小结: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中的困惑。5、目标检测 反馈矫正: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材料题“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以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课本第13页}① 上述材料选自哪个文件,什么时间签订的?答:选自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②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俄交界的哪些地区属于中国?答:“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 (抽查一部分学生)对检测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回答、解析)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小组内互批互改。认真听讲、动脑思考。认真反思,交流总结。自由发言、提问七 板书设计:一、1、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并修建了热兰遮和赤嵌楼;2、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二1 、16世纪后期(清军入关时)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八 教后反思: 备注:
备课时间:2010年2月18日备课人: 教案总序号:24一 课题:第20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 课型:新授课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本课的难点是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五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出理性认识。3、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点拨,对学法给予指导。4、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六 教学流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