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II(人民版)专题1—4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3.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4.西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得益于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D.实力雄厚大商人的出现
5.“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B.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以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C.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D.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人观点都错误
7.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近代”的含义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C.由私人投资兴办 D.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
9.最早在我国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洋务派兴办的企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轻工业发展显著 ②重工业开始起步
③工业中心向北向西发展 ④部分产品畅销国外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12.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B.是否取得政权的支持
C.是否取得人民的支持 D.资本的大小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
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与封建关系密切
C.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没有相应的政权保障
14.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的民族企业遭受空前的劫难,主要原因是
A.日本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B.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公开吞噬
C.外国资本主义降价倾销 D.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1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资本家由地主商人转化而来 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金少力量薄弱受封建势力压迫 D.资金少力量薄弱受外国资本压迫
16.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8.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这反映出当时( )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改革生产关系
19.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吸引外资 C、允许私人办企业 D、实行政企分开
21.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B.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
D.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2.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23.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下列城市中最先出现相当数量的西式洋楼、西式餐馆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南京
25.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6.现代男子的最常见的社交礼仪是
A.跪拜作揖 B.点头鞠躬 C.握手礼 D.拥抱礼
27.在中国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如磐石,其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B.交通不便
C.农民文化水平低 D.封建自然的封闭性
28.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29.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广播 B.报纸 C电视 D.互联网
30.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右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A. 长袍 B. 马褂 C.中山装 D.西装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答案,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2分)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5)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2分)它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2分)举一例说明。(1分)
32(1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
(1)凤阳的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建立,都与被誉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有关。这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1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2分)
(3)材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3分)
(4)除深圳外,我国还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初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
——1913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评论
材料二 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请回答:
(1)报纸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有怎样的功能?试举三例加以说明。(3分)材料二中“报界日趋黑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2)对比材料一,你认为材料二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说明什么问题?(5分)除了材料二中所说的功能外,结合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两例即可)。(4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A
C
B
D
C
D
C
B
A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A
A
B
B
C
B
D
C
D
A
D
C
32.(1)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2)民族企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3)民族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4)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5)政治态度: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反抗的要求,又有妥协性和依赖性;影响:他们一方面同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斗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但同时这些运动总是不彻底的。例如,戊戌变法运动(或辛亥革命)。
1)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分)
(3)含义: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的实行包产到户。(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1分)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回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2分,回答出“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可给1分)
(4)特区:珠海、汕头、厦门。(3分)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分)
32.(1)报纸的功能:宣传思想、方针和政策,发布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发布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材料二中“报界日趋黑暗”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2)互联网作为高科技条件下的最新大众媒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它的推广和使用,并利用它来促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说明了当今中国政府的科学发展观和民主政治观。(言之成理即可)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举例: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