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课件+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课件+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30 18:20:15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桃花源记陶渊明新知导入图片欣赏请用一个成语说出你的感受。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生于东晋末,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曾自号“五柳先生”;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听读朗读读准字音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bīn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yǎntiáo
shě
huò qiān mòshè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iàn yāo huányì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suìjì

文意疏通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动词,作为。顺着,沿着的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 缤纷。
重点句一: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繁多而错杂(纷纷)。新鲜美好繁多的样子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遇到别的,其他的两岸类别: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古今异义词鲜美新鲜美好
指食物味道好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句二: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对……感到惊异尽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又,再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好像 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完,没有了。于是,就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看到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重点句三: (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进去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仅容一个人通过只,仅仅起初、刚开始舍弃、丢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重点句四: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平坦宽阔整齐的样子类这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重点句五: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可以互相听到交错相通田间小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 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重点句六: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小孩老人全、都穿着打扮、穿戴耕种、劳作桃花源以外的人愉快、高兴的样子都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
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于是,就返回通“邀”,邀请。 从……地方来通“俱”,详细 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很、十分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打听消息全、都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说祖先妻子儿女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于是、就隔绝,不同音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重点句七: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对,向 不要说,更不必说 竟然,居然详细地说出 感叹 问题:“此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这里是留白的写法。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没有具体体现,但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的是桃源外世事的变迁,“叹惋”的是人们饱经战乱之苦,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这样写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这里的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
外边的人说啊。”向、对不值得,不必语(yù):告诉。离开到邀请问题: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4、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 重点句子八: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沿着、顺着先前的做记号已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句子九:回到郡里,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终于找到标记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到拜访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死亡随即、不久实现打算、计划高兴的样子品德高尚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2、理清文章接个文章结构:用小标题归纳概括每段内容。发现桃花源
(1)进入桃花源
(2)访问桃花源
(3)离开桃花源
(4)再寻桃花源
(5)合作探究1、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1、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你分析归纳桃花源的特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物质富足、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
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4、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你能归纳主题了吗?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似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主题: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课堂巩固——灵活性的默写课堂练习2、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怡然自得、
4、无人问津、5、鸡犬相闻、6、黄发垂髫、7、与世隔绝。拓展提高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1、世外桃源 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
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2、豁然开朗出自本文的成语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4、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5、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6、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7、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课堂总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发现
桃花源:进入
桃花源:离开
桃花源: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所见所闻所历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环境良好幽静美丽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似有若无所感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9、桃花源记(陶渊明)
课题
《桃花源记》
备课人: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桃花源幽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重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3、感受桃花源幽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图片欣赏
师:请用一个成语说出你的感受。
生:世外桃源
师: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你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吗?
生: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生于东晋末,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曾自号“五柳先生”;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
2、背景链接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落英缤纷(bī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 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huán) 率妻子邑人(yì) 与外人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遂迷(suì) 刘子骥(jì)
3、全班齐诵读课文。
【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繁多而错杂(纷纷)。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进去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这里的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3、资料链接:你听过吗?伯乐相马的故事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呜,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参考译文: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请说出出于此处的成语?
明确:骥服盐车。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服:驾驭。让骏马驾盐车。比喻使用人才不当。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2、理清文章接个文章结构:用小标题归纳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发现桃花源(1段)——进入桃花源(2段)——访问桃花源(3段)——离开桃花源(4段)——再寻桃花源(5段)
六、【合作探究】
1、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物质富足、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明确: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4、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你能归纳主题了吗?
明确: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似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七、【拓展思考】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4、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5、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6、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7、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八、【随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九、【自我总结、反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