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选考生物新设计阶段达标检测(12份打包)【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浙江选考生物新设计阶段达标检测(12份打包)【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3 10:12:5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阶段达标检测(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
B.糖类在细胞中都作为能源物质
C.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分子
D.所有细胞都含有DNA和RNA
解析:选B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A正确;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纤维素、核糖和脱氧核糖不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且DNA作为遗传物质,D正确。
2.(2018·温州中学高三期中)在以下四幅图像中,哪一幅是观察到的蛙间皮细胞(  )
解析:选B A表示人的血细胞;B表示蛙间皮细胞,清晰呈锯齿状,边缘相互镶嵌,细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C表示动物的骨骼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和横纹;D表示植物叶下表皮细胞,有两种细胞:一种是呈半月的保卫细胞,它们两两相对,中间有气孔;另一种是呈形状不规则且相互嵌合的表皮细胞。
3.(2018·浙江模拟)下列叙述与人体细胞中的溶酶体无关的是(  )
A.经高尔基体断裂形成
B.参与物质降解
C.能合成和贮藏多种水解酶
D.参与保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解析:选C 溶酶体是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具有60多种水解酶,参与物质降解及保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水解酶在核糖体中合成。
4.(2018·浙江名校联考)下列关于蓝细菌和黑藻细胞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含有光合色素   B.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C.都含有核糖体 D.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解析:选D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黑藻属于真核生物,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两者均为细胞生物,能够发生基因突变,具有核糖体,B、C正确。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5.(2018·嘉兴一中期中)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B.淀粉的结构单元是果糖
C.糖元是稻米和面粉的主要成分
D.植物纤维素是重要的贮能物质
解析:选A 糖类只有C、H、O三种元素,A正确。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B错误。糖元是动物细胞中的多糖,稻米和面粉中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C错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D错误。
6.(2017·金华期末)下列结构中可能含有嘧啶的是(  )
解析:选D ATP分子中的A表示腺苷,腺苷=腺嘌呤+核糖,没有嘧啶;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图含有嘌呤碱基;D图表示tRNA,其中含有嘧啶碱基C、U。
7.(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成熟血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B.狗骨骼肌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C.蚕豆叶下表皮细胞都有叶绿体
D.菠菜成熟叶肉细胞都有大液泡
解析:选D 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狗骨骼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B错误;表皮细胞一般不具有叶绿体,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C错误;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大液泡,D正确。
8.下列不属于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
A.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C.所有的细胞都是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
D.所有的细胞都有产生、生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解析:选D 所有的细胞都有产生、生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不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
9.哺乳动物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上述事实说明(  )
A.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B.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C.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D.无机盐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D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如果Ca2+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
10.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种细胞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会在甲中被分解
B.乙离开细胞后在合适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生命活动
C.细胞内只有丙才会产生囊泡
D.丁的形成一定需要核仁参与
解析:选B 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被分解,A错误;叶绿体离开细胞后在合适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生命活动,B正确;高尔基体和内质网都可以产生囊泡,C错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所以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需要核仁参与,D错误。
11.(2018·金华十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组实验处理后的胚乳着色情况基本相同
B.观察胚体细胞着色情况前,需用水冲洗籽粒数次
C.将玉米籽粒浸泡一定时间,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D.实验结果说明了质膜中的蛋白质具有选择透性
解析:选D 胚乳是死细胞,不具有选择透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被染色,A正确;染色后需用清水反复冲洗,防止残留染色剂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B正确;将玉米籽粒浸泡一定时间,便于实验操作,C正确;该实验未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只能证明胚具有选择透性,D错误。
12.(2018·浙江十校联考)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膜蛋白在免疫过程中可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
B.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
C.线粒体外膜上的膜蛋白在转运葡萄糖时形状发生改变
D.有些光面内质网的膜蛋白可催化磷脂合成或酒精氧化
解析:选C 膜蛋白可在免疫中起到细胞标志物的作用,如MHC分子,A正确;膜蛋白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B正确;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因此不存在葡萄糖的转运载体,C错误;某些光面内质网上具有氧化酒精或合成磷脂的酶,可催化磷脂合成或酒精氧化,D正确。
13.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线粒体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解析:选D 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a、c可能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的任意两种;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细胞核;细胞核不产生ATP;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与中心体。
14.(2018·温州九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淀粉时,应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
B.检测蛋白质时,应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
C.本实验需要用标准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加相应试剂作对照
D.检测还原糖时,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振荡摇匀即可出现红黄色
解析:选C 碘化钾在溶液中电离出碘离子和钾离子,碘离子和淀粉不发生颜色反应,颜色无变化,A错误;双缩脲试剂由A液和B液组成,检测蛋白质时,要先加2 mL A液后再加入5滴B液,B错误;本实验需要用标准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加相应试剂作对照,C正确;检测还原糖时,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经加热后即可出现红黄色,D错误。
15.如图表示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劳氏肉瘤病毒的核酸中②有1种,③有4种
B.人体细胞的核酸中②有2种,③有5种
C.RNA中上下核苷酸之间是通过①与②形成磷酸二酯键实现的
D.DNA可蕴藏大量遗传信息的原因是与③配对的物质种类多样
解析:选D 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劳氏肉瘤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②有1种(核糖),③有4种(A、U、G、C),A正确;人体细胞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含有的②有2种(核糖和脱氧核糖),③有5种(A、T、G、C、U),B正确;RNA中上下核苷酸之间是通过①②形成的磷酸二酯键实现的,C正确;DNA可蕴藏大量遗传信息与③的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
16.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该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可表示细胞膜等各种膜结构
B.细胞间的识别与图中的e结构有关
C.该细胞结构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该细胞结构的最基本部分是脂双层,磷脂的a亲脂,c亲水
解析:选A 图中膜结构含有e(糖蛋白),只能表示细胞膜结构,A错误;细胞间的识别与图中的e有关,B正确;该细胞结构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该细胞结构的最基本部分是脂双层,磷脂的a(疏水性尾部)亲脂,c(亲水性头部)亲水,D正确。
17.(2018·浙江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和检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
B.足够多的3种氨基酸最多可以合成27种链状三肽
C.变性后的蛋白质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解析:选A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不一定造成生物活性的丧失,如酶催化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足够多的3种氨基酸组合形式有33种,因此最多可以合成27种链状三肽,B正确;蛋白质变性不影响肽键,因此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呈紫色,C正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折叠方式有关,D正确。
18.两个氨基酸分子发生脱水缩合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差异在于空间结构不同
B.该过程需要腺苷二磷酸水解释放能量
C.水分子中的氧来自甘氨酸的COOH
D.a表示二肽,只含有一个肽键
解析:选D 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差异在于R基不同,A错误;该过程需要腺苷三磷酸水解释放能量,B错误;水分子中的氧来自COOH,甘氨酸和丙氨酸都含有COOH和NH2,当甘氨酸和丙氨酸反应,可以发生甘氨酸-丙氨酸脱水缩合,也可以发生丙氨酸-甘氨酸脱水缩合,因此水分子中的氧可能来自甘氨酸的COOH或丙氨酸的COOH,C错误;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二肽a,只含有一个肽键,D正确。
19.如图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B.②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只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到此图所示的结构
解析:选B ①表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②表示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核膜由两层膜四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正确;原核细胞没有核仁,只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到此图所示的结构,D正确。
20.将某动物组织的细胞研磨成匀浆分离后,取三种细胞器测定其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的含量,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甲
67
20
微量
细胞器乙
59
40
0
细胞器丙
46
0
54
A.细胞器甲可能是线粒体
B.细胞器甲和细胞器丙中均有DNA
C.细胞器乙可能与细胞吞噬物的消化有关
D.细胞器丙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解析:选B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细胞器甲含有膜结构,且含有微量的核酸,应该为线粒体或叶绿体。细胞器乙可能是溶酶体,溶酶体与细胞吞噬物的消化有关。细胞器丙不具有膜结构,其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应为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且不含DNA。
21.如图表示一些生物或细胞的结构图,针对这些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物无结构①,所以该生物只能进行厌氧呼吸
B.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③,可将甲、乙、丙三种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个类群
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能区分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生物
D.若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并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
解析:选D 甲属于原核生物,①表示线粒体,原核生物中的醋酸菌等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能够进行需氧呼吸,A错误;丙为病毒,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B错误;用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中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据此能区分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生物,C错误;结构②表示叶绿体,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根细胞等不具有该结构,所以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并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叶绿体,D正确。
22.下表为蛋白质A和蛋白质B的元素和基团组成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O
N
NH2
COOH
蛋白质A
62
53
3
2
蛋白质B
55
54
6
1
A.蛋白质A由两条肽链组成
B.蛋白质A由51个氨基酸组成
C.蛋白质B有48个肽键
D.蛋白质B的R基上有54个氧原子
解析:选C 蛋白质A可能是由一条肽链构成,多余的氨基和羧基在R基团上,A错误;蛋白质A中有2个羧基,该蛋白质可能由两条肽链构成,多余的1个氨基在R基团上,排除这个氨基中的N原子,还有52个N原子,按照一个氨基含一个N原子,则应由52个氨基酸组成,B错误;蛋白质B中有1个羧基,该蛋白质由一条肽链构成,多余的氨基在R基团上,排除这五个氨基中的N原子,还有49个N原子,按照一个氨基含一个N原子,则应由49个氨基酸组成,因此肽键数为48,C正确;蛋白质B是由49个氨基酸构成的一条多肽链,其在肽键上的氧原子和羧基中的氧原子数目之和为50,则在R基上的氧原子数目为55-50=5,D错误。
23.(2018·浙江名校联考)关于质膜的各种组分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胆固醇存在于脂双层内部,具有限制膜流动性的作用
B.在细胞表面,磷脂分子因其理化性质会自发地形成两层完全相同的脂双层
C.组成质膜的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都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D.动物细胞的质膜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别是两者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界面
解析:选A 磷脂的尾部和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使得质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A正确;在有水的环境中,脂双层会自发形成,但是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B错误;组成质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既有水溶性部分也有脂溶性部分,胆固醇是脂溶性的,C错误;细胞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界面,D错误。
24.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
解析:选C A表示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表示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有关;C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表示内质网,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
25.(2018·诸暨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C.细胞核的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
D.核孔是DNA、RNA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解析:选D 核仁是rRNA的形成区域,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胰岛素在核糖体上合成,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C正确;核孔是RNA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DNA不会出细胞核,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6分)(2018·浙江9+1联盟高一期中)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含有2条多肽链,一条链含有21个氨基酸,另一条链含有30个氨基酸。如图是牛胰岛素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图中的前胰岛素原其实也是一条肽链,在其成为胰岛素的过程中,信号肽序列和多余序列将被切除,同时相关的SH间发生反应生成二硫键(二硫键是由2个SH连接而成的),将两条肽链连接在一起,最后成为有活性的成熟的胰岛素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信号肽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
(2)胰岛素分子中含有______个肽键(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SH存在于氨基酸分子结构式的__________中。
(3)从理论上分析胰岛素分子至少有______个NH2。
(4)这51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小了________。
解析:(1)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信号肽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2)由题意知,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含有2条肽链,因此胰岛素分子中的肽键数=51-2=49(个);肽键的结构简式是CONH;SH存在于氨基酸分子结构式的R基中。(3)胰岛素含有2条肽链,因此至少含有2个羧基和2个氨基。(4)由于胰岛素分子含有49个肽键,即脱去了49分子水,同时形成了3个二硫键,因此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18×49+2×3=888。
答案:(1)氨基酸 (2)49 NHCO R基 (3)2 (4)888
27.(9分)(2018·嘉兴一中高二期中)图甲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中1~10表示结构,a~f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细胞与蓝细菌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填数字)。
(2)乙细胞中的3结构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甲细胞中10的结构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组成。
(3)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不会受到损伤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4)若乙图中细胞能合成胰岛素,则与加工分泌胰岛素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乙图中的数字)。
(5)a、d过程的完成依赖于3的____________,该过程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器9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蓝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而甲细胞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2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和7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2)甲、乙细胞中的3结构表示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10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3)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1高尔基体、2叶绿体、5内质网、6液泡、7线粒体、9溶酶体,因此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很可能会损伤这些细胞器,而核糖体、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会被损伤。(4)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1高尔基体、5内质网。(5)a、d过程的完成依赖于3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9是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答案:(1)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 2、7 (2)磷脂和蛋白质 纤维素和果胶 (3)核糖体、中心体 (4)1、5 (5)流动性 需要 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28.(5分)(2018·嘉兴高二期末)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是否有蛋白酶,请选择最佳方案,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待选方案:
方案
实验分组
方案一
甲组:蛋白质溶液+蒸馏水
乙组:蛋白质溶液+猪笼草分泌液
甲组:蛋白块+蒸馏水
方案二
乙组:蛋白块+猪笼草分泌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对猪笼草分泌液中是否有蛋白酶的实验验证,应选择方案________。
(2)实验思路:
①取相应蛋白质均分为两组加入试管中,编号甲、乙,并将试管置于35 ℃水浴中进行保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猪笼草分泌液中含有蛋白酶。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猪笼草分泌液中无蛋白酶。
答案:(1)二 (2)②将蒸馏水和猪笼草分泌液分别加入甲和乙试管,并在35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 ③观察两支试管中蛋白质块的体积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①乙试管中蛋白质块体积变小,甲试管中蛋白质块体积不变 ②甲、乙试管中蛋白质块体积都未发生变化

[阶段达标检测(七)] 孟德尔定律及遗传病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宁波期末)要判断一株紫花豌豆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  )
A.测交         B.自交
C.与纯合紫花豌豆杂交 D.与杂合子杂交
解析:选B 鉴别一株紫花豌豆是不是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但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自交)植物,因此自交法最简便。
2.(2018·余姚月考)下列对等位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豌豆矮茎的两个基因
B.豌豆的一个黄色粒基因和一个皱粒基因
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
解析:选C 控制豌豆矮茎的两个基因是相同基因,A错误;豌豆的一个黄色粒基因和一个皱粒基因是非等位基因,B错误;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正确,D错误。
3.(2018·浙江诸暨期中)遗传咨询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发展。下列不属于遗传咨询程序的是(  )
A.禁止近亲结婚
B.病情诊断
C.提出防治措施
D.遗传方式分析和发病率测算
解析:选A 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为: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4.(2018·杭州质检)下列性状的遗传现象,属于完全显性的是(  )
A.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子一代都为红果
B.纯合红花紫茉莉与纯合白花紫茉莉杂交,子一代都为粉红花
C.一对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的夫妇,子一代都是AB型
D.粉红花金鱼草自交,子一代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
解析:选A 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子一代都为红果,说明红果对黄果为完全显性;纯合红花紫茉莉与纯合白花紫茉莉杂交,子一代都为粉红花,说明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一对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的夫妇,子一代都是AB型,说明A型与B型为共显性;粉红花金鱼草自交,子一代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为不完全显性。
5.(2018·宁波鄞州模拟)人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所指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都很低
B.新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①③
C.②所指遗传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
D.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①所指遗传病
解析:选A 由图可知,①②③所指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都很低,A正确;新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②③,B错误;②所指为单基因遗传病,该遗传病受一对基因的影响,C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属于③所指遗传病,D错误。
6.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有(  )
①子一代产生的配子比例
②子二代性状分离比
③子一代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
④亲本杂交后代分离比例
⑤子二代基因型比例
A.①② B.③⑤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中,子一代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①正确;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子一代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③正确;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④错误;子二代基因型比例为1∶2∶1,⑤错误。
7.(2018·浙江联考)下列疾病患病情况无性别差异且不由患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是(  )
A.红绿色盲 B.猫叫综合征
C.特纳氏综合征 D.葛莱弗德氏综合征
解析:选B 无性别差异且不由患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即常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性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特纳氏综合征(45,XO)表现为女性卵巢和乳房等发育不良,葛莱弗德氏综合征(47,XXY)表现为男性睾丸发育不全。
8.(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一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1∶4∶4 B.1∶2∶3
C.6∶2∶1 D.1∶2∶1
解析:选B 豌豆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即2/3Bb和1/3bb分别自交,子一代中BB概率=2/3×1/4=1/6,Bb概率=2/3×1/2=1/3,bb概率=2/3×1/4+1/3=1/2,故子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1∶2∶3。
9.(2017·绍兴模拟)母亲生育年龄与所生子女先天愚型患病率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要降低后代中先天愚型病的发病率,主要的优生措施是(  )
A.婚前检查 B.适龄生育
C.遗传咨询 D.产前诊断
解析:选B 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先天愚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倡适龄生育,即在25~30岁之间,该年龄阶段所生子女多,但该病的患病率很低。
10.(2018·余姚中学高二期中)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
C.同一物种雌雄性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解析:选C 果蝇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双亲表现正常,母亲为携带者,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大部分植物无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
11.(2018·诸暨期中)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解析:选C 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知,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中,且每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2.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亲本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杂交后代中,新表现型类型占的比例为(  )
A.1/3 B.1/4
C.1/9 D.1/16
解析:选B 由图中信息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概率为3/4×1/2+3/4×1/2=3/4,故杂交后代中,新表现型类型占的比例为1-3/4=1/4。
13.(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B.新出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
C.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羊水细胞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
解析:选C 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病;有些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属于遗传病,有些不是。
14.(2018·温州期末)决定人类ABO血型的基因包括IA、IB、i,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A对IB为共显性,AB型血红细胞有的有A抗原,有的有B抗原
B.IA对i为不完全显性,A型血红细胞上有A抗原
C.IA、IB、i基因本质上的差别是脱氧核苷酸种类的不同
D.某AB血型个体中,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mRNA的不同
解析:选D IA对IB为共显性,AB型血红细胞表面同时有凝集原A和B,血清中不含抗A、抗B凝集素,A错误;IA对i为完全显性,A型血红细胞上有凝集原A,B错误;IA、IB、i基因本质上的差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AB血型个体中,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mRNA的不同,D正确。
15.(2017·宁波九校联考)某种鸟类羽毛的颜色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等位基因B和b控制色素的分布,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羽毛颜色的显性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
B.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BB
D.F2黑色斑点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
解析:选C 由于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所以羽毛颜色的显性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A正确;由于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所以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从F2性状分离比可知斑点∶纯色=9∶7,故控制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为BB或Bb,C错误;F2黑色斑点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D正确。
16.(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做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用4个大信封,按照下表分别装入一定量的卡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大信封
信封内装入卡片
黄Y
绿y
圆R
皱r
雄1
10
10
0
0
雌1
10
10
0
0
雄2
0
0
10
10
雌2
0
0
10
10
A.“雄1”中Y、y的数量与“雌1”中Y、y的数量可以不相等
B.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分别从“雄2”和“雌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配子的随机结合
D.每次分别从4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重复20次,直到将卡片取完
解析:选A 不同信封中卡片数量表示配子比例,雌雄配子比例不相等,因此“雄1”和“雌1”Y、y数量可以不相等,A正确;分别从“雄1”和“雌1”或“雄2”和“雌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受精,B、C错误;每次取卡片后需将卡片放回信封,D错误。
17.(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调查发现,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儿子均患此病,女儿均正常。则该遗传病(  )
A.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在普通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
C.男性患者可产生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精细胞
D.男性患者与表现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儿子都正常,女儿都患病
解析:选C 女性患者和正常男性的后代,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正常,可以推出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男患者多于女患者,B错误;男性患者如XaY的个体,可产生Xa和Y两种类型的精子,故男性患者可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精细胞,C正确;若表现正常的女性基因型为XAXa,其与男性患者(XaY)结婚,所生儿子和女儿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D错误。
18.(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至少已发现了3 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大多属于常见病
B.多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远低于1/2或1/4的频率水平
C.猫叫综合征起因于第五号染色体缺失,属于非整倍体变异
D.近亲结婚会导致伴性遗传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解析:选B 单基因遗传病目前至少已发现了3 000多种,但是这类遗传病中的每一种病发率都很低,多属罕见病,A错误;由于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单一因素,因此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远低于1/2或1/4的频率水平,大约只有1%~10%,B正确;猫叫综合征起因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近亲结婚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升高,D错误。
19.(2017·湖州期末)萨顿假说认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则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C.不同物种的细胞中基因数量和染色体数量的比值是一定的
D.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
解析:选C 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因此萨顿推测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A正确;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B正确;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并且基因数目不定,因此不同物种的细胞中基因数量和染色体数量的比值是不定的,C错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D正确。
20.(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睛呈白色。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基因型为bb时眼色为红色。一对纯合果蝇杂交,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关于眼色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P
F1
F2
红眼雌性×
白眼雄性
紫眼雌性、
红眼雄性
3/8紫眼、3/8红眼、2/8白眼
A.F1雌、雄果蝇的配子都有4种基因型
B.控制色素产生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F2中白眼雌果蝇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D.F2中紫眼雌果蝇与紫眼雄果蝇的比例为1∶1
解析:选B 分析表中信息, F1中雌性个体表现紫眼,即含有A和B基因;雄性个体为红眼,即含有A基因和b基因。两者A、a基因控制的性状无差异,B、b基因控制的性状存在性别差异,即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亲本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F1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两者均可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A正确,B错误;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C正确;F2中紫眼雌果蝇为1/3AAXBXb,2/3AaXBXb,紫眼雄果蝇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两者比例为1∶1,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60分)
21.(9分)(2018·诸暨期中)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长翅(A)对残翅(a)是显性。现有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蝇
3/8
1/8
3/8
1/8
雌蝇
3/4
1/4
0
0
(1)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控制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两只红眼长翅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子代表现型为红眼长翅的雌蝇中,纯合子占______。
(5)若将子代中一只表现型为红眼残翅的雌蝇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请写出该测交的遗传图解(要求注明各种基因型、配子、表现型及比例)。
解析:(1)根据子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一半红眼,一半白眼,可判断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根据雌、雄蝇中长翅∶残翅=3∶1,可判断翅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两只红眼长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2)雄性亲本(AaXBY)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2种、4个精子,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XB、aY 或 AY、aXB。(3)子代表现型为红眼长翅(A-XBX-)的雌蝇中,纯合子占1/3×1/2=1/6。(4)将子代中一只表现型为红眼残翅的雌蝇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说明母本含有白眼基因b。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1)X 常 (2)AaXBXb AaXBY (3)AXB、aY
 AY、aXB (4)1/6
(5)遗传图解如图所示(2分)
22.(9分)(2018·浙江五校联考)某种成熟沙梨果皮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果皮呈绿色,A基因控制呈褐色,而B基因只对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呈黄色。果皮表现型除受上述基因控制外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现进行杂交实验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
表现型及比例

绿色×褐色
全为黄色
褐色∶黄色∶绿色=6∶6∶4

全为褐色
褐色∶黄色∶绿色=10∶2∶4
(1)沙梨分生组织细胞中的A基因所在的DNA由甲、乙两条链构成,经间期复制后,在分裂后期该DNA甲、乙两链分布于__________(填“同一条”或“不同的”)染色体上。
(2)第一组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根据分析控制梨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研究者认为第二组F1全为褐色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不是引种后某个基因突变所致。若是某个基因突变,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F2子代表现型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遗传图解写出推断过程。
解析:(1)植物的分生组织能进行有丝分裂,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沙梨分生组织细胞中的A基因所在的DNA由甲、乙两条链构成,经间期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双链DNA(分别含有该DNA甲、乙两链)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形成一对染色体,因此在分裂后期该DNA甲、乙两链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上。(2)根据题意可知,若不考虑环境条件对表现型的影响,则种群中基因型为AAB_、A_bb的果皮为褐色,基因型为AaB_的果皮为黄色,基因型为aa__的果皮为绿色。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一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褐色∶黄色∶绿色=6∶6∶4,为9∶3∶3∶1的变形,故F1的基因型为AaBb,且控制梨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二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褐色∶黄色∶绿色=10∶2∶4,也是9∶3∶3∶1的变形,故F1的基因型应为AaBb,但其表现型却为褐色而不是黄色。研究者认为第二组F1全为褐色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不是引种后某个基因突变所致。若是某个基因突变,则F1基因型为AABb(a突变为A)或Aabb(B突变为b),F2子代表现型情况为无黄色产生(F2表现型全为褐色或褐色∶绿色=3∶1)。(4)其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1)不同的 (2)AaBb 遵循 (3)AABb或Aabb
 无黄色产生(F2表现型全为褐色或褐色∶绿色=3∶1)
(4)遗传图解如图所示(4分)
23.(8分)某二倍体植物为XY性别决定型,其花瓣中色素代谢如图所示,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有纯合致死现象。现有一对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中雌雄植株杂交,得到F2,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
F2
雌:蓝花
雌:蓝花
雌:6蓝花∶2白花
雄:红花
雄:蓝花
雄:3蓝花∶2紫花∶1红花∶
1白花
(1)控制红色素和蓝色素产生的基因分别是________,B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在F2中雄株紫花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F2中紫花雄株与F1中雌株杂交,子代雄株中紫花植株占________。
(3)若亲本雌株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A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该植株将开________花。
(4)为检测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选择与基因型为aaXBXB的植株进行杂交,写出该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解析:(1)由表格信息可知,纯合亲本蓝花与红花杂交,子一代(F1)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蓝花,说明蓝花由显性基因控制,红花由隐性基因控制,子二代雌、雄个体都各有8种组合,且性状分离比不同。由于子二代雌雄比例不同,存在性别差异,又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位于X染色体上。(2)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F1雌雄植株杂交,子二代雌株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3/4A_XBXB、3/4A_XBXb、1/4aaXBXB、1/4aaXBXb,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花(A_XBXB、A_XBXb)∶白花(aaXBXB、aaXBXb)=6∶2;雄株基因型及比例为3/4A_XBY、3/4A_XbY、1/4aaXBY、1/4aaXbY,由于F2中3蓝花∶2紫花∶1红花∶1白花,所以可判断AAXbY死亡。F2中紫花雄株基因型为AaXbY,F1中雌株基因型为AaXBXb, 子代雄株基因型分别为A_XBY、A_XbY、aaXBY、aaXbY,所以子代雄株中紫花植株占2/7。(3)亲本雌株基因型为AAXBXB,若亲本雌株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A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还有一条染色体上的A基因可以正常表达,所以该植株将开蓝花。(4)为检测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选择与基因型为aaXBXB的植株进行杂交,写出该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1)b和A X (2)AAXbY 2/7(2分) (3)蓝色
(4)遗传图解如图所示(2分)
24.(9分)(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某宠物是二倍体哺乳动物,其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A1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黑色;A2和A3基因纯合时分别表现为灰色、棕色;A2和A3基因共存时表现为花斑色。毛形分直毛和卷毛两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用B、b表示)。现选两只黑色卷毛的雌雄亲本杂交,F1出现了花斑色直毛的个体。不考虑突变。请回答相关问题:
(1)花斑色性状是部分灰色毛和棕色毛混合而成的性状,由此可知A2和A3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关系;等位基因A1、A2和A3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性。
(2)亲本中黑色卷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1的黑色卷毛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若F1有足够多的个体,则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黑色卷毛宠物的概率为________。
(3)据调查,人们更喜欢黑色卷毛的该宠物。若期望在上述的F1中筛选出雄性黑色卷毛宠物作为配种宠物,并使其杂交后代中的黑色卷毛个体尽可能多,则可选择与之交配的雌性宠物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交配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选择作为配种宠物。
解析:(1)花斑色性状为部分灰色毛和棕色毛混合而成的性状,由此可知A2和A3基因间表现为共显性;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2)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可知,卷毛对直毛为显性,F1花斑色直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XbY,由此可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1A2XBXb或A1A3XBXb;F1雌性个体中纯合子A1A1的概率=1/2×1/2=1/4,而A1_的概率=1-1/4=3/4,故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另外,F1的卷毛雌性个体中,纯合子XBXB的概率为1/2,则F1的黑色卷毛雌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1/6,则杂合子的概率=1-1/6=5/6;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要求F2中黑色卷毛表现型的概率,两对性状分开并用配子法求更方便,先明确F1个体产生A1、A2、A3雌雄配子的概率分别为1/2、1/4、1/4,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A1_(黑色)的概率为1-4×1/4×1/4=3/4;再明确F1雌配子为XB、Xb的概率分别为3/4、1/4,雄配子为XB、Xb和Y的概率分别是1/4、1/4、1/2,由此可知F2中卷毛的概率=3/4+1/4×1/4=13/16,因此F2中出现黑色卷毛的概率=3/4×13/16=39/64。(3)据题意,作为配种雄性宠物的理想基因型为A1A1XBY,但F1中还有基因型为A1A2XBY和A1A3XBY的黑毛卷毛宠物,为了确定并筛选后两种宠物的基因型,可通过观察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以确定父本是否符合要求,故选择杂交的雌性宠物可以为A3A3XBXB、A2A2XBXB或A2A3XBXB,共3种;作为理想配种的宠物所产生的后代一定不出现黑毛以外的性状,而其他两种基因型的后代会出现其他性状的后代。
答案:(1)共显性 多方向 (2)A1A2XBXb或A1A3XBXb 5/6 39/64(2分) (3)3 毛色性状全为黑色(或不出现黑色以外的毛色)(2分)
25.(8分)(2018·杭州质检)1994年,继摩尔根发现果蝇红、白眼色(基因用R、r表示)的遗传规律后,瑞士科学家在果蝇杂交实验中获得了一些无眼突变体。下表是四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实验
亲本
子一代
组合一
红眼♀×红眼
红眼♀∶红眼 ∶白眼 ∶无眼♀∶无眼 =6∶3∶3∶2∶2
组合二
白眼♀×无眼
红眼♀∶白眼 ∶无眼♀∶无眼 =1∶1∶1∶1
组合三
无眼♀×红眼
红眼♀∶白眼 ∶无眼♀∶无眼 =1∶1∶1∶1
组合四
红眼♀×无眼
红眼♀∶红眼 ∶白眼 ∶无眼♀∶无眼 =2∶1∶1∶2∶2
(1)科学家发现无眼性状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则无眼果蝇的染色体组型与有眼果蝇________。无眼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无眼性状和红、白眼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能作出此结论的杂交组合包括____________。
(3)若用E、e表示有眼、无眼的基因,则组合二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组合四亲本无眼雄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用组合一子代红眼雌蝇与组合四子代红眼雄蝇随机交配,F2中红眼个体理论上占__________。
解析:(1)根据组合一红眼♀×红眼 →F1:红眼♀∶红眼 ∶白眼 ∶无眼♀∶无眼 =6∶3∶3∶2∶2分析,F1中总的表现型比例为16份,说明控制果蝇眼色和有、无眼共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单独分析红眼和白眼(即均有眼)时,其雌雄比例不同,说明关于眼色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遗传且白眼为隐性性状;单独分析有、无眼的雌雄表现型比例=(6+3+3)∶(2+2)=3∶1均相同,说明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遗传且无眼为隐性性状。(2)无眼性状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红、白眼性状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所以二者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除了前面分析的组合一可说明该结论外,组合三和组合四的F1表现型比例也能说明它们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若用E、e表示有眼、无眼的基因,由于组合二中,F1有眼(红眼+白眼)∶无眼=1∶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亲本基因型为Ee和ee;组合二中F1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该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为XrXr和XRY。由此确定组合二中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EeXrXr。由于组合四的F1中红眼♀∶红眼 ∶白眼 =2∶1∶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亲本基因型为XRXr和XRY,所以组合四中亲本无眼雄蝇的基因型为eeXRY。若用组合一子代红眼雌蝇(E_XRX-)与组合四子代红眼雄蝇(EeXRY)随机交配,由于组合一中子代红眼雌蝇(E_XRX-)有四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EEXRXR∶EEXRXr∶EeXRXR∶EeXRXr=1∶1∶2∶2,其产生的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EXR∶eXR∶EXr∶eXr =6∶3∶2∶1;组合四中子代红眼雄蝇(EeXRY)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XR∶eY∶eXR∶EY=1∶1∶1∶1;通过下面的棋盘法可计算出F2中红眼(E_XRX-和E_XRY)个体理论上占35/48。
配子种类
及比例
6/12 EXR
3/12 eXR
2/12 EXr
1/12 eXr
1/4 EXR
6/48
3/48
2/48
1/48
1/4 EY
6/48
3/48
1/4 eXR
6/48
2/48
1/4 eY
6/48
答案:(1)相同 隐性 (2)自由组合 一、三、四
(3)EeXrXr eeXRY 35/48(2分)
26.(9分)家蚕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昆虫,科学家以家蚕为材料进行了许多研究。家蚕有亚洲品种和欧洲品种,所结茧均有黄色和白色,现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甲组:亚洲白茧×亚洲黄茧→F1黄茧→F2黄茧∶白茧=3∶1
乙组:欧洲白茧×欧洲黄茧→F1白茧→F2白茧∶黄茧=3∶1
丙组:亚洲白茧×欧洲白茧→F1白茧→F2白茧∶黄茧=13∶3
(1)上述实验中,茧色的遗传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2)若茧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茧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且合成黄色色素必须有A基因,则亲代亚洲白茧、欧洲白茧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将甲组和乙组的F1进行杂交,请用遗传图解形式预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4)丙组F2中基因型不同的白茧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为白茧∶黄茧=3∶1,则可能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组合即可)。F2黄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丙组亚洲白茧×欧洲白茧→F1白茧→F2白茧∶黄茧=13∶3可知,茧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丙组F1白茧→F2白茧∶黄茧=13∶3,且合成黄色色素必须有A基因,可推出黄茧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都是白茧(A_B_、aaB_、aabb),进一步推出丙组亲代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再结合甲组与乙组的杂交结果,可推出亚洲白茧、欧洲白茧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3)甲组的亚洲白茧(aabb)×亚洲黄茧(AAbb)→F1黄茧(Aabb),乙组的欧洲白茧(AABB)×欧洲黄茧(AAbb)→F1白茧(AABb),将两组的F1杂交,即Aabb ×AABb,其遗传图解见答案。(4)丙组F2中基因型不同的白茧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由于黄茧的基因型是A_bb,所以只能从AABb、AaBb、aaBb、aabb选择,后代表现型为白茧∶黄茧=3∶1的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F2黄茧中,有1/3AAbb和2/3Aabb,A的基因频率为1/3+1/2×2/3=2/3,a的基因频率为1-2/3=1/3,自由交配后,白茧(aabb)的概率为1/3×1/3=1/9,黄茧的概率为1-1/9=8/9,故F2黄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茧∶黄茧=1∶8。
答案:(1)2 (2)aabb、AABB(2分)
(3)遗传图解如图所示(2分)
(4)AaBb×aabb、AABb×AaBb、AABb×aaBb(2分)
 黄茧∶白茧=8∶1(2分)
27.(8分)(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果蝇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研究发现,含有一个L基因和B基因区段(简称为LB区段,可用“+”表示)的果蝇表现为圆眼性状,含有两个LB区段的果蝇表现为棒眼性状(可用“++”表示),L基因与个体成活有关。研究者让一只长翅棒眼雌果蝇与一只长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


长翅棒眼(♀)
×
长翅圆眼()
长翅圆眼∶长翅棒眼∶残翅圆眼∶残翅棒眼=3∶3∶1∶1
长翅圆眼∶残翅圆眼=3∶1
(1)残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遗传。果蝇的正常圆眼变成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引起的。
(2)F1中雌果蝇出现4种表现型是____________的结果。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________。
(3)让F1中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杂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选择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与长翅正常眼雄果蝇相互交配,用遗传图解预测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解析:(1)分析表中数据,子代翅形性状中,雌雄个体长翅∶残翅均为3∶1,可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性。子代眼型性状中,雌性个体圆眼∶棒眼=1∶1,雄性全部为圆眼,存在雌雄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的正常眼变为棒眼是基因数量增加的结果,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2)F1中雌果蝇出现4种基因型,是控制翅形和眼型的两对等位基因重组的结果。通过对F1表现型及比例分析,可确定亲本基因型为AaX++X+、AaX+Y。子代中X++Y雄性致死,因此F1中雌雄之比为2∶1。(3)F1中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6AAX++X+,1/6AAX+X+,2/6AaX++X+,2/6AaX+X+,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Y,F2中残翅的概率=2/6×1/2+2/6×1/2=1/3;由于X++Y致死,该个体出现的概率=1/2×1/4=1/8,因此棒眼X++X+的概率= (1/2×1/4)/(1-1/8)=1/7,故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1/3×1/7=1/21。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基因型为aaX++X+,长翅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Y,遗传图解书写过程中注意亲本基因型、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配子符号及比例等,具体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 重复 (2)基因重组 2∶1 (3)1/21(2分) 遗传图解如图所示(2分)

第二单元 细胞的代谢
[阶段达标检测(三)]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过程只属于柠檬酸循环的是(  )
A.二氧化碳生成       B.丙酮酸的生成
C.[H]的生成 D.形成大量ATP
解析:选A 柠檬酸循环是指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形成少量ATP;丙酮酸的生成发生在糖酵解过程中;[H]在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中均有生成。
2.(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如图为新鲜菠菜叶中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吸收红光的色素带是③
B.低温对色素带④的破坏率最高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
D.提取色素时不加碳酸钙会使色素带①②变浅
解析:选D ③表示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低温时叶绿素容易被破坏,色素带①②分别代表叶绿素a、叶绿素b,B错误;纸层析的原理是不同的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C错误;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叶绿素,即图中的①②,因此不加碳酸钙会使色素带①②变浅,D正确。
3.(2018·诸暨中学段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柠檬酸循环中已有彻底氧化产物CO2产生,故有大量ATP生成
B.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特殊分子所携带的H+与氧形成水
C.人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是由于厌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
D.是否产生CO2可以作为区分人体细胞进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标志
解析:选D 在柠檬酸循环中已经彻底氧化有机物,产生CO2,生成少量ATP,A错误;需氧呼吸产生的[H]实际上是H与NAD+结合后形成的NAD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酒精,C错误;人体厌氧呼吸不产生CO2,需氧呼吸产生CO2,可以通过是否产生CO2区分两种呼吸方式,D正确。
4.(2017·温州适应考)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NADH生成
B.1分子葡萄糖中的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的能量相等
C.丙酮酸转变成乙醛需NADH提供氢
D.乙醛转变成乙醇需ATP提供磷酸基团
解析:选A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为糖酵解,有[H](NADH)的生成,A正确;1分子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但是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1分子葡萄糖的能量大于2分子丙酮酸的能量,B错误;丙酮酸转变为乙醛不需要NADH提供氢,C错误;乙醛转变为乙醇不耗能,不需要ATP提供磷酸基团,D错误。
5.(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碳反应示意图,数字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3-磷酸甘油酸
B.④的全称是核酮糖五磷酸
C.⑦在叶绿体基质中被还原
D.碳反应生成的三碳糖主要用于合成蔗糖
解析:选A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六碳化合物,②表示三碳酸(3-磷酸甘油酸);④表示RuBP(核酮糖二磷酸);⑤表示ATP,⑥表示NADPH,⑦表示NADP+,在类囊体膜上被还原;碳反应生成的三碳糖主要用于RuBP的再生。
6.很多人去拉萨旅游时,都会因某些组织细胞进行厌氧呼吸而感到腰酸腿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因利用减少而被储存在肌肉细胞中
B.此时肌肉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由肌糖元直接供给
C.此时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为需氧呼吸
D.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麻醉作用
解析:选C 人体细胞在缺氧环境中会进行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产生乳酸和较少的ATP,以补充机体对能源物质的需求。肌肉细胞因积累乳酸而酸痛。
7.如图表示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据图判断用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解析:选B 由图示可知,扩散距离越远,色素相对浓度越高,说明该叶片主要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低,叶片颜色为黄色。
8.(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悬浮在叶绿体基质中的所有类囊体是连成一体的
B.叶绿素只能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不吸收其他光,所以呈绿色
C.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只存在于叶片中
D.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步骤是二氧化碳与RuBP结合
解析:选A 类囊体是由膜形成的碟状的口袋,所有的类囊体连成一体,其中又有许多叠在一起,像一摞硬币,称为基粒,A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叶片呈现绿色,B错误;光合色素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不只存在叶片中,如蓝藻的光合膜上也有,C错误;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步骤是三碳酸的还原,D错误。
9.将表中4支试管置于适宜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不能产生ATP的是(  )
试管号
添加物质
1
葡萄糖+线粒体+O2
2
丙酮酸+线粒体+O2
3
葡萄糖+细胞溶胶
4
丙酮酸+细胞溶胶
A.1号和3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4号 D.2号和4号
解析:选C 葡萄糖必须在细胞溶胶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再分解,因此1号试管不发生反应,不产生ATP;有氧气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形成ATP;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能量,产生ATP;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但是该阶段没有能量的释放,不产生ATP。
10.(2018·浙江新高考联考)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能将C6H12O6分解为CO2和H2O
B.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都来自底物C6H12O6
C.厌氧呼吸时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
D.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再转变为C6H12O6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D 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为CO2和H2O,A错误;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来自C6H12O6和H2O,B错误;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人体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再生成C6H12O6,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1.(2018·温州九校期末)如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④过程产生少量ATP
B.②过程既有H2O的产生又有H2O的消耗
C.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D.①②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解析:选B 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过程②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二、三两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既有H2O的产生又有H2O的消耗;过程③④均表示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能量的释放,场所为细胞溶胶。①②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2.如图是需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反应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在①阶段释放
B.②阶段所需的酶均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③阶段的电子传递需要酶的参与
D.①②阶段为③阶段顺利进行直接供能
解析:选C 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在③阶段释放,A错误;②阶段表示柠檬酸循环,所需要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少部分位于嵴上,B错误;③阶段表示电子传递链,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③阶段不需要能量,①②③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D错误。
13.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叶肉细胞内三碳酸与三碳糖生成量的变化是(  )
A.三碳酸突然增加,三碳糖减少
B.三碳酸与三碳糖都减少
C.三碳酸与三碳糖都增加
D.三碳酸突然减少,三碳糖增加
解析:选A 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减弱,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三碳酸还原减慢,产生的三碳糖减少,三碳酸含量增加。
14.(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如图所示为乙醇发酵的实验装置,滴管下部装有酵母菌与苹果汁的混合液,试管中装满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中装满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试管中装满水为实验装置提供无氧环境
C.若向混合液中通入空气,则乙醇发酵会受抑制
D.实验过程中丙酮酸被氧化分解产生乙醇和CO2
解析:选D 该装置主要用于为酵母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水的存在可以提供无氧环境并通过气泡的产生观察实验现象,A、B正确;若向装置中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受到抑制,C正确;实验过程进行厌氧呼吸,丙酮酸被还原氢还原产生乙醇和CO2,D错误。
15.(2018·宁波十校期末)将酵母菌破碎离心后获得细胞匀浆(含各种细胞成分)、悬浮液(含细胞溶胶)和沉淀物(含线粒体)。现设置甲、乙、丙三组实验,各加入上述三种中的某一种(设为X、Y、Z),具体如下:甲组,葡萄糖溶液+无菌水+X;乙组,葡萄糖溶液+无菌水+ATP+Y;丙组,葡萄糖溶液+无菌水+氧气+Z。各装置中各物质剂量均适宜,实验条件合适。检测三组实验中有无CO2产生。(注: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厌氧呼吸会受到抑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中加入三组实验中的X、Y、Z应该都是悬浮液
B.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抑制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
C.本实验的各装置中不加细胞匀浆是为了排除需氧呼吸的干扰
D.本实验的唯一自变量应是加入三个装置中的酵母菌提取物质(X、Y、Z)的种类
解析:选D 根据三组实验装置设计可知,区别在于ATP和氧气的使用,可用来探究抑制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B正确;由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中反应,且实验设计要保证单一变量,所以X、Y、Z三种物质相同,都应是细胞溶胶,即悬浮液,A正确,D错误;本实验为探究抑制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不能用细胞匀浆,否则无法判断产生的CO2由需氧呼吸产生还是厌氧呼吸产生,C正确。
16.如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cd段为厌氧呼吸
B.需氧呼吸产生的[H]需经复杂步骤才能传递给氧
C.厌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到肝脏中再生成葡萄糖不消耗能量
解析:选B 据图分析, cd段消耗了氧气,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说明同时进行了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A错误;需氧呼吸产生的[H]需经复杂步骤才能传递给氧,B正确;厌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少量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大量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C错误;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到肝脏中再生成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17.(2018·嘉兴一中检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叶肉细胞内三碳酸、RuBP、ATP瞬时含量应分别是:Ⅰ.夏季中午光照由正常变为最强时;Ⅱ.将植物由光下移到树荫处(  )
①三碳酸含量升高 ②三碳酸含量降低 ③RuBP含量升高 ④RuBP含量降低 ⑤ATP含量降低 ⑥ATP含量升高 ⑦ATP含量不变
A.②③⑥,①④⑦ B.①④⑤,②③⑥
C.②③⑦,①④⑤ D.②③⑥,①④⑤
解析:选D 夏季中午光照最强时,首先光反应过程中的[H]、ATP增加,进而促进碳反应过程中三碳酸的还原,因此导致三碳酸减少,RuBP增加,即②③⑥;将植物由光下移到树荫处,光反应减弱,首先导致[H]、ATP生成量减少,这将抑制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因此导致三碳酸增加,RuBP减少,即①④⑤。
18.(2018·诸暨牌头中学检测)下列关于需氧呼吸中物质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中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B.需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都有[H]产生
C.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D.需氧呼吸三个阶段都有ATP产生
解析:选C 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C错误。
19.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图中A处进行,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B.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O2来自H2O
C.光合作用的碳反应在图中B处进行,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D.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被固定并被还原成图中的甲物质
解析:选C 碳反应在有光、无光时都能进行。
20.下列对光合作用图解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为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B.若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则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含量将下降
C.图中①为O2,②为ATP
D.若用3H标记的H2O进行示踪,可发现H元素的转移途径为H2O→三碳酸→三碳糖
解析:选D 由于有类囊体(叶绿体)的存在,所以图示应为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若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则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形成减少,去路不变,含量降低;图中①为H2O的分解产物O2,②是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ATP;H2O在光下裂解生成NADPH,NADPH还原三碳酸,将3H转移到三碳糖中,3H不会转移到三碳酸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60分)
21.(7分)图1是某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转化示意图,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图2是探究光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活动中得到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①~④中属于需氧呼吸的是________(填标号),需氧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的①~④中属于光合作用碳反应的是________(填标号),完成④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突然停止光照,则三碳酸含量的瞬时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图2中,如果连续阴雨一星期,白天的光强度始终为A,则这段时间内,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解析:图1的①~④中属于需氧呼吸的是①②,③④是光合作用碳反应过程。需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由三碳酸到三碳糖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若突然停止光照,则ATP和NADPH减少,三碳酸还原减少,其含量将增加。图中光强度为A是光补偿点,此时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若白天的光强度始终为A,有机物不变,但夜晚呼吸消耗,因此这段时间内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
答案:(1)①② 细胞溶胶 线粒体 (2)③④ ATP和NADPH 增加 (3)减少
22.(8分)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中Ⅰ和Ⅱ表示叶绿体的结构,A、B、C、D、E表示有关物质,①和②表示反应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Ⅰ上有多种光合色素,除叶绿素外,还有许多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
(2)物质E是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①和②中能生成NADP+的是反应__________。
(3)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到抑制,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Pi的含量将________,C物质的产生速率将______。
(4)三碳酸分子还原直接利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解析:(1)结构Ⅰ是类囊体,该结构上有多种光合色素,除叶绿素外,还有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呈现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2)物质E表示氧气。在光的照射下H2O光解产生氧气、H+和e-, H+、e-与NADP+生成NADPH,用于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即图示中的②过程。(3)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到抑制,则进入叶绿体中的Pi数量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卡尔文循环减速,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合成C。(4)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为三碳酸分子还原直接提供能量。
答案:(1)类胡萝卜素(2分) (2)氧气 ② (3)下降 加快 (4)ATP和NADPH(2分)
23.(8分)(2018·余姚中学高一期中)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O2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点的生物学含义是厌氧呼吸消失点。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需氧呼吸释放的CO2与厌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样多”“更多”或“更少”),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厌氧呼吸的__________。
(4)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将O2浓度调节到___________点的对应浓度,更有利于蔬菜的运输。
解析:(1)图中QR段,随着O2浓度增加,厌氧呼吸受到抑制,而需氧呼吸又很弱,所以呼吸作用总强度减弱,CO2生成量减少。(2)P点之后,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厌氧呼吸消失。(3)图中BC段数值代表需氧呼吸产生的CO2量,AB段数值代表厌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如果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需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厌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根据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分解葡萄糖的反应式,此时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厌氧呼吸的1/3。(4)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降低O2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O2浓度应调节到R点对应浓度,因为此时需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厌氧呼吸,蔬菜中的有机物消耗少。
答案:(1)O2浓度增加,厌氧呼吸受抑制(2分) (2)P
(3)一样多 1/3 (4)降低O2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2分) R
24.(7分)(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蓝细菌。培养一段时间,测定蓝细菌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a点的光合速率大于c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蓝细菌的光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当光强度较弱时,水裂解产生的O2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蓝细菌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提出实验思路如下:分别取________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蓝细菌进行相关实验。在测定蓝细菌的叶绿素a含量时,首先要对蓝细菌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进行______________,再进行定量测定。
解析:(1)根据题意,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并设置不同CO2浓度来处理蓝细菌,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的波长和CO2浓度。a点和c点CO2浓度相同,由于蓝细菌的光合色素吸收红光更多,导致a点的光合速率更大。(2)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光合膜;当光强度较弱时,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水裂解产生的O2主要用于细胞呼吸。(3)为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蓝细菌叶绿素a含量是否改变,对照组需设置白光条件下培养的蓝细菌,若要测定叶绿素a含量,首先需要对蓝细菌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再进行定量测定。
答案:(1)光质(或光波长)和CO2浓度 蓝细菌的光合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2分) (2)光合膜(或质膜)  细胞呼吸(或需氧呼吸) (3)白光 提取和分离
25.(7分)光呼吸是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过程。如图所示,左边是正常的光合作用,右边是光呼吸。已知催化RuBP与CO2结合生成三碳酸的酶同时还可以使RuBP与O2结合,形成一个同样的三碳酸和另一个二碳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二碳化合物进入线粒体中,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ATP和NADPH。光反应可分为水的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TP和NADPH的形成。
(3)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电子传递链中,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产生的NADH中的____________被电子传递体所接受。
(4)要促进图中光合作用的进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意和题图可知,五碳糖与O2结合,形成一个三碳酸和一个二碳化合物,二碳化合物进入线粒体,参与需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即柠檬酸循环。(2)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ATP和NADPH。光反应可分为水的氧化、氧的释放、电子传递、ATP和NADPH的形成。(3)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由3种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每种复合体中又有一种以上的电子传递体。前两个阶段(即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产生的NADH中的氢离子和电子被电子传递体所接受。(4)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提高CO2浓度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答案:(1)柠檬酸循环 (2)氧的释放 电子传递
(3)氢离子和电子(H+、e+)(2分) (4)提高CO2浓度(2分)
26.(8分)(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图甲表示天竺葵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a~e 表示有关物质,A~D 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乙表示某一温度下天竺葵净光合强度随CO2 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 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过程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所示生理过程中,能够产生ATP 的有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分析图乙曲线可知,当外界CO2 浓度处于F 点时,天竺葵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量;为提高密闭大棚内的作物产量,棚内的CO2 应控制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浓度为宜。
(4)若使大棚内CO2 浓度从G 变成F,则在短时间内,天竺葵叶肉细胞中RuBP 的生成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B代表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C代表碳反应,D代表糖酵解过程,a 物质来源于B过程,可参与光反应,则应为H2O,D 过程的场所为细胞溶胶。(2)图甲所示生理过程中,A、B、D均能够产生ATP。(3)图乙表示某一温度下天竺葵净光合强度随CO2 浓度的变化,当外界CO2 浓度处于F 点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由于根部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天竺葵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应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量;提高密闭大棚内的作物产量,大棚内的CO2 应控制在H点浓度,这样既可以使作物净光合作用最强,又比较经济。(4)使大棚内CO2 浓度从G 变成F,CO2浓度降低,则在短时间内,天竺葵叶肉细胞中RuBP用于固定的量减少,导致其含量增多,反馈抑制导致其生成速率下降。
答案:(1)H2O 细胞溶胶 (2)A、B、D(2分) (3)大于 H (4)下降(2分)
27.(8分)(2018·浙江金丽衢联考)甲、乙两种生长状况相似的植物培养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与水分条件下,测定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CO2浓度为b时,甲植株的O2产生量___________(填“>”“<”或“=”)乙植株的O2产生量。叶肉细胞中通过碳反应合成的三碳糖,最后通过合成___________运出细胞。
(2)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密闭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植株先死亡。图中处于c点时的光照强度比全日照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影响CO2吸收速率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若将植株培养在红色薄膜下进行该实验,则所画曲线的a点应该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
解析:(1)根据甲、乙的CO2补偿点和曲线的走势可知,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又因为b点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则甲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乙,因此甲植株的O2产生量>乙植株的O2产生量。(2)甲、乙是两种生长状况相似的植物,又因为甲的呼吸速率较大,因此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密闭的条件下,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并消耗有机物,则一段时间后,甲植株先死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图中处于c点时的光照强度比全日照弱。(3)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CO2的吸收量,而光照强度、温度属于无关变量;若将植株培养在红色薄膜下进行该实验,呼吸速率不变,而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点应该右移。
答案:(1)> 蔗糖 (2)甲(2分) 弱 (3)光照强度、温度(2分) 右
28.(7分)(2016·浙江10月学考)在高光强环境下,将某突变型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分别施以低氮肥与高氮肥,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叶绿素和Rubisco酶(该酶催化CO2和RuBP反应)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表明,突变型的________含量比野生型低,采用________法分离突变型植株叶片色素,与野生型相比滤纸条上有的色素带颜色变浅,变浅的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________条。
(2)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____________,其中NADPH是NADP+被水中的__________还原而成的。NADPH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还原,形成碳反应的第一个糖。
(3)高氮肥下,突变型植株的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植株。结合实验结果分析,限制野生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实验结果中不难发现突变型的叶绿素a含量比野生型低,通常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片色素,所得滤纸条上颜色变浅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位于从上到下的第3条。(2)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活跃化学能,水光解产生H+、e-和O2,其中H+、e-将NADP+还原成NADPH。NADPH参与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形成三碳糖。(3)分析结果可知,虽然突变型的叶绿素a含量比野生型低,但是在高氮肥条件下,突变型的Rubisco酶的含量高于野生型,突变型植株的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植株。说明在高光强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较低没有影响光合速率。相反突变型有较多的Rubisco酶,固定CO2速率高于野生型,从而使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因此,限制野生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是Rubisco酶含量。
答案:(1)叶绿素a 纸层析 3 (2)(活跃)化学能 氢(或H++e-) 3-磷酸甘油酸 (3)Rubisco酶含量
[阶段达标检测(九)] 植物的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B.一般包含胞体、树突、突触三部分
C.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D.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结构
解析:选B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A正确;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所以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B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所以是一种可兴奋细胞,C正确;组成反射弧的细胞主要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结构,D正确。
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B.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C.反射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D.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都有反射活动
解析:选A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B正确;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部位是神经中枢(反射中枢),C正确;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D正确。
3.(2018·宁波期末)在下列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很好地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解析:选B 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4.(2018·浙江诸暨高三期中)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活动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插枝来自同一植株即可
B.插枝上保留芽的数目应相同
C.2,4-D浓度是自变量
D.枝条上根的总长度为因变量
解析:选A 来自同一植株的插枝也因部位的不同,年龄有所差别, A错误;插枝上保留芽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因此要保持一致, B正确; 2,4-D浓度是自变量,C正确;枝条上根的总长度为因变量,D正确。
5.(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骨骼肌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脂肪被大量分解、氧化
解析:选A 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进而增加散热量,A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以增加产热量,B错误;寒冷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C错误;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所以炎热环境下不会发生脂肪被大量分解、氧化的现象,D错误。
6.将两组幼苗作如图处理,一段时间后幼苗甲、乙将(  )
A.直立生长、直立生长
B.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
C.向光弯曲生长、背光弯曲生长
D.背光弯曲生长、背光弯曲生长
解析:选C 图甲中生长素能透过插在苗尖端的明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图乙中左侧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生长较慢,右侧生长素能向下运输,生长较快,幼苗将背光弯曲生长。
7.(2018·温州期末)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解析:选C 由图可知,无论是否存在单侧光照,或者有无光照,生长素都向下运输进入琼脂块中,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单侧光照时,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基本不变,但是背光侧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增多,向光侧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减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8.(2018·金丽衢联考)健康人从20 ℃环境中进入-20 ℃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  )
A.散热增加,产热增加
B.全身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
C.皮肤血流量减少
D.骨骼肌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
解析:选B 健康人从20 ℃环境中进入-20 ℃环境中时,外界环境的温度下降,则散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也增加,A正确;寒冷条件下,细胞代谢增强,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B错误;寒冷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量,C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以增加产热量,D正确。
9.下列①~④中哪个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
解析:选C 据图分析,图A中胚芽鞘尖端被锡箔小帽罩住了,不能感受单侧光,因此胚芽鞘应该直立生长,A错误;图B中云母片插入了胚芽鞘尖端下面的右侧,则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此胚芽鞘应该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图C中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块,且可以感受单侧光,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正确;图D中没有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该胚芽鞘应该向左弯曲生长,D错误。
10.(2018·浙江五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2,4-D溶液浓度
a
b
c
0
平均株高(cm)
20
29
35
16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丁组的作用是对照
B.甲、乙、丙三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
C.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D.该实验结果表明2,4-D溶液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解析:选D 丁组的2,4-D溶液浓度为0,说明丁组是空白对照组,A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也可能为c>b>a,B正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幼苗的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幼苗的株高,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C正确;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且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丙三组的幼苗平均株高均大于丁组,说明甲、乙、丙三组的2,4-D溶液均能促进幼苗生长,并没有体现抑制作用,D错误。
11.(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b、c处膜外连接一个电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处都能产生负电波
B.支配腓肠肌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
C.电流计指针先右偏再左偏
D.实验说明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都是可兴奋的细胞
解析:选C 以适宜强度的刺激作用于a处时,会产生一个负电波(动作电位),并沿着神经传导至c处,A正确;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 B 正确;负电波先到b再到c,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C错误;神经细胞能产生负电波,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两者都是可兴奋的细胞,D正确。
12.下列有关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膝反射的神经元胞体均位于脊髓
B.膝反射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负电波并沿该神经传导
C.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相连
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可有两个、三个或者多个神经元的参与
解析:选A 膝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脊髓灰质的后角中有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的胞体,前角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膝反射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使阴离子内流,产生负电波并沿该神经传导,B正确;一条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相连,建立多个突触联系,C正确;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要有两个神经元参与,也可以由三个或者多个神经元的参与,D正确。
13.(2018·台州中学统练)如图为波森·詹森的实验,用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证明尖端有某种物质能促进幼苗弯曲
B.实验结果证明明胶和云母对生长素的透过性不同
C.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需要在左侧给予单侧光照射
D.本实验若无单侧光照射不能完成对化学物质假说的验证
解析:选C 实验缺少放置明胶块或者云母片,而不放置尖端的对照组,无法得出尖端有某种物质能促进幼苗弯曲的结论,A错误;明胶块可透过物质,云母片无法透过物质,从图中无法确定尖端产生的物质是生长素,B错误;由图可知,用明胶块处理的幼苗弯曲生长,而用云母片处理的幼苗不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可透过明胶到达尖端下段,且在单一方向刺激下(如单侧光),背对刺激的一侧细胞伸长较快,促进幼苗弯曲生长,因此要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需要在左侧给予单侧光照射,C正确;若无单侧光照射,则明胶块处理组的幼苗会生长,而云母片处理组的幼苗不生长,也可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D错误。
14.下列有关探究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枝条可保留少量叶和芽
B.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C.枝条应取自不同的植株
D.2,4-D 是植物体内与生长素作用相似的一种有机物
解析:选A 在各组枝条相似的前提下,枝条可保留少量叶和芽,A正确;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分析2,4-D的促进或抑制作用,B错误;枝条应取自相同的植株,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C错误;2,4-D 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D错误。
15.(2018·浙江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是研究植物向光生长的实验,该实验说明(  )
A.幼苗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
B.幼苗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
C.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D.生长素从幼苗尖端传递到尖端下部
解析:选C 由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遮光部位,根据生长现象可证明幼苗感受光的部位在尖端。
16.(2018·浙江联考)生长素作用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多种幼苗茎和根的生长和弯曲部位进行观察,发现如图所示的共同特点,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侧细胞小于甲侧,因此细胞分裂速率大于甲侧
B.生长素是尖端部位产生后作用于生长部位的
C.茎和根弯曲的直接原因是甲侧细胞伸长生长快于乙侧
D.外界环境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从乙侧向甲侧运输
解析:选C 乙侧细胞小于甲侧,是因为甲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快,A错误,C正确;由图示无法判断生长素是尖端部位产生的,B错误;生长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图示甲、乙为弯曲部位,D错误。
17.(2018·台州中学统练)冬泳爱好者在冰冷的水中游泳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  )
A.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
C.体内酶的活性下降
D.脂肪氧化分解减慢
解析:选B 冬泳爱好者在冰冷的水中能维持体温稳定,说明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内酶的活性维持不变,A、C错误;冬泳爱好者在冷水中,皮肤毛细血管反射性收缩,B正确;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D错误。
18.如图是适宜刺激下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处于④与⑤之间的轴突膜,Na+大量涌入膜内
B.图中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K+大量涌出膜外
C.图中①与②之间的轴突膜处于去极化状态
D.图中轴突膜上的点处于③状态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解析:选A ④与⑤之间表示去极化,是由于Na+大量涌入膜内造成的;图中处于③与①之间的轴突膜,K+大量涌出膜外,表示复极化过程,而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大量涌入膜内;图中③表示反极化状态,但此时膜内Na+浓度仍然小于膜外。
19.(2017·绍兴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2,4-D溶液
浓度(mol·L-1)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数(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是10-11 mol·L-1
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可能相同
解析:选B 由题中信息可知,以2,4-D溶液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从生根数可知2,4-D溶液为10-11 mol·L-1在实验浓度中最适宜,但是没有出现峰值,不能确定最适浓度,A错误;以2,4-D溶液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随2,4-D浓度增大,生根数的平均值增大,说明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B正确;表中数据不能体现2,4-D 溶液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C错误;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但根据以上实验得不出该结论,D错误。
20.(2018·稽阳3月联考)如图为温特的部分实验,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将琼脂块换成云母片,实验结果相同
B.生长素扩散至琼脂块是跨膜运输
C.该图不能证明幼苗的生长是由苗尖端的生长素引起的
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随着其上放的苗尖端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解析:选C 证明幼苗的生长是由苗尖端的生长素引起的,需有空白对照,该图不能说明,C正确;苗尖端增加到一定数量后,生长素浓度不再增加,D错误。
21.(2018·浙江3月联考)如图表示的神经元为假单极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近脊髓),e结构位于反射中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b结构为神经纤维
B.动作电位在该神经元的传导方向一般是a→b→c→d→e
C.e结构称为神经末梢,可直接与肌细胞相连并支配其运动
D.如在b处的膜外依次放置连着一个电表的两个电极,刺激a处,电表可发生两次偏转
解析:选C 根据题干对假单极神经元的描述可知,该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b结构为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内的动作电位传导往往是树突→胞体→轴突;e结构为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只能与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相连接,而不能直接支配肌细胞,最简单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刺激a处,动作电位会随着突起到达b处,电极放置的两处分别发生一次兴奋,电表相继发生两次偏转。
22.图1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在图3中能表示a(茎的近地侧)、b(根的近地侧)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解析:选A 由于重力作用影响,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水平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图3中能表示a(茎的近地侧)、b(根的近地侧)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①和②。
23.(2017·台州模拟)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解析:选C 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24.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血管收缩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的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完成
C.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过程产热
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解析:选A 寒冷时血管收缩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A错误。
25.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Q处受损,仍可产生感觉
B.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
C.在反射中枢中有两个突触
D.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不收缩
解析:选D 如果Q处受损,对感受器没有影响,所以仍可产生感觉;该反射弧中包括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三个神经元,两个突触;P处受损,刺激Q处肌肉仍然收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7分)(2017·绍兴柯桥期中)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其反射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膝反射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________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射,膝反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____________。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解析:(1)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仅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构成,其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膝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会两次经过电位表,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3)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用适宜的电流刺激伸肌,可以产生膝反射。膝反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1)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 肌梭
(2)2 (3)伸肌 脊髓 (4)能 不能
27.(5分)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 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号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_号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______号和_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______号和_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______和_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二)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装置中的玉米幼苗弯向光源生长;2号装置中的玉米幼苗由于没有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不生长;3号装置中的玉米幼苗在黑暗中能直立生长;4号装置中的玉米幼苗尖端被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知单侧光,所以直立生长;5号装置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正上方,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能直立生长;6号装置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左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以向右弯曲生长。(三)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原则。因此:(1)根据1号和3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2)根据1号和2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3)根据1号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答案:第(4)小题1分,其余每空0.5分(二)3、4、5 2
(三)(1)1  3 (2)1  2 (3)1  4 (4)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28.(8分)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生长的影响。
(1)由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越低,主根____________。
(2)比较图甲和图乙,施用了10-4 mol·L-1 IAA的植株主根要比未施用的_________(填“长”或“短”),侧根数量比未施用的_________(填“多”或“少”),说明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____________主根的伸长。
(3)图乙说明促进侧根生长的最适IAA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4)将图丙中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侧根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越低,主根越长。(2)由图甲可知,施用了10-4 mol·L-1 IAA的植株主根长度比未施用的短;由图乙可知,施用了10-4 mol·L-1 IAA的侧根数量比未施用的多。由此可见,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3)图乙说明促进侧根生长的最适IAA浓度为10-6mol·L-1。(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有芽和幼叶,如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将导致运输到根部的生长素含量降低,使侧根数量减少。
答案:(1)越长 (2)短 多  抑制  (3)10-6mol·L-1
(4)减少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有芽和幼叶,如将其去掉,将导致运输到根部的生长素含量降低,使侧根数量减少(2分)

第二单元 细胞的代谢
[阶段达标检测(二)] 酶和ATP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18·金华一中段考)肌肉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K+进入肌肉细胞的方式是(  )
A.渗透         B.胞吞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解析:选C 肌肉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说明K+进入肌肉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转运,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
2.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细胞呼吸
B.所有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是光合作用
C.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自放能反应
D.ATP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
解析:选B 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细胞呼吸,A正确;光合作用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吸能反应,但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自放能反应,C正确;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ATP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D正确。
3.如图为某种离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离子过膜的正确顺序是乙→丙→甲
B.离子过膜不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
C.磷脂的运动使离子过膜的通道自动开闭
D.图示的离子过膜方式为易化扩散
解析:选A 由图可知,通道蛋白的开口朝下打开时,某种离子与之结合后,通道蛋白朝下的开口关闭,在ATP释放的能量驱动下,通道蛋白的开口朝上打开,将物质释放出来,据此可知,离子过膜的正确顺序是乙→丙→甲,A正确;离子过膜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转运,B、D错误;载体蛋白的运动使离子过膜的通道开闭,但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4.(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属于被动转运
B.细胞液与细胞溶胶之间可发生渗透作用
C.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时,有水分子进入液泡中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渗透作用逐渐加强
解析:选D 植物的渗透作用属于扩散,扩散属于被动转运,A正确;细胞液和细胞溶胶渗透压不相等时发生渗透作用,B正确;渗透失水时,进入液泡的水分子数少于出液泡的水分子数,C正确;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洋葱表皮细胞的渗透作用逐渐降低,D错误。
5.(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
B.ATP水解是放能反应,可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C.ATP合成是吸能反应,能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和糖的氧化
D.肌细胞中每个葡萄糖分解后都可以合成约30个ATP
解析:选B 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A错误;ATP水解属于放能反应,肌肉收缩需要的能量来自ATP的水解,B正确;人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人体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C错误;肌细胞若进行厌氧呼吸,每个葡萄糖分解后合成2个ATP,D错误。
6.(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易化扩散比扩散转运速率大
B.温度降低不影响甘油和脂肪酸进出细胞的速率
C.主动转运通常使被转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加大
D.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解析:选B 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比简单扩散的速率要快几个数量级,A正确;甘油和脂肪酸以简单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低温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甘油和脂肪酸进出细胞的速率,B错误;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使被转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加大,C正确;某些小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如神经递质,D正确。
7.(2018·台州中学统练)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
B.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的实验结果相同
C.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选择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实验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解析:选C 该实验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为前后对照,A错误。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失水不一致,实验结果不相同,B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失水越多,细胞的吸水能力越强,C正确。选择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实验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8.(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运动称为渗透
B.小分子物质只能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出细胞
C.胞吞、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
D.肝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甘油
解析:选C 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A错误;小分子物质通过被动转运或主动转运进出细胞,B错误;胞吞、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C正确;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扩散,D错误。
9.(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如图表示 ATP的结构,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①表示鸟嘌呤
B.化学键②断裂的化学反应属于吸能反应
C.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
D.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DP
解析:选C 由ATP的结构示意图可知,①表示腺嘌呤,②表示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③表示磷酸基团,④表示高能磷酸键,A错误;②的断裂会释放能量,属于放能反应,B错误;在ATP—ADP的循环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所以③可以重复利用,C正确;若④断裂,ATP水解后剩下腺嘌呤、核糖和1分子磷酸基团,组成的化合物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D错误。
10.(2017·金华高三检测)下表所示为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
1
2
3
4
5
6
本尼迪特试剂(mL)
2
2
2
2
2
2
1%淀粉溶液(mL)
3

3

3

2%蔗糖溶液(mL)

3

3

3
新鲜唾液(mL)


1
1


蔗糖酶溶液(mL)




1
1
实验结果
A.为保障酶的活性,1%淀粉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
B.指示剂可以用碘—碘化钾溶液代替
C.利用本尼迪特试剂能检测出试管3有葡萄糖生成
D.淀粉溶液中有杂质,不是5号试管出现轻度阳性反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选A 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所以为保障酶的活性,1%淀粉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A正确;指示剂不能用碘—碘化钾溶液代替,因为碘只能证明淀粉是否水解,不能证明蔗糖是否水解,B错误;利用本尼迪特试剂能检测出试管3有还原糖生成,不一定是葡萄糖,C错误;5号试管出现红黄色沉淀,可能是淀粉溶液中有杂质,如含有还原糖,D错误。
11.将某种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 h时叶肉细胞的渗透压最大
B.1~3 h叶肉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
C.2~3 h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的渗透压
D.0~4 h细胞液中K+和NO含量逐渐增加
解析:选A 1.5 h以前,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1.5 h以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因此1.5 h时叶肉细胞的渗透压不是最大的,A错误;1~3 h叶肉细胞的原生质体的体积小于刚开始实验时的原生质体的体积,因此叶肉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B正确;2~3 h细胞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说明细胞正在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内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的渗透压,C正确;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由此可推知K+和NO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导致其含量增加,D正确。
12.(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图甲表示某反应过程,图乙表示不同条件下图甲有关物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蔗糖,c表示葡萄糖
B.图乙中④曲线表示的是物质a随时间的变化
C.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活性大小为:①>②>③
D.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大小为:①>②>③
解析:选B 图甲中的a是由2分子的c构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A错误;图乙中④曲线随时间的延长,物质浓度逐渐降低,可以表示反应物的变化,B正确;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无法判断酶活性的大小,C错误;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由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呈抛物线,所以温度大小也不确定,D错误。
13.如图表示CFTR蛋白质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氯离子在CFTR蛋白协助下通过主动转运运输
B.CFTR蛋白与氯离子结合后,其形状会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需要能量
C.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影响氯离子的跨膜运输
D.CFTR蛋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送到目的地
解析:选D 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是在CFTR蛋白协助下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且消耗了ATP,属于主动转运,A正确;CFTR蛋白与氯离子结合后,其形状发生了变化,且这种变化需要能量,B正确;CFTR蛋白是氯离子跨膜运输的载体,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影响氯离子的跨膜运输,C正确;CFTR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还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后才能运输到细胞膜,D错误。
1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解离、漂洗、染色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后盖上盖玻片,即可镜检
B.观察黑藻叶绿体实验中,宜选择深绿色的成熟叶片,因为叶绿体数量越多观察越清晰
C.在提取菠菜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取新鲜叶片的干粉,加少许SiO2和CaCO3再加适量95%乙醇后,迅速、充分研磨成匀浆,过滤后得到色素滤液
D.在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摇匀后即可观察到出现红黄色
解析:选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将已解离、漂洗、染色的洋葱根尖压片后,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A错误;黑藻的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少而大,是观察叶绿体的良好材料,B错误;在提取菠菜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取新鲜叶片的干粉,加少许SiO2和CaCO3再加适量95%乙醇,迅速、充分研磨成匀浆,过滤后得到色素滤液,C正确;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还原糖时,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摇匀后还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D错误。
15.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图1方框部分a 内的元素组成有C、H、O、N、P
解析:选A 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代表高能磷酸键,A错误;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即ATP水解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图1中的c键,B正确;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正确;图1方框部分a 内的元素组成有C、H、O、N、P,D正确。
16.水分子之所以能从低浓度的溶液中进入高浓度的溶液中,是因为存在渗透压。为了证明这一渗透压的存在,并且也能测定渗透压的大小,有人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假设三个实验中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是V1,出来的速度是V2。下列对a→b的过程中V1的变化情况和b→c的过程中V2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V2由快变慢,V1由慢变快
B.V1和V2都是由慢变快
C.V1和V2都是由快变慢
D.V1由快变慢,V2由慢变快
解析:选D 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蒸馏水的浓度,由a→b的过程中,a中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很快; b中由于水柱的压强作用,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变慢,由b→c的过程中,由于c中施加了压力,水从半透膜出来的速度比较快。
17.(2018·金华一中段考)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下列对图中物质出入细胞的两种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易化扩散相比简单扩散转运速率高
B.易化扩散和简单扩散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C.易化扩散和简单扩散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
D.易化扩散和简单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D 由图可知,在一定的被转运分子的浓度范围内,易化扩散比简单扩散的转运速率高;超过这一范围,简单扩散的转运速率比易化扩散高,A错误。简单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分子的浓度差,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易化扩散速率除了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分子的浓度差外,还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不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B错误。易化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简单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C错误。易化扩散和简单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均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8.下面是关于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
条件   



pH
8
8
7
温度(℃)
60
40
40
淀粉酶溶液(mL)
1
1
1
淀粉溶液(mL)
3
3
3
A.试管Ⅰ中的淀粉酶始终保持较高活性
B.试管Ⅱ的温度和pH最适合该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
C.试管Ⅲ中的淀粉酶在作用40 min后便会失去活性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pH,因变量为淀粉酶的活性
解析:选D 试管Ⅰ中底物的量未改变,说明酶已经失活,A错误;试管Ⅲ中底物被催化的速率比试管Ⅱ快,说明试管Ⅲ的pH更适合该酶发挥作用,B错误;试管Ⅲ中淀粉在40 min被分解完毕,酶未失活,C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pH,因变量是通过淀粉被分解的速率反映淀粉酶的活性,D正确。
19.(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有关细胞中的酶和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ATP供能
B.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可作为原料参与某些酶的合成
C.在适宜的条件下,ATP和酶都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D.细胞内ATP和ADP的迅速转化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选A 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A错误;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可作为原料参与某些RNA酶的合成,B正确;在适宜的条件下,ATP和酶都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正确;细胞内ATP和ADP的迅速转化离不开酶的高效催化作用,D正确。
20.(2018·浙江五校联考)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升高
B.若改用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该实验时应调亮视野
C.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就没有吸水能力
D.如果增大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则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更高
解析:选D 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细胞吸水能力逐渐降低,A错误;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颜色浅,若改用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该实验时应调暗视野,B错误;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时其细胞液也具有一定的浓度,细胞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C错误;如果增大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由于原生质层内外溶液浓度差增大,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更高,D正确。
21.(2018·义乌月考)研究发现:不论癌细胞还是正常细胞,葡萄糖都必须依靠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GLUT)进行转运。葡萄糖进入正常细胞后,可通过有氧代谢途径降解;而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主要以无氧代谢途径降解。利用GLUT抑制剂阻断葡萄糖转运,让癌细胞缺乏葡萄糖,以致饿死。据上述材料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A.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B.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多
C.高浓度GLUT抑制剂能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
D.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比正常细胞多
解析:选C 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可能为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A正确;癌细胞通过厌氧呼吸获得能量,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B正确;高浓度GLUT抑制剂能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细胞也具有较大影响,C错误;癌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度快于正常细胞,其葡萄糖载体比正常细胞多,D正确。
22.(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保温一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编号



步骤1
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步骤2
1 mL淀粉
酶溶液
1 mL麦芽糖
酶制剂
0.5 mL淀粉酶溶液+0.5 mL麦芽糖酶制剂 
步骤3
相同温度下保温,直至反应完成
A.该实验是为了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B.温度在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
C.甲、乙、丙三支试管的最终产物分别是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
D.碘液或本尼迪特试剂均可作为本实验的检测试剂
解析:选C  根据表格分析,本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温度、pH等属于无关变量,A、B正确;甲、丙中淀粉被分解产生麦芽糖,乙中淀粉没有被分解,C错误;碘液或本尼迪特试剂均可作为本实验的检测试剂,D正确。
23.(2018·浙江学考模拟)将正常形态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
B.b点到c点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速率下降主要是受细胞壁的影响
C.c点时细胞不再发生渗透作用,但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D.质壁分离实验无法证明蔗糖分子能否通过细胞壁
解析:选C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液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A错误; b点到c点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速率下降是细胞液浓度增大,最终与外界相等所致,B错误;c点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不再发生渗透作用,但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正确;质壁分离实验证明蔗糖分子可以通过细胞壁,D错误。
24.(2018·余姚中学期中)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图实线所示。据图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
B.若将纵坐标改为细胞内24Na的量,则对应图中虚线所示曲线
C.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消耗ATP,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D.加入某药物后,溶液中24Na的量不再增加,加入ATP后,细胞中24Na的量增加
解析:选D 据图分析,加入某药物后,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不再增加;加入ATP后,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增加,由此推断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A正确;注入神经纤维里的24Na排到细胞外,细胞内24Na的量随时间变化将会减少,B正确;据图中实验结果分析,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消耗ATP,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转运,C正确;据图可知,加入ATP后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增加,细胞中24Na的量减少,D错误。
25.(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表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NaCl溶液(mL)
1
1%CuSO4溶液(mL)
1
1%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 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A.本实验结果也可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
B.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C.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l-和Cu2+
D.设置丙试管可确定Na+和SO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解析:选A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Na+、Cl-、Cu2+、SO,本尼迪特试剂中含有Na+、Cu2+、SO等离子,干扰实验结果,A错误;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B正确;加入Na2SO4溶液和蒸馏水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Na+、SO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无影响,对酶活性有影响的是Cu2+和Cl-,C、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6分)如图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TP分子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在______________中。
(2)写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非洲象来说,ADP转变成ATP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对于仙人掌来说,ADP转变成ATP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3)对非洲象来说,ADP转变成ATP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变成ATP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答案:(1)A-P~P~P 高能磷酸键 (2)ATPADP+Pi+能量 (3)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27.(6分)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主动转运分为图中甲、乙、丙三种类型,“”、“”、“”代表跨膜的小分子或离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图中膜蛋白具有的两项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类型中,物质“”、“”转运到N 侧都需要______________协助。乙类型中,物质“”的转运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_____________(填物质)。
(3)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的场所存在于图中________(填“M”或“N”)侧。
(4)非洲爪蟾的卵黄原蛋白在肝脏中合成,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卵巢,再进入卵母细胞。卵黄原蛋白进入卵母细胞的方式与乙类型的方式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解析:(1)膜蛋白可以做物质运输的载体,具有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作用;还可以是酶,具有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2)由图可知:甲类型中,物质“”、“”转运到N 侧都需要转运蛋白(或载体蛋白)的协助;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乙类型中,物质“”的转运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3)糖蛋白存在于膜的外侧,则M侧为膜的外侧,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的场所存在于细胞内,即图中N侧。(4)卵黄原蛋白进入卵母细胞的方式为胞吞,乙类型的方式为主动转运。
答案:(1)控制物质出入 生物催化剂  (2)转运蛋白(或载体蛋白) ATP (3)N  (4)不同
28.(8分)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淀粉酶的特性,设计了以下6组实验。6组实验振荡混合后,都作了如下处理:恒温(37 ℃)处理15分钟;各加入某试剂2 mL,并振荡使之混合;再将6支试管放入沸水浴加热1分钟。
    试管号
加入的物质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mL)
2

2

2
2
2%蔗糖溶液(mL)

2

2


稀释的唾液(mL)


1
1
1
1
蒸馏水(mL)
1
1


1

稀盐酸(m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加入的某试剂是________。3号试管中出现________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之相似现象的试管还有________。
(2)若要证明酶的专一性,则最好选择哪几支试管进行相互对照?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pH的影响,则最好选择哪两支试管进行相互对照?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3号试管中的稀释唾液在实验前先放在沸水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则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中加入的某试剂是本尼迪特试剂。3号试管中出现红黄色,因为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后产生了还原糖;3号试管和5号试管中均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稀释的唾液),且条件适宜,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还原糖,故以上6支试管中,会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3号试管和5号试管。(2)3号与4号试管实验结果证明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若要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pH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H,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因此最好选择5号与6号两支试管进行相互对照。(3)若将3号试管中的稀释唾液放在沸水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则唾液中的淀粉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催化作用,不能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最后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答案:(1)本尼迪特试剂 红黄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后产生还原糖 5号 (2)3号和4号 5号和6号 (3)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唾液中的淀粉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催化作用

[阶段达标检测(五)]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嵊州高二期末)下列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A.植物叶肉细胞       B.洋葱表皮细胞
C.人初级精母细胞 D.豌豆卵细胞
解析:选D 植物叶肉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均为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人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还未分离,含有同源染色体;豌豆卵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这是由下列哪项生理过程决定的(   )
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减数分裂
解析:选C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内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
3.(2018·嘉兴高二期末)正常情况下,人类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可能是(   )
A.22+X B.22+Y
C.44+XY D.44+XX
解析:选C 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是前期Ⅱ和中期Ⅱ,则染色体构成为22+X或22+Y;若处于后期Ⅱ和末期Ⅱ,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短暂加倍,染色体构成为44+XX或44+YY,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4.(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属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导致的遗传病是(   )
A.先天愚型 B.原发性高血压
C.猫叫综合征 D.苯丙酮尿症
解析:选A 先天愚型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异常造成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5.如图表示某动物的精原细胞,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由该细胞形成的精子类型可能是(   )
解析:选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后期Ⅰ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两两相同;发生交叉互换后,有两个精子中含有互换的片段,故为4种类型。
6.(2017·温州模拟)雄鼠睾丸中有且只有一条Y染色体的细胞是(   )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细胞
解析:选B 精原细胞若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1条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1条或2条或0条Y染色体;精细胞可能含有1条或0条Y染色体。
7.(2017·东阳高二期中)初级精母细胞变成次级精母细胞时(   )
A.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减半
B.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加倍
C.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加倍
D.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减半
解析:选A 初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在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
8.如图是某高等动物减数分裂的示意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后期Ⅱ
B.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C.该细胞中一般含有等位基因
D.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1个生殖细胞
解析:选C 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一般不含等位基因;着丝粒分裂,含有4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处于后期MⅡ;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1个生殖细胞和1个极体。
9.(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在末期重新聚集形成细胞板
B.中期,可用于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过染色体数目变异
C.后期,在纺锤丝的牵拉下,着丝粒一分为二
D.末期,细胞中央向内凹陷,形成环沟
解析:选B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分散的小泡会在末期重新形成核膜,A错误;中期染色体形态最清晰,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确定染色体形态或数目是否异常,B正确;着丝粒的分裂不受纺锤丝的影响,C错误;细胞中央向内凹陷,形成环沟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特点,植物细胞在末期形成细胞板,D错误。
10.(2017·绍兴模拟)某二倍体雄性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黑色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
B.图示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
C.出现基因E、e的原因一定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D.该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
解析:选B 由于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图示黑色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A错误;图示细胞是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所以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出现基因E、e的原因可能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C错误;二倍体雄性个体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不可能是第一极体,D错误。
11.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过程分别表示(   )
A.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B.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C.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减数分裂
D.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
解析:选C 图中①表示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即受精作用;②表示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的过程;③表示生物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12.(2018·金华一中段考)下列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均为性原细胞的一半
B.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是DNA 分子数为性原细胞的一半,染色体数与性原细胞相同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均为性原细胞的一半
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为性原细胞的一半,DNA分子数与性原细胞相同
解析:选C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为性原细胞的一半,DNA分子数目与性原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是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均为性原细胞的一半。
13.(2017·湖州期末)下列关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态必定相同
B.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必定相同
C.(A+G)/(T+C)的比值必定相同
D.彼此分离时必定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解析:选C 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所含有的基因种类和数量也不一定相同,如X、Y染色体,A、B错误;在DNA分子中,A=T、G=C,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A+G)/(T+C)的比值必定相同,C正确;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时不一定导致等位基因分离,也可能是相同基因的分离,D错误。
14.(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雌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
A.是第一极体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将形成abc和aBC两种类型的雌配子
D.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解析:选D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以是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D正确;由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且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Cc,所以判断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错误;该细胞继续分裂可以形成abc和aBC或abC和aBc的配子,C错误。
15.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
B.模拟过程中需要画三个纺锤体
C.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每条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D.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解析:选D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A正确;模拟过程中需要画三个纺锤体,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画一个纺锤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画两个纺锤体,B正确;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每条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
16.(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该细胞中有2 个四分体、4 条姐妹染色单体
C.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 种类型的子细胞
D.该细胞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交叉现象
解析:选C 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细胞中有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B错误;该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存在差异,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该细胞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子细胞,C正确,D错误。
17.(2018·浙江联考)基因型为MmNn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卵细胞
B.基因n与n、N与n分别在MⅡ、MⅠ后期分离
C.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的基因组成为MmNN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和2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B 根据模式图的染色体形态和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细胞为减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分裂后只能形成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根据卵原细胞的基因型MmNn可知,基因n与n是在MⅡ后期分离的,而基因N与n随同源染色体分开是在MⅠ后期,根据MⅡ时的基因M与m出现在姐妹染色单体中,该变异的原因可能来自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或间期DNA复制时的基因突变,据此判断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可能是MmNN、MMNN或mmNN;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18.某家族中有白化病致病基因(a)和色盲致病基因(Xb),基因型为AaXBXb个体产生的一个异常卵细胞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该细胞的产生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而致
C.若该卵细胞与一正常精子受精,则后代患21-三体综合征
D.若该卵细胞与一表现型正常男子产生的精子受精,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0
解析:选D 该细胞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该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初级卵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B错误;若该卵细胞与一正常精子受精,则后代细胞中多出一条性染色体,但21号染色体数目正常,因此后代不会患21-三体综合征,C错误;该卵细胞中含有XB基因,其与一表现型正常男子产生的精子受精,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0,D正确。
19.(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如图是某XY型性别决定生物(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肯定有基因A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若①和⑤上的基因有所不同,则说明形成此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解析:选C 由于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①与④是同源染色体,②与③是一对性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①与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不一定有基因A,B错误;②与③是一对异型性染色体,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D错误。
20.(2018·浙江诸暨期中)如图是某一动物体内2个不同时期的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乙细胞内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有4个四分体
C.乙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不可能产生甲细胞
D.在乙细胞内有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选D 甲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已两两配对,形成了2个四分体,B错误;乙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可能产生甲细胞,C错误;在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基因重组),D正确。
21.(2018·杭州第一次高考科目质量检测)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中甲、乙两个细胞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甲已经标出了所有相关的基因,乙未标明。图中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一段错接到了4号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过程前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B.产生甲、乙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C.图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易位
D.乙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其基因型分别是Ab和aBb
解析:选B 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分裂的甲细胞内含A和a,说明a基因是突变产生的,A错误;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含2个染色体组,B正确;图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根据个体的基因组成Bb,复制后基因组成加倍,为BBbb,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由甲、乙细胞分析:甲细胞中只含1个B,则乙细胞应含有Bbb;乙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3号染色体正常,只能含有b基因,4号染色体则含有B和b基因,其分裂产生的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b(因为带A基因的染色体正常,每个精细胞内都含1个A基因),D错误。
22.(2018·鄞州中学模拟)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
B.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解析:选C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粒没有分裂,细胞内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根据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形态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C正确;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错误。
23.假设一个含有6条染色体(2n=6),且基因型为AaBBDd的哺乳动物在减数分裂后期Ⅱ时的细胞示意图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时期细胞中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有2对等位基因
B.该细胞在中期Ⅰ时形成3个四分体,有4个染色体组
C.该细胞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bd的配子
D.染色体3与4上对应位置基因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片段造成的
解析:选C 该细胞图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6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A错误;该细胞在前期Ⅰ时形成3个四分体,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该细胞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是次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基因型为abd,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图中染色体3与4上对应位置基因的不同只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D错误。
24.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一次变异,产生的4个精细胞如图所示,则可推断发生的变异类型为(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选A 分析图示产生的4个精细胞,基因数目未发生改变,且乙、丁为同一种精细胞, 甲、丙应为同一种精细胞;未分裂之前,甲、丙精细胞所在染色体基因理论上相同,图示中甲、丙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分析图示,A、a所在同源染色体不存在B、b基因的同源区段,故本题中不可能是基因重组造成的变异,因此产生图中4种类型精细胞的原因为基因突变。
25.(2018·浙江重点中学联考)图甲、乙是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甲细胞内有8个DNA分子,乙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C.甲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乙细胞会发生基因突变
D.甲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B 甲、乙是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甲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乙细胞具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甲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乙细胞质DNA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甲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7分)(2018·舟山期中)如图表示某动物进行细胞增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细胞甲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个四分体。
(2)细胞甲下一时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分离,__________________数目加倍。
(3)细胞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交叉互换)该细胞完成所有分裂后会形成______种细胞。
解析:(1)细胞甲中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因为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配对,所以有0个四分体。(2)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在下一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互相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3)细胞乙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精母细胞,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交叉互换,该细胞完成所有分裂后可产生2种精细胞。
答案:(1)4 2  0 (2)染色单体  染色体 (3)初级精母细胞  2
27.(6分)(2018·宁波期末)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
(2)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3)在图2 的5种细胞类型中,有染色单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_,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
(4)着丝粒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符号表示)。
解析:(1)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2倍,属于图2中的类型a。(2)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b细胞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d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b、d、e的细胞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3)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所以,有染色单体的细胞类型是b、d,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类型是b。(4)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 (2)b、d、e (3)b、d b (4)b→a d→c
28.(7分)(2018·诸暨中学段考)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叫__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图3中从④到⑤的生理过程中___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基因重组。
(2)图2中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________(填编号)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图1中的________(填细胞名称),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________条。
(3)图2中不属于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是________。
解析:(1)图1中的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图2中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2中的②过程;图3中从④到⑤的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未发生基因重组。(2)图2中,乙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⑤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相当于图1中的精原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体内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是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3)由于是雄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图,细胞质不可能出现不均等分裂的情况;再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2中甲、乙细胞都不属于该雄性动物体内的减数分裂过程。
答案:(1)次级精母细胞  丙 未发生 (2)⑤ 精原细胞 8 (3)甲、乙

[阶段达标检测(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任何生物都可以被归到一个物种中去,物种是生物(  )
A.分类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基本单位
C.繁殖的基本单位 D.存在的基本单位
解析:选A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繁殖和存在的基本单位。
2.我国山西省用辐射方法育成的“太辐一号”小麦,比原品种更为耐寒、耐旱和抗病。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解析:选C 辐射方法利用的是基因突变的原理,这种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
3.(2018·鄞州中学模拟)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图示的变异类型为(  )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解析:选D 图示染色体中,基因a和基因gh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4.(2018·宁波期末)下列属于诱变育种的是(  )
A.用X射线处理野生型青霉菌,选育出了高产青霉菌新菌株
B.将抗虫基因转入普通棉的体细胞中,培育出抗虫棉
C.用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培育出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D.将抗病黄果肉番茄与感病红果肉番茄杂交,培育出新品种
解析:选A 青霉素高产菌株是用X射线人工诱变青霉菌,导致其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将抗虫基因转入普通棉的体细胞,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将抗病黄果肉番茄与感病红果肉番茄杂交,培育出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5.(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
B.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
C.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
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解析:选D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A错误;人工选择的是人类所需要的变异个体,不一定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B错误;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错误;自然选择可以使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D正确。
6.(2018·浙江诸暨高三期中)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20% B.30%
C.40% D.70%
解析:选D 由题意知,种群中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则Aa的个体占20%,因此A的基因频率=60%+1/2×20%=70%,a=1-70%=30%。
7.(2018·台州中学统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障碍,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解析:选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可能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错误;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障碍,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正确。
8.(2018·诸暨牌头中学月考)下列情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X染色体上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
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而造成的先天愚型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
D.第5号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引起的猫叫综合征
解析:选D X染色体上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而造成的先天愚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非整倍体变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第5号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引起的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9.(2018·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调查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aa占1/6,Aa占1/3,待性成熟后随机交配,下一代幼体中aa的比例是(  )
A.1/9 B.1/16
C.1/25 D.1/36
解析:选C 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aa占1/6,Aa占1/3,则AA占1/2,因为基因型为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所以在性成熟后,参与随机交配的个体只能是AA和Aa,则该群体中AA占3/5,Aa占2/5,因而该群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1/2×2/5=1/5,A=1-1/5=4/5,经过随机交配后,子一代幼体中aa=1/5×1/5=1/25。
10.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不定向
B.a→b的变化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解析:选D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B正确;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D错误。
11.(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一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新品种
B.紫外线照射能增加DNA分子上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从而导致染色体畸变
C.诱导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获得的纯合子,即为可育良种
D.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解析:选A 杂交育种一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新品种,A正确;紫外线照射能增加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的几率导致染色体畸变,B错误;诱导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获得的纯合子,经选择淘汰后可选育出可育良种,C错误;在单倍体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在多倍体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错误。
12.(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人工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
D.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
解析:选A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错误;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发生进化,但是环境不会为适应生物而进化,D错误。
13.(2018·宁波期末)染色体组型是将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经过染色处理,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
B.有物种的特异性
C.可用于染色体遗传病的诊断
D.能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解析:选D 染色体组型能体现该生物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可以用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物种的特异性及用于染色体遗传病的诊断,A、B、C正确;染色体组型只是对染色体形态进行观察分析,不能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错误。
14.(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植株,隐性突变b基因纯合使植株不出现雌穗而变成雄株,隐性突变t基因纯合会使原来产生花粉的雄穗变成雌穗而转变成雌株。若要后代只获得雄株和雌株,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BbTt( )×BBtt(♀)
B.BbTt( )×bbtt(♀)
C.bbTt( )×bbtt(♀)
D.bbTt( )×BBtt(♀)
解析:选C BbTt( )×BBtt(♀)的后代基因型有BBTt、BBtt、BbTt和Bbtt,分别为雌雄同株、雌株、雌雄同株和雌株;BbTt()×bbtt(♀)的后代基因型有BbTt、Bbtt、bbTt和bbtt,分别为雌雄同株、雌株、雄株和雌株;bbTt()×bbtt(♀)的后代基因型有bbTt和bbtt,分别为雄株和雌株;bbTt( )×BBtt(♀)的后代基因型有BbTt和Bbtt,分别为雌雄同株和雌株。
15.(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某植物核内基因中插入1个碱基对后,引起其控制的性状发生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导致该基因中嘌呤和嘧啶碱基种类发生改变
B.该变异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该变异可能导致其他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发生改变
D.该变异导致该植物种群基因库和进化方向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选C 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有两种,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不会因插入一个碱基对而发生种类的改变,A错误;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B错误;插入一个碱基对后,造成DNA分子上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由于RNA聚合酶能够解旋一个或几个基因,因此可能会造成与该基因相关的一些基因转录或翻译出现问题,C正确;该变异可能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但是无法改变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选择决定,D错误。
16.(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使人类所需要的变异得到了积累
C.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D.若变异性状影响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解析:选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人工选择使人类需要的变异得到积累,B错误;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前提,C错误;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D正确。
17.(2018·嘉兴高二期末)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其体内某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有B和b的分离
B.该细胞能产生Ab、AB、ab、aB四种卵细胞
C.A(a)与B(b)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图示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选A 分析图示可知,该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存在等位基因分离,A正确;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B错误;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图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18.(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障碍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障碍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C.杂交育种一定需要较长时间
D.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基因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解析:选D 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都经过地理障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使其成为四倍体,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以是二倍体,也可以是单倍体,关键看是由配子还是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以两对相对性状为例,若要得到双隐性纯合子的个体,杂交育种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C错误;Xb=(3.5+5)/(50+100)×100%≈5.67%,D正确。
19.(2018·浙江联考)因为环境温度的骤降,某育种工作者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产生的F1全为高茎;但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高茎∶矮茎=35∶1,据此可判断该F1植株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选D 正常情况下,F1的基因型全为Dd,低温诱导可能出现DDdd的植株,该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4∶1,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Dd∶DDdd∶Dddd∶dddd=1∶8∶18∶8∶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5∶1。
20.(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现有抗病、黄果肉(ssrr)和易感病、红果肉(SSRR)两个番茄品种,研究人员欲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一个既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杂交产生F1的过程中s和R发生了基因重组
B.可以直接在F2中选出目标新品种进行推广
C.此育种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基因型
D.也可利用F1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后直接得到目标新品种
解析:选C 亲本杂交产生F1的过程中不涉及基因重组,s和R的结合属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A错误;F2中表现为抗病红果肉的番茄可能是杂合子,需要进一步纯合化才能进行推广,B错误;此育种过程中产生了S_rr和ssR_新的基因型,C正确;若利用单倍体育种,F1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后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才能得到目标新品种,D错误。
21.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B.杀虫剂的使用促进昆虫发生抗药性的变异
C.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升有利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解析:选D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抗药性个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不是杀虫剂诱发产生的变异,B错误;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增强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C错误;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升有利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D正确。
22.(2018·浙江联考)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以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
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解析:选B 由题干信息野生稻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说明两种水稻之间无生殖隔离。人类根据自身需求选种,体现了人工选择;生存环境的变化会选择适应环境的品种,可理解为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突变的方向。通过远缘杂交育种可引进亲缘关系较近物种具有的特种基因,从而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23.据调查,某地有一男子存在染色体异常核型,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发生三条染色体配对在一起,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在分离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染色体配对的细胞
B.图甲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4
解析:选C 观察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应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错误;图甲中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畸变,B错误;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分离的不同情况,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C正确;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能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且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2,D错误。
24.(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西瓜育种流程的某些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所用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
B.过程②和③中品种乙授粉的作用相同
C.过程④一般只作为育种的中间环节
D.过程⑤后一般要经过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出品种c
解析:选B 过程①表示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A正确;过程②表示杂交,过程③表示花粉刺激,B错误;过程④表示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中间环节,C正确;过程⑤表示杂交育种中连续自交,该育种过程需要通过选择、纯合化等手段获得纯合个体,D正确。
25.(2018·浙江名校联考)一对夫妇均色觉正常,但女方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他们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葛莱弗德氏综合征患儿。图中不可能是患儿产生原因的是(注: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
解析:选B 根据题意,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葛莱弗德氏综合征的性染色体为XXY,该患儿色觉正常,其基因型为XBXBY或XBXbY,产生原因如下:母亲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后期Ⅰ,XB和Xb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后期Ⅱ,XB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父亲在产生精细胞时,后期Ⅰ,XB和Y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后期Ⅱ,XB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B选项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5分)(2018·嘉兴期末)油菜的种子可用于榨油,油菜①(2n=20)与②(2n=18)杂交可产生幼苗③,对③作如图所示的处理。已知①的染色体和②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③→④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育种,其中的射线属于________因素。
(2)植株⑤为________倍体生物,该植株____________(填“可育”或“高度不育”)。
(3)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分裂中_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植株⑥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若抗虫基因要在植株⑦的细胞中表达,需先通过________过程合成相应的mRNA,再通过________过程合成相应的蛋白质。合成mRNA过程中需__________酶催化,合成蛋白质过程中需借助__________转运氨基酸。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③→④采用了射线处理,为诱变育种,图中的射线属于物理因素。(2)植株⑤为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异源二倍体植株。该植株由不同生物杂交产生,染色体一般不能正常联会,所以高度不育。(3)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幼苗③含有油菜①和油菜②各一半的染色体,经秋水仙素加倍后得到⑥,⑥共含有38条染色体,体细胞中含有19对同源染色体。(4)要使抗虫基因表达,首先相应基因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形成mRNA,再通过翻译合成相应蛋白质。合成蛋白质过程需要借助tRNA转运氨基酸。
答案:(每空0.5分)(1)诱变 物理 (2)二 高度不育 (3)纺锤体 19 (4)转录 翻译 RNA聚合 tRNA
27.(8分)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和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动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其发育成的个体中每个体细胞均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受体中正常地转录和翻译,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出现。(2)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说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故纯合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后代基因型全为AaBb,无致死现象,A的基因频率为50%;F2中A_B_∶A_bb∶aaB_∶aabb应为9∶3∶3∶1,由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存活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abb=9∶1。对于A、a,F2中AA∶Aa∶aa=3∶6∶1,故A的基因频率为60%。(3)S基因表达的S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病毒平均数目逐代减少。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 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
28.(7分)(1)玉米非甜味(D)对甜味(d)为显性,非糯性(G)对糯性(g)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系的纯种玉米,其基因型如表所示:
品系



基因型
DDGG
ddGG
DDgg
①等位基因D、d的出现是由于____________的结果。若要利用玉米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相对性状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作为亲本的组合有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②现有纯种非甜非糯玉米与甜味糯性玉米杂交得F1,F1与某品种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非甜非糯∶甜味非糯=3∶1,那么该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再从上述F2中选出甜味非糯自交,后代中的甜味糯性玉米占________。
(2)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现有长果穗(H)白粒(f)和短果穗(h)黄粒(F)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HhFf)玉米杂交种的目的,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快速育种方案。其中的处理方法A和B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方案所依据的育种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等位基因D、d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选甲×丙或乙×丙,才会出现一个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②纯种非甜非糯玉米(DDGG)与甜味糯性玉米(ddgg)杂交得F1 ,F1基因型为DdGg,F1与某品种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非甜非糯∶甜味非糯=3∶1,所以该品种为DdGG。杂交后代中甜味非糯的基因型为ddG_(1/2ddGG、1/2ddGg),子代甜味糯性玉米(ddgg)的概率是1/2×1/4=1/8。(2)图中的处理方法A和B分别指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以上育种过程中所依据的两个遗传原理是染色体畸变(数目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1)①基因突变(0.5分) 甲与丙(或乙与丙)(0.5分) ②DdGG 1/8 (2)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 基因重组 染色体畸变(数目变异)

[阶段达标检测(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东阳中学期中)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构成的碱基都相同
解析:选B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A错误;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连接方式相同,C错误;构成DNA的碱基有A、T、C、G四种,构成RNA的碱基有 A、G、C、U四种,D错误。
2.某亲本 DNA 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斜线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 DNA 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 DNA 子链,该亲本双链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
解析:选A 如果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斜线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复制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都各含有1条白色链和1条斜线链,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第二次复制形成的4个DNA分子都含有黑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白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斜线链。
3.(2017·杭州重点中学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RNA上存在反密码子
B.人类细胞中RNA可以逆转录为DNA
C.细胞中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
D.基因是一段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解析:选C 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mRNA上存在密码子,A错误;逆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B错误;细胞中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C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D错误。
4.科学家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其中的DNA组分能够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可设置DNA酶处理DNA样品组
B.实验中可通过进一步培养观察菌落来确定培养液中有无S型菌存在
C.从实验结果可知,除DNA组外其他各组培养液中均有R型菌
D.通过分析可知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解析:选C 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用DNA酶处理DNA样品,观察DNA被降解后能否使R型菌发生转化,A正确;S型菌在培养基上能长成光滑的菌落,R型菌长成的菌落表面粗糙,以此判断有无S型菌的存在,B正确;由于各组分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所以各组(包括DNA组)中均有R型菌,C错误;只有DNA组分能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
5.(2018·温州十五校期末)连续加热可以导致DNA分子中氢键断裂,双链变性成为单链,下列3个DNA分子双链完全解开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1、2、3        B.1、3、2
C.2、3、1 D.2、1、3
解析:选C 碱基G、C之间通过3个氢键相连,碱基A、T之间通过2个氢键相连,前者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因此2最易解旋,1最不易解旋。
6.(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已知某双链DNA片段含有200个碱基对,其中A和T共有160个,则该片段中的一条链上C和G之和为(  )
A.40个 B.80个
C.120个 D.240个
解析:选C 双链DNA中,A=T,G=C,A和T共有160个,则G和C共有240个,A=T=80,G=C=120,所以,一条链上的C和G之和为120个。
7.(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细胞内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属于酶促反应,涉及多种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
B.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有关酶的催化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开
C.mRNA、tRNA和rRNA的形成都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D.RNA聚合酶起作用时,从起始密码位置向终止密码位置移动
解析:选D 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两个过程的模板链都是DNA,故两者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A正确;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首先打开氢键才能进行,B正确;转录产生的RNA有三种(mRNA、tRNA、rRNA),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C正确;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在DNA上,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在mRNA上,D错误。
8.(2018·台州中学统练)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或b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核苷酸
B.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①连接起来的
C.该链可能是组成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D.该核苷酸链中五碳糖上连接的磷酸可以是1个或2个
解析:选D 一个完整的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而且磷酸基团连接在五碳糖的5′端。图中a表示一个完整的核苷酸,b不是,A错误。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有碱基T而不含碱基U,因此该链不可能是组成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一部分,C错误。由图可知,末端五碳糖连接1个磷酸,中间的五碳糖连接2个磷酸,D正确。
9.(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过程是先解旋后复制
B.DNA复制时需要DNA酶参与
C.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有相同的基因进行了表达
D.生物界所有的遗传密码都是统一的
解析:选C 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A错误;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DNA酶的作用是水解DNA,B错误;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如呼吸酶基因,C正确;起始密码AUG编码甲硫氨酸、GUG编码缬氨酸,但是在细菌中都编码甲酰甲硫氨酸,D错误。
10.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搭建的分子片段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2个磷酸相连
C.能搭建出47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解析:选D 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根据此条件可知只能建出14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且搭建的模型种类少于44种,搭建的分子片段中有6个脱氧核糖都与2个磷酸相连,还有2个脱氧核糖只与1个磷酸相连,B、C错误,D正确。
11.(2018·浙江诸暨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基因Y的表达,①~④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
B.过程③中有2种RNA参与
C.过程④在核糖体中进行
D.过程②表示RNA的加工,发生在细胞核内
解析:选D  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RNA的加工,A错误;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③中有3种RNA(mRNA、tRNA、rRNA)参与,B错误;过程④表示肽链的加工,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进行,C错误;过程②表示RNA的加工,发生在细胞核内,D正确。
12.(2016·浙江10月学考)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知(  )
A.RNA是转化因子
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
C.DNA是转化因子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选C 该实验表明只有当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才会有部分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RNA、荚膜多糖及DNA水解产物都不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只是一个证据,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13.(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有关DNA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的相间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每个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DNA分子中的碱基含量遵循卡伽夫法则
D.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活动中,第二代大肠杆菌DNA用解旋酶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与原来相同
解析:选C 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DNA单链中总有一个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而其他脱氧核糖上同时连接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DNA分子中的碱基含量遵循卡伽夫法则,即A=T、C=G,C正确;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活动中,第二代大肠杆菌DNA用解旋酶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与原来不完全相同,D错误。
14.(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如图表示甲链合成乙链的过程,甲、乙是核苷酸长链,①是催化该过程的酶,②③是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④是合成原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
B.②是磷酸二酯键,③是氢键
C.④是由胞嘧啶、脱氧核糖、磷酸结合而成的
D.乙链中每3个相邻碱基组成1个密码子
解析:选A 由图可知,该过程为转录。①表示RNA聚合酶,②③表示磷酸二酯键,④表示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能将DNA分子的一个或几个基因进行解旋,A正确。②③均表示磷酸二酯键,B错误。④表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由胞嘧啶、核糖及磷酸结合而成,C错误。乙链表示RNA分子,若乙链表示mRNA,则能够编码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若乙链表示rRNA或tRNA分子,则不存在密码子,D错误。
15.(2018·浙江联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结果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C.实验方法是设法分开DNA和蛋白质,然后让其单独作用进行对比
D.该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不同菌落特征来判断转化是否成功的
解析:选B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S型肺炎双球菌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在自己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并不能在宿主细胞中合成;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设法将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各种主要物质分开并提纯,再单独作用;是否实现了S型菌的转化,是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来辨别的。
16.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正常情况下,人体神经细胞内可发生的过程是(  )
A.a、b、c、d B.b、c、d
C.a、b、c D.b、c
解析:选D 图示a、b、c、d、e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复制。人体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即不进行DNA复制,只能进行转录和翻译;RNA病毒才能进行逆转录和RNA复制。
17.(2018·杭州质检)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32P
B.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可用既含32P又含31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
D.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选A 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凡是含P的化合物都可能含32P,A错误;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则只要含32P的细菌就可用于培养噬菌体,B正确;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由于含大量带35S的噬菌体外壳蛋白,所以沉淀物中有放射性,C正确;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两组标记实验的结果没有区别,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18.将只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代的两条链,每条链都含15N和14N
B.Ⅱ代中含14N的DNA占1/2
C.若将Ⅰ代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只含15N的培养基上继续繁殖一代进行离心,结果为1/2中、1/2重
D.若将Ⅱ代的大肠杆菌继续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上继续繁殖一代进行离心,结果为3/4中、1/4轻
解析:选C Ⅰ代的两条链,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A错误;Ⅱ代中含14N的DNA占100%,B错误;Ⅰ代为15N-14N DNA分子,若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只含15N的培养基上继续繁殖一代进行离心,则1/2中,1/2重,C正确;Ⅱ代为1/215N-14N DNA分子,1/214N-14N DNA分子,若将大肠杆菌继续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上继续繁殖一代进行离心,则结果为3/4轻,1/4中,D错误。
19.(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如图为烟草花叶病毒对叶子细胞的感染和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TMV的遗传物质是RNA
B.单独使用病毒的蛋白质也能使烟草感染
C.该实验用到同位素标记法跟踪构成TMV的物质去向
D.烟草叶片受感染后出现病斑是因为接种的病毒进行了逆转录
解析:选A 该实验证明了TMV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单独使用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B错误;图示过程未使用同位素标记,无法跟踪构成TMV的物质去向,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其RNA不会进行逆转录过程,D错误。
20.(2018·浙江五校联考)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在 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这是因为(   )
A.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B.与起始密码子对应的tRNA发生了缺失
C.mRNA上起始密码子的碱基在翻译前发生了替换
D.肽链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被剪除
解析:选D 根据题意,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在 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说明肽链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剪切掉了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
21.(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
B.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致死
C.活体转化实验中,从患病致死小鼠血液中可分离出活的S型活菌
D.离体转化实验中,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解析:选C DNA酶降解DNA,但不会降解S型菌,因此小鼠患败血症死亡,A错误;S型菌的DNA无毒性,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死亡,B错误;活体转化实验中,患病致死小鼠体内存在S型菌和R型菌,C正确;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22.(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⑤代表有关的物质和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的合成以②为模板从左向右进行
B.③的形成过程中①②之间有氢键的破坏和形成
C.③分子需要经过加工才能用于合成蛋白质
D.③上可同时结合多个④形成多个不同的⑤分子
解析:选B 图中③表示mRNA,②表示模板链,①表示编码链,转录的方向是从右到左,A错误;转录时,DNA模板链和编码链先解旋氢键断裂,转录完成后氢键重新形成,B正确;图示表示边转录边翻译过程,③不需要经过加工,C错误;③上可同时结合多个④(核糖体)形成多个相同的肽链,D错误。
23.(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甲、乙两图分别代表人体细胞核内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过程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往往比乙过程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B.甲过程以DNA两条链同时作模板,乙过程以DNA其中一条链作模板
C.几乎每个细胞都要进行甲过程,只有部分细胞进行乙过程
D.在同一个细胞中,甲图中的每个起点最多启动一次,乙图中的起点可以多次启动
解析:选C 甲图表示DNA复制,产物是双链DNA分子;乙图表示转录,产物是单链RNA分子,A正确;DNA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作为模板,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正确;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所以只有部分细胞能进行甲过程,C错误;在一个细胞中,DNA复制起点只能启动一次,转录的起点可以多次启动,D正确。
24.(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DNA中碱基之间相互配对遵循卡伽夫法则
C.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D.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25%~50%
解析:选A 一个DNA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DNA中碱基之间的相互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C错误;根据卡伽夫法则,双链DNA分子中,C=25%,则G=25%,A=T=25%,C+G=50%,一条DNA单链中也是C+G=50%,所以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0~50%,D错误。
25.(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基因编辑是指将外源DNA片段导入到细胞染色体特定位点或删除基因内部的片段,定点改造基因,获得预期的生物体基因序列发生遗传改变的技术。如图是对某生物B基因进行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gRNA是合成Cas9酶的模板
B.sgRNA的碱基序列与靶基因碱基序列能够全部互补
C.核酸内切酶Cas9可在特定切割位点断裂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B基因被编辑后因不能转录而无法表达相关蛋白质
解析:选C sgRNA的作用是引导Cas9酶到特定的切割位点,并不是合成Cas9酶的模板,A错误;sgRNA的碱基序列与靶基因的碱基序列部分互补,B错误;核酸内切酶Cas9在特定位点进行切割,断裂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C正确;被编辑后的B基因可以转录,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7分)含有32P或31P的磷酸,两者化学性质几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比31P质量大。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结果如图所示。图1中部分试管所示为放射性的位置。图2是DNA分子的部分结构。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离心后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图1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32P存在于图2中标号________所示的结构中,标号4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过程中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科学研究技术。
(3)图1中G0、G1、G2三代细胞DNA离心后所对应的试管分别是:G0________、G1________、G2________。
解析:(1)32P存在于图2中标号6(磷酸)中,标号4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上述实验过程中用到了同位素示踪、密度梯度离心等科学研究技术。(3)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G0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DNA链中都是31P,应位于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和A试管类型一致;G1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符合B试管类型;G2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2次细胞分裂后获得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下方“重”的位置,符合D试管类型。
答案:(1)6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同位素示踪 密度梯度离心 (3)A B  D
27.(7分)(2017·杭州期中)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表:酪氨酸(UAC),甲硫氨酸(AUG),天冬氨酸(GAU),缬氨酸(GUA)。
(1)图1中⑥上正在进行的是________过程,所需要原料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该过程的合成方向是__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2)由图1可知,④在进行该过程之前需要加工,其加工场所是______________。
(3)图1中②上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________。
(4)图2为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的结构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解析:(1)图1中⑥上正在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原料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CH2NCOOHRH,由于多肽链长的翻译在前,短的翻译在后,则该过程的合成方向是从左到右。(2)由图1可知,④(mRNA)合成、加工的场所是细胞核。(3)图1中②表示tRNA,反密码子是UAC,密码子是AUG,携带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4)图2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的结构相同,因为它们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的。
答案:(1)翻译 CH2NCOOHRH(2分)  从左到右 (2)细胞核 (3)甲硫氨酸 (4)相同
28.(6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从而调控体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A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A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 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是由10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A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甘氨酸的C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___为终止密码子。
(2)现有一只因A基因发生突变而患肥胖症的小鼠,A基因突变前的部分序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图所示。(注:起始密码子为AUG,终止密码子为UAA、UAG或UGA)
图中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最多含________个氨基酸。
解析:(1)RNA聚合酶参与催化转录过程,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A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 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0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刚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一条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这样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转录时与DNA模板链上ACT互补配对的是mRNA上的UGA,因此UGA为终止密码子。(2)由题意知,起始密码子是AUG,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TAC在乙链上,所以转录是以乙链为模板进行的;若“↑”所指碱基对缺失,则转录形成的mRNA链上的碱基序列是GCG GCG AUG GGA AAU CCA AUG UGA CAC UG,其中 AUG 是起始密码子,UGA是终止密码子,因此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5个氨基酸。
答案:(1)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 (2)乙 5
[阶段达标检测(十)] 动物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诸暨期中)若婴幼儿时期缺碘,将会引发(  )
A.呆小病          B.侏儒症
C.甲状腺肿大 D.巨人症
解析:选A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幼年时期缺碘会引起呆小病;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大脖子病又叫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成年人饮食中缺碘刺激甲状腺过度生长引起的。
2.(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垂体 B.睾丸
C.汗腺 D.甲状腺
解析:选C 汗腺分泌的汗液直接排到体外,不需要经过管道的运输,而垂体、睾丸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需要经过管道的运输。
3.(2018·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下列各项能看作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A.氧气进入肝细胞 B.抗体分泌进入血浆
C.牛奶进入胃 D.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解析:选B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氧气进入肝细胞是进入细胞内液;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浆是进入内环境中;胃属于消化道,消化道是外界环境,牛奶进入胃中是进入外界环境;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液中。
4.(2018·稽阳3月联考)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
B.不会通过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哺乳传播
C.从症状出现起,艾滋病人的预期寿命只有1~3年
D.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解析:选C 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乏病,属于后天性的,A错误;艾滋病会通过哺乳传播,不会通过昆虫传播,B错误;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D错误。
5.(2018·台州中学统练)下列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烧伤的人其免疫能力下降
B.胃液属于第二道防线
C.黏膜属于其第一道防线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解析:选B 烧伤使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导致其免疫能力下降,A正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均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巨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的作用,B错误,C、D正确。
6.(2018·杭州质检)某成年男子,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88 cm,其身材矮小的最可能原因是幼年时缺乏(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解析:选D 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是由于幼年时体内缺少生长激素。
7.下列由垂体分泌并对甲状腺的形态发育和功能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解析:选B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不仅能促进代谢活动,还能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B.代谢活动增强
C.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
解析:选C 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代谢活动增强,汗腺分泌活动减弱,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9.(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
B.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抗体分子移到细胞膜上作为受体分子
D.效应B细胞识别特定的抗原,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
解析:选D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B正确;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抗体分子移到细胞膜上作为受体分子,C正确;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1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通过体液定向传送到靶细胞并对靶细胞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C.激素只能在体内作用
D.激素不能被细胞重复利用
解析:选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A错误;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只要有适宜的条件,激素也能在体外作用,C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激素不能被细胞重复利用,D正确。
11.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多种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
B.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幼年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
解析:选C 下丘脑分泌的多种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A正确;体液调节的运输途径是体液运输,B正确;体液调节的调节物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C错误;幼年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D正确。
12.(2018·台州高三期末)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不会造成抗体生物活性的丧失
B.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都能在体内终身保留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每个抗原受体只有1个抗原结合位点
D.艾滋病人在潜伏期检查血液是检测不到抗体的,到发病期才有
解析:选A 生理盐水会使抗体析出,但不会使抗体的生物活性丧失,A正确;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产生的抗体会被消耗,B错误;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每个抗原受体,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C错误;艾滋病人在潜伏期检查血液,能够检测到抗体,D错误。
13.(2018·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它们消化
B.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可被细胞外的抗原直接激活
C.成熟的B淋巴细胞最多能与两个同种抗原结合
D.淋巴干细胞在脊髓中增殖分化为B淋巴细胞
解析:选A 巨噬细胞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它们消化,A正确;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可以被细胞外的抗原直接激活,T淋巴细胞识别被巨噬细胞吞噬、降解并呈递的抗原,B错误;由于抗体的形状是Y形,所以一种抗体可以结合两个同种抗原,每个成熟的B淋巴细胞上的抗体分子不同,而且一个成熟的B淋巴细胞上不止一个抗体分子,C错误;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为B淋巴细胞,D错误。
14.图中c表示人体内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1可能是淋巴细胞
B.细胞2可能是红细胞
C.细胞3可能是肝细胞
D.a、b、c三部分液体环境合起来称为体液
解析:选A a表示血浆,细胞1可能是淋巴细胞,A正确;b表示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细胞2不可能是红细胞,B错误;c表示淋巴,故细胞3是淋巴细胞,不可能是肝细胞,C错误;a(血浆)、b(组织液)、c(淋巴)三部分液体环境合起来称为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错误。
15.(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同一个体内B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需抗原刺激淋巴干细胞就能分化形成B淋巴细胞
B.所有B淋巴细胞表面均有相同的MHC和抗体分子
C.不同B淋巴细胞内没有相同的mRNA
D.在白细胞介素-2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被致敏
解析:选A 淋巴干细胞不需要抗原的刺激就可以分化形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A正确;同一个体的所有B淋巴细胞表面的MHC分子相同,抗体分子不同,B错误;不同的B淋巴细胞内既存在相同的mRNA,也存在不同的mRNA,如翻译成呼吸酶的mRNA在不同的细胞中是一样的,C错误;当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该B淋巴细胞被致敏,D错误。
16.(2018·杭州质检)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致敏原产生的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全球化会使人们接触更多的生物,但不会增加过敏的几率
C.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症状与AIDS相似,而且也是传染病
D.不慎感染HIV后,若不及时治疗,传染他人概率会增大
解析:选D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致敏原产生的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人们接触的生物越多,接触的致敏原可能越多,从而增加了人们过敏的几率,B错误;先天性免疫缺乏病不属于传染病,C错误;不慎感染HIV后,若不及时治疗,HIV在体内繁殖增多,传染给他人的概率会增大,D正确。
17.(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
B.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某种激素及垂体形态发育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D.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含碘的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不含碘的甲状腺素
解析:选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对甲状腺的形态发育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机体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均含有碘,D错误。
18.图示为机体在清除某种入侵的病毒时的一个环境,其中①与②是一组可相互识别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为抗原-MHC复合体,则甲细胞可能是巨噬细胞
B.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分子降解为肽
C.若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乙细胞可能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若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当受到①的刺激,则迅速启动分裂分化过程
解析:选D 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分子降解为肽,再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转移到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A、B正确;若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其细胞膜上也有抗原-MHC复合体,该结构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受体识别,C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分裂分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是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MHC复合体中的抗原,一个信号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释放的多种蛋白质,D错误。
19.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③到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由负反馈调节可使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③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20.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组
乙组
丙组
B细胞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A.该实验选用的B细胞不需经抗原刺激
B.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
C.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
D.若检测离心后沉淀物的抗体含量,则甲、丙两组抗体含量为0
解析:选C 该实验选用的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即需要经过抗原刺激,A错误;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C正确;图中显示的是上清液中抗体含量,没有显示沉淀物中抗体的含量,因此若检测离心后沉淀物的抗体含量,则甲和丙组抗体含量可能不为0,D错误。
21.(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
B.巨噬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HIV的受体
C.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也能吞噬抗原-抗体的凝聚物
D.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解析:选D 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A正确;巨噬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HIV的受体,B正确;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也能吞噬抗原-抗体的凝聚物,C正确;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D错误。
22.如图表示甲状腺与垂体之间的一种调控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垂体细胞靠受体接受其刺激
B.激素a一定能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激素b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其靶器官就是甲状腺
D.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能支配多种内分泌腺的活动
解析:选B 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垂体细胞靠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接受其刺激,A正确;激素a对垂体的作用为反馈调节,不一定能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也可能是抑制分泌激素b,B错误;激素b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其靶器官就是甲状腺,C正确;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能支配多种内分泌腺的活动,D正确。
23.图中X、Y、Z分别表示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
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
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解析:选D 题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腺体X可以为下丘脑,Y可以为腺垂体,Z可以为甲状腺等腺体。若切除Y,则促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Z发育,会使其重量改变,A错误;X和Y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相联系,B错误;甲对Y、乙对Z起促进作用,丙分泌过多时对X和Y起抑制作用,C错误;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促甲状腺激素)和丙(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因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Z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D正确。
24.为研究复方黄芪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某研究人员用脾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作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脾作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脾是B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场所
B.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前不需要给健康小鼠适量抗原刺激
C.该实验是研究复方黄芪制剂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D.饲料中黄芪制剂的剂量越高越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
解析:选C B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场所是骨髓,A错误。淋巴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才会增殖分化,因此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前需要给健康小鼠适量抗原刺激,B错误。从柱形图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给药时间和剂量,因变量是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而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因此该实验是研究复方黄芪制剂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C正确。由图可知,给药6天,低剂量到中剂量时,黄芪制剂的剂量越高越能促进淋巴细胞的活性;中剂量到高剂量时,剂量越高,促进淋巴细胞活性的能力变弱,D错误。
25.(2017·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其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肿瘤是因为甲疫苗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C.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
D.甲疫苗和病毒甲是由相同的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
解析:选C 由题意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病毒甲破坏B细胞,T细胞功能丧失,因此动物乙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A错误。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疫苗属于抗原物质,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功能是在抗体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功能,当病毒甲再次感染机体时,可以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避免人体发病,B错误。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如巨噬细胞吞噬抗原,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C正确。甲疫苗一般没有核酸,具有与病毒甲类似的蛋白质,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10分)下列是关于人类的免疫反应过程,根据题目回答有关问题:
(1)一般来说,免疫是指身体对抗________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物质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特异性免疫方式。
(2)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其中前者与细胞免疫有关,它的成熟场所是________;后者与体液免疫有关,它的成熟场所可能是________(哺乳动物)。这两类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3)在体液免疫中,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当它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淋巴细胞便被致敏并准备开始分裂。但B细胞分裂的启动还需要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________,以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反复分裂形成的B细胞克隆分化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4)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细胞免疫针对的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________,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________。
答案:(1)(每空0.5分)病原体 体表 体内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2)T淋巴 B淋巴 胸腺 骨髓 (3)白细胞介素-2(0.5分) 记忆B 效应B (4)(每空0.5分)癌细胞 异体细胞
27.(5分)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乏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HIV最初侵入人体的时期(A阶段)出现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染后的B阶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IV侵入人体后,其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________。
(4)由于辅助性T细胞在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所以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感染HIV后大约能生存________年。
答案:(1)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2)辅助性T细胞被破坏,浓度降低,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3)抗原 (4)识别抗原,分泌白细胞介素-2 9
28.(5分)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________,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________,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________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长期缺碘易患大脖子病,这种原因是因为缺碘会造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不足。
解析:(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3)当过程③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4)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①②加强。因此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每空0.5分)① 增强 收缩 (3)④⑤(0.5分) 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
[阶段达标检测(十一)] 种群和群落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浙江4月学考)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       B.水平结构
C.垂直结构 D.分层现象
解析:选A 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而引起群落组成的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
2.(2018·稽阳3月联考)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食物 B.光强度
C.温度 D.O2浓度
解析:选A 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栖息。动物为消费者,在森林中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引起的。
3.(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年龄结构
C.性比率 D.种群密度
解析:选A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决定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不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4.(2018·温州期末)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一个农场中的全部植物
D.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动物
解析:选B 种群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同种生物的集合。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B.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
D.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解析:选D 苔原植物生长周期短,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A正确;草原上一些鸟类失去飞翔能力,如鸵鸟、鸸鹋等,B正确;沙漠中的动植物相对其他地区的生物较适应缺水环境,C正确;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地带是北方针叶林,D错误。
6.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
B.群落的水平结构大部分是均匀的
C.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D.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
解析:选B 动物的分层和其食物、栖息环境有关,群落的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A正确;水平方向上植物成镶嵌式分布,不是均匀分布,B错误;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C正确;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因为原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生命的胚种(孢子和种子等),D正确。
7.(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
B.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解析:选C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值,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A正确;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正确;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有所恢复,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值,即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
8.下列四幅图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较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比率是指处于生殖期的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B.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C.增长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D.一个池塘里所有鱼的数量就是鱼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 性比率是指种群中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B错误。增长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C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量;一个池塘里所有鱼不是一个物种,它们的数量不是鱼的种群密度,D错误。
10.(2017·嘉兴模拟)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
解析:选B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不同,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11.(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的年龄金字塔可以倒立
B.出生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C.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选D 年龄金字塔是表示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图的纵轴表示年龄,并按年龄递增顺序自下而上等距排列,蝉的年龄金字塔不可以倒立,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错误;性比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12.(2018·宁波十校高三期末)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D.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解析:选D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竞争程度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与多样性关系不大。
13.(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15,死亡个体数为5,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
解析:选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新生个体数为15,死亡个体数为5,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5%,死亡率为5%,自然增长率为10%。
14.(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
B.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变化而体现出群落的季相
解析:选B 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是由于地形起伏引起温度变化而形成的,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15.(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
解析:选D 不同类型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后,部分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善,其K值会增大,B正确;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取代指的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D错误。
16.(2018·浙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特征可以是个体特征的统计值,但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
B.每年每1 000人中出生了20人死亡了10人,其出生率为1%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大
D.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解析:选A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密度是种群特有的,A正确;每年每1 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10人,出生率为2%,死亡率为1%,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D错误。
17.(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
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
解析:选C 群落的形成与生物的遗传特性相关,如植物生长高度不同的生长型,A错误;任何生物群落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错误;森林的垂直结构是指森林中的生物在立体空间中的配置情况,是空间上的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种生物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生物群落类型的现象,D错误。
18.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捕获数
(只)
标记数
(只)
雌性
个体数(只)
雄性
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 ♂)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选D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19.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生群落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因为该层光照充足、氧含量高、温度较高
B.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苔原的植物多数依靠有性生殖,因为后代适应能力强而能抵抗极度严寒的恶劣环境
D.湖底开始的演替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为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
解析:选B 表水层的光照充足,氧含量相对较高,但温度在不同季节差异相对较大,如冬季表水层的温度低于其他水层,A错误;河岸到河床属于水平方向,不同的植物配置,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苔原的植物多数依靠营养繁殖(即无性繁殖),C错误;湖底开始的演替环境条件差,属于原生演替,D错误。
20.(2018·温州九校高三期末)如图表示一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和冬季、夏季有关温度的垂直分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群落的层次性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
B.动、植物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丁所在位置
C.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D.曲线1、2分别表示冬季和夏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
解析:选A 从题图中分析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另外对于水生生态系统,还有光、溶氧等非生物因素,A错误。丁所在位置为水底池泥,微生物多分布与此,动、植物体从水体上层落下来,其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丁所在位置,B正确。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C正确。曲线1表示水体表层温度低,深层温度高,为冬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曲线2表示水体表层温度高,深层温度低,表示夏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D正确。
21.(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存在单位
B.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也大
C.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的依据
D.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预测该种群数量将上升
解析:选A 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A正确;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的个体数量也多,B错误;种群密度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的依据,C错误;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动态变化,D错误。
22.如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
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
解析:选D 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d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并且环境改变,K值可能增加,C错误;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正确。
23.(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
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
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核心特征,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A正确;第一次采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对鱼进行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影响被标记个体重捕的概率,因此对种群密度估算无明显影响,B正确;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年轻的年龄组,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C错误;我国实施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出生率,调整年龄结构,防止老龄化出现,D正确。
24.(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如图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P段出生数量增大,死亡数量减小
B.P点数量可为鱼类捕捞与否提供依据
C.PQ段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Q点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解析:选B 由图可知,该种群呈“S”形增长。OP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P点为该种群的K/2,K/2可以为捕捞该种群的时间、数量等提供参考依据,B正确;PQ段增长速率降低,种群数量呈缓慢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Q点为该种群的K值,Q点后,该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Q点不一定是种群的最大数量,D错误。
25.(2018·杭州第一次高考科目质量检测)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如图显示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 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
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
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解析:选D 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大于1,A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时期Ⅰ,两个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并不能推知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错误;不同种群每个时期实际增加的个体数与自然增长率并不成正比,C错误;一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后,在最开始一段时期内增长率最大,之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增长率会逐渐减小,图中甲、乙种群在时期Ⅱ比时期Ⅰ的增长率大,所以种群迁入后应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6分)(2018·浙江联考)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马鹿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____________法,该方法调查值往往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2)森林采伐后,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____________降低,马鹿种群密度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发生________演替。
(3)科学家调查记录马鹿种群每个个体的具体年龄,绘制获得马鹿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图形,有利于了解马鹿种群未来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此种方法由于重捕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会偏少,因此调查值往往会大于实际值。(2)森林采伐后,减少了马鹿的生存空间,即降低了其环境容纳量,进而导致马鹿种群密度下降。生境破碎化,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发生次生演替。(3)年龄金字塔图形能反映种群年龄结构特点,用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的预测。
答案:(1)同一物种个体 标志重捕 大于 (2)环境容纳量(K值) 次生 (3)年龄金字塔
27.(7分)(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多年研究,绘制出如图,图中λ=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个种群在该地区的分布呈现斑块镶嵌状,这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表现。
(2)在t3时,种群________(填“甲”或“乙”)的数量趋于平衡,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在O~t1阶段,种群乙的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在t1~t2阶段,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若t3之后甲种群的曲线一直不变,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则可能________。
解析:(1)甲、乙两个种群在该地区的分布呈现斑块镶嵌状,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2)在t3时,乙种群的λ等于1,数量趋于平衡,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3)在O~t1阶段,种群乙的λ>1且保持不变,为指数增长,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在t1~t2阶段,种群甲的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若t3之后甲种群的曲线一直不变,即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其他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则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会降低。
答案:(1)空间异质性(2分) (2)乙 环境容纳量
(3)“J” 衰退型 减少
28.(7分)(2018·绍兴3月学考模拟)科研人员在一个池塘中养殖了某种食用名贵鱼类。该种鱼的成体生活在水体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鱼的幼体处于______________营养级,成体鱼及其幼体鱼在水中的分布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2)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为估算该池塘养该种名贵鱼的产量,可通过____________调查该名贵鱼的种群密度。定期捕捞底层的该种鱼,使其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维持为____________,以提高经济效益。
(4)为提高该名贵鱼的产量,可控制池塘中的其他浮游动物数量,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分析,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该名贵鱼的幼体主要取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因此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成体鱼与幼体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以避免竞争,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不同生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对鱼等动物的种群密度估算可采用标志重捕法。(4)控制其他浮游动物,减少浮游动物对浮游藻类的消耗(缩短食物链),以此降低能量的损耗。
答案:(1)第二、三(2分) 自然选择 (2)垂直 (3)标志重捕法 增长型 (4)缩短食物链,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阶段达标检测(十二)] 生态系统 人与环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个体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个体多样性。
2.(2018·学军中学3月模拟)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苔原 D.沙漠
解析:选C 苔原生物多样性较低,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3.(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了“五水共治”活动,下列关于水体污染治理的措施,错误的是(  )
A.严格控制污染源 B.工业用水封闭化
C.河道两侧浇筑水泥坝 D.建立污水处理厂
解析:选C 严格控制污染源从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A正确;工业用水封闭化和建立污水处理厂可以防止工业废水进入江河湖海,B、D正确;河道两侧浇筑水泥坝并不能控制水体污染,C错误。
4.(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位于(  )
A.北方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草原
解析:选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阳光充足,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5.(2018·诸暨期中)下列环境问题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的是(  )
A.酸雨 B.全球气候变暖
C.水体污染 D.臭氧层破坏
解析:选D 酸雨与含硫和氮的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有关,水体污染与工业、生活污水有关,臭氧层的破坏与氟利昂的使用有关。
6.(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B.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
C.荒漠中的水分蒸发量远远小于降水量
D.苔原植物生长季长且没有树林生长
解析:选B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A错误;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B正确;荒漠中的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C错误;苔原植物的生长季短且没有树林生长,D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B.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
C.深海地壳热裂口的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
D.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
解析:选D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A正确;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其组成物质都有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B正确;深海地壳热裂口的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错误。
8.(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C.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砍滥伐
D.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解析:选C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A正确;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B正确;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导致人类的滥砍滥伐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错误;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正确。
9.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将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蝉为一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
B.鹰的迁入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D.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蝉为一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鹰的加入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鹰的迁入使黄雀数量减少,螳螂的数量增加,导致蝉的数量减少,C错误;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正确。
10.(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均位于食物链的起点
B.分解者均位于食物链的顶位
C.食物链是光合产物富集的通道
D.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解析:选A 绿色植物为自养生物,位于食物链的起点,A正确;分解者不存在于捕食食物链中,在腐食食物链中也仅存在于食物链的起点位置左右,B错误;食物链是光合产物传递的通道,不能进行光合产物等有机物的富集,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与食物链的长度无必然的联系,D错误。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解析:选A 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CO2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正确。
12.(2018·浙江十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C.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
D.正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解析:选B 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A错误;负反馈调节能够降低最初反应的发生,对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进而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正反馈加速最初反应的发生,常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D错误。
13.(2018·稽阳3月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气中CO2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解析:选D 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B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由于光合作用的变化,大气中CO2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D正确。
14.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三叶草、蜗牛、鸫之间构成一条食物链,其数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叶草、蜗牛、鸫构成的食物链是捕食链
B.图中甲代表鸫,丙代表蜗牛
C.乙体内DDT浓度最低
D.如果该生态系统迁入了大量蜗牛,短时间内甲的数量将会下降
解析:选D 分析题图三个物种的数量变化关系可知,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为三叶草→蜗牛→鸫,A正确;图中乙代表三叶草,丙代表蜗牛,甲代表鸫,B正确;DDT难以降解,会随食物链逐级积累,生产者三叶草体内的DDT含量最低,最高营养级鸫体内的DDT含量最高,C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迁入了大量蜗牛,短时间内甲的数量将会上升,D错误。
1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解析:选D 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B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的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
16.(2016·杭州质检)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该食物网中的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C.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D.太阳鱼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解析:选C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B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 780+4 200)÷31 920×10%=25%,C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错误。
17.(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八十年代北方某草原的部分地区被开垦为玉米农田,种了几年后因玉米产量低而弃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原开垦为玉米农田属于群落演替
B.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管理,稳定性比草原高
C.弃耕后该地区仍能恢复为草原
D.草原生长的植物绝大部分是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解析:选B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因此草原开垦为玉米农田属于群落演替,A正确;玉米农田的物种比较单一,其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低,稳定性比草原低,B错误;弃耕后,只要气候适宜,该地区仍可能恢复为草原,C正确;草原植物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D正确。
18.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
B.能量散失a3,可以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2
解析:选A 图中的a7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并没有被第二营养级同化,因此仍然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是a4+a7,A正确;能量散失a3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B、C错误;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a6÷a1,D错误。
1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 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析:选C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箭头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3·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
B.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平均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7%
C.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的能量输出均为三条途径
D.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解析:选B a中呼吸所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被分解者利用,A错误;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 800÷16 000=11.25%、250÷1 800≈13.9%、40÷250=16%,平均值约为13.7%,B正确;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的能量输出途径为: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顶级消费者不含此项)、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C错误;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60分)
21.(6分)(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某地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复杂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网。
(2)鼠同化的能量的去路除了图中所示和未利用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鹰的食物中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理论上,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需要消耗植物________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4)若该生态系统中蛇被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禁止捕杀蛇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稳态,这个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解析:(1)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食之间的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不同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2)鼠同化的能量主要去处有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及图示中的流向下一营养级。(3)鹰的食物中有2/5来自兔,则通过捕食兔增加的体重为8 g,在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需要消耗植物800 g;2/5来自鼠,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需要消耗植物800 g;1/5来自蛇,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需要消耗植物4 000 g。故鹰增加20 g体重,共需要消耗植物5 600 g。(4)若该生态系统中蛇被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鼠因缺少天敌,数量会增加;禁止捕杀蛇后,在天敌的作用下,鼠的数量会下降,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1)营养 (2)被分解者利用 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 (3)5 600 (4)增加 负反馈
22.(6分)(2018·诸暨期中)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鹰所在的食物链有________条。
(2)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____________调节。
(3)图乙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的通道。
(4)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甲可知,蛇在该生态系统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鹰处于第五、六营养级。鹰所在的食物链有6条。(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负反馈调节。(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图乙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4)图乙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答案:(1)蛇 6 (2)负反馈 (3)物质循环 (4)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自身呼吸消耗
23.(8分)(2018·温州八校联考)图甲表示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因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1、2、3、4表示不同的调查段。图乙表示该河段中3号调查段各营养级的部分生物种类受污染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污染的河段中,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稳态,恢复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号调査段。
(2)图乙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3)在4号调查段,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调节,进而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研究人员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银鸥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间隔太久,有些被标记的银鸥已经死亡,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填“偏低”或“偏高”)。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中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根据水流方向可知受污染河段只有2、3、4段,其中2号调查段污染最小,恢复速度最快。(2)图乙包含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涉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由于生物放大作用导致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3)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银鸥的种群数量,设银鸥总数为N,标记数为n,再次捕捉到的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银鸥的数目为m,则N=n·M/m,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死亡,m减小,N值会偏高。
答案:(1)2 (2)捕食、竞争(2分) 分解者 生物放大(2分) (3)正反馈 (4)偏高
24.(8分)(2018·台州中学高三第四次统练)图1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丙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该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2)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的________级生产量,蚕的次级生产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在某时统计该池塘桑树的干重,所得数据为桑树的____________。
解析:(1)甲→丙→戊中,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乙→丙→戊中,丙为第三营养级。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则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为10×3/4÷10%÷10%=750 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丙为10×1/4÷10%=25 kg,丙摄取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消耗甲为25÷2÷10%+25÷2÷10%÷10%=1 375 kg。因此需要消耗生产者甲的质量为750+1 375=2 125 kg。(2)净初级生产量是总初级生产量减去自养生物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同时因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C可表示桑树的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表现为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蚕的次级生产量可表示为其同化作用的产生量减去呼吸作用所散失的能量,即B1+C1+D1。蚕沙(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的能量。在某时统计该池塘桑树的干重,所得数据为桑树的生物量。
答案:(1)二、三(2分) 2 125 (2)净初 B1+C1+D1(2分) 一 生物量
25.(8分)(2018·稽阳3月联考)如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A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3)若B中能量为2.0×109 kJ,C中能量为1.8×109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占38%,aa占11%,引入8年后,Aa占18%,aa占21%,则该物种在引入后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单向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2)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两种生物成分,即分解者和消费者。B表示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A表示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3)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5.4×107)÷(2.0×109)×100%=2.7%。(4)未引入外地植物前,该植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1-38%-11%)+1/2×38%=70%;引入后,A的基因频率=(1-18%-21%)+1/2×18%=70%,比较可知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2分) 植食动物的同化量 一 (3)2.7%(2分) (4)不变
26.(8分)(2018·杭州十四中模拟)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如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布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量
分解者
分解量
呼吸量

2.48×1011
2.0×1011
1.7×1010
2.8×1010

3.0×109
4.6×108
6.4×108
1.5×109


8.0×107
4.0×107
2.3×108
(1)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M点时增长速率________(填“>0”“<0”或“=0”)。
(3)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4)该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解析:(1)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由图可知,图中虚线表示种群数量波动的范围,即环境容纳量(K值)。M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发生改变,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3)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0×109,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3.0×109-4.6×108-6.4×108-1.5×109=4×108,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108)÷(3.0×109)×100%≈13.3%。(4)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2)环境容纳量(K值)(2分) =0 (3)13.3%(2分) (4)次生
27.(8分)(2018·金华十校期末)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食物链是以____________为起点的食物链,若该生态系统已被DDT污染,则其对位于食物链________的物种造成的危害最大。
(2)图中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全部肉食动物都归属为第________营养级。
(3)图中A箭头所示的过程为营养物输入,B箭头所示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在不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的情况下________(填“能”或“不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4)当该生态系统中的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________。
解析:(1)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活的动植物,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能够被积累放大,且对顶位的物种造成的危害最大。(2)以植食动物为食的生物,为二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3)B表示营养物输出,图示生态系统结构相对较简单,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补充物质,不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4)动物数量减少,对K值不存在影响。
答案:(1)活的动植物(2分) 顶位 (2)三 (3)营养物输出(2分) 不能 (4)不变
28.(8分)(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杭州湾湿地是人为将湿地滩涂沙洲和5 000亩围垦地建成的典型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南亚最大的咸水海滩湿地之一。在综合整治之前,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毒有害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海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演替。
(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____________J/(cm2·a)。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____________等去路。
(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4)该生态系统以________食物链为主。在春季,随着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也随之增加,昆虫总体上会呈现____________增长。
解析:(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有基质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3.27×105-1.31×105=1.96×105。(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稳定。(4)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自然环境下的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答案:(1)次生 (2)1.96×105(2分) 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2分) (3)自我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4)腐食 逻辑斯谛

[阶段达标检测(四)] 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体内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B.正常细胞不能増殖,癌细胞能无限增殖
C.癌细胞更易在组织间转移
D.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能发生突变
解析:选B 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A正确;有些正常细胞也能増殖,但增殖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而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B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更易在组织间转移,C正确;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能发生突变,D正确。
2.(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多莉羊培育过程中,乳腺细胞核与无核的卵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发育成了多莉羊。这主要依赖于细胞的(   )
A.分裂和癌变        B.衰老和分化
C.分裂和分化 D.衰老和分裂
解析:选C 融合细胞发育成个体,首先需要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然后还需要细胞分化完成结构和功能特定化。
3.(2017·宁波模拟)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
A.胡萝卜根细胞培养成植株
B.植物胚柄的退化
C.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
D.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解析:选A 胡萝卜根细胞培养成植株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不属于细胞凋亡;植物胚柄的退化、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和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2017·杭州期中)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照片如图所示,下列可能处于相同时期的细胞是(   )
A.①细胞和②细胞 B.①细胞和③细胞
C.②细胞和③细胞 D.②细胞和④细胞
解析:选A ①细胞和②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细胞中央出现了细胞板、核膜,处于有丝分裂末期;④细胞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平均分开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5.(2018·浙江江山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降解
B.细胞癌变前后,其mRNA的种类和数量会有一些变化
C.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的改变
D.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核体积增大
解析:选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细胞癌变前后,其mRNA的种类和数量会有一些变化,B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C错误;衰老的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但线粒体的体积增大,D错误。
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动物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相同
B.有丝分裂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G1期和G2期
C.前期一对中心体向两极分开并有纺锤丝相连
D.后期赤道面上出现许多囊泡
解析:选C 同一动物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可能不同,A错误;有丝分裂所需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发生在G1期和G2期,B错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一对中心体向两极分开,并有纺锤丝相连,C正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赤道面上会出现很多囊泡,D错误。
7.(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下列关于细胞癌变、衰老、凋亡、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可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
B.衰老细胞的线粒体萎缩变小
C.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
D.动物已分化细胞全能性的表达受细胞内物质限制
解析:选B 正常细胞经异常分化形成癌细胞,A正确;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B错误;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动物体细胞不表现出全能性是由于受到细胞内物质的限制,D正确。
8.(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很少,所以癌细胞容易转移和无限增殖
B.人体通过分化产生了200 多种细胞
C.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和线粒体体积均增大
D.胚胎期手指之间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发育为成形的手
解析:选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很少,导致癌细胞容易转移,A错误;人体通过分化产生了200 多种细胞,B正确;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和线粒体体积均增大,C正确;胚胎期手指之间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发育为成形的手,D正确。
9.以马蛔虫受精卵为实验对象,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10%的盐酸处理马蛔虫受精卵,使细胞相互分离
B.解离和染色后都需漂洗,后者是用50%乙醇洗去多余的染料
C.细胞内染色体能被醋酸洋红等酸性染料染成深色,说明质膜失去选择透性
D.在高倍镜下能观察到细胞核中出现线状或棒状的染色体,这类细胞只占少部分
解析:选D 用10%的盐酸处理能使植物细胞的果胶质层松散,不能使马蛔虫的受精卵解离,A错误;解离后用清水漂洗去酸性物质,便于碱性染料染色,染色后不需要再漂洗,B错误;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C错误;染色体的形态是线状或棒状,有该种形态染色体的细胞是分裂期细胞,只占少部分,D正确。
10.(2018·诸暨中学段考)下列关于观察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分开的中心体之间有纺锤丝相连
B.中期,伸展延长的染色质排列在赤道面上
C.后期,可观察到核被膜逐渐解体形成小泡
D.末期,可观察到由许多囊泡聚集形成的细胞板
解析:选A 前期,中心体分向两极,由纺锤丝连接,A正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B错误;核膜裂解为小泡在前期,C错误;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膜在赤道面部位向内凹陷,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不会形成细胞板,D错误。
11.(2018·嘉兴高二期末)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隙期,发生在细胞核中的变化包括(  )
A.RNA的合成
B.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
C.染色体复制和RNA的合成
D.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选A 细胞核能够进行DNA复制和转录,间隙期细胞核中只能发生转录。
12.(2018·台州高三期末)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制成的装片先用手轻压盖玻片,覆上滤纸,再用笔端轻敲
C.高倍物镜下大多数分生区细胞能观察到染色体
D.观察到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解析:选B 盐酸解离根尖的目的是使细胞的果胶质松散,便于细胞分散开,A错误;制成的装片先用手轻轻按压,使细胞分散开,然后覆上滤纸,再用笔端轻敲,使细胞分散均匀,B正确;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只有小部分细胞中能看到染色体,C错误;细胞解离过程中已被杀死,不能观察到细胞的动态变化,D错误。
13.(2018·温州3月学考模拟)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部分结构)。该时期发生(  )
A.核糖体增生     B.中心体复制
C.核膜的解体 D.着丝粒分裂
解析:选C 图中染色体分布比较散乱,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核膜正在解体; 核糖体增生及中心体复制均发生在间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14.下列细胞产物的合成,均能体现细胞分化的是(  )
A.mRNA、tRNA B.DNA、DNA聚合酶
C.血红蛋白、磷脂 D.甲状腺激素、抗体
解析:选D  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即合成特定的细胞物质。没有分化的细胞也可以合成RNA、DNA,A、B错误,任何细胞都有细胞膜,都能合成磷脂分子,C错误;只有甲状腺可以合成甲状腺激素,只有效应B淋巴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D正确。
15.(2018·宁波十校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丧失全能性
B.有些病毒也可能导致正常细胞异常分化为癌细胞
C.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等代谢过程变慢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
解析:选A 高度分化的细胞虽然不能分裂,但并没有丧失全能性,A错误;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B正确;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等代谢过程变慢,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D正确。
16.(2018·金华十校期末)下列关于蛙的核移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动物的遗传物质
B.该实验过程中有细胞的衰老和调亡等现象
C.该实验说明细胞核中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D.该实验说明动物的细胞质抑制了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
解析:选A 蛙的核移植实验证明了细胞核能够控制生物体发育,A错误;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等现象,B正确;核移植的成功证明细胞核具有该生物体全套基因,C正确;动物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发育的功能,可以抑制细胞核全能性的表达,D正确。
17.(2018·台州中学统练)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期纺锤体形成和核膜解体均晚于染色体的出现
B.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平行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
C.后期两套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伸展重新呈染色质状态
解析:选B 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和核膜解体均晚于染色体的出现;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后期,两套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伸展后重新呈染色质状态。
18.(2018·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分裂进入前期时,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出现
B.植物细胞在分裂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
C.动物细胞在分裂后期,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
D.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在两个新细胞间会出现许多囊泡
解析:选D 植物有丝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内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A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的特点是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上,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清晰可见,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拉向两极,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C正确;植物细胞的分裂末期,在两个新细胞间会出现许多囊泡,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的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经细胞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D错误。
19.(2018·绍兴9月学考诊断)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期中较晚的时候出现了由纤维素组成的纺锤体
B.中期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
C.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末期核膜形成后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同
解析:选A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中较晚的时候出现了由蛋白质组成的纺锤体,A错误;中期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C正确;末期核膜形成后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同,D正确。
20.(2018·台州中学统练)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①~⑦表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化能力减弱
B.⑤⑥⑦的mRNA种类有部分相同,tRNA种类相同
C.⑤⑥⑦中的蛋白质种类与①完全不同,与②③④则有部分相同
D.进入c过程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酶活性降低
解析:选C ②③④是①分裂形成的,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细胞全能性降低,所以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化能力减弱,A正确。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种类有部分相同;而tRNA负责运输氨基酸,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要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一般都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并由其对应的tRNA来转运,tRNA种类相同,B正确。⑤⑥⑦与①②③④相比,其核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如呼吸酶相同,但其他蛋白质的种类不一定相同,因此⑤⑥⑦中的蛋白质种类与①②③④有部分相同,C错误。c表示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变大,酶活性降低,代谢减慢,D正确。
21.很多实验必须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解析:选B 进行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制作时,操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22.如图为四组植物材料在观察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细胞周期来看,四组材料中a组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
B.四组植物材料可以来自同一植物个体
C.若四组实验材料来自同一植株,则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观察过程中如果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所有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解析:选B 选择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大的生物组织,故从细胞分裂周期来看,四组材料中d组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其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为3.1/16×100%≈19.4%,A错误;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不同,故四组植物材料可以来自同一植物个体,B正确;同一植物同一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不是同步进行的,故同一视野中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C错误;该实验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已经停留在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故观察过程中如果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处于分裂时期的状态不再改变,D错误。
23.如图为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分裂间期、乙为分裂末期,⑤聚集成为赤道面
B.①由微管组成,在前期较晚时形成纺锤体作用于②
C.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甲产生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
D.③、④均为细胞膜,两种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相同
解析:选B 甲为分裂前期,乙为分裂末期,⑤聚集成为细胞板;①为中心体,由微管组成,在前期较晚时形成纺锤体作用于②着丝粒;据图无法确定甲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③为细胞膜,④为细胞壁,两种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24.(2018·宁波十校期末)将不含放射性的洋葱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上培养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第三个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细胞,都有一半染色体被标记
解析:选B 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洋葱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上培养,让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但只有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含有标记,A错误;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另一条不含标记,B正确;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一条有标记,一条无标记)随机分配,导致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每个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少是0,最多是全部都含有放射性,C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第三个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细胞,不可能出现“有一半染色体被标记”的情况,D错误。
25.(2017·浙江学考仿真模拟)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可抑制DNA复制,再把过量的胸苷洗脱,细胞可以恢复正常分裂。用胸苷双阻断法(如图)可使细胞同步化——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某种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为:G1期11 h; S期7 h;G2期3 h;M期1 h。下列关于该癌细胞同步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应大于15 h,第1次洗脱过量胸苷时细胞均处于S/G2交界处
B.t2应大于7 h且小于15 h,第2次加入过量胸苷时细胞都不在S期
C.t2应大于22 h,第2次加入过量胸苷时大部分细胞已处于G1/S交界处
D.t3应小于12 h,第2次洗脱过量胸苷时细胞均处于G1/S交界处
解析:选B G1期为11 h,S期为7 h,G2期为3 h,M期为1 h。若细胞处于S期则被抑制,只有细胞处于G1、G2和M期时不被抑制,等进入S期时被抑制,因此,第1次加入过量胸苷的处理时间应大于15 h,这时细胞一部分处于G1/S期交界处,一部分处于S期,A错误;t2为洗脱胸苷,细胞中DNA进行正常复制,培养时间应大于7 h且小于15 h,让S期细胞全部离开S期,以便于第2次进行过量胸苷处理时,全部停留在S/G2期交界处,B正确,C错误;t3处理应大于15 h,第2次洗脱过量胸苷后所有细胞会停留在G1/S交界处,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特别注明分值的按所标分值赋分,共20分)
26.(7分)图1、图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______。癌变的组织中,处于1时期的细胞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2时期的细胞。
(2)图2中甲细胞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时期(填数字);与甲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都相同的时期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乙细胞的两个子细胞得到的遗传物质______(填“相等”或“不一定相等”),若其中一个子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则其遗传物质会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若另一个子细胞不再分裂,则在其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分析,图1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c。癌变组织中的细胞分裂旺盛;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G1期时间远远比G2期长,分裂期时间较短。结合分析可知,处于1时期的细胞多于处于2时期的细胞。(2)图2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所以对应于图1中的2时期。与甲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都相同的时期还有G2期和有丝分裂前期。(3)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随机分配,因此图2中乙细胞的两个子细胞得到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等;若其中一个子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即表明细胞发生癌变,因此其遗传物质改变;若另一个子细胞不再分裂,则在其衰老过程中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答案:(1)c 多于 (2)2 G2期和有丝分裂前期
(3)不一定相等 改变 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27.(7分)表中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h)。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h)
10
7
3.5
1.5
22
(1)在如图所示坐标系中绘出该种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并注明各期名称(假设体细胞核DNA相对含量为2C)。
(2)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处于_______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_______h,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然后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_______期终点前,再加入DNA 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将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
(3)设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到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的时间间隔为T,则T应满足_______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不考虑多个细胞周期重复)
解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之后一直到分裂末期结束后DNA含量才减半,据此可画出对应的DNA含量变化图(见答案)。(2)DNA的合成发生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若使其余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还需要经过G2、M和G1期,共需要3.5+1.5+10=15 h;若要使所有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应在G1期终点之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3)DNA复制在S期,设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到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的时间间隔为T,则T应满足7(S期)<T<15(G2期+M期+G1期)。
答案:(1)如图所示(2分) (2)S  15  G1 (3)7<T<15(2分)
28.(6分)(2018·杭州期中)为研究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的抗癌机理,科研小组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如表。研究发现Bcl-2 蛋白是一种调控细胞凋亡的蛋白。
组别
培养液中物
质的相对量
肝腹水
癌细胞
数目
细胞中Bcl-2
蛋白相对量
胸腺
嘧啶
尿嘧

葡萄

A冬虫夏草
提取物溶液
++
++
++
++



B鬼臼类
木脂素溶液
++
++

++
++

++


C生理盐水



+++
++
+++++
注:+的数量越多,表示物质的相对量越大。
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l-2 蛋白是一种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
(3)冬虫夏草提取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________进入癌细胞,导致癌细胞死亡。
(4)鬼臼类木脂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癌细胞对____________的摄取,从而抑制DNA 和RNA 合成。
解析:(1)由题意知,A、B、C三组分别加入冬虫夏草提取物、鬼臼类木脂素和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与A、B实验组进行对照,因此自变量为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2)三组实验中,肝腹水癌细胞数目与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量呈正相关,因此Bcl-2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凋亡。(3)三组实验中,A组实验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最高,说明冬虫夏草提取物通过抑制癌细胞吸收葡萄糖,导致癌细胞能源物质供应不足而死亡。(4)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三组实验中,B组培养液中的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含量最高,说明鬼臼类木脂素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吸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影响DNA和RNA的合成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答案:(1)冬虫夏草提取物和鬼臼类木脂素(2分)
(2)抑制 (3)葡萄糖 (4)胸腺嘧啶、尿嘧啶(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