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三历史中考冲刺专题6
中国近代化
一、复习策略
“近代化”是与“古代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走上与古代不同的领域,日益与世界同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而深入的。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思想方面,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它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近代化的探索。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一)考纲解读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了解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提高运用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强学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结合课文,利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学习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像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4、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阵地和基本内容;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通过阅读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策略设计
1、“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同时也因知识点多、史实纷繁复杂成为中考复习的难点。
2、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也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本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辛亥革命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等。本主题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图表寓于其中,历史与现实在本主题中存在着最佳结合点。本主题应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命题所在,有可能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展,题目也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过渡。
(1)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2)运用图示法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表示出来(如,从器物—制度—思想)。
(3)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历史知识,理解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4)运用整合教材的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提高梳理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5)本主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复习时应联系史实,总结经验教训。
复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事件中的人物不要混淆。如洋务派地方与中央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代表人物。二要注意中外历史的综合分析。如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中国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封建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等。中国在经济、政治上丧失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在文化上的领先地位也丧失了。
(三)复习要点阐述
近代化(亦称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我国的近代化进展较缓慢,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近代化进程也逐步深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一批志士仁人的抗争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1、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①背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③代表人物:奕沂(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④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⑤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⑥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⑦历史作用:引起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⑧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即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来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①产生:
a.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b.原因:通商口岸的外国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c.表现: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
d.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
②初步发展:
a.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
b.原因: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c.作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代表人物——企业家张謇:
张謇的思想主张:“实业救国”,大力发展民族近代工业;提倡在不损害民族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即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
张謇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面粉厂、轮船公司、榨油厂、酒厂等,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和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④短暂发展:
a.时间:一战期间;
b.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c.作用: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⑤日趋萎缩、奄奄一息:
a.时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抗战时期;
b.原因: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策:三反五反运动。
⑥改造时期:
a.时期:1953—1956年;
b.原因: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措施:没收官僚资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改造为国营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2、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维新变法运动——政治近代化的起步
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上层代表)。
③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④维新派的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权。
⑤主要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⑥主要内容:宣传准备活动(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建立学会、学堂、创办保国会)、实施变法。
⑦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改革(主要涉及经济、文化改革内容)。
⑧光绪帝为何支持变法:通过支持维新派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权力,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⑨变法性质、历史意义: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又是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最主要影响是在思想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技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了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⑩失败原因及历史启迪:触犯了顽固派利益,变法受阻挠;资产阶级先天软弱性,不敢依靠群众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并想得到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等。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辛亥革命一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历史背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宣传(欧美启蒙思想传入)。
②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纲领及政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同盟会(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⑤革命准备活动:组织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建立政党、著书立说、各地武装起义。
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⑦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
⑧革命的结果及斗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反复辟)
⑨失败根源: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依靠发动人民群众等。
⑩历史启迪: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可从革命纲领、依靠力量、革命任务谈认识。)
3、新文化运动一一思想近代化运动
①兴起条件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复古逆流日盛。
②发起者: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代表: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
③口号(主张):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前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目的: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⑤中心、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
⑥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期):即“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⑦运动性质及历史意义:(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①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倡导西学;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有用人才,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戊戌变法期间兴建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院。
③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④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传统道德,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它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⑤建国后的教育进一步发展。
5、近代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①中国近代最早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修建了栾河大桥和京张铁路。他被选为英国工程师研究会会员,成为参加国际性学术团体的第一个中国人。
②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研制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
6、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①新式交通工具有轮船、火车、电车和汽车。新式交通工具具有方便与快捷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各地人们的交往。
②新式通讯工具有电报、电话。
③大众传媒的创办
我国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营的近代出版业的产生。
④娱乐方式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照相技术和电影艺术的出现以及舞会的流行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剪辫子、改穿新式服装以及称呼的变化上,这些变化适应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体现了国民人格平等等观念。
7、各阶段各阶层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历史影响
阶层 代表人物 主张 历史影响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士大夫) 魏源、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如:设工厂、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增设水师科) 促使人们向西方学习,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使学习西方的新思潮泛起
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等,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但它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矿企业,引进了机器生产,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奖励农、工、商业发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和西方科技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孙中山等 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倡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短暂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
无产阶级(建国前后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 ①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建国后的“一五”计划提出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中共“八大”提出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体系日趋完善。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工业已形成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8、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9、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0、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认识:
(1)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2)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三座大山),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3)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5)重视科教兴国。
二、典例剖析
例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答案:C。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例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答案:C。
解析: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
例3、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虎门销烟”不属于近代化的范畴。
例4、“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
解析: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这是洋务派的主张,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
例5、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探索。请你各举一例,并就其中某一事例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加以评述。
答案:
政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办等;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例6、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材料四 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四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4)根据材料五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答案:
(1)洋务运动;自强和求富或维护清朝统治。
(2)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3)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民主和科学。
(5)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