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
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及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前导言,并提问学生本节课要讲述的几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课后,能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隋朝大运河、隋朝统一的条件。
难点 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教学过程〗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等内容。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的历史。首先学习“第一课隋的统一和大运河”。
(请同学阅读课前导言并思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问题,读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将这几个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因为新学期刚刚开学,学生的身心都没有完全集中在教学课堂上。通过这一段讲述,便于集中学生精力,并将知识条理化,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理解,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为讲述新课做铺垫)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的统一
贯通南北的动脉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隋朝的统一(板书)
(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板书)
(课件出示此表,利于直观教学,能形象地介绍隋朝建立的经过及隋灭陈、统一全国的情况,加深学生对隋统一全国的印象)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女儿是北周的皇后。580年,北周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发动政变,废周静帝而自立,改国号为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隋炀帝继位后,以洛阳为东都。请同学在“隋疆域图”中找到长安和洛阳。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隋朝建立时,南方还有陈的存在,国家没有实现统一。那隋朝是如何灭掉陈、实现国家统一的呢
(二)隋朝的统一:589年(板书)
隋朝统一的经过(板书)
对于隋是如何灭掉陈的,我们学习一个成语“瞒天过海”。
(播放“瞒天过海”的历史故事录像。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了37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朝代。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为隋唐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通过讲历史故事的这种方式,让学生记住,隋灭陈这一事件特别是隋灭陈的时间,更符合学生的特征,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同时,也为分析隋灭陈及隋统一中国的条件打下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从故事中分析出隋灭陈的条件之一是隋在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上的正确。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历史知识更具逻辑性。这也是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即“先讲条件,再讲经过,最后讲影响”的模式,而“先讲经过后讲条件”的原因所在)
隋朝统一的条件(板书)
(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为几条,显示在大屏幕上。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隋朝统一的影响(板书)
(1)结束了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在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
(2)国家的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由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及教材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处理材料的能力,用具体数字说明隋朝的富庶。又通过讲述隋朝的富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大运河的开凿上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隋朝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没有联系,从而转入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板书)
在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之前,提问学生当今世界上有几条著名的运河。
(这样做,能使学生联系到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与教材的“每课一得”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板书)
(先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后由教师归纳显示在大屏幕。这样处理,强化了讨论法在学习中的运用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3)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4)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板书)
(出示具有动画效果的“隋大运河示意图”)
605―610年,隋炀帝用了36年的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请同学们看图回答几个问题:运河分为哪几段 沟通了几大水系 经过了今天的哪些省市 看哪一个组找得最快、最准确。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使学生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方式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把大运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54321”五个阿拉伯数字,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凿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共有三个支撑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
(通过这种形象的记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三)隋朝开凿大运河及通航的影响(板书)
(由学生归纳并落实在书上,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上,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有的观点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和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在开凿大运河过程中,隋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有的观点则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请结合课文中的“想一想”、课后的“材料阅读”及活动建议,以“隋开凿大运河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通过这种作业的布置即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多渠道收集、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最后,出示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
〖教案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协作精神,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