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小景》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所展示的主题,以及表现剧本主题的形式。
2.学习欣赏剧本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3.学会欣赏剧本的结构。
教学难点:精练通俗的语言理解
教学重点:关于剧本的主题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三.概述故事情节
本文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四.理清结构
全剧结构划分: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做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几声枪响很自然地交代了孙传芳要过江来打仗的背景,女儿“大哥要是回来了,不知道认不认得家里”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的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处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人物性格简析:
在这一部分这也表现了几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显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母亲的劝导下,她要读书的决心还是毫不动摇,表现出了对新生活的追求的执着。母亲的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烟后代,”是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这样的理想,是最基本的理想也是当时的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可那样的时代,使他这样的理想最后也彻底 破灭了。而俩儿子的性格在这一部分都是暗写的。但从母女对白中可以看出俩儿子的性格不同。二儿子比较本分老师,顾惜家庭,关爱妹妹,这样老实的青年投身行伍更多地不是理想的追求所致而是说的窘迫所逼。老大则是另一类人,他天性不够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胡乱冲撞的他没有能够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而是被不幸的经历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原因和责任。,当然这一部分对他只是一个交代和暗示,更多的则是在下一层次中加以表现,但这一部分极为简略的交代已经为后面的情节的表现打下了基础。这一部分是以喜写悲,愈见愈悲。
第二部分(“已而闻叩门声”到“匆匆下”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母子对/话交代长子的经历同时表现长子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一无所有,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坏,没有是非,而且养成了一身的土匪习气和兵痞气,他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残杀的悲剧也是社会捣乱的一个缩影。而他的性格有注定了他的悲剧。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枪口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是恩棵的,不单单是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表现了战争对人的灵魂的扭曲,这才是最可怕的。
第三部分(长子、、、、到最后)写兄弟互相残杀。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高潮。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间的对骂“孙传房的狗”“蒋介石的狗”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因为欺侮妹妹而是将矛盾转移到各自参与的战争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场戏里,长子的性格得到更为鲜明的表现,他称呼妹妹为“花姑娘”,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长子的流氓习气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如果不是长子的流氓语言就不会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母亲的哭诉,则揭示了剧本的主题: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年代,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在结构上这个层次又呼应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巧在母亲出去借便服时女儿回来,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目前才赶到家,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一个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五.小结:
中心意思: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剧本的特点,完成〈学习与评价〉
一.写作特点1.主题的理解: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三方面表现: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2.结构的欣赏:结构紧凑,情节集中,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技巧。
3.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二.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人物性格分析:
母亲:善良本分,对生活没有奢求,对社会感到绝望
女儿:对生活充满憧憬。有理想。
长子:爱母亲,留恋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满身兵。
痞气和流氓习气,品行恶劣,是非不明
次子:比哥哥善良,关心妹妹,孝敬母亲
长子与次子的相同点:都是内战的牺牲品,灵魂扭曲,把前途寄托在所投靠的军阀身上,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判断是非,他们是一种互补关系。
二.中心意思: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Page 3《江村小景》教案2
引子:
《江 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部独幕剧揭露的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及其对军阀混战罪行的控诉。
2、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容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对本课的教学,教者可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2、难点
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与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3、教学突破
本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练结合”的原则。讲课时,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重点讲清学生理解不透彻、含糊的地方。
充分利用话剧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本剧的表演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吧,他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独幕剧——《江村小景》。
首先请同学们听我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部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主题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弟兄之间互相枪杀的故事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后交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指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老母依旧在做活”,主要写母女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第二部分从“已而闻叩门声”到“不,孩子……这些日子这儿查得很严”,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第三部分是剩下的部分,写兄弟互相残杀。
3、教师分析讲解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的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是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女儿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问:请大家思考——我能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答案:女儿的性格较为鲜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她一心想着要进城去读书,外界的思想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想法,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著。)
4、女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值得人们同情,那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遍的广大群众。她最大的理想是让儿子结婚,传宗接代,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是很普通的理想,但最后也破灭了。)
5、指导学生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6、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对白。
三、分析第二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这一部分的情节,揣摩长子的性格,并思考: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学生揣摩,表演)
四、分析第三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
2、引导学生思考: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3、引导学生思考:长子如果没有这种种陋习,那么兄弟俩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母亲的哭诉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哭诉,揭示了主题,即老百姓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出路的。)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在在母亲出去借便服的时候,女儿回家,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的时候,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了枪的瞬间,母亲才回到家。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5、组织血色怀念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五、引导质疑,明确主旨
1、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的主要特点:情节典型,主题深刻;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一个家庭弟兄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动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与《学习与评价》
板书
江 村 小 景
情节典型 主题深刻
故事紧凑 结构严谨
矛盾冲突 主线突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