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欧洲宗教改革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4-14 2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  说法一: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 Day,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说法二: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吗?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请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
  约翰·保罗二世是波兰籍人,1978年10月
当选,在位近27年。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
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
乡波兰的人就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
只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
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200
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
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
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会和人类大家庭。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基督教的发展演变知识填空: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_____教(罗马为中心)____教(君士坦丁堡中心)_____教____教_____教①______教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____世纪第二次分裂1116天主东正天主新东正  路德   卡尔文   英国国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⒈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
英诺森三世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火刑是中世纪典型的刑罚,把人绑在柱子上烧死,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原罪救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  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⒈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
    经济
    思想
    社会生活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⒈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华丽的祭坛教皇出巡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想一想从上述材料,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贪婪敲诈……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  请思考: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⒈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天主教面临的挑战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⒈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⑴占有大量土地财富;
⑵教会的轻商思想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德国尤其严重⒉教会贪婪腐败,引起各阶层不满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⒈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天主教面临的挑战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⒊英国宗教改革  16世纪,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万古尔登以上,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交纳一万到二万盾。美因兹大主教在8年中(1505~1513年)出现了三次空缺,每一次就任都要交两万盾。马丁·路德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
  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教会盘剥,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人文主义熏陶;
兜售赎罪券
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论从史出⑴经济因素:
⑵政治因素:
⑶现实因素:
⑷思想因素:
⑸导火线:
⑹  在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的情况下,《九十五条论纲》立刻燃起了燎原大火。出乎路德的意料,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译成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德国美因兹市中心广场上的约翰内斯·古登堡雕像  他作为工匠的经验,使他终于用铅锡合金制造出耐用的活字字模,而他的探险家精神,让他最终配置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墨,以及制造出原始的印刷机——和用来为葡萄榨汁的机器十分相似。现代印刷的四大要件:活字及其定位法、适宜印刷的墨水、印刷机本身和印刷用的纸张,古登堡解决了其中的三项。
——科学松鼠会《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三)》古登堡印刷机  显而易见,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比手抄方式方便得多。活字印刷几乎马上传遍了欧洲,在大概五十年间,就印制出了三万多种印刷物,总数超过一千两百万份。这种势头让教廷相当恐慌,认为魔鬼的诱惑也将可以凭借便宜的书本而占据人们的脑袋,让人们背离上帝的意旨。
  在十五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单面印制三百张。
——科学松鼠会《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三)》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⑶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____________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___________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______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_______________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追求地位平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开始标志
       理论核心:因信称义
       唯一权威:《圣经》
   ⑶内容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俗权高于教权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开始标志
   ⑶内容
       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⑷意义
       形成新教路德宗
       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以上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否定天主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开始标志
   ⑶内容
       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⑷意义
       形成新教路德宗
       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核心内容——“先定论”主张:
影响:  ⒈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⒉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⒈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⒉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请思考: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卡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地位;
   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卡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
       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⑵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⒊英国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本来一直坚持天主教正统教义。1521年,他发表了驳斥马丁·路德的文章,轰动一时,为此教皇利奥十世授予他“信仰卫士”的称号。但后来,一场离婚风波使他与罗马教皇翻了脸。
  亨利八世的妻子凯瑟琳是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公主,她先嫁给亨利八世兄长亚瑟,不料婚后半年亚瑟去世。为继续与西班牙的联姻,亨利应当娶自己的寡嫂凯瑟琳为妻。但是按天主教传统,一个人是不能与自己的嫂子结婚的。为此,亨利八世请求教皇特批了这桩婚事。凯瑟琳婚后所生的孩子当中,只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而英国当时还没有女儿继承王位的先例。于是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再娶。按照当时教会的规定,此事须经罗马教皇批准。教皇拒不批准,亨利八世遂决定与罗马教皇决裂。请思考: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独特之处及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影响:
  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②由于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思潮,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又被称作清教运动。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信徒比例
天主教:50%
新 教:40%
东正教:10%  不管各国宗教改革的具体情况有何种程度的差异,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概括出这一共同点,并总结出宗教改革的实质。
  共同点: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
  宗教改革的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改革冲击波⒈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⒉作用:——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⒉作用:
⑴政治上: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②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⑵经济上: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思想文化上:
①有助于人们思想解放;
②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天主教会主张
上帝
神职人员
教徒路德教主张
上帝
教徒因信称义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路德《致日耳曼贵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