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3 14: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高考回顾】
1.(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观念下嫡长子地位较高,享有财产等方面的优先继承权;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突出了嫡长子在同宗族兄弟之中的地位,是宗法观念的体现。其他选项材料无从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题中诸侯配九鼎,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故D项正确。A、B、C三项用词都过于绝对,从题干中并不能说明,故A、B、C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 (2018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解析】 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4. (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5. (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 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材料的前半部分说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以推断出行省是有一定的自主权力的。后半段说,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说明,地方受到了中央的牵制。综合两部分的意思可以判断选A。B选项说地方缺乏实际权力明显不符合材料前半段的意思,排除;材料说明行省有很多权力,但要受到中央的牵制,所以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君主,故排除D。
【知识整合】
考点一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朝 建立时间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神权色彩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影响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的建立 建立者 公元前1046,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史称称西周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再分封、设官职、建军队、征赋税等。形成了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到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余子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形成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关系。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血缘观念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乐制度 是贵族日常政治、社会活动的规则、仪式和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工具。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商(铜鼎和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5.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230BC-221BC,秦王嬴政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产生与发展
政治 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并要求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思想 法家思想
皇帝制度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官制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丞相之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
地方郡县制 郡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 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作用 积极作用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稳定。 4.各官职相互配合与控制,军政大权最后操纵于皇帝之手,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消极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 3.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君主专制的演进
朝代   措施 影响
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一分为二 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隋唐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一分为三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分为三
元 中央设置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相权反弹





中央集权发展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完善 唐 节度使, 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新发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3、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先秦)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后)
依据 血缘、出身 孝、廉、才学 中正官评定的等级 才学(考试成绩)
途径 世卿世禄 郡国举荐 中央任命 依据等级任命 分科考试(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影响 贵族世代官,形成贵族政治。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世家大族掌握选官权力,并垄断高级官位,官员素质没有保证。 ⒈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⒉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⒊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提高了官员素质。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 废丞相 背景 明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废除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 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 设置 基础: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影响 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设立 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设置 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影响 以“简、速、密”著称的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例题讲练】
例1.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确立了,故D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C,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考查细致入微,需要学生能充分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把握对细节的处理。


例2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易错点】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而题目中时间涵盖了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例3 (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唐朝的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后三者中,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朔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故D项正确。表格中只有藩镇的纳税信息,没有朝廷的财政收入数据,无法得出A项结论;B项题干内容不能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C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A,题目以唐朝的藩镇割据为切入点,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的演变。“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威胁。图表信息中大部分的藩镇极少向中央赋税纳贡,但是没有中央财政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藩镇是否能够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本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对数据的细节把握。
例4 (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B,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所以宦官参政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例5 (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变为“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生产、促进了思想传播等方面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结合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的时代背景,从清政府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潭、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改革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中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的具体情况,从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其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易错点】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方法点拨】
1、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1)表格、图表中数据信息的逻辑关系,图表信息资料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资料,图表信息获取要先关注表格分列项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再考虑数据变动背后反馈的知识信息。
(2)重点概念理解清晰,题目设置多从政治制度本身的发展演变入手,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知识的认知程度会影响正确率,注意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避免资料信息误导。
(3)关键信息提取,资料信息提取归纳是资料大题重点考核方式,历史分析离不开资料,信息提取一定要注意问题要求的范围,有的放矢。
2、重点内容的强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设立中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北宋 二府三司制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清朝 军机处 沿用行省制
发展趋势 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减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重点内容点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 秦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
①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②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①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③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备考建议
①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基础概念理解清晰,着重细节部分的分析。
②备考复习中每个历史阶段的背景信息要深入了解,注意基础知识之外的补充拓展。
③备考复习中要学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意知识与现实信息之间的转化。
【达标检测】
【基础达标】
1.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三)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由表中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官职特别是等级较高官职的人数和比例较大,然而到了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官职的人数和比例减少,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大大增加,说明越来越多没有政治家庭背景的平民有机会能够在朝中担任宰相一职,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2018海南卷)《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戚,臣无百年之柄。”意为“汉承秦制设立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可知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君的权威,因此可用直选法,选C。
4.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科举制自设立后,诗文、策略、经典等均是主要考试内容,要求应试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被录取者可以出任官职,进入仕途,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士投身科考,促进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加快了知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科举制只是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选拔出来的官吏优秀与否还需要看他在官位上的表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 (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撒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6. (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及批判性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作者很明显是在强调后半半部分,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作者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村子有其复杂性,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
【能力提升】
1. (2017?淄博三模,24)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
A.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孟子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是一种民本思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齐国要求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不是要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故D项错误。
2. (2018?鞍山高三期末)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答案】B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是决策正确的保证,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而不是监察权,故C项错误;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
3.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4. (2018?太原高三诊断)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
5. (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25)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政治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以看出门阀政治制约皇权,故B项正确;王导等人不是外戚,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 (2018?芜湖高三评估)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君臣之间的和谐
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所举的事例可知,明太祖废丞相后,所设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这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正确。这一事例主要是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实际上的恢复进行论述的,B、D与此不相对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7.阅读材料:
(2017江西赣州十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7)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之所以代不绝书,正是因为这是在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下的必然产物。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6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4分)
【答案】(1)局面:士人参政。(2分)
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6分)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任答一点,2分)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4分)
(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任答一点给2分,共4分)
根源:君主专制。(2分)
(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4分)
【解析】第(1)问,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归纳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汉初的政治形势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角度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和“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等信息来归纳;第二小问要从君主专制角度回答。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理解官僚体制与皇权之间的双重关系。
8.阅读材料:
(2017年天津卷12)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2分);失礼仪,乱制度(2分)。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2分);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4分)。
(3)儒学成为正统(2分);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2分);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可知刘贺从君主废为候,主要是由于汉朝初年虽说逐渐解决王国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王国称谓还在,即可回答第一小问;对于刘贺帝位被废主要是由于题干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话语可以得出。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可知霍光专权;再据“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是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有必要的史学理论知识即可得出: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刘贺墓出士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正统;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可以从完善史料,补充史料等来谈;对于第三小问中的评价问题,考生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