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
陋室铭
陋室铭
刘禹锡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
相似。文字简洁,句
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
托物言志的手法。
题目解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写作背景
朗读——读通文章
教师带读然后自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xīn
qìng
dú
dú
rú
rú
qìng
辨析字形
德馨( )
罄( )竹难书
钟磬( )
案牍( )
读书( )
鸿儒( )
妇孺皆知( )
相濡以沫( )
rú
字词句翻译
山不在 高, 有 仙 则名。 水不在 深,
有 龙则 灵。 斯是陋 室, 惟 吾
德馨。 苔痕 上 阶绿,
这、此
我
在于
出名、著名
灵异、神奇
简陋的屋子
品德高尚
山不在于有多高
,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有多深,
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
只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
长到
草色
入 帘青。 谈笑有 鸿儒,
草色青葱,
读书的人
映入帘中。
博学的人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大
映入
只是我(住屋的人)的
往来 无 白 丁。
没有学问的人
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 丝竹之 乱 耳, 无 案 牍之 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弹琴
不加修饰的
佛经
奏乐的声音
使……乱,扰乱。
身体、形体
使……劳累
公事文书
南阳 诸葛 庐, 西蜀 子云 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房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著名)
(命名)
(名字)
(判断动词)
(这儿)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形体,躯体
样子、形状
陋室铭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具体描述
居室环境
社会交际
人生志趣
乐在其中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结构梳理
请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第二部分:从“台痕上阶绿”到“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奇峰突起,连举三个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中心概括】
整体感悟
文章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法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精读课文 分析理解课文
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要这么写 ?
2、“何陋之有?”是什么句型?什么意思?
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5、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比喻起兴
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中心)
4、 找出表现文章主旨及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6、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景——环境优美
人——交友高雅
事——生活闲适
陋室不陋
7、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null
习题讲评:《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人教版课后习题)
【答案】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惟吾德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9、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诸葛亮与扬雄,他们是君子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托物言志
10.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远大抱负
类比
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文学上万古流芳的高远志趣
null
1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一句从正面实写,表现主人的从容恬静;后一句从反面虚写,表现主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突出“陋室”不陋。
1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
苔痕上阶绿
环境清幽宁静
谈 笑 有 鸿 儒
往 来 无 白 丁
对比
与人交往
高雅脱俗
衬托自己
的“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雅脱俗
不慕富贵
草色入帘青
null
【答案】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全文以骈句为主,除了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使得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教版课后习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举例说出修辞手法 和 论证方法
比(喻)(起)兴
对比
借代
对偶 (对仗)
拟人
反问、引用
举例
类比
“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诸葛庐
子云亭
颜回巷
陋室铭
设喻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幽景)
生活情趣(高雅事)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不俗人)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君子之德)
小结课文
蜜蜂代表默默无闻的奉献
竹子代表正直、不屈不挠
粉笔代表牺牲自己、造福他人
蜜蜂托的是默默奉献的人,如清洁工。
竹子托的是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如被俘的共产党人员。
粉笔托的是牺牲自己,丰富他人智慧,如老师。
粉笔 无谓的牺牲与奉献,与蜡炬相似
竹子有竹节 意味有气结 坚强不屈立根破岩中
蜜蜂当然是勤奋的象征 它们整天都在采蜜
托蜜蜂以言勤奋、奉献;
托竹子以言孤傲、坚贞;
托粉笔以言纯洁,奉献(通常用于老师)。
拓展延伸
试运用蜜蜂,竹子,粉笔来借物言志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