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福建省教学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
2.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⑵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⑴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⑵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⑶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⑵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⑶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⑷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危机的时刻日本的开明之士开展了倒幕运动,进行了推动日本迅速发展的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治维新物质基础)
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2、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
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
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直接打击幕府和巨商,暴动得到广泛响应和效仿。
③地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的暴动。(性质)
⑶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
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
⑷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
3、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
⑴时间:1853年,美国,佩里。
⑵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
⑶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①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上:
A.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④思想上: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4、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
⑴森严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⑵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二、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
㈠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态度
1.“开国”与“攘夷”之争
⑴开国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外交往,才能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使国家强大。
⑵攘夷者主张:日本国体尊贵,必须抗击外来侵略。(结果:攘夷论占主导,成为民族革命旗帜)
2.德川幕府反动统治:
⑴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打击改革力量;1858年制造“安政大狱”,杀害吉田松阴。
⑵对外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㈡倒幕运动的兴起
1.原因:“安政大狱”打破了改革派大名的幻想,使人们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2.倒幕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3.领导力量:长洲、萨摩等大名。(他们结成军事同盟,改变力量对比,成为倒幕顺利发展的基础)
1867年:⑴倒幕派京都秘密会议,获得明治天皇讨幕密旨。
⑵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和辞去“征夷大将军”,却暗中伺机反扑
⑶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
1868年: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德川庆喜投降。(戊辰战争)
⑵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
⑴主观原因:①倒幕派联合,组织自己的武装。
②倒幕派取得人民支持。
③利用天皇的名义,舆论导向有利于倒幕派。
⑵客观原因:①幕府腐朽没落,不得人心。
②农民起义、城市暴动不断从根本上动摇幕府统治。
③列强无暇顾及并且在日本利益争夺中矛盾重重。
⑴是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
6.历史意义 ⑵使日本免遭中国和印度的厄运,保卫了民族独立。
⑶为明治维新的实施创造了和平的国内环境。
三、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1.《五条誓文》: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
2.《政 体 书》:整顿充实组织机构。
四、维新内容
㈠.政治上:破除旧政治体制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⑴剥夺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让他们担任藩知事,成为天皇的地方官。
⑵“废藩置县”:1871年
①原因:应对日益激化的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
②措施:
A.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
B.发布建立天皇亲兵法令,组建“御亲兵”,保证这一措施的实行。
③意义:A.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天皇的中央集权。
B.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重要一步。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⑴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平等⑵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居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
⑶取消武士特权,武士阶层彻底瓦解,一部分成为资本家,另一部分成为普通劳动者。
3.派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学到了许多有助于日本实现独立和富强的有用经验,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㈡.经济上:殖产兴业
1.大力创办宫营业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⑴成立工部省:负责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
⑵成立内务省:接管幕府诸藩建立的军事工业,日本逐步形成了近代化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促进了日本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运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 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业
⑷实行“劝业政策”,通过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
2.大力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⑴背景:①经过较长时间发展,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新型资本家。
②国内自由民权运动提出“自由经营”的口号,反对政府以官营为主的经济方针。
⑵方针: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
⑶措施: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将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的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拥有特权的“政商”以及少数经营近代工业的新型资本家去经营。并免征商业税,为商业资本转化工业资本创造条件。
⑷评价:
这些政策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期的人为手段
3.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⑴国家创办示范工厂带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产兴业步骤:创官营企业→→创军事工业→→创模范工厂→→劝业政策→→廉价转让
㈢.军事上:富国强兵
1.方针:
“强兵”是“富国之本”,实行以发展军事力量为目的有近代化军事改革,重视军队和警察的建设
2.措施:
⑴建立新式军队:
①措施:A.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山县有朋)B.颁布第一个征兵令,聘请外籍教官,按照德国方式训练日本军队。C.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军人的天职。
②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天皇依靠这支军队平定叛乱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⑵设立军事大学:为日本军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军事人才。还按照英国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军。
⑶改革军事机构:学习德国经验,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
⑷扶植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和造船所,引进新技术改进军事装备。生产步枪和各种口径的大炮。
⑸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为了维护国内治安,明治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了近代警察制度。
3.意义: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
㈢.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
★☆概念:见教材
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
⑴措施:
①建立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
②颁布《学制》,明确普及初等教育的方针。参照欧美教育制度,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
③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师资。
④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⑵意义:①普及小学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②实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⑶缺陷:在教育改革中,明治政府大肆宣扬天皇的权威,要求人民无条件地服从天皇的命令。
2.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90年,天皇下达的《教育敕语》。
3.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明六社”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进行启蒙教育。
4.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实行“断发”;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
四、目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评价)
1.目 的:巩固明治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
2.性 质: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进步性:⑴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⑵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亚洲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
4.局限性:⑴明治维新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
⑵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五、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历史潮流:19C中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
2.力量对比:幕府实力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且有自己的武装;并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
3.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一、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表现
⑴工业化高潮的出现:
①时间:19世纪80年代。
②行业: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分发展异常迅速。
③作用:近代化棉纱厂抢占国内市场,驱逐进口的洋纱,又向国外市场销售。
⑵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迅速发展:
①政策:对垄断资本采取扶植政策,把官营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
②作用:使原来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的大资本家变成工矿业主,并迅速发展成为“财阀”。
⑶垄断组织产生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①特点: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垄断组织较早地产生
②主要垄断组织: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操纵着国家经济命脉。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
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及影响
⑴局限:①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岛国面积较小,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还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
⑵影响:由于不及西方列强,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
⑶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二、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原因:⑴明治政府认为德国和日本相似,决定仿照德国制定宪法,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⑵日本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来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日本帝国宪法》
⑴颁布:1889年。
⑵内容:
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②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③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7年;众议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④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
⑶性质: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⑷特点:①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却又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
②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③议会、内阁和法院只是辅佐天皇行使权力的机构,实际上并不能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⑸进步性:宪法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居住、通信、宗教信仰权等权利。
三、军事上: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1、废除不平等条约
⑴条件:国内:①政治: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经济军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③人民呼声: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日益高涨。
国际:①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化趋势。欧美之间矛盾重重;
②中日甲午战争取胜,日本利用这一时机采取灵活策略重新谈判。
⑵废除:①1909年日本内阁就修改不平等条约召开会议。
②1910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同时签订新的主权对等的互惠条约,实现了关税自主和法权上的平等。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终完成。
2、对外侵略扩张
⑴吞并朝鲜:①在1855年,日本国内就产生了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的思想。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朝鲜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取得驻军的特权。
③1910年,又强迫朝鲜国王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⑵打败清政府:甲午战争取胜,迫使清签订《马关条约》,勒索赔款,并强占台湾在内的大片领土。
⑶打败俄国:1904年日俄战争,袭击俄国驻旅顺港的舰队,签订《朴次茅斯和约》。
3、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⑴原因:①外交上,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
②军事上,三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胜利,树立了日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
⑵表现: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为区域霸权国家,成了帝国主义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员,并大踏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过程
1.经济上: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
出现了高潮;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19末20初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政治上:明治政府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对外关系上: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需求,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教学小结】
【课后反思】
【探究】
【探究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相同点:
指导思想相同:都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发生背景相同:都没有近代化的军队,都面临强大的外患;
领 导 者相同:都是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派;模式相同,都模仿欧洲模式建立军队。
不同点: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一支新的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结果不同:
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
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方面;
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进行大规模改革。
这些差异,使两国军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探究二】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借鉴经验
⑴重视国民素质教育;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办学;
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探究三】读《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条款,想想天皇在日本国家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天皇作为国家的元首,其职位世袭。大体上仍保持着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所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也受到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制约,并不直接行使统治权,而是通过国务大臣来统治。
【探究四】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
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二,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
中国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
第三,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
中国的戊戌变法虽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
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消化外来先进文明,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
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
中国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进行联合,扶植反动政权,维新派失去有利时机。
第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探究五】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有哪些有利因素
(1)国内:①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力增强。
②自由民权运动日益发展起来,人民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日益强烈。
③日本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摆脱不平等地位,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2)国际:列强对日政策出现矛盾。
【探究六】日本是如何“挤进帝国主义俱乐部”的?
(1)与西方列强进行谈判,逐渐废除了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亚洲弱小民族:
①侵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1875年《江华条约》、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
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③日俄战争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本通过这次战争加入了世界帝国主义的行列。
4.倒幕经过
5.胜利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