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五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2单元《光与色彩》第3课。
《光与色彩》单元第1、2课分别是《光的行进》和《照镜子》。《光的行进》一课主要是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照镜子》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研究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质时发生的反射现象,其中包括在遇到不平整的反射面时产生的反射现象和在遇到平整的反射面时能成像,建立光在行进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质会发生反射现象的科学概念。《研究透镜》则需要以这两课建立的科学概念为基础,研究光在传播过程通过透明的物质(不同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进而研究光在传播过程通过一定形状的透明物体(凸、凹透镜)能成像的现象。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要求:“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本课拟通过让学生充分地“玩”,在“玩”中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凸、凹透镜的特点,发现放大镜(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和成像作用。在注意把握好知识深浅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足做深,并注意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或支离破碎的。如:学生对光源、光沿直线传播、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已有一定认识,但因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很多光学规律比较深奥难懂,我们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拟定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光学现象的认识,而对凸、凹透镜成像规律不做深入探究。为此,本课主要安排了一些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光的折射现象,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和用途,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自行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在玩中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的有趣与神奇,形成光折射相对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透过另一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2.?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光折射现象。
3.能通过探究发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点,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能成像。
4.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5.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物质透过另一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难点:光传播的方向在两种透明物质交界处发生偏折。
教学准备:
一瓶水、高的方水槽、水杯、报纸、筷子、激光笔、树叶、定滴管、凸透镜片、凹透镜片、近视眼镜、老花眼镜、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
1.组织学生用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组合,分别观察其他物体(如印刷字)。
2.交流观察到字变大现象的想法。
3.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种神奇现象。
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出示筷子,确认筷子是直的。
2.猜测筷子放入装有水的水杯可能产生的现象。
3.活动:将筷子放入装有大半杯水的水杯中,从上面、侧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5.实验研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7.讲解:空气和水都是透明的,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科学家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8.指导学生解释筷子插入水中发生偏折的的现象。
9.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的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10.解释:用一瓶水、放大镜观察画纸上的字,发现字被放大了的原因。(讨论、交流)
三、研究透镜
(一)研究凸透镜
1.谈话:放大镜和水滴都会产生折射现象,那么,放大镜和水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2.观察、比较凸透镜片与水滴相似之处。(透明、中间凸起)
3.讲解:像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我们称为凸透镜。凸透镜也叫放大镜,具有放大的特点。
4.视频:凸透镜的聚焦现象。
5.演示凸透镜的成像。(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6.玩凸透镜。
7.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凸透镜的物品。(实物和图片展示)
(二)了解凹透镜
1.就班级学生戴近视眼镜展开研究凹透镜镜片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我们称为凹透镜。
(三)归纳、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异同点。
1.比较凸、凹透镜不同点:中间和边缘厚薄不同。
2.归纳凸、凹透镜相同点:这两种镜片都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都是透明的,统称为“透镜”。
四、拓展、总结
1.揭示课题。
2.交流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3.布置课后延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