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 川教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和所属省份,了解20世纪80、90年代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特点及其作用和影响,80、90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地理分布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对外开放前后的经济社会变化,提高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归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一、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准备带歌词的音乐磁带,收集与本课知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制作含视频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深圳、浦东、或重庆、万州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各种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对比、图示、读书指导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教学挂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各种图片,磁带、录音机,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上课即提问学生“歌中颂扬的那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中国什么政策的具体体现?”以此激趣,小结进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中国的对外开放采用什么战略好呢?是均衡推进,还是重点突破?显然,中国选择了后者,让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创办经济特区。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层层设疑,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梳理教材:)
1、兴办特区的主张最早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中共中央批准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请在地图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属的省份。(此问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3、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首先应该落实教材提及的“毗邻港澳”、“重要侨乡”两个关键点。前者是地理因素,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利于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后者是人文因素,这几处是重要侨乡,利于吸引侨人侨资。然后启发学生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等方面进行考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何谓经济特区?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是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即邓小平所说的“特区姓社不姓资”。
5、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强调“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可适当补充其基本经济特征的主要表现)
6、经济特区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通过出示深圳设特区前后变化的图片、国民经济发展的数据,补充1984年邓小平深圳题词的故事,或灵活使用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得出认识)
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深圳已成为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区的试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导向作用;特区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展。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教学挂图,分三个层次讲解,重点是浦东的开放。)
1、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教师首先在地图上指明“沿海”和“内地”的划分范围,然后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80年代开放的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开放地区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过程和格局:由南到北、由点向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格局。
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教师先说明开放上海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决定开发浦东?”然后运用教材的一段小字、三幅照片和“史海拾贝”栏目,或者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开放浦东的意义)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浦东新区成为当时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开发浦东的目的是以其开发开放促进上海经济发展,进而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飞。浦东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浦东新区自身的深刻变化以及上海的进一步发展,也辐射和带动了重庆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
3、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1992年,党中央决议在全国范围推进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出台。内地的对外开放模式包括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它们都享受沿海开放城市同样的政策。至此,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内地开放城市的分布范围,重点注意重庆)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引导学生读图说说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在构建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师生互动完成下面表格以强化认识,提高概括能力)
时 间 开放模式 空 间 结 论
1980-1988年 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 点 东南沿海 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20世纪80年代 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线 沿海
长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面
20世纪90年代 重庆等5个沿江开放城市 内地
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
满洲里等15个沿边开放城市
思考:对外开放的实施有何作用与影响?(指导学生直接阅读、归纳教材内容,或课件出示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培养阅读能力)
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小结新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经济特区迅速崛起,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天,加入WTO的中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相信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必能取得更大成就。
板书设计: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1979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
80年代 五个经济特区的名称、位置和所属省份
经济特区的概念、特点、作用和影响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目的、意义)
3、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三种模式)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格见上)
对外开放的意义
【练习巩固】
1、1980年,我国打开对外开放窗口的措施是( )
A。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14个城市
C.成立海南省 D .开发上海浦东
2、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 )
A.引进外国资金 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 引进外国企业管理经验
3、阅读下面材料后回答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南方有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它被划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朋友称赞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1)请根据你获得的信息判断出这座城市的名字,并写出和它同期划为经济特区的城市名称。
(2)建立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哪项政策的正确性?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