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历史总复习(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历史总复习(八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4-10 15: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1年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历史总复习(八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2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4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从政治上巩固了的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第2课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3 1950-1953,目的:保家卫国。从军事上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黄继光、邱少云8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2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土地改革的意义13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18 1953-1957年。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23 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良好开端27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
失误 2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代表人物29 大庆石油工人,有“铁人”之称的王进喜;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8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9课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43 最早的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48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质(本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6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新疆维族、西藏藏族、广西壮族、内蒙古、宁夏回族)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60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香港、澳门回归61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 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台湾问题65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人民海军空军72 走科技强军之路。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6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78 1955年,周恩来到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出席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8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80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82 1972年,中日建交,接着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上海A亚太经合组织会议82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两弹一星”90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92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时期衣食住行就业社会保障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居住条件差农村:畜力,步行城市:公共汽车,自行车铁饭碗基本没有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饰成为展示人们风度、个性的方式。食物丰富,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地铁、轻轨、私家车。出门旅游:除火车外,飞机或开私家车比例上升。打破铁饭碗,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2)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