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六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植物的激素调节
[知考纲·明考情]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备考指南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特点
2.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b
c
命题特点
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题量一般为一个或两个,难度相对较低,易于得分。
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特点,将其拆解为两个侧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如胚芽鞘弯曲方向的判断等。第二方面考查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探究分析。
备考策略
①针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特点,应明确生长素发现过程中不同实验设计的目的、原理、操作流程,实验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区分、变量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应特别关注实验探究的科学史过程,不可用已知的知识回答实验探究过程。
②针对“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探究,应明确实验的变量思维,注意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1.(2018·浙江6月学考)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为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进行了实验。其中一组实验的设计如图所示,另一组是( )
解析:选B 题干中实验说明促进生长的物质由苗尖端通过明胶片向下传递,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另一组实验应证明苗尖端产生的物质不能向下传递,云母片能隔绝物质的传输。
2.(2018·浙江4月学考)某同学进行了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只能用根数量表示
B.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可变因素
C.由图可知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
D.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长
解析:选B 图中纵坐标可表示生根数目或根的长度,A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B正确;甲组的促生根效果比乙组高,但在最适2,4-D浓度两侧存在促生根效果相同但浓度不同的两个点,所以无法判断甲、乙两组浓度的高低,C错误;据图判断,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短,D错误。
3.(2017·浙江11月学考)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解析:选D 云母片插在苗尖端中间,生长素不发生横向运输,幼苗不会发生弯曲生长。
4.(2017·浙江4月学考)植物学家温特利用切去尖端的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为了避免光的干扰
B.①与④的结果证明琼脂块不含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
C.②与③的结果证明苗尖端含有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
D.该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苗尖端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块中再去影响切去尖端的幼苗
解析:选C ②与③的结果说明,幼苗生长的方向与琼脂块所放的位置有关。
5.(2016·浙江10月学考)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向光弯曲生长 D.背光弯曲生长
解析:选C 由于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插入的是明胶,而生长素能透过明胶,其运输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当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而向光弯曲生长。
6.(2016·浙江10月学考)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活动中,将某种植物枝条分成两组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组应选用长势相同的枝条
B.用根的数目和长度作为观测指标
C.一组用蒸馏水处理,另一组用等量2,4-D溶液处理
D.实验结论是2,4-D浓度越高,促进生根的作用越强
解析:选D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 2,4-D处理,所以实验中一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另一组用等量2,4-D溶液处理作为实验组。枝条长势是无关变量应当相同。枝条的生根状况是因变量,以根的数目和长度作为观测指标,与教材中以生根总长度作为观测指标是一致的。由于实验组用的2,4-D没有设置梯度浓度,不能确定2,4-D浓度高低对生根的影响是促进、抑制或无效应,所以该结论是错误的。
7.(2016·浙江4月学考)将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幼苗切面的左侧,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不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
C.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
解析:选D 植物茎的弯曲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由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弯曲。由图可知,幼苗切面的左侧含有带生长素的琼脂块,左侧生长素浓度高,幼苗向右弯曲。
8.(2016·浙江4月学考)某兴趣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7.8
1.3
注:a1、a2、a3、a4依次增大。
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
A.a4浓度的2,4-D抑制生根
B.组别1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1与a2之间
D.2,4-D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解析:选C 分析表中数据,2,4-D在a1、a2、a3浓度下,枝条生根数目多于对照组(组别1),上述浓度促进枝条生根;a4浓度下,枝条平均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该浓度抑制生根;2,4-D浓度在a2、a3时枝条平均生根数目相同,即两浓度之间存在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1)实验处理及结果
(2)实验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由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可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的实验
(1)实验处理及结果
(2)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的实验
(1)实验处理及结果
(2)实验结论: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知识拓展]
不同条件下实验幼苗弯曲归类
类别
图示
实验现象
锡箔纸遮盖类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云母片插入类
①直立生长;
②不生长;
③向光弯曲生长;
④向右弯曲生长
切割
移植类
①直立生长;
②向左弯曲生长;
③向左弯曲生长;
④向左弯曲生长,但弯曲程度比③小
暗箱
旋转类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③向小孔一侧弯曲生长
横置类
①②中IAA含量及作用:
①中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中a二、生长素的本质及作用特点
1.生长素的本质
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
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而且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具体如下:
图示
解读
①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②OH段: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③HC段: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能促进生长);
④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g)
①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②A、B、C三点代表生长素的最佳促进效果,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不同促进效果,A′、B′、C′点分别表示该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
2,4-D是生产和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一样,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且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的效果不同。
2.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材
取3只烧杯,编成1、2、3号,1号和2号烧杯内分别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3号烧杯内装入等量蒸馏水,从同一植株上剪下长势相同的枝条若干个
第二步
处理
将枝条随机等分为三组,分别插入三个烧杯中
第三步
观察记录
测量各组枝条生根的总长度,即将几条根的长度加在一起
3.结果分析
曲线
解读
由图示曲线可知,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是A点对应的2,4-D浓度,在A点两侧,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的2,4-D浓度
1.(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如图是以小麦苗尖端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实验结果是尖端下部( )
A.不生长不弯曲 B.直立生长不弯曲
C.向左弯曲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
解析:选D 由图分析可知,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浓度高,因此向右弯曲生长。
2.(2018·嘉兴3月学考模拟)在进行“探究 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正式实验前,一般要先进行预实验以确定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浓度范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4-D是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B.预实验不需要用清水处理插枝作为对照组
C.预实验的2,4-D浓度梯度比较大
D.插枝应选同种植物上长势相同的枝条
解析:选B 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植物天然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物,2,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预实验应设置清水处理组,通过与该组对照,确定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B错误;预实验时,选用的2,4-D浓度范围较大,通过预实验缩小2,4-D浓度范围,C正确;进行实验时,应选用长势相同的枝条,以排除植株自身的内源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正确。
3.(2018·浙江十校3月联考)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由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波森·詹森的实验选择明胶和云母的原因是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
C.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植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
解析:选B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苗尖端是感光部位,推测由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A错误;波森·詹森的实验选择明胶和云母是因为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证明了确实有某种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B正确;温特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可以排除光照的影响,C错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D错误。
4.(2018·宁波3月学考模拟)如图表示科学家波森·詹森利用明胶和云母处理幼苗进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注: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明胶片处理组在光下进行,云母片处理组在黑暗中进行
B.本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D.该实验的结果支持达尔文的推测——有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
解析:选D 图示两组均为实验组,均应置于单侧光照下,A错误;本实验证明的确有一种物质由尖端向下运输,支持了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但未确定该物质的本质,B、C错误,D正确。
5.(2018·台州3月学考模拟)如图是1926年温特利用琼脂块和植物幼苗进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能证明幼苗尖端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B.实验能证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可以导致幼苗弯曲生长
C.设置两组空白琼脂块处理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D.实验应该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解析:选D 与对照组(空白琼脂块)相比,实验组(接触过苗尖端的琼脂块)均表现为促进幼苗生长,所以本实验能证明幼苗尖端存在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A正确;接触过苗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除尖端幼苗的中央和两侧,幼苗分别表现直立生长和弯曲生长,所以本实验能证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可以导致幼苗弯曲生长,B正确;实验设置空白琼脂块做对照,可以排除琼脂块自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C正确;本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可以排除光的干扰,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相同,D错误。
6.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2,4-D对莴苣幼根生长影响的探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4-D浓度过高会抑制莴苣幼根的生长
B.在10~20ppm的范围内,可能存在2,4-D促进莴苣幼根生长的最适浓度
C.在20~50ppm的范围内,2,4-D仍促进莴苣幼根的生长
D.70ppm的2,4-D处理莴苣的幼根,幼根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
解析:选D 2,4-D浓度超过50ppm会抑制莴苣幼根的生长,A正确。2,4-D促进莴苣幼根生长的最适浓度在10~20ppm之间,故在10~20ppm的范围内,可能存在2,4-D促进莴苣幼根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2,4-D浓度超过50ppm抑制莴苣幼根的生长;在20~50ppm的范围内,2,4-D 仍促进莴苣幼根的生长,C正确。70ppm的2,4-D抑制莴苣幼根的生长,与正常情况相比,此浓度下莴苣幼根生长慢,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