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 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 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3 15: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一、高考回顾
1.(2018,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的时间是在1984年,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1989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故B、D在时间上都不吻合;C选项中消除了矛盾本身说法就错误,故可以排除;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可知,其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平等理念,故选A。
2.(2018,北京卷)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题干主旨是,抗美援朝时期的1951年,美国同意同中国谈判。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误。
3. (2018年,全国卷1)1948年?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采取积极办法”“等一等,不急于争取……承认”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面对西方政府的试探时,也有自己的原则,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建立后,西方国家依然支持国民党政府;C项与时代背景不符;D项说法错误,新中国也需要获得国际支持。
4. (2017年,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正确。
5. (2016年,江苏卷)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二、知识整合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2.同17国建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 4.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考点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 内容 意义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10·25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考点三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 过程 意义
中美关系改善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需要改善关系是两国。 中国:有利于改善地位,防苏,解决台湾问题。 1.1971.4美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2.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3.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4.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5.1979.1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世界局势的安定。
中日关系改善 美国同中国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2.1973年正式建交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政策调整 实行和平与发展战略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策
外交建树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区性组织 1.上海合作组织:2001、6在上海成立有六国成员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10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 3.世界贸易组织:2001、12多哈中国成功加入WTO??


三、例题讲练
例1. (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而不是否决票,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而且B项也过于笼统,仅凭题干的事例也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切决议,故B错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但是常任理事国的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因此题干不能说明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而非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而且与“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无关,故D错误。
【易错点】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与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认识不清楚,对材料理解不到位,容易错选D。
例2(2015年江苏卷历史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 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
【易错点】对于时间把握不准确,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
例3(2015年海南卷历史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ABC三项时间不符;70年代我国提出“三个世界”的概念,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D项正确。
【易错点】对于材料把握不准确,错选B。
例4 (材料题)(2015·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答案】(3)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以材料中的省略号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涉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香港问题和“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从外交原则、国家主权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
【易错点】本题围绕中国的外交建设,设置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的热点。考生容易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尤其是对于较长的时间跨度的思维模式,进而造成答题不全,缺乏要点等问题的出现。
四、方法点拨
1、本讲课程所涉及到的考试题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1)与外交有关的选择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认识的,一般而言,都是从本国利益的需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对于材料题,材料的采选丰富多样,内容分布广泛,三维目标考查有机结合,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融会贯通,也体现了学习历史其实就是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老师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进行“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定时定量的高水平、高强度的训练,这才是从解决考生历史水平的根本之道。
2、本讲课程重点内容的强调、点拨和复习备考建议。
(1)概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识记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变化发展
(3)熟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发展
五、达标检测
【基础达标】
1.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 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 “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这体现的就是新中国初期的“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D项正确。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
A.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C. 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 D. 实施一边倒的政策
【答案】A
【解析】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打破这种外交孤立,实现同西方国家的逐步建交,故答案选A。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当时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友好,排除CD。
3.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 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
D. 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答案】D
【解析】从“日轮约占1/3……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可以看出,日本海员在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中日经济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不正确,材料给出的是1971年前后的情况,之前的交流我们不清楚;B选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C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改革开放。
4.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部分试卷)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 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1972、1979年中美关系缓和、建交,材料出现71年改版,时间不符,排除A;建国之初,社会及意识形态相同或矛盾,中苏交好,中美敌对;50年代中后期由于外交政策分歧,中苏交恶;60、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美有战略上共同牵制苏联的需要,关系松动缓和,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做了调整,故选B;C表述正确,材料无体现,排除C。建国之初,美苏冷战,两极格局;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增强;不符材料70年代,排除D。
5. (2016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
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10月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并强调“依据当前亚洲形势”,所以体现不出美国“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故A项错误;虽然美国强调“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但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美国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西藏要求独立,所以美国支持西藏独立也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故D项错误。
6. (2016届广东增城市一中高三4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1971 年,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
A.不希望进入联合国 B.坚持一个主权国家原则
C.对重返联合国信心不足 D.认为中国发展不需要进入联合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是对西方搞两个中国的愤慨,不是不希望进入联合国,A错误;材料中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体现中国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B正确;材料中是坚持主权,不是信心不足,C错误;中国进入联合国是需要,但是不需要没有主权的联合国,D错误。
【能力提升】
1. (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是发生在1979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1979年所取得的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C选项是20世纪末的事情;D选项发生在1972年。
2. (2014年江苏单科0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是1971年,时间与题干反映时间不符。
3. (2016届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不能表明( )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可知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A项正确;“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可知C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美国对中国的承认,所以B项表述错误。
4. (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以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新型区域合作的内容,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所以③错误;①②④反映的都是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相关内容,所以排除包含③的ACD。故选B。
5.(徐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历史试题)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B.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C. 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D.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答案】A

6.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中共领导人一直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 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B.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答案】A

7.阅读材料:(2015年广东卷文综节选)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答案】(3)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治国理念:依法治国。
【解析】(3)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等角度回答。第二问从“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分析出进行历史研究时注意的问题是: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