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备课资料
【问题探究】
1、在农村经济体质改革中,被誉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的两个“伟大创举”是什么?
2、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蓬勃发展起来?
3、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为什么说这个文件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主梳理】: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 的前提下,实行 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展开,安徽 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 。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 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农村改革向 化、 化、 化方向发展。
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各地办起了大批 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 进程。
三、城市的改革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 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2、1985年全面展开; 改革成为重点;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 。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个体、 经济的发展,在壮大 经济、改善 结构、促进经济 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1课课文内容歌谣巧记:
改革开放就是好,家庭联产搞承包,安徽凤阳小岗村,创出致富路一条。
乡镇企业在崛起, 促进国家工业化。 1984出文件, 全面改革奠基础,
1985全展开,国企改革是重点,改革浪潮影响大,民营企业蓬勃兴。
【习题探究】
P53:1,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中所列的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户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分配上,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集体经济仍然存在,农户必须把收获物按一定比例上交集体。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
2.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兴起有何意义
答:原因:一是原来的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三是农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希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四是在改革中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开拓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条件。
意义:一是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新的发展;三是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五是促进了国家工业化。
P56:1,“文革”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①材料反映了凤阳农村的什么情况
答:粮食产量低,生活苦,人口大量外流。
②后来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原因是什么
答:变化:粮食丰收,人们生活改善。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课堂练习】
1、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20世记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廷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3、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土地在公有制基础上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4、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乡镇企业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个体企业
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是指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