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科技、文教及社会生活(教案)
一、高考回顾
1.(2018,海南卷)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出境游与文化水平关系不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卷)《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问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其中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58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都是改革开放以前,故排除A、C、D;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符合题意,故选B。
3. (2017,北京卷)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4. (2017,全国卷2)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5. (2017,全国卷3)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二、知识整合
考点一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
新发展 1.注重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比例协调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理论精髓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3.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根本方针。
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二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概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诞生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至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转折,中共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精髓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978年) 3.依靠力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981年) 4.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 5.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 6.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年); 7.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 8.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1987年); 9.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1992年); 10.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1992年); 1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 12.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80年代)
意义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
背景 1.国际形势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国内形势新变化: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3.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提出 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
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新中国的科技
起步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成就 1.国防科技: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核技术:核武器不断发展,和平利用。 5.空间技术: 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6.运载火箭研究: 1980年5月中国向南海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成功进行“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7.信息技术: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8.生物工程: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记忆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发展原因 1.政治: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重视和正确决策——保证。 2.经济: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 3.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的影响,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 4.个人: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5.外交: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美苏争霸的国际局势
作用 1.政治:加强了我国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经济:带动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社会生活:新中国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振奋了民族精神,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文化: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教兴国。 3.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考点四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
建国初期的人民教育 建立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步改造,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改为公办。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3.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毛泽东立足国情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意义 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革时期的人民教育 表现 1.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 2.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教育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实行“开门办校”,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缩短学制;招收工农学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5.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危害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新时期教育事业 发展原因 1.“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尊师重教(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4.依法治教战略的提出---完善教育立法
成就 1.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 3.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
考点五 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社会生活
服饰 1.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 菜系 中餐四大菜系:鲁、苏、粤、川 中餐八大菜系: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中餐十大菜系:鲁、苏、粤、川、闽、浙、湘、徽、京、沪
中西之别 1.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2.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建筑 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习俗 表现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交通 铁路建设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1909年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 4.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5.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6.新中国建立后 在“一五”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7.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8.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公路汽车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航空运输 1.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发展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通讯 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发展原因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三、例题讲练
例1.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易错点】本体考察内容较多,包含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学生容易记忆混乱,而选错,容易错选D。
例2(2015年江苏卷历史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易错点】本题考察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注意对图片内容与时间节点的思考,易错选项D。
例3(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易错点】对于材料把握不准确,错选C。
例4 (材料题)(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41题第(2)小题)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
【答案】(2)参考答案要点:
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答出三项即可)
【解析】
四、方法点拨
1、本讲课程所涉及到的考试题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1)与图片有关的选择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的信息。其次要明确课本相关内容,及其与题目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再次明确各种现实主义等画法的特点,最后要整合题目的画与画风间的关系。
(2)对于材料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特别是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
2、本讲课程重点内容的强调、点拨和复习备考建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发理论成果的内容及其意义。
(2)识记中国科教文卫事业的成就
(3)掌握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
五、达标检测
【基础达标】
1. (2016届福建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第一次联考“想不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还能投票!”远在广东珠海务工的村民蒙超,通过网络视频参加了村里“社区议事会”成员的选举。关于材料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 ②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③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④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所述描述的是基层民主建设,这一做法在对群众利益的保护,可以凝聚农村向心力,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④,但这不是农民的创举,排除④即可。
2. 2017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期联考历史试卷)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和随后日本首相访华时带来的卫星通讯地面站,引起了中国科学家对卫星通讯的兴趣。当时周总理不无遗憾地说:“可惜的是,天上现在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这一遗憾被打破是在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B
【解析】
3. (2017届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1953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符合图片信息时间,故A正确;“两弹一星”成果取得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故B错误;“文革”期间“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科技成果取得,故C项错误;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取得的成果,故D项错误。
4. (2017届江西省铅山一中、横峰中学高三上期暑假联考历史试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他报道的科技成就是( )
【答案】B
【解析】
5. (2017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
A. 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C. 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答案】B
【解析】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而中共认为改文章没有问题,这说明,艺术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故选B;在政治问题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故排除AC;D和题意无关,排除。
6. (2016届福建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第一次联考历史卷)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大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毛泽东针对学术之间分歧的问题,他认为“有比无好”可见其坚持了学术问题可以互相争鸣的观点,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近几年高考或模拟题的6个选择题和1至2个材料题;选修课程选2个全国卷材料题)
1. (2017届江苏省苏州市度高三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事实的掌握能力。①与陶行知有关,④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以出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所以②③是正确的。
2. (2016届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通过“吴刚”“嫦娥”可以看出这一“浪漫情景地”是月球,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情景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D项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运输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与材料相符,正确。A、B、C项均与航空航天技术无关,与材料不符,均可排除。
3. (2016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党急需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毛泽东针对科学文化工作提出了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文艺工作者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党急需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促进社会主义建设,B正确;A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C是1969年;D是文革时期。
4. (2016届宁夏银川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上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卷)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即1949年-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阶段,因此在教育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故B项错误;党中央到达延安以后,针对广大工农阶级的干部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1938年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口号,引导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引导工农干部向知识分子学习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司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4·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马车是传统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火箭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④③①②。故答案为D项。
6. (2016届安徽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7.阅读材料:(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解析】
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年的教育法和1995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