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3 15:0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高考回顾】
1.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儒学思想。结合材料,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做人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成为一个正直坦荡的人,这是对个人品德方面的要求。其它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关羽因“忠义勇武”的个人品质被中国古代许多皇帝不断加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了官方利用关羽的良好品质树立标杆,引领民众忠君爱国,进而维护统治。A、D项未体现出皇帝加封在其中的影响;B项中的“恶”由题干中无从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4. (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5. (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但不限于教师;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知识整合】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⑴政治上:周王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纷纷变法; ⑵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⑶文教上:教育和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⑷人才上:士阶层崛起,形成诸子百家。
流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仁”、“礼”、“中庸”; ②政治主张: “以德治民”;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善论
荀子 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水君舟;③性恶论。
道家 老子 ① “道”是世界的本原;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提出辨证法思想。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 君主要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即“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意义 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 背景 从汉初“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转变。
创立 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主张 ⑴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⑵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放弃儒家民本思想,但继承了重视道德和教化) ⑶“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学儒术”。
措施 ⑴重用儒士,以儒家标准选拔官员; ⑵设太学、郡国学,推广儒学。
影响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官方哲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 南北朝 三教渗透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儒、佛、道三教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出现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有所发展。
隋朝 三教合一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
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考点三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概念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北宋 洛派)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核心) 理:知识、道德、天理
2.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 闽派 理学集大成者) 1.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核心) 理:道德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实质/目的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格物至于善)



2、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陆九州(南宋 理学家)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2.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真理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明中后期)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意义
积极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消极 他重视主观意志力量,重视气节品德,讲求以理同情,自我节制,发奋励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其积极作用


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评价
李贽(明朝后期 《焚书》《藏书》 1.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 他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李贽大胆地想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黄宗羲(明清之际) 梨洲先生 《明夷待访录》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反对整个封建制度)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民主思想)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4.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手工业)商皆本” 符合时代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要求
顾炎武(明清之际) 亭林先生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明清之际) 船山先生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从哲学角度同封建制度的哲学基础——唯心主义进行斗争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骑士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例题讲练】
例1. (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机械制造”等可以看出,《墨子》中记载了一些科学原理,但是中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记载大多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并没有进行原理的推理及整理,因此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所以“完整”的科学体系说法错误。侧重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概念的理解性把握。
例2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由孔子编订的是《春秋》,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故A项错误.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且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故D项说法明显错误.汉代儒学是吸取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儒学,是对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C项正确,B项错误.故选C。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A,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五经并不是阐发孔子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考查细致入微,侧重学生的知识扩展。
例3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C,题目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孔子的“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里的克己只是约束自己,只要符合周礼的规范即可。朱熹的“克己”则是对自身私欲的克制,这说明朱熹的解释已经与孔子的本意有所不同,但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考查学生对相似概念的区分,要注意概念理解的清晰程度。
例4 (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易错项为B,通过史料形式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因此并没有认可妇女地位的变化,侧重思想变迁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例5 (2018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易错点】本题以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本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核心素养上看,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尤其是第(2)问,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角度考查了多种素养和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方法点拨】
1、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1)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主流学派代表人物观点的异同点,尤其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与传承。
(2)知识拓展储备,高考侧重综合学科知识考核,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进行题目设置,例如: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考点细致入微,要注意知识细节方面的拓展。
(3)注意历史背景,历史题目设计重要考核因素要符合历史背景,分析判断资料一定不能离开时代背景,要符合特定时期的社会情况,避免信息误导。
2、重点内容的强调: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西汉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宋明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明清之际 ①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3、重点内容的点拨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4、备考建议
①备考复习中要注意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能够熟练区分异同点。
②备考复习中要补充拓展儒学思想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相关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等。
③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重视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
【达标检测】
【基础达标】
1.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读书人出来任职做官,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士大夫不被国家看重,就好像诸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由此可以知道,孟子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 (2017?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25)《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题目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时间,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得出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是在处理相应的政治事件时,并非处理日常行为时,故D项错误。
3. (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
4. (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5. (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该诗歌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诗歌中的后两句诗,意在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与时俱进。同时,该诗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需要不断读书,补充新知识。朱熹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该诗句主要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孔孟思想主张仁与仁政;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两汉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均与题干中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核心信息相去甚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女诗人所作的诗中认为传统观念里女性“德才兼备”的品质并不一定会被认可,因此该女诗人表达了对此种偏颇观点的不认同。这体现出清代女性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客观审视,对其中不合理之处的反思。题干中仅涉及传统观念中女性“德才兼备”的品质被差别对待,无法由此推论出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信息;且题干是在强调女性“德才兼备”的品质并不一定被看好,因此有关德才兼备成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信息无从得出;题干仅是对传统观念的理性思考,并不能上升到维护权益的层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能力提升】
1.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2. (2018?泉州二模,2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D项正确
3. (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家休养生息政策的任何信息,故B项错误;“父慈子孝”到“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不出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故C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故D项错误。
4.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5.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尊孟排荀... .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选项正确;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 (2018?德州一模,26)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思想出自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
(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解析】(1)考虑共同目的首先要考虑其救济的对象,救济与否会产生如何不同的后果。中国救济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英国救济年老、贫穷儿童、丧失劳动力者、流浪汉。这些人都是弱势群体,如果放任不管,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其进行救助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对弱势群体的救济扶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对政权的认同。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的“明律”“清代的法律”、材料二中的“英国颁布济贫法”可以看出,中英救济在方式上都以政府为主导,并通过立法保障;“明初设立养济院”“流浪汉被关入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贫民习艺所”表明都设立救济机构;中英针对不同群体都采取不同措施,体现了因类而异。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对中国明清社会救济的叙述可知,责罚是针对“应收养而不收养”的地方官吏,其救济措施是传统“仁政”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英国救济措施中则包含了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流浪汉的不满,带有对这类人的惩戒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国家关于福利制度的法律比英国近代更为完善。首先体现在支撑福利制度的措施上,立法和法律的保障更加完善;其次则体现在福利政策的具体内容上,其无疑比英国近代的救济措施更为完善,救济面更高,福利类别众多,低收入群体能真正得到实惠;材料中所体现的英国近代的社会救济是英国为了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其中还包含惩戒性质,西方国家现代的福利制度则将获得救济视为公民社会权利;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转变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8.阅读材料:
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義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答案】(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解析】(1)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可概括出孟子的思想主张为民贵君轻。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二者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要以民为本。
(2)材料二中,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今以君为主,导致“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故黄宗羲判断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是是否以天下为主。黄宗羲是明朝人,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可知,黄宗羲的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世纪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是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小农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也有程朱理学的束缚。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