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科学试题卷(word版1-4)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科学试题卷(word版1-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01 23: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波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
科 学 试 题 卷
一、单选题(共 15 题,共 60 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夜视仪通过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侦察
B.甲、乙两声波都是笛子发出的声音,甲的音调比乙低
C.因为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可以用来清洁牙齿上的结石
D.马路旁植树造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B. C. D.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3.小科进入泳池前以为池水很浅,踩下去后却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即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其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路可逆
4.某家庭卫生间安装有照明灯和换气扇,有时需要它们独立工作,有时需要它们同时工作。下面电路中你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B. C. D.
5.小科家里有一台配有透明门的电冰箱,当他打开冰箱门时,冰箱内的灯就亮;当他关闭冰箱门时,冰箱内的灯就熄灭,但压缩机依然工作。小科断定冰箱门上有一个开关 S,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冰箱内的照明灯和压缩机串联
B.冰箱内的照明灯和压缩机并联,开关S 在干路上
C.冰箱内的照明灯和压缩机并联,开关S 和照明灯串联
D.冰箱内的照明灯和压缩机并联,开关 S 和压缩机串联
6.如图所示电路,A、B、C 是电流表或电压表,单位是安或伏。闭合开关 S,A、B、C 三个表的示数分别为 0.5、1、
1.5 时,灯 L1、L2 恰好正常发光,已知灯 L1、L2 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之比为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 一定是电压表,B 一定是电流表
B.电源电压是 2 伏,且灯 L1 和 L2 一定是串联
C.A、C 一定是同类型的电表
D.灯 L1 和 L2 的两端的电压一定是相等的




7.某中学有一个 150m×70m 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 S1 和 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8.现有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线两根、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准备探究的课题有:①电阻跟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②电阻跟导体的长度的关系;③电阻跟导体的材料的关系。利用上述器材,可以完成的探究课题是 (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② D.①②和③
9.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镜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下面对该装置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这种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C.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若镜头的焦距为 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11.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 a 处,它成像在距小孔 b 的半透明纸上,且 a 大于 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R1 是定值电阻,闭合开关 S 后, 滑动变阻器滑片 P 自 a 向 b 移动的过程中( )
A.电流表A 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 的示数不变
B.电流表A 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 变小
C.电压表V1 的示数与电流表A 的示数之比变小
D.电压表V2 的示数与电流表A 的示数之比变大

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过程中,当 A、B 两点间的电阻由 5Ω 更换为 10Ω 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 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 u=15cm 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 u=25cm 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1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5.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 闭合,甲、乙两表是电压表时,示数之比 U 甲∶U 乙=3∶2;当开关 S 断开,甲、乙两表都是电流表时则两表的示数之比 I 甲∶I 乙为( )
A.2∶1 B.3∶1
C.2∶3 D.1∶3
二、填空题(共 8 题,共 36 分)
16.(4 分)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小明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发现,前窗玻璃大多是倾斜的,这是因为前窗玻璃倾斜时,根据 成像特点,夜间车内乘客或其它物体所成的像在玻璃的前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觉;而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这是因为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是
17.(4 分)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6V,导体中电流是 2A,如果把它两端的电压增加到 12V,导体中的电流是 A;如果通过导体的电流为 0,那么导体的电阻是 Ω
18.(4 分)往试管里注入清水,用橡皮塞堵住管口,留一稍大的空气泡。让阳光垂直照射试管,发现阳光透过空气泡在白纸上形成一橄榄状的暗影, 如图所示, 原因是 ,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分析,阳光透过试管的其它部分,呈现在白纸上的是 。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6 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 是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6 分)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看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 而形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 (填“甲”或“乙”);若没有大气层,则,日出时间将 (填“提前”或“推迟”)。



(4 分)如图所示为一种人体秤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电源电压恒定不变,体重显示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定值电阻 R0 起保护电路作用,其电阻值为 10Ω,在人体秤上不施加力时滑片 P 在电阻 R 的最上端,施加的力最大时滑片P 移至电阻 R 的最下端,该人体秤测量范围 0~100kg,电路中电流变化范围 0.1~0.6A,则电源电压为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为 Ω。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2.(4 分)导体 A 和 B 在同一温度时,通过两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导体 A 的电阻为 Ω;如果将 A 和 B 并联后接在电压为 1.0V 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 和B 的总电流为 A。
23.(4 分)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其中 M、N 均为绝缘材料,MN 间有可收缩的导线,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 R2 的滑片P 固定在一起,电源电压为 10V,R1=8Ω,R2 的阻值变化范围为 0~10Ω,闭合开关 S,压力 F 与 R2 的变化量成正比,F=1N 时,R2 为 2Ω, 此时电流表示数是 A;当电流表的示数为 I 时,F= N(写出关于I 的数学表达式)。
三、实验题(共 4 题,共 39 分)
24.(9 分)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 6V 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 5Ω、10Ω、15Ω、20Ω、25Ω。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多次改变 R 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 I 随电阻 R 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 ;
②实验中,小科用 5Ω 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断开开关,然后用 10Ω 的电阻换下 5Ω 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 V时,然后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3)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 Ω 的滑动变阻器。
25.(9 分)小科利用如图 1 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 5mm 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比较合适;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 (选填“ 能 ” 或 “ 不 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 ;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 2,那么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26.(12 分)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意外发现苹果的柄和苹果底部向内凹进的部分竟然是导电的,好像两个天然的电极,苹果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以下是该小组的研究过程。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下图中完成测量苹果电阻的实物图,并在方框中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 端(选填“左”或“右”);
(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电压表指针没有偏转,故障的原因是: ;(选填下列故障原因的字母代号)
A.苹果的电阻 R 苹接线短路 B.电源接触不良
C.苹果的电阻 R 苹接线断路 D.电流表接线短路
(4)有同学在研究中提出:苹果的电阻不仅与苹果的甜度有关,还可能与苹果的不规则形状有关,经过讨论,他们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并获得了苹果的电阻与苹果的形状关系不大的结论。
方案A:对相同形状的不同苹果进行测量,发现电阻不变。
方案B:选择相同甜度不同形状的苹果进行测量,发现电阻不变。
方案C: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苹果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发现电阻不变。你认为实验小组选择了 (填字母序号)方案。
27.(9 分)小科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
(2)小科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3)探究完成后,小科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 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 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四、解答题(共 5 题,共 45 分)
28.(8 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 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则:
(1) 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8 分)早晨有一束阳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
(1)折射角的大小为 ,若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入射角减小 10°时,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 8km,则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多少?




30.(8 分)小科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验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 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小科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
实验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1.(11 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18V 且不变,电阻 R1 的阻值为 6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2A”字样。闭合电键 S 后,电压表 V1 的示数为 6 伏。求:
(1)通过电阻 R1 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3)若电压表V1、V2 所接的量程均为 0~15 伏,在保证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计算滑动变阻器 R2 允许接入电路的电阻范围。



32.(10 分)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 6V 保持不变,R1 的阻值为 10Ω。闭合开关 S,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1)求通过电阻 R1 的电流;
(2)求电阻 R2 的阻值;
(3)现有阻值分别为 2Ω、10Ω、50Ω、100Ω 的四个定值电阻,请选择其中一个定值电阻替换电路中的电阻 R2,要求:电压表选择合适的量程后,闭合开关 S,能使电压表指针偏离到图乙所示指针位置的一半。请判断:所提供的四个定值电阻是否符合要求,若有符合,请具体说明是哪个电阻,并指出电压表所选用的量程;若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科学试题卷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单选题(共 15 题,共 60 分)
1-5.ACCDC 6-10.CDCDB 11-15.CDCCD
二、填空题(共 8 题,共 36 分)
16.(4 分)平面镜;沿直线传播
17.(4 分)4;3
18.(4 分)气泡与周围的水组成凹透镜,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19.(6 分)2.2;变小;不变
20.(6 分)折射;乙;推迟
21.(4 分)6;50
22.(4 分)5;0.3
23.(4 分)1; 5 -4I
三、实验题(共 4 题,共 39 分)
24.(9 分)
(1)
(2)①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②2.5 (3)35
25.(9 分)
(1)2
不能
(3)不管怎么移动蜡烛 B,都不能使之与蜡烛 A 的像重合
26.(12 分)
(1)图略,实物图 1 分,电路图 2 分
(2)右
(3)A
(4)B
27.(9 分)
(1)10.0
(2)蓝
(3)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四、解答题(共 5 题,共 45 分)
28.(8 分)
(1)h=vt=1500m/s×3s=4500m=4.5km
(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29.(8 分)
(1)37°;50°
(2)t=s/v=1.5×10 8km/3×10 5km/s=500s
30.(8 分)
(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4 分)
(2)A(4 分)
31.(11 分)
(1)I1=U1/R1=6V/6Ω=1A
(2)R2=U2/I2=(18-6)V/1A=12Ω
(3)当 U1=15V 时,I1=U1/R1=15V/6Ω=2.5A,
2.5A>2A 所以不行, R=U/I=18V/2A=9Ω R2=R-R1=3Ω
当 U2=15V 时,U1=18V-15V=3V,
R2/R1=U2/U1 R2/6Ω=15V/3V R2=30Ω
所以 R2 的阻值范围是 3Ω 至 30Ω
32.(10 分)
(1)I1=U1/R1=2V/10Ω=0.2A(3 分)
(2)R2=U2/I1=4V/0.2A=20Ω(3 分)
(3)电压表示数为原来的一半
①小量程(0~3V)时,U1=1V,I=U1/R1=1V/10Ω=0.1A,R2=U2/I=5V/0.1A=50Ω
②大量程(0~15V)时,U1=5V,I=U1/R1=5V/10Ω=0.5A,R2=U2/I=1V/0.5A=2Ω(4 分)
所以符合要求的电阻分别是 2Ω 和 50Ω 的两个电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