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大题训练》
1.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盐碱土地上,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
(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 次生 (2)20% (3)A 减少 增多
【解析】(1)该盐碱土地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出生率==100÷500=20%。(3)种群数量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A、B、C、D四点中,A点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大。由图中甲与乙种群的相对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可判断乙捕食甲;又因为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可知该食物链为沙棘→甲→乙,当甲种群数量增多时,短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会增多,沙棘数量会减少。
2.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下表所示。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
A.甲将乙排挤掉 B.乙将甲排挤掉
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
(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①利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_______条。
(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平结构 食物(或食物分布) (2)A (3)①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应不易脱落,对青鱼的基本生理活动等不产生影响 ②1 806 (4)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
【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异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是鱼类在水体中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收获种子的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导致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甲将乙排挤掉。(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同时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活动等。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带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条)。(4)要调查某区域内的物种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计算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
3.在不考虑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某同学构建了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和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太阳能被A通过____________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B从A获得的能量远少于A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通过过程②,A从C那里得到的是________(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通过过程③C从B那里获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由此分析可知,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被利用的差异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A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合理叙述即可) (3)物质 物质和能量 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利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的(合理叙述即可)
【解析】(1)太阳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中,所以,图中A为生产者,又因为A与C间存在双向箭头,故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2)太阳能需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消费者从生产者中获得的能量远少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这是因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3)②过程中生产者可以利用分解者产生的无机物,但不能获得能量,而③过程中消费者的遗体等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供分解者所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
4.如图所示为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每种生物后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个体数和个体的平均重量。请回答:
(1)苍鹰共占据________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兔子等植食性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兔子能根据狐狸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____________稳定性。
【答案】(1)2 捕食、竞争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任写1条即可)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抵抗力
【解析】(1)根据题图可知,苍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ATP、热能);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3)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能够增强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5.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__会变小。
【答案】(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解析】(1)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3)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取值时,取的是平均值而不是峰值,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K1。(4)据图中曲线分析,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因为食物和天敌等捕食关系对该种群的影响结果应该是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6.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单位为百万千焦。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同化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____利用。
【答案】(1)111 生态系统内全部生产者 (2)13.5 20 (3)60% (4)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分解者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固定的太阳能:3.0+15.0+41.5+51.5=111(百万千焦)。(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为×100%=×100%≈13.5%;能量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为×100%=20%。(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能量的百分比应为×100%=60%。(4)下一营养级之所以无法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主要是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体内的大量能量,并且各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还有少量的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表示草原生态系统,该图中还欠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从生态系统____________角度分析,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
(2)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100 kJ,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________(填“>”“=”或“<”)10%;如果鹰的食物来源及比例:青蛙∶蛇由1∶1变成4∶1,则鹰同化1 kJ能量,可以少消耗能量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3)该草原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碳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本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4)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相距较远的池塘中都有青蛙,如果让你探究两处的青蛙是否属于不同物种,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营养结构 (2)> 150 (3)负反馈调节 不能 (4)实验思路:人为将两个池塘中的青蛙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预测实验结果:如果可以则仍为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则为两种青蛙
8.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________条食物链,蛇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2)对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K值会________,则会引起农作物产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则蛇增重1 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和最少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研究该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2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增大 减少 (4)1 000 kg、25 kg (5)取样器取样 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6条食物链,蛇分别处于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大量捕蛇后,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则会引起农作物减产。(4)当食物链最长、能量传递效率最低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多,即1÷10%÷10%÷10%=1 000(kg);当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少,即1÷20%÷20%=25(kg)。(5)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时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有的属于消费者,有的属于分解者。
9.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负 正 (3)抵抗力稳定性 强 (4)自我调节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根据题图及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即可轻松得到答案。(3)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称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4)雾霾的出现及PM 2.5爆表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0.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11.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答案】(1)热能(或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2)Ⅱ所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1)M1是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太阳光能。M2是系统散失的能量,是热能。在能量传递中由于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摄入的能量中有一部分(c)未被同化,B表示被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去掉呼吸散失的,即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3)由图2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散失的途径有两条:①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②通过微生物(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
1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答案】(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3)< 正相关 (4)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的RQ>1,污染物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由于A和C生物体内两种污染物的RQ<1,其生存不会受到威胁。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解析】(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形成一个统一整体。(2)物质是循环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才能保持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4)根据RQ的含义可判断表中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1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
(2)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________营养级。
【答案】(1)a CO2 热能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 d 分解者 一
【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a。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是二氧化碳。f表示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值。(2)c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g表示以粪便、遗体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h表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14.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
【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15.为研究无机盐输入对湖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从湖泊中随机取样,进行了系列实验,测量时以水体叶绿素总量代表藻类的数量。下图表示向湖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磷对藻类数量变化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藻类增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藻类数量达到峰值后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同时还做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3-)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____________。在另一组的实验中,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处理组相近,这些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关研究还表明,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细菌是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在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这是两类生物的________进化。
【答案】(1)促进 藻类增殖使水中无机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藻类自身的繁殖 (2)氮元素(NO3-) 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湖水中含较多的N元素,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3)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协同
【解析】(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水体叶绿素总量都升高,说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促进藻类增长;由于藻类增殖使水中无机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藻类自身的繁殖,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藻类数量达到峰值后均下降。(2)要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3-)对藻类生长影响,则NO3-浓度为自变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所以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氮元素(NO3-)。若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处理组相近,说明湖水中含较多的N元素,但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3)水域生态系统中细菌是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说明两类生物协同进化。
16.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期(填“早”“中”或“晩”)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1)种群 年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种群有很多基本特征,其中年龄结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说明物种比较少,所以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分析图中曲线发现A~I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得某些物种消失,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17.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3)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食草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480 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0 J,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0 J,要满足食草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___J的太阳能。
(5)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________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图表示某底栖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当Nt为________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Nt为d时,该底栖动物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当Nt为a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分层 (2)直接价值和间接 (3)抵抗力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4)1 200 (5)样方 b、e 大于 衰退型
18.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1)植物需要吸收无机盐,所以利用植物修复该生态系统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修复过程属于人为参与的次生演替过程。(2)野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的数量相互限制,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3)涉及到多种生物的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的问题。本小题中的信息传递发生于多种物种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4)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9.下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甲图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____________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答案】(1)稳定 (2)G C (3)捕食 (4)协调与平衡
【解析】(1)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20.研究人员对伏牛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请回答:
(1)在海拔500~1 600 m区域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群落,调查发现,马尾松、栎树、水丝枥、枫香、香果树五种植物分布在山南坡,而没有分布在山北坡,这种现象表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在海拔200~400 m区域人工种植有油松林,油松林的____________稳定性比针阔叶混交林高;欲比较油松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在海拔150 m以下区域,人们开辟有农田垦殖带,该农田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该演替经历的阶段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平(或空间) (2)恢复力 活动能力强,个体微小 (3)次生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析】(1)不同海拔区域、山坡的不同部位分布有不同的植被,体现的是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2)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由于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个体微小,所以一般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壤动物进行丰富度的调查,而是用取样器取样法。(3)农田被废弃后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经过的阶段依次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大题训练》
1.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盐碱土地上,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
(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下表所示。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
A.甲将乙排挤掉 B.乙将甲排挤掉
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
(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①利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_______条。
(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考虑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某同学构建了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和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太阳能被A通过____________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B从A获得的能量远少于A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通过过程②,A从C那里得到的是________(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通过过程③C从B那里获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由此分析可知,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被利用的差异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为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每种生物后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个体数和个体的平均重量。请回答:
(1)苍鹰共占据________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兔子等植食性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兔子能根据狐狸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____________稳定性。
5.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__会变小。
6.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单位为百万千焦。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同化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____利用。
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表示草原生态系统,该图中还欠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从生态系统____________角度分析,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
(2)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100 kJ,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________(填“>”“=”或“<”)10%;如果鹰的食物来源及比例:青蛙∶蛇由1∶1变成4∶1,则鹰同化1 kJ能量,可以少消耗能量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3)该草原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碳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本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4)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相距较远的池塘中都有青蛙,如果让你探究两处的青蛙是否属于不同物种,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________条食物链,蛇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2)对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K值会________,则会引起农作物产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则蛇增重1 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和最少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研究该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0.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1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1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
(2)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________营养级。
14.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
15.为研究无机盐输入对湖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从湖泊中随机取样,进行了系列实验,测量时以水体叶绿素总量代表藻类的数量。下图表示向湖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磷对藻类数量变化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藻类增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藻类数量达到峰值后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同时还做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3-)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____________。在另一组的实验中,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处理组相近,这些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关研究还表明,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细菌是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在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这是两类生物的________进化。
16.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期(填“早”“中”或“晩”)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17.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3)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食草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480 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0 J,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0 J,要满足食草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___J的太阳能。
(5)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________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图表示某底栖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当Nt为________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Nt为d时,该底栖动物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当Nt为a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18.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甲图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____________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20.研究人员对伏牛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请回答:
(1)在海拔500~1 600 m区域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群落,调查发现,马尾松、栎树、水丝枥、枫香、香果树五种植物分布在山南坡,而没有分布在山北坡,这种现象表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在海拔200~400 m区域人工种植有油松林,油松林的____________稳定性比针阔叶混交林高;欲比较油松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在海拔150 m以下区域,人们开辟有农田垦殖带,该农田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该演替经历的阶段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