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王安石变法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请思考:《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如此“心忧天下”呢?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宋真宗宋仁宗五代十国形势图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②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
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大度宽容”这个“祖宗旧法”,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大小官员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呦,他怎么也当官了啊?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②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行政效率低下;奢侈腐化;官俸负担沉重①冗兵、冗官②大兴土木③向辽、西夏交纳“岁币”财政困难
积贫积弱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钦宗
1125-1127徽宗
1100-1125哲宗
1085-1100仁宗
1022-1063英宗
1063-1067神宗
1067-1085真宗
997-1022太祖
960-976太宗
976-997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
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反抗不断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高二(9)班施婷:
范仲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关联? 河北民,生近二边(宋夏、宋辽边界)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迁徙河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王安石《河北民》
请思考:王安石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材料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摘自百度文库《唐宋散文八大家之〈王安石集〉》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P.44前两段内容思考:宋神宗为什么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 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宋神宗(1048—1085)“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温总理谈“三不足”精神阅读课文,找出并归纳变法具体措施和作用。解决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改变积弱局面,巩固统治秩序为变法培养人才“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⒈富国⒉强兵⒉强兵⒉强兵⒉强兵⒉强兵⒊育才⒊育才⒊育才⒊育才解决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培养变法人才改变积弱局面,巩固统治秩序为变法培养人才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说明对变法的态度及合理理由。
⑴假如你是个地主、大官僚,你对变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⑵假如你是个大商人……
⑶假如你是个农民……
⑷假如你是正在部队服役的士兵……角色体验 材料一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平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城三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悉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
依据这两则材料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你认为变法失败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失败的原因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⒋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根本原因变法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 关于王安石变法,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变法评价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②促进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①变法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变法没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因此无法解决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⑴从变法原因来看:
改革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
⑵从变法目的、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⑶从变法过程来看: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⒈相同点:
⑴直接目的:
⑵背景(条件):
⑶结果: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⒈相同点:
⑴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⑵背景(条件):
⑶结果: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⒈相同点:
⑴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⑵背景(条件):国君支持
⑶结果: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⒈相同点:
⑴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⑵背景(条件):国君支持
⑶结果:①触动了旧势力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改革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⒉不同点(背景、根本目的、性质、结果)⒉不同点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中期面临统治危机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地主阶级自救改革成功,对后世影响大失败积极开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