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十八 世界近代文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图是2007年6月12日,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新任驻英大使傅莹到英国赴任。请问她所携带的国书应该递交给英国的( )
A.首相 B.内阁
C.外交大臣 D.女王陛下
答案:D
2.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材料说明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B.社会环境
C.海上霸权 D.宪政制度
答案:D
3.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狱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不包括( )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
C.国会参众两院间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D.白人、黑人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分权制衡
答案:D
4.1875年法国宪法的条款中,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企图的是( )
A.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B.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C.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D.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答案:B
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此说表达的观点是( )
A.资产阶级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B.资本主义文明是理想的文明
C.生产工具的改进决定文明的程度
D.资产阶级能够改造所有的民族
答案:A
6.“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富尔顿发明汽船
答案:B
7.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运动
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B
8.“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据《全球通史》)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
①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牛顿力学的诞生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9.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严重制约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大量农田林地丢荒,严重破坏农林渔业的持续发展
答案:B10.《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摧毁了欧洲社会等级制
D.早期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生活日益奢华腐朽
答案:A
11.法国的启蒙运动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 )
A.适应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要求
B.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
C.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D.是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实践
答案:C12.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D
13.19世纪初,哥尼斯堡的新人结婚时常到某位哲学家的雕像前献鲜花,该哲学家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他的主要观点是( )
A.自由平等 B.社会契约
C.三权分立 D.人非工具
答案:D
14.下列关于中外历史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进程
B.生物进化论和相对论都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C.《诗经》、“三吏”、《人间喜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D.1905年,由“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比世界上首映电影刚好晚了10年
答案:B
15.电视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下面情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上的是( )
①直播贝多芬演奏英雄交响曲场面 ②播放毕加索美术作品现场拍卖会新闻 ③访问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 ④放映改编自拜伦《唐璜》的电影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题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19世纪初叶,这100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分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
材料四 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1832年以后,英国议会还在不断地进行改革。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英国走上了完全经济自由的道路。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通过、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并实行单议席选区制。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20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1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议会权力凌驾于君主权力)法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重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国家权力;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深远)。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体制日益腐朽;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手段(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曲折的历史过程。
课件20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十九 世界现代政治文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将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等量齐观。他认为:“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史(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
A.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B.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D.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答案:D
2.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答案:D3.《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性质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农民革命
答案:B
4.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答案:A
5.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B6.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
A.罗斯福新政 B.新经济政策
C.“冷战”政策 D.“孤立主义”
答案:C7.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较大的局部战争之一。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我国现在史学界所接受的是朝鲜战争( )
A.是金日成主谋并发动的
B.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的
C.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承晚发动的内战
D.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8.“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早在1945年4月,中国就派代表团参加了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参加了代表团,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共内战导致新中国丧失了联合国席位
B.中国能否进入联合国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C.第三世界的崛起使联合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
D.国际局势的变动是这场外交胜利的根本原因
答案:C
9.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中写道:“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下列对此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答案:D10.2009年1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撰文称:“今天,地球面对另一个威胁。气候危机就是把我们和未来分隔开来的墙。就像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那样,世界公民今天正要求采取行动,应付气候变化,和纠正围绕它的严重不公正情况。”他所说的“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是指( )
A.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B.法德和解
C.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
D.德国重新统一
答案:D
11.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12.2009年2月7日,美国副总统乔·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为美国外交新政定调。“新政”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道美国( )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B
13.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答案:C
14.下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C.大国结盟成为国际交往的发展趋势
D.外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
答案:B
15.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6题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四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是什么政策?它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6分)
(2)针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12分)
(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12分)
(4)综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2)1949年,苏联和东欧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3)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③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课件17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 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C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A
4.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C
5.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答案:D
6.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答案:A
7.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惊人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
答案:C
8.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话水准,不能够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采取了( )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调节农业生产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答案:B
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答案:B10.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1.道琼斯工业平均数是美国最重要的股价指数,同时也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晴雨表。1991年4月17日,首破3000点,然后持续10年一路涨到2000年1月14日的11723点。影响这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B.证券市场失去管制,股票投机猖獗
C.“新经济”持续增长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答案:C
12.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C.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已经孕育新的力量
答案:D
13.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最近又换了一种钱”指的是哪种货币( )
A.欧元 B.美元 C.英镑 D.卢布
答案:A
14.《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已经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D.中国的市场经济被世界各国普遍承认
答案:C
15.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6题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一则关于苏联经济建设的笑话: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通通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火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1)列宁的号召体现了苏俄的什么经济政策?其特征是什么?(10分)
(2)斯大林的命令反映了苏联哪种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它有什么经济特征?(10分)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人的“馊主意”说明了苏联经济改革的什么局限性?(8分)
(4)请简要说明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征:集中全国一切人、财、物力;国家集中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2)体制或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答斯大林模式)。经济特征: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商品市场规律。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4)经济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苏联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增加。
课件19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一 世界现代精神文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 )
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
C.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D.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A
2.“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上述材料是爱因斯坦对下列哪一重大物理学成就的评价( )
A.经典力学理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狭义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D
3.电视剧《神话》是国内首部“穿越”题材电视剧,让历史人物蒙毅大将军和公主穿越古今。目前,人类实现“穿越时空”梦想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
A.相对论 B.量子论
C.牛顿力学 D.太阳中心论
答案:A
4.有关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搭配,你认为( )
①伽利略——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②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并发现了海王星 ③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④普朗克——提出并证明量子论假说 ⑤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A.①③⑤正确,②④错误
B.①②③错误,④⑤正确
C.①②③⑤正确,④错误
D.①②③④⑤均正确
答案:A
5.以下两个常见图标反映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是( )
A.经济区域化和信息网络化
B.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
C.知识经济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D.知识经济化和信息网络化
答案:A
6.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
A.体裁 B.作者 C.特点 D.评价
答案:D
7.某作家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据此判断,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 )
答案:D
8.“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中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
A.《人间喜剧》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答案:A
9.中国和苏联的两大文豪鲁迅、高尔基都热爱和平,又都是在1936年去世的。他们两人在文学上的主要共同点是( )
A.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
B.属于触及尖锐社会问题的“解冻文学”
C.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D.奠定了本国新的文学的基础
答案:D10.现代主义流派往往反理性、反传统,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20世纪初的人们( )
A.追求幸福、爱情、自由的社会心态
B.要求解放人性、个性和积极进取的群体心理
C.消极、悲观、虚无、迷惘的群体情绪
D.在物欲横流下被金钱异化的变态心理
答案:C
11.乔泊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与这种思想一致的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答案:D
12.2009年是中国“俄语年”,2010年是俄罗斯“汉语年”,这对传播两国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具有重要意义。某校开展了一场以19世纪中期俄罗斯文化为背景的艺术节,下列不能入选的是( )
A.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B.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C.高尔基的《母亲》
D.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C
13.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是( )
A.德拉克洛瓦:“绘画应该成为视觉的盛宴。”
B.库尔贝:“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C.贝多芬:”我必须创作,因为我的心头常常感到重压,我必须表达它们。”
D.华兹华斯:“春意盎然的丛林刺激人的心智,让他更具人文情怀,更能区别道德的善恶。”
答案:B
14.下图是美国拍摄的曾经风靡全球的两部动画片的剧照。下列关于这一文化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花木兰》 《功夫熊猫》
A.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广泛影响
C.好莱坞电影汲取中国元素
D.二战后电影艺术兴盛起来
答案:D
15.下列关于照相、电影、漫画等视觉影像与文字媒介之间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影像伸出的触角,易于满足感官要求,这恰是文字媒介的不足 ②影像可以化虚构为真实,其传播功能远胜于文字,所以文字传播在现代社会已毫无意义 ③影像纪实的作者也有其主观意念需要解读,文字媒介仍是必要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6题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于是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1969年10月,由于军事的需要,美国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开发成功,由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搭建成功。此后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工具陆续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发出来。一直到全球信息网出现,互联网才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
请回答:
(1)互联网是在什么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因特网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0分)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迅速。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截止到2002年,互联网已经连通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上网人数达2亿多,中国有2000多万。
(3)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10分)
(4)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技术:主要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两者相结合形成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2)①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②美苏“冷战”格局下,美国军事上的需要。③科学家开发出为互联网提供信息的各种工具。
(3)①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②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本身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③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日益重要。④人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维护。⑤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⑥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起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4)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在互联网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还有一些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课件22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二 世界现代文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据俄内务部统计,2009年11月7日俄罗斯全国共有38个地区举行了479场纪念十月革命的游行和集会,约15万人参加。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B.目的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革命进程曲折复杂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B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4.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教材中出现的二战后的“西方”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 )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答案:C
5.“我们不要荆冠,不要金十字架”是1896年的人民党漫画(见下图)。被缚者为劳工,为其束上荆冠者为马克·汉纳(当时的大实业家兼共和党领袖)。罗斯福新政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6.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答案:C
7.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答案:A
8.有人以“一个大块头,带着两个小个子”来形容北美自由贸易区,这说明( )
A.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主导的
B.加、墨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C.美国对加、墨两国进行剥削
D.实现三国合作是美国的最终目标
答案:A
9.近代科学始于14~16世纪,随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世界舞台上先后出现过五个科学中心,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⑤③②④① B.③⑤④②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③④①②
答案:A
10.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答案:B
11.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答案:C
12.下面是2009年某出国考察团考察归来后写的部分考察报告标题,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反对恐怖主义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任务
B.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C.崇尚浪漫崇尚理性
D.利益与风险同在发展与危机并存
——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答案:D
13.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
A.《西风颂》 B.《唐璜》
C.《战争与和平》 D.《巴黎圣母院》
答案:C
14.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下列能反映出这一背景下风格的作品是( )
答案:B
15.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6题40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8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16分)
参考答案:(1)反映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解决措施:①继续兴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②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以保护劳工权利;③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①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②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③政府从限制农业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里根:(政策)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效果)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和,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克林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效果)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课件13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6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6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8分)
参考答案:(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
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元禧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0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其中3点即可)
(2)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3点即可)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4分)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鲜卑民族的消失。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2)不同:有选择地学习外来先进文明。说明:政治:学习西方民主政体,但保留了天皇制度。文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3)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学习外来文明应与实际相结合。
4.(20分)阅读下列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2)材料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8分)
(3)材料中认为“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那么其学习的结果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文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表现: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3)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20分)2010年3月,“三农”问题是“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焦点。自古以来农民非常关心土地政策的调整及身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卖者坐如律。
——《均田令》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1)材料一中土地政策得到农民拥护的原因有哪些?如果生活在古代雅典,平民可以依据什么政策获得土地及人身自由?(10分)
(2)农奴制改革后,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种是“人民受骗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种声音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1)①原因:少地和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②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第一种:“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缴纳高额赎金”提供了资金。第二种: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农民为赎买份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课件11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四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了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英)詹姆士一世
材料二 “在英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两大原则,一是王在议会,也就是说国王必须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第二呢,是王在法下,也就是说法律高于国王,国王必须服从法律。可是呢,查理一世的做法就是把这样的两个原则全都给破坏了。因此呢,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政治观念?(6分)
(2)材料一体现的政治观念与材料二中所提的政治原则是否有冲突?这一冲突的实质是什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有哪些具体表现?(14分)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
(2)有冲突。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君主专制的矛盾。具体表现:①针对查理一世的专权行为,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来抗议和约束国王的权力。②1629年,查理一世强行解散议会,实行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③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抗议国王的种种不法行为。④1642年,查理一世武力讨伐议会。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契约,它不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约定,它是共同体和其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它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是合法的一种约定;它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一种约定;它除了公共幸福之外,不能再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是有益的一种约定;它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做保障,是稳定的一种约定。 ——卢梭《社会契约》
(1)卢梭《社会契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6分)
(2)在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流思想有何特点?(8分)
(3)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思想与封建专制思想之间的激烈斗争:启蒙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8世纪法国的封建专政制度根深蒂固。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封建专制思想的斗争,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
3.(20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图2和图1之间、图3与图2之间的内在联系。(10分)
(2)结合上述各图,谈谈你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进程基本规律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1)联系:《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社会契约论》的启蒙思想,以国家政治纲领的形式把启蒙思想的原则固定下来;1787年宪法将《独立宣言》确立的民主原则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构建出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框架。
(2)认识:确立民主政治,一般先从理论上对封建专制进行抨击,然后将其理论上升为国家的政治纲领,最后通过国家的根本大法勾勒出民主政治的框架,确保民主成果。
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三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10分)
参考答案:(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
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2)启示: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得分。
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瀛〈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1)你是怎样理解孙中山演说中的“民族革命”?为此他作了怎样的努力?(8分)
(2)孙中山的“政治革命”目标是否实现?分析你的理由。(12分)
参考答案:(1)民族革命就是推翻满清政府。努力:成立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2)①没有。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篡权,民国有名无实。②实现。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部分实现了。理由为前两种意见的答案。课件15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五
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20分)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照会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德国和协约国各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该如何评价?(8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双方当时对大战局势的判断及其理由。最终战争的结局怎样?但有人却说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请简要分析之。(12分)
参考答案:(1)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因此“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2)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必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因此协约国将会取得最后胜利。结局:协约国取得胜利。分析:德奥等国战败,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严厉惩处;英法等战胜国在战争中遭受沉重打击,实力大大削弱;欧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唯一中心地区。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三条 本条约由序言内所列程序加以批准,并于所有它们的批准书均交存华盛顿时,在它们之间立即生效。
……
——《非战公约》
材料二 东京审判具有哪些法律依据呢?那就是基于正义与和平的原则以及国际公法、条约和惯例,对日本的战犯进行公开审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1条规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之设立,其目的为公正与迅速审判并惩罚远东之首要战争罪犯。”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图征服世界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第六条),“对于战争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第十条)。除此之外,还有1928年在巴黎签订的《非战公约》,日本也是缔约国。公约明确规定不得把战争当作实施政策的工具。战前的国际社会,已公认发动侵略战争是犯罪。1923年国联曾起草《互助公约》,指出侵略战争是一种国际犯罪;1924年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也认定侵略战争是国际性犯罪。远东法庭宣布,审判犯有以下三种罪行的日本甲级战犯,即破坏和平罪、普通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也就是说,法庭不仅仅以普通的战争罪来处罚日本,而且增加了“侵略罪”和“反人道罪”。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为残酷的战争,战后审判的目的,不仅是要惩罚战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审判揭露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让全人类汲取教训,捍卫世界和平。
——《远东审判六十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非战公约》的积极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经济由于多年沉重和不适宜的战争支出受到了严重损害,我们社会的政治统一遭到破坏,几十年都不会恢复。……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过高估计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全的影响。——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二 到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是什么。(10分)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
(2)对美国: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加剧国内矛盾,人民反战运动高涨;尼克松政府调整外交政策。对世界: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美苏争霸中美国转为守势;美国同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10分)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原因:二战后的雅尔塔体制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实力强大,意识形态对立,形成“冷战”的局面;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影响:加剧“冷战”对峙、使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
(2)加速了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冷战”结束的标志之一。有利于缓和欧洲和世界的紧张局面,推动了国际和平及民主力量的发展。
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乔纳森·谢尔于1982年出版的《地球之命运》一书,以冷酷的笔触描写了“核浩劫”后的地球,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对公众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民众的强大压力下,里根开始冻结部署新式核武器及在西欧部署导弹的计划,以缓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局势。此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他在1986年1月15日发表的讲话中,提出到2000年前分步骤完成全面消除核武器的计划。同年,里根总统和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未克会面,讨论了消除核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的问题。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同意消除所有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无核运动由此达到高潮。
材料二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将核时代的安全困境描述为“安全依附于恐惧,生存与毁灭并存”。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核武器技术已经算不上是最高级、最尖端的技术和机密,国际“地下核扩散网络”日益发达。1993年以来,全球发现的核材料走私案件达175起。……随着伊朗核能力的增长,周边的埃及、约旦、土耳其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都开始对核武器产生兴趣,中东地区已有15个阿拉伯国家制定、启动或恢复了核能开发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以色列的核压力,而以色列事实核国家的地位是刺激伊朗核诉求的重要原因。
——以上改编自《“无核武器世界”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达成《中导条约》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当今“无核运动”的主要因素。(10分)
参考答案:(1)美国民众舆论压力;苏联综合国力下降,全面收缩;削减核武器符合美苏双方利益。
(2)核武器技术不断扩散;宗教和民族矛盾引发无核国家的核诉求;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
课件14张PPT。
专题高效升级卷二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界。一个政论家写道:“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开始他的外交活动。 ——宋华《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150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请回答:
(1)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了哪些行动?(6分)
(2)材料二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漂亮姑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变化?(8分)
(3)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原因:内战。行动: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2)关系:因果关系,英国为夺取对外贸易的霸权而进行的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不满情绪增长。政局变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克伦威尔通过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致人民的反对。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则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辖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 ——柳诒徼《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拿破仑尽管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但他试图完成革命……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的领袖曾宣布他们的理想是要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然而这一理想只是在拿破仑手中,严格地说,是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 ——徐新《西方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的历史贡献。(10分)
(2)秦始皇和拿破仑在巩固政权的手段上有何相似之处?(10分)
参考答案:(1)趋势:由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由分裂走向统一。贡献: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动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手段:称帝集权;创立制度;发动战争。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勒鲁说:“法国革命把政治恰当地归结为三个神圣的词:自由、平等、博爱。”……而它们的直接来源,就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则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群众动员的伟力把这些普世伦理确认为一切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源泉。 ——《欧洲启蒙运动讲义》
材料二 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欢迎。虽然也存在着……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但是大多数人则都因为他结束了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诉求以及主要思想武器。(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改造法国方面有哪些“实在的成就”。(4分)
(3)结合拿破仑改造法国的具体措施谈谈你对“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主要诉求:“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主要思想武器:限制“公权力”、主张“主权在民”和要求人人自由平等。(答两点即可)
(2)结束了骚乱;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兵役制度;编纂的《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答出四点即可)
(3)拿破仑统治时期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答任两点即可)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对法国启蒙思想及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否定,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同时,拿破仑统治时期,设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采取一系列手段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废除雇佣兵制,施行征兵制;编纂《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任答经济、军事或法律中的两方面即可)。以上措施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有些片面。
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说:“一般地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的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西洋自苏格拉底以至杜威、罗素;印度自邬婆尼沙六师以至达哥尔;中国自老子、孔子以至康有为、章太炎,“都是胡说乱讲,都是过去的梦话”。
材料三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要先输入科学思想。”……他(蔡元培)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宇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之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同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以上摘自《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先生宝贵的思想品质。(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对于“科学”认识的异同。(10分)
参考答案:(1)为人谦和,不失原则。
(2)同:认为科学地位重要。异:陈独秀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取代哲学;蔡元培否定科学万能,认为科学与哲学不能相互代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康熙帝谕令:“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 ——《圣祖实录》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6分)
(2)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6分)
(3)据材料四,康熙为什么拒绝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有何意义?(8分)
参考答案:(1)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尼布楚、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
(3)导致台湾独立,严重损害国家主权。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