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大题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大题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1 06:32:40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大题训练》


1.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__,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组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B组育种过程中 “处理”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该性状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自交 2/3 (2)Ⅱ (3)C 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 (4) 单倍体育种 用低温处理或用一定浓度(适宜)的秋水仙素处理矮杆抗病Ⅱ的幼苗 (5)该性状的出现可能是由环境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图示A组表示杂交育种的过程,其中F1获得F2的方法叫自交,F2矮杆抗病植株占3/4,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2/3。(2)图示B组为单倍体育种。图示C组为诱变育种。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Ⅱ是单倍体植株,具有高度不可育性,所以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4)B组育种过程中 “处理”的具体方法是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原因可能是由环境引起,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
2.如图为利用二倍体植物玉米(染色体组成: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时有______个染色体组,植株C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______。
(2)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______。
(3)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________(填编号)过程。
(4)利用幼苗2培育出植株B的育种过程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________。
(5)植株C属于单倍体是因为________,其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________。
【答案】(1)4 N=10 前期和中期 (2)抑制纺锤体形成 (3)② (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00% (5)体细胞中含有玉米配子染色体数目(或由配子发育成的) 全能性(玉米的全套遗传信息)
【解析】(1)植株A是亲本的体细胞离体培养形成的,因此植株A的体细胞中也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到达最大值,即4个染色体组;植株C为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其染色体组成为N=10;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后出现到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消失,因此能观察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2)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3)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②过程。(4)幼苗2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利用其可进行单倍体育种,而单倍体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均为纯合子,因此植株B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00%。(5)植株C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单细胞;植株C的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全能性。
3.某同学在做“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将大蒜根尖随机分为12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会使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_的形成受阻,从而使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细胞不分裂。低温处理与秋水仙素处理相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实验中选择大蒜根尖________区细胞进行观察,效果最佳,原因是此处的细胞分裂比较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此处细胞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对大蒜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染色。
(4)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加倍效果最为明显。
【答案】(1)纺锤体 操作简单、安全无毒
(2)分生 旺盛 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3)碱性染料(或醋酸洋红或龙胆紫)
(4)4℃、96小时
【解析】(1)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现染色体数目的加倍;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操作较为繁琐,且秋水仙素有毒,而低温诱导操作简单,且安全无毒。(2)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且分裂较为旺盛,故应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观察对象。(3)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龙胆紫等)染色。(4)由表中信息可知,在温度为4℃的条件下处理96小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效果最佳。
4.正常的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0。现有一种三体玉米,细胞中5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1。该三体玉米基因型为AAa(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AA、Aa)中雄配子能存活但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存活且能参与受精作用。请回答:
(1)该三体玉米的变异类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取该三体玉米植株的花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若某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将来会形成配子AA,则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条或________________条。
(2)若5号染色体的3条之间的任意2条联会的概率均等,另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该三体玉米产生的四种配子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断,让该三体抗病玉米(AAa)自交,子代中非抗病玉米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染色体变异 11(1分) 22 (1分)
(2)AA、Aa、A、a 1∶2∶2∶1 1/18
【解析】(1)三体玉米比正常玉米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正常的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0,该三体玉米植株的细胞含有21条染色体,若某次级精母细胞将来会形成配子AA,说明含有11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22条,故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1或22条。(2)若5号染色体3条之间的任意2条联会的概率均等,则该三体玉米会产生四种配子AA、Aa、A、a,其比例为 1∶2∶2∶1。据此推断,让该三体抗病玉米(AAa)自交,其产生的卵细胞有AA、Aa、A、a,其比例为 1∶2∶2∶1,精子有A、a,其比例为 2∶1;故子代中非抗病玉米所占比例为aa=1/6×1/3=1/18。
5.如图①~③列举了三种作物的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应问题:[ ]中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①~③对应的分别属于________育种、________育种和________育种。
(2)第②种方法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___,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
(3)若用方法②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①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
【答案】(1)杂交 单倍体 诱变 (2)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1)①是杂交育程, ②是单倍体育种,③诱变育种;(2)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或者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分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3)单倍体育种的显著特点是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BbVvRRXEY)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2)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Bb和Vv___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选择残翅粗眼(vvbb)果蝇对M进行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M与黑身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身果蝇。出现该黑身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Rr,rr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身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4)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身果蝇8400只,黑身果蝇1600只,F1中r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Rr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答案】(1)红眼细眼;XEXe (2)不遵循;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长翅粗眼∶残翅细眼=1∶1
(3)①Rr ②Ⅰ.灰身∶黑身=7∶9;Ⅱ.灰身∶黑身=7∶8 (4)40% 48%
【解析】(1)由图和题意可知该果蝇的眼睛涉及的性状有性状和眼色,由R和E基因控制,所以是红眼细眼。该果蝇的性染色体不同所以是雄果蝇,基因型是XEY,和XEXe的雌性果蝇杂交后,后代的雄性个体中既有红眼也有白眼,雌性只有红眼,故是XEXe。(2)由图可知果蝇M的非等位基因Bb和Vv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产生配子时,它们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该果蝇只能产生Bv和bV的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与比例是长翅粗眼∶残翅细眼=1∶1。(3)①该果蝇基因型是RR,如果与rr杂交后代应是Rr,应是灰身,现在出现了一只黑身果蝇其基因型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的rr,也有可能是缺失的r0,应选该果蝇与Rr的进行杂交,获得F1,F1自由交配。②如果是基因突变,F1中有1/2Rr和1/2rr,自由交配后黑身占3/4×3/4=9/16,即灰身:黑身=7:9。如果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子一代应是1/4R0,1/4r0,1/4Rr和1/4rr,自由交配后产生的配子有1/4R,2/4r和1/40,后代中rr2/4×2/4=4/16和ro2/4×1/4×2=4/16,两条缺失不能存活的占1/4×1/4=1/16,所以黑身的占8/15,其余都是灰身,所以灰身:黑身为7∶8。(4)由题意可知F1中rr占16%,说明在F1中r基因频率是40%,Rr占2×40%×60%=48%。
7.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
(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在这3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1)种群 基因库 (2)75%
(3)没有 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解析】(1)生活中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全部个体叫种群;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种群的基因库。(2)A的基因频率=55%+×40%=75%;(3)在洪水后的所有植株繁殖三代后,人们发现群体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5%、5%和22.5%,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72.5%+×5%=75%。因此这三年中该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故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
8.玉米籽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回答:
(1)已知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
(2)取基因型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性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其基因型为______;对获得的幼苗用______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这些植株均自交,所得籽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_____(一致、不一致)。
(3)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A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证明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③以植株甲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所示.该植株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未分离。
④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
【答案】(1)蓝色∶棕色=1∶1 (2)AB、Ab、aB、ab 秋水仙素 一致 (3)①缺失 ②黄色∶白色=1∶1 ③同源染色体 ④黄色∶白色=2∶3
【解析】(1)由于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可产生含B和b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用碘液处理后,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蓝色∶棕色=1∶1。(2)由于基因型为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性植株可产生4种配子,所以其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基因型也有4种,分别是AB、Ab、aB、ab。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纯合子,因此,这些植株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所得籽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一致。(3)①由图一可知,该黄色籽粒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②若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甲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Aa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a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Aa)∶白色(aa)=1∶1。③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图二中的A只能来自母本,故aa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④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2∶1,其中A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以植株乙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aa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色(2Aaa)∶白色(2aa+1aaa)=2∶3。
9.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呢?请就低温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是否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材料用具:长出根的洋葱(2N=16)若干、小烧杯或培养皿若干、清水、冰箱、2%的秋水仙素溶液。
(1)针对上面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低温(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可以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或低温(与秋水仙素作用不同,)不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根据你的假设,请完善设计方案步骤:
①取三个洁净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1、2、3。
②分别在1号和2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清水,3号培养皿中加入____________。
③将三组生长状况相同的长出根的洋葱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皿中,让洋葱的根浸泡或接触液体,然后将三组实验装置整套分别放在不同环境中处理,其中1号放在室温下,2号放在_______中,3号放在____________下,培养一定时间。
④实验结果检测: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前要将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预测与结论:①若1号与2号结果相同,则____________。②若____________结果相同,则低温可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2)②等量的2%的秋水仙素溶液 ③4℃的冰箱 室温 ④固定细胞形态 (3)①低温不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2号与3号
【解析】2号和3号是实验组,相互对照,1号是对照组,即不加秋水仙素也不放在低温下,乙组在4℃低温下培养,然后观察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因此,实验设计方案步骤为:①取三个洁净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1、2、3;②分别在1号和2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清水,3号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2%的秋水仙素溶液;③将三组生长状况相同的长出根的洋葱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皿中,让洋葱的根浸泡或接触液体,然后将三组实验装置整套分别放在不同环境中处理,其中1号放在室温下,2号放在4℃的冰箱中,3号放在室温下,培养一段时间;④实验结果检测: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3)实验结果预测与结论:①若1号与2号结果相同,则低温不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②若2号与3号结果相同,则低温可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10.下图是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请回答:

(1)过程②称为________,是以________为模板在细胞的________上进行的,翻译者是________。
(2)过程③在细胞的________中进行,因为这一过程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合成的血红蛋白异常,这一改变称为________。
(3)④上的三个碱基序列是________,这一碱基序列被称为是缬氨酸的________,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_种。
(4)谷氨酸和缬氨酸的通式可表示为________。
【答案】(1)翻译 信使RNA 核糖体 转运RNA
(2)细胞核 基因突变 (3)GUA 密码子 61
(4)CRHNH2COOH
【解析】过程②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为转录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进行,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通过tRNA一端的反密码子识别密码子,将氨基酸对号入座。(2)过程③为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进行,复制过程碱基发生替换、缺失和增添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产生新基因,为基因突变。(3)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④mRNA上的三个碱基序列是GUA,为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mRNA相邻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为密码子,共64种组合方式,扣除3个不决定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共61种。(4)参见答案。
11.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玩茹(用Dd、Ii,K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I基因的存在抑制D基因的表达;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

(1)正常情况下,图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
(2)突变体①、②、③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有关.对R与r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如图3所示.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相差______个(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为终止密码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有已知基因组成的纯种正常植株若干,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以确定iiDdRAA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③.
【答案】(1)4 3∶1或9∶7
(2)4 在r的mRNA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3)iiDDRR Ⅰ红∶粉红=3∶1 Ⅱ红∶粉红=5∶1 Ⅲ红∶粉红=1∶1
【解析】(1)由甲图可推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D__R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I__ __ __ __ __、iiD__rr、iiddR__、iiddrr,由甲、乙两图可知,粉红花突变体的基因型应为iiD__Rrr。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iiDDRR、iiDdRR、iiDdRr、iiDDRr.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则该植株可能为iiDDRr或iiDdRR或iiDdRr,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3∶1或9∶7。
(2)由乙图可知,突变体①②③都是含1个R和2个rr,它们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R、r数量有关.从R与r基因的mRNA末端序列可以看出,R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在第6个密码子位置,而r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在第2个密码子位置,所以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相差4个,其直接原因是r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位置靠前。
(3)由甲图可知,基因型为iiDdr的细胞能合成白色物质2,所以其发育形成的花呈白色,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基因型为iiDdr的突变体可产生iDr、ido、idr、iDo四种配子,自交会形成缺失两条染色体的受精卵,这部分受精卵不能发育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部分基因。Ⅰ若是iiDDRR×突变体①,由于iiDDRR产生的配子是iDR,突变体①产生Ro、rr、Rr、ro四种配子,则子代中只有红花和粉红花,比例为3∶1;Ⅱ若是iiDDRR×突变体②,突变体②产生2Rr、2r、1rr、1R四种配子,则子代中也只有红花和粉红花,比例为5∶1;Ⅲ若是iiDDRR×突变体③,突变体③只产生R、rr两种配子,则子代中有红花和粉红花,比例为1∶1。
12.将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的花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入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下图:
小麦的花粉细胞①→愈伤组织②→丛芽③→植株④
(1)发育成的植株④称为________,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麦形成花粉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若得到可育的植株,需要用________对________(填符号)进行处理,所获得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
(4)①→②过程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A.营养 B.激素 C.光照 D.pH)
【答案】(1)单倍体 AB、Ab、aB、ab (2)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3)秋水仙素 ③ AABB、AAbb、aaBB、aabb
(4)ABD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小麦的花粉细胞①→愈伤组织②的过程称为脱分化,愈伤组织②→丛芽③的过程称为再分化,丛芽③→植株④的过程称为丛芽进一步生长发育为植株的过程。(1)花药细胞直接发育的个体叫单倍体,故植株④叫做单倍体,基因型有Ab、aB、AB、ab4种。(2)小麦形成花粉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经四分体时期,依次又经历单核居中期、单核靠边期,最终发育成花粉粒(双核期)。花粉发育成为植物体,只有有丝分裂过程。(3)单倍体植物不育,若要得到可育植株,需要用秋水仙素对③进行处理,所得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4)分析图示,月季的花药细胞①→愈伤组织②的过程称为脱分化,需要的条件有A营养、B激素、DpH,不需要光照,再分化过程中才需要光。
13.果树研究人员用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柱形无褐变加工型苹果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时必需采取人工授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苹果的柱形对圆形显性,有褐变对无褐变显性,分别受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培育出柱形无褐变的苹果新品种,用于杂交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苹果种子萌发成的幼苗要5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因此对苹果柱形基因进行DNA分子标记能缩短育种时间,方法是将双亲的柱形基因和无褐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卜连接能与荧光染料分子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在F2幼苗期,对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进行荧光染色,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点的数量共有________种,其中稳定遗传的柱形无褐变细胞的荧光标记点有________个。
(4)嫁接是快速推广柱形无褐变新品种简易方法,用于嫁接的枝条可来自于第(3)问F2中________(填“全部的柱形无褐变”或“纯合的柱形无揭变”)植株。
【答案】(1)能人为控制(有目的性)品种间杂交 (2)AABB、aabb(全部答对才得分) (3)5 8 (4)全部的柱形无褐变
【解析】(1)育种要采用人工授粉,主要是因为能人为控制品种间的杂交,从而获得我们想要的性状。如果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授粉,想要筛选出我们理想的性状需要很长时间。(2)因为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培育出柱形无褐变的苹果新品种,即A-bb的品种,说明亲本中无此性状,因此亲本应是AABB和aabb。(3)F1是AaBb,自交后能出现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有柱形基因A和无褐变基因b的都会有荧光标记。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已经经过了复制,所以含有荧光标记点的数量由0、2、4、6、8共5种情况,能稳定遗传的应是AAbb,因为基因经过了复制所以有8个荧光标记点。(4)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子代和亲本的性状一样,因此用全部的柱形无褐变的植株就可以得到柱形无褐变的新品种。
14.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__________造成的。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5)突变、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写全给分)基因(或基因型)  种间斗争(写种间斗争关系都给分)
【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为一个种群。(2)由题意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所以最终会产生生殖隔离,造成产生生殖隔离的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基因突变。(4)由于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所以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少。(5)突变、自然选择、 隔离是导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种间斗争。
15.(8分)一种α链异常的血红蛋白叫做Hbwa,其137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及对应的密码子与正常血红蛋白(HbA)的差异如下,请据图回答:

(1)Hbwa异常的直接原因是α链第________位的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
(2)Hbwa的α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中________了一个碱基对,引起基因结构改变,这种变异是________,一般发生在________期,该变异之所以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由于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1)139 UCC UCA (2)缺失 基因突变 细胞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2分)
【解析】(1)由表格可知Hbwa异常的直接原因是a链的第139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UCC变成了UCA。
(2)由图表可知a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中缺失了A—T这个碱基对,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6.冬瓜品种中黑毛节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研究人员利用黑毛节做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据图推测黑毛节的性别类型由______对基因控制。F2中三种性别类型植株的产生所属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
(2)若第一对基因以A、a 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 表示,第三对基因以C、e 表示……,以此类推,F2正常株自交后代中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____________。
(3)现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的基因型:
①若其后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②若其后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1)2 基因重组 (2)1∶6∶1
(3)①全雄株∶正常株=1∶1 aaBb ②全雄株aaBB
【解析】(1)据图得知F2的性状比为3∶10∶3,说明黑毛节的性别类型由2对基因控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2)F1正常株为AaBb,F2中正常株为A__B__(AABB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它们各自自交,结果为雌株A__bb、正常株A__B__、全雄株aaB__=1∶6∶1。(3)欲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aaBB或aaBb)的基因型,aaBB单倍体育种后代为aaBB全雄株,aaBb单倍体育种后代为aaBB全雄株:aabb正常株=1∶1。
17.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答案】(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5)物种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每一种地雀经过其特定的觅食场所的选择作用,导致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一个种群。(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18.玉米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它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图甲),其性别受基因控制。实验证明,如果改变某些基因的组成,可使玉米从雌雄同株变成雌雄异株。玉米的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当基因型为bb时,植株就不长雌花序。基因型为tt时,植株中原来的雄花序转为雌花序。现有四种纯合的玉米品种如下图所示,利用四种玉米品种作亲本,进行杂交试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乙和丙进行杂交,产生的F1代自交,则F2代中的雌雄同株、雄株、雌株之比为___________,其中表现型跟图中的丙相同的比例为___________,基因型与丁相同的在雌株中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2)如果用乙和丁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与图中的___________相同,这种后代与图中的 ________类型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雄株和雌株比例为1∶1。
(3)某良种场有乙、丙、丁三种玉米品种,提供给农民的杂交玉米种子必须是用__________杂交产生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为了验证B和b、T和t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利用甲和丁植株间行种植,使其自然授粉。完成其后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答案】Ⅰ.(1)9∶3∶4 3/16 1/4 (2)乙 丁 (3)乙、丙 这样产生的后代为雌雄同株,种植后才能正常传粉产生种子。(4)选取丁植株上结的种子F1(BbTt),单独种植(自交),收获种子F2,种植F2,观察F2植株性状。(3’)后代雌雄同株:雄株:雌株=9∶3∶4。(1’)
【解析】(1)如果用乙bbTT和丙BBtt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是BbTt,表现型为雌雄同株异花。自交产生的F2有BT、bbT、Btt和bbtt,比例为9∶3∶3∶1,由以上分析可推知,F2表现型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其分离比为9:3:4,其中表现型跟图中的丙相同,即B__tt的比例为3/16,基因型与丁相同的,即bbtt,在雌株中所占比例为1/4;(2)如果用乙bbTT和丁bbtt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bbTt,表现型为雄株,故表现型与图中的乙雄株相同。若这种后代bbTt为雄株与图中甲BBTT杂交,后代均为雌雄同株;若这种后代bbTt为雄株与图中丙雌株BBtt杂交,后代均为雌雄同株;若这种后代bbTt为雄株与图中丁雌株bbtt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雄株(bbTt)∶雌株(bbtt)=1∶1;(3)某良种场有乙(bbTT)、丙(BBtt)、丁(bbtt)三种玉米品种,由于乙(bbTT)和丙(BBtt)产生的后代为雌雄同株(BbTt),种植后能正常传粉产生种子,因此提供给农民的杂交玉米种子必须是用乙和丙杂交产生的种子。
19.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途径表示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
(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
(3)图中通过E方法育种所运用的原理是______。
(4)下列植物中,是通过图中F方法培育而成的植物是______。
A.太空椒 B.无子番茄
C.白菜—甘蓝 D.四倍体葡萄
(5)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______,无子番茄的培育原理______,其中无子性状能遗传的有______。
(6)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分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1)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①甲×乙
②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4)D (5)染色体变异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三倍体无子西瓜 (6)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变性状,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育种周期短,同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解析】(1)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从F2开始选种。(2)①要想使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所选的两亲本要具有一对相同的杂合基因,而另一对基因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为一种,所以可以选择甲和乙。②乙丁为亲本,F1代中有AaBb和Aabb。而AaBb可产生4种配子,所以经A、B、C途径可培育出4种纯合植物。单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3)E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E方法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4)四倍体葡萄是同源多倍体,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所以培育它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5)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无子番茄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能遗传的是三倍体无子西瓜。(6)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有定向改变性状,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育种周期短,同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等。
20.番茄是二倍体植物.有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3条,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组成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组成单价体的1条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
(1)从变异类型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________。
(2)若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的花粉的基闪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其根尖分生区一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现以马铃薯叶型(dd)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以正常叶型(DD或DDD)的三体 纯合子番茄为母本,设计杂交实验,判断D(或d)基因是否在第6号染色体上.最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实验结果:
①若杂交子代______,则______。
②若杂交子代______,则______。
【答案】(1)染色体数目变异 (2)ABB∶ABb∶AB∶Ab=1∶2∶2∶1 AABBb (3)F1的三体植株正常叶型与二倍体马铃薯叶型杂交 ①正常叶:马铃薯叶=1∶1 D(或d)基因不在第6号染色体上 ②正常叶:马铃薯叶=5∶1 D(或d)基因在第6号染色体上
【解析】(1)由题意知,正常番茄中体细胞的6号染色体是2条,三体的6号染色体是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A、A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B、B、b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是随机的,因此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B∶ABb∶AB∶Ab=1∶2∶2∶1;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都是AABBb。(3)①如果D(d)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则马铃薯叶的基因型是dd,正常叶的基因型是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Dd,与dd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Dd∶dd=1∶1,前者是正常叶,后者是马铃薯叶;②如果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马铃薯叶的基因型是dd,正常叶的基因型是D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Dd、DDd,其中DDd是三体植株,DDd与dd进行测交,DDd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1∶2∶2∶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Dd∶DDd∶Ddd∶dd=1∶2∶2∶1,其中Dd、DDd、Ddd表现为正常叶,dd表现为马铃薯叶。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大题训练》


1.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__,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组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B组育种过程中 “处理”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该性状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图为利用二倍体植物玉米(染色体组成: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时有______个染色体组,植株C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______。
(2)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______。
(3)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________(填编号)过程。
(4)利用幼苗2培育出植株B的育种过程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________。
(5)植株C属于单倍体是因为________,其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________。
3.某同学在做“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将大蒜根尖随机分为12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会使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_的形成受阻,从而使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细胞不分裂。低温处理与秋水仙素处理相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实验中选择大蒜根尖________区细胞进行观察,效果最佳,原因是此处的细胞分裂比较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此处细胞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对大蒜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染色。
(4)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加倍效果最为明显。
4.正常的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0。现有一种三体玉米,细胞中5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1。该三体玉米基因型为AAa(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AA、Aa)中雄配子能存活但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存活且能参与受精作用。请回答:
(1)该三体玉米的变异类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取该三体玉米植株的花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若某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将来会形成配子AA,则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条或________________条。
(2)若5号染色体的3条之间的任意2条联会的概率均等,另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该三体玉米产生的四种配子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断,让该三体抗病玉米(AAa)自交,子代中非抗病玉米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如图①~③列举了三种作物的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应问题:[ ]中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①~③对应的分别属于________育种、________育种和________育种。
(2)第②种方法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___,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
(3)若用方法②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①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
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BbVvRRXEY)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2)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Bb和Vv___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选择残翅粗眼(vvbb)果蝇对M进行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M与黑身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身果蝇。出现该黑身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Rr,rr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身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4)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身果蝇8400只,黑身果蝇1600只,F1中r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Rr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7.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
(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在这3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8.玉米籽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回答:
(1)已知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
(2)取基因型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性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其基因型为______;对获得的幼苗用______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这些植株均自交,所得籽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_____(一致、不一致)。
(3)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A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证明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③以植株甲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所示.该植株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未分离。
④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
9.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呢?请就低温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是否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材料用具:长出根的洋葱(2N=16)若干、小烧杯或培养皿若干、清水、冰箱、2%的秋水仙素溶液。
(1)针对上面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低温(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可以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或低温(与秋水仙素作用不同,)不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根据你的假设,请完善设计方案步骤:
①取三个洁净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1、2、3。
②分别在1号和2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清水,3号培养皿中加入____________。
③将三组生长状况相同的长出根的洋葱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皿中,让洋葱的根浸泡或接触液体,然后将三组实验装置整套分别放在不同环境中处理,其中1号放在室温下,2号放在_______中,3号放在____________下,培养一定时间。
④实验结果检测: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前要将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预测与结论:①若1号与2号结果相同,则____________。②若____________结果相同,则低温可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10.下图是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请回答:

(1)过程②称为________,是以________为模板在细胞的________上进行的,翻译者是________。
(2)过程③在细胞的________中进行,因为这一过程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合成的血红蛋白异常,这一改变称为________。
(3)④上的三个碱基序列是________,这一碱基序列被称为是缬氨酸的________,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_种。
(4)谷氨酸和缬氨酸的通式可表示为________。
11.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玩茹(用Dd、Ii,K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I基因的存在抑制D基因的表达;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

(1)正常情况下,图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
(2)突变体①、②、③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有关.对R与r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如图3所示.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相差______个(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为终止密码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有已知基因组成的纯种正常植株若干,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以确定iiDdRAA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_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③.
12.将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的花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入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下图:
小麦的花粉细胞①→愈伤组织②→丛芽③→植株④
(1)发育成的植株④称为________,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麦形成花粉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若得到可育的植株,需要用________对________(填符号)进行处理,所获得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
(4)①→②过程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A.营养 B.激素 C.光照 D.pH)
13.果树研究人员用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柱形无褐变加工型苹果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时必需采取人工授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苹果的柱形对圆形显性,有褐变对无褐变显性,分别受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培育出柱形无褐变的苹果新品种,用于杂交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苹果种子萌发成的幼苗要5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因此对苹果柱形基因进行DNA分子标记能缩短育种时间,方法是将双亲的柱形基因和无褐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卜连接能与荧光染料分子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在F2幼苗期,对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进行荧光染色,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点的数量共有________种,其中稳定遗传的柱形无褐变细胞的荧光标记点有________个。
(4)嫁接是快速推广柱形无褐变新品种简易方法,用于嫁接的枝条可来自于第(3)问F2中________(填“全部的柱形无褐变”或“纯合的柱形无揭变”)植株。
14.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__________造成的。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

15.(8分)一种α链异常的血红蛋白叫做Hbwa,其137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及对应的密码子与正常血红蛋白(HbA)的差异如下,请据图回答:

(1)Hbwa异常的直接原因是α链第________位的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
(2)Hbwa的α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中________了一个碱基对,引起基因结构改变,这种变异是________,一般发生在________期,该变异之所以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由于______________。
16.冬瓜品种中黑毛节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研究人员利用黑毛节做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据图推测黑毛节的性别类型由______对基因控制。F2中三种性别类型植株的产生所属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
(2)若第一对基因以A、a 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 表示,第三对基因以C、e 表示……,以此类推,F2正常株自交后代中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____________。
(3)现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的基因型:
①若其后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②若其后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17.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18.玉米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它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图甲),其性别受基因控制。实验证明,如果改变某些基因的组成,可使玉米从雌雄同株变成雌雄异株。玉米的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当基因型为bb时,植株就不长雌花序。基因型为tt时,植株中原来的雄花序转为雌花序。现有四种纯合的玉米品种如下图所示,利用四种玉米品种作亲本,进行杂交试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乙和丙进行杂交,产生的F1代自交,则F2代中的雌雄同株、雄株、雌株之比为___________,其中表现型跟图中的丙相同的比例为___________,基因型与丁相同的在雌株中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2)如果用乙和丁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与图中的___________相同,这种后代与图中的 ________类型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雄株和雌株比例为1∶1。
(3)某良种场有乙、丙、丁三种玉米品种,提供给农民的杂交玉米种子必须是用__________杂交产生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为了验证B和b、T和t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利用甲和丁植株间行种植,使其自然授粉。完成其后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19.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途径表示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
(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
(3)图中通过E方法育种所运用的原理是______。
(4)下列植物中,是通过图中F方法培育而成的植物是______。
A.太空椒 B.无子番茄
C.白菜—甘蓝 D.四倍体葡萄
(5)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______,无子番茄的培育原理______,其中无子性状能遗传的有______。
(6)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分别是______、______。
20.番茄是二倍体植物.有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3条,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组成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组成单价体的1条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
(1)从变异类型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________。
(2)若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的花粉的基闪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其根尖分生区一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现以马铃薯叶型(dd)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以正常叶型(DD或DDD)的三体 纯合子番茄为母本,设计杂交实验,判断D(或d)基因是否在第6号染色体上.最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实验结果:
①若杂交子代______,则______。
②若杂交子代______,则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