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2.促使如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C.人民建设新中国热情高涨
D.工业生产“以钢为纲”
3.解放(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4.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农业为4%,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5,重工业254%),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市场经济的实行
5.如图是旧版1分纸币的正面主景图案,是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要考察它的生产情况应该去( )
A.沈阳第一机床厂 B.鞍山钢铁公司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沈阳飞机制造厂
6.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后的第5次修订。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8.“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9.如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1.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A.1950年 B.1953年 C.1958年 D.1978年
12.如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段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4.“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 )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
C.“二月抗争” D.“四人帮”被粉碎
15.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钱文革、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周跃进、孙建国、钱文革、刘援朝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16.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
1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8.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革”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一月风暴”“夺市委市政府权”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革”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二、材料解析题
1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材料二: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是哪一年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内容规定是否相符?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什么精神?
20.“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中央决定开开展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了有效地进行土地改革,国家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图一反映了三大改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试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图二和图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哪两个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图中,指出A、B、C、D中 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现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的土地梦; 段的措施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综上所述,在制定“三农问题”政策时应该注意什么或坚持什么原则?
参考答案
1.【解答】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应当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并正确发挥集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周恩来提到“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促使如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A。
3.【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解放(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选:C。
4.【解答】据所学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兴建、施工了一万多个项目,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据“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故选:B。
5.【解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所以考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应该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故选:C。
6.【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于一五计划时期。故选:A。
7.【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1951年;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生在1950年;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是在1953年。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故选:C。
8.【解答】“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故选:A。
9.【解答】从两个图例以及题干可知,题目反映的是在国民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占比大大超过了私有制经济。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了生产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A选项土地政革,改变的是土地制度而非社会性质;C选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变公有制的现状,时间也不符合:D选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同时根据图示时间,符合要求的只有B选项。故选:B。
10.【解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
11.【解答】据题干“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是,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故选:C。
12.【解答】从材料可以年出从1952年后到1957年前,我国的农业呈稳步快速发展趋势。依据所学,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BC排除。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从1954年起,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3.【解答】依据题干“政治大革命”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故选:D。
14.【解答】“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四人帮”被粉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故选:D。
15.【解答】钱文革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时间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刘援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历史,时间为1950年至1953年。
周跃进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时间为1958年至1960年。
孙建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时间为1949年后。
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故选:D。
16.【解答】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故选:A。
17.【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两弹元勋”是邓稼先、“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铁人”是王进喜,“普通一兵”是雷锋。故选:C。
18.【解答】“一月风暴”“夺市委市政府权”等反映了“文革”时期法律不健全,人民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保障。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故选:C。
19.【解答】(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你们”是指林彪、江青一伙人。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打击老干部,篡夺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权力,阴谋颠覆无产阶级政权。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内容规定是不相符的,因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行为破坏了人民民主权力,造成国家混乱。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学习老干部坚持真理的勇气。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林彪、江青一伙人。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打击老干部,篡夺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权力,阴谋颠覆无产阶级政权。
(3)不相符,破坏了人民民主权力,造成国家混乱。学习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坚持真理的勇气。
20.【解答】(1)据材料一“1950年,中央决定开开展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为了有效地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据材料二图二和图三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个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即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三图中,A、B、C、D中,A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现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的土地梦;B段的措施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综上所述,在制定“三农问题”政策时应该注意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利益。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A;B。
(5)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