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福建省教学要求】
1.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
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
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
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
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
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
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
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史料探究法 讲练结合 比较法
【教学过程】
【概念】戊戌变法的含义:
狭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 9月21日)
广义:十九世纪下半叶,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一场旨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它经历了兴起(宣传维新)、发展(公车上书)到走向高潮(百日维新)共三个阶段的历程。
一、历史背景
㈠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⑵政治上: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运行机制。
2.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㈡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后最严苛不平等条约,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见地图)
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后。
2.原因: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3.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㈤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1).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2).主张:⑴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⑵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⑶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⑷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二、维新变法经过
㈠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
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
思想 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
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⑴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⑷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⑴报纸:
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⑵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后南学会成立。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⑶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⑷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
1、康有为两次上书
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
①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②内容: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③影响:最终引起光绪帝重视。
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
2、光绪帝百日维新:
⑴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⑵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⑶内容: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⑷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具体见教材)
㈢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
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哪六君子?)
2.失败原因:
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①破坏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②破坏表现: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直隶总督荣禄
B.罢免翁同龢的职务;控制人事任免权;提拔亲信荣禄,控制京津地区。
⑵袁世凯的出卖。
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⑷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概况:⑴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⑵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
1、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小结】
一、为什么要变?。
总结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二、变什么?
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三、怎么变?
戊戌变法的准备过程:找出各自的具体活动,并认识其行为的目的所在。
四、变的结果
分析慈禧发动政变的原因由哪些?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五、变的意义
抓住关键词,强调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探究1】: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
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原因: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利弊得失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探究2】: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化方面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新思想新文化,西学普及早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