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年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3.英国某经济学家认为1550—1560年是近代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良机。当时英国人把握良机的方式有
①价格革命②圈地运动③殖民掠夺④商业战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自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5.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商业资本家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卖黑奴和不平等贸易。这些贸易公司属于
A.特权贸易公司B.远洋运输公司C.股票交易所D.跨国贸易垄断公司
6.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声称“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其主要目的是
A.积极应对与欧洲大陆强国的海权争端
B.为《航海条例》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
C.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霸权制造借口
D.致力于与欧洲各国开发海洋实现共赢
7.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B.欧洲区域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8.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手工工场B.垄断组织
C.工厂D.贸易公司
9.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犯罪率的上升 D.对外战争
10.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国际市场的需求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积累
11.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12.福特在自传中提到:生产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只要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全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637个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个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个可由盲人来做”。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大大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B.生产流水线显著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
C.技术创新降低了对操作工人的相关要求
D.福特工厂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
1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14.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A.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D.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15.“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不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材料所针对的该项技术中国人创办于
A.1872年 B.1877年 C.1882年 D.1906年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三 “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摘编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尼德兰革命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把1500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A
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3.A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新航路开辟及其相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15、16世纪时期欧洲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出现了物价飞涨的“价格革命”,英国可以利用此时机,①正确;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外对英国的羊毛制品的需求扩大,英国逐渐出现了“圈地——种草——养羊——剪羊毛——制成羊毛制品——出口的”活动,即“圈地运动”,②正确;16世纪中期英国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③错误;商业战争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④错误。综上,排除含有③或者④的BCD三项;①②符合史实和题意,即A项正确。故选A。
4.B
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开辟了新大陆,导致病菌等传入新大陆,并且伴随制直接的屠杀等政策,导致拉美地区人口锐减,故B项正确;奴隶贸易主要是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因此不是导致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展是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非洲在1600—1800年间人口减少主要是欧洲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错误。
5.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商业资本家组织的许多贸易公司都属于特权贸易公司,故A项正确;远洋运输公司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股票交易所是金融机构,不是贸易公司,故C项错误;跨国贸易垄断公司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6.C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中可知,《航海条例》是在1651年10月颁布的,故B项不符;材料中观点为英国向外进行殖民掠夺制造了借口,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错误,英国不可能有这样的目的;A项不符合时间界限。所以答案选C。
7.A
依据所学可知,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出现以进行海外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和为海外贸易活动服务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出现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此时荷兰主要发展海外贸易,并非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C选项错误,这些现象直接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非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D选项错误,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C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手工工场在1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排除A;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末),排除B;贸易公司在1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排除D;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工厂大规模出现,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9.B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中“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时间段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不是原因;D选项错误,对外战争不是导致英国格拉斯哥负面问题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C
“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这说明英国的国内市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际市场作用不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和技术积累,故BD项错误。
11.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流行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手工工场已经被机器工厂取代,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裙子与经济的关系,排除B;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排除D;故选C。
12.C
本题考查的美国的技术革命和生产革命,做题的关键是对于材料信息进行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说明T型汽车的生产工序繁多,但是大部分工序只需要人动手甚至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完成。由此可以推知,工作的难度有所下降故选择C选项。但是无法体现出来工作量下降或者生产效率提升,故A选项错误;B选项,在材料中并未能够体现出单位时间效率提升,故错误;D选项,材料中未涉及到福特公司大量聘用残疾人,故错误。
13.C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是现象,不是本质;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先的生产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指的是以重工业为主导,排除D。
14.A
“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故A项正确;“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等级差别,故错误;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没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
15.B
根据“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海底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结合所学可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故B正确;1872年电报技术传入我国,不符合“中国人创办”,排除A;1882年上海开办中国第一家电话局,与“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关系不大,排除C;1906年我国开通最早的民间无线电通信,不符合“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排除D。
16.(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2)对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对应措施。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关系。
结果: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详解】(1)根据材料一“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而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损害到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压力之下,迫使政府讲印度的贸易对所有商人开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原来重商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资产阶级极力宣扬自由主义思想,鼓励商品、资金等的自由流通。
(2)第一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变化;根据“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可知英国用外交手段,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17.(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8分)
(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政治机制:资夺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运动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6分)
(3)主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原因。(2)此题实际上是让回答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上的影响。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的完善;经济上,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运行机制上,社会保障机制等得到发展。(3)从材料“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但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还是占据了主要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进行说明。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