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4-26 10: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亡情况?
(1)建立: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隋朝经济的发展(开皇之治)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①人口大幅度增长 ②长安、洛阳修建大仓库,储积粮食可供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③开通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时间、背景、目的、规模、地位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 时间:隋炀帝(605年)
(2)背景:①隋朝前期经济繁荣,为开通运河提供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目的:①隋灭陈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地区的控制
(原因)②南粮北运,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北方的政治中心
③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促进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便于隋炀帝巡游江南
(4)规模: 一个运河(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
两千公里(全长2000多公里)
三个城市(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水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六个省份(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
(5)地位和意义: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①总评: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对隋朝大运河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
②功大:贯通南北,加强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③罪小: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5、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乱世,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
②都是短命王朝。秦15年(前221年—前207年),隋38年(581年—618年)
③都是二世而亡。秦是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是隋文帝和隋炀帝
④都是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而灭亡。秦的是大泽乡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隋朝是瓦岗寨起义
⑤都修建过举世瞩目的工程。秦修建了长城和灵渠,隋修建了大运河
【训练题】
1、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的历史是在哪一年结束的?( ) A、485年 B、581年 C、589年 D、618年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 )
A、指出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理由 B、称赞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C、批评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 D、描述了隋王朝的经济繁盛
3、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第二课 贞观之治
1、隋炀帝暴政的表现?(罄竹难书)
①营建东都洛阳 ②开凿大运河 ③乘龙舟出游 ④三征高丽
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玄武门之变后,谁登上皇位,年号是什么?
①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都城:长安 (李渊建唐618年,李渊见糖留一把)
②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时出现了盛世局面“贞观之治”,请问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1)措施: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④任贤纳谏,整顿吏治(“房谋杜断”,最著名的谏臣:魏征)
(2)结果:出现贞观之治 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发展较快 ③国力逐步强盛 ④民族关系融洽
4、女皇武则天统治的措施、结果及后人对其评价分别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国号为周)
(1)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 ②破格重用人才(如姚崇、宋璟等)
(2)结果: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3)评价: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请问唐玄宗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1)措施:①重用人才(如:姚崇、宋璟、张九龄),裁汰冗员,注重地方吏治
②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 ③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空前繁荣 ③仓库充实 ④人口明显增加 ⑤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唐玄宗前期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①善于用人 ②重视吏治 ③发展农业
④戒奢从简 ⑤都重视发展科举制 ⑥都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
3、“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请问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1)农业: ①水利工程:大型工程40余处 ②农耕新技术:水稻的育秧移植栽培
③改进新农具:曲辕犁、筒车 ④蔬菜新品种:菠菜、芦荟等160余种
⑤茶风盛行:“茶神” 陆羽 《茶经》 ⑥抗灾能力增强: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青瓷(越窑)、白瓷(邢窑)、唐三彩。 造型美观,釉彩绚丽,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①商业繁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
②长安城的特点:城内分为市和坊,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
街道整齐,树木成行,绿化较好
人口上百万,云集边疆各族和外国人,热闹非凡
长安城的地位: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唐朝在何时灭亡?
(1)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
安禄山,史思明。旗舞舞,齐溜山。(755年-763年)搞叛乱,全完蛋。
(2)唐朝的灭亡:唐末黄巢大起义,907年朱温灭亡唐朝
【训练题】1、下面是某部电影中唐朝初年的一个场景内容,仔细阅读,找出剧本的五处错误,并说明理由。
场景布置:房间里一桌、一椅,桌上放着一本《资治通鉴》
唐高祖李世民忧心忡忡走进房内,长孙皇后发现皇帝面带焦虑,猜想定是朝中出了大事。原来,刚才在朝堂上,宰相姚崇、宋璟上奏唐太宗,边境有匈奴不断侵犯,使边境百姓遭受苦难,而派去出使西域的张骞则杳无音讯。另外,更严重的是节度使安禄山起兵谋反,急需派兵镇压。
2、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中的共同点是( )
A、抗击突厥 B、提升有军功的士兵地位 C、开创自荐为官的制度 D、重用人才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如何?
魏晋以来,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无法得到重用,不利于中央集权。
2、科举制诞生、完善和取消的情况如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清朝末年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①扩大国学规模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①武举②殿试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存在1300多年
雏形 诞生 完善 废除
备注: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3、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1)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质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对亚洲的日本、朝鲜和越南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欧洲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这位统治者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各族尊奉为什么?
①唐太宗 ②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而我对各民族是一视同仁
③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天可汗
2、概括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突厥、吐蕃、回纥、靺鞨、南诏)★★★
民族或地区 哪个民族的祖先 主要史实 民族存在的史证
西域(今新疆地区) —— 唐太宗——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 ——
吐蕃 藏族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 布达拉宫大昭寺
回纥(回鹘) 维吾尔族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靺鞨 满族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渤海三彩”
南诏 彝族和白族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崇明寺三塔、太和城
备注:①贞观年间(唐太宗),唐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②吐蕃人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他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③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训练题】
1、下面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波斯商人在长安一日游的路线,其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我从居住地宫城出发,首先游历了向往已久的大塔,拜会了来大唐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中午时分,我来到繁华的朱雀大街,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夜幕临近,在饱餐一顿后,方回去休息。”
2、唐太宗时,房玄龄凭借一首绝妙的好诗被录取,并受到唐太宗亲自面试。这句话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助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
A、吐蕃 B、突厥 C、黑水靺鞨 D、回纥
第六课 对外友好交往
1、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概况?
(1)特点:交往活跃 范围:亚洲、非洲和欧洲 对外政策:开放、鼓励 地位:声誉高(唐人)
主要交通线方向 陆路交通线 海路交通线
向东 从长安出发 到达朝鲜 从登州、扬州出发 到达新罗、日本
向西 从长安出发 经过敦煌,到达西域,然后到达天竺、波斯、大食和拂菻 从广州出发 可达马来半岛、天竺,最远达波斯湾
2、唐与日本的关系★★★
(1)日本遣使者来到中国,最早是隋朝的“遣隋使”
(2)唐朝时,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华十多次(同来的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3)“遣唐使”来华的目的:①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 ②与唐朝进行贸易往来
(4)“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
①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如科举制等) ②与唐贸易,铜钱样式与唐相仿
③参考汉字创日本文字,社会生活、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5)鉴真东渡日本的时间、经过和贡献分别是什么?
①唐玄宗 ②经过:失败五次,第六次“盲目”东渡日本成功
③贡献: 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
3、唐与新罗(朝鲜)的关系
(1)政治:互派使节和留学生,仿唐制进行改革(如科举制等,新罗人崔致远考中进士)
(2)经济:与唐经商,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传入新罗;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4、唐与天竺(印度)的关系★★★
(1)玄奘西游的时间、经过和贡献分别是什么?
①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 ②经过:长安 → 西域 → 天竺(那烂陀寺)→ 西域 → 长安
③贡献:在天竺游学,传播唐文化;将佛教经典带回长安;写成《大唐西域记》
(2)《大唐西域记》的地位: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我们应该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5、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什么如此频繁?
(1)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盛和繁荣 (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和海路
(3)唐朝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尊重各国人的风俗习惯
6、对于今天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 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训练题参考答案】
第一页:1、C 2、B 3、C 第二页:1、①错误:唐高祖李世民。理由:唐高祖是李渊,唐太宗是李世民 ②错误:《资治通鉴》。理由:《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写的书籍。③错误:宰相姚崇、宋璟。理由:姚崇、宋璟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④错误:张骞。理由:张骞生活在汉武帝时。⑤错误:安禄山起兵谋反。理由:安禄山起兵谋反是在唐玄宗时期。 2、D 第三页:1、①错误:宫城。理由:宫城是皇帝办公和居住场所。②吐蕃使者禄东赞。理由:吐蕃使者禄东赞是唐太宗统治时期。③错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理由:长安城市坊分开,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2、①错误:房玄龄。理由:房玄龄是隋朝参加科举考试的。②错误:凭借一首绝妙的好诗被录取。理由: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考试内容。③错误:受到唐太宗亲自面试。理由:武则天时首创殿试。 3、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