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一部分 题型技法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一部分 题型技法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03 14:57:49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1世纪初
坑塘
3
000
12
948
18
846
水库
1
954
12
832
14
410
盐场
335
2
627
3
721
苇田
69
224
32
721
24
382
水田
4
764
25
409
19
103
潮间带
80
000
86
068
101
904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1世纪初
坑塘
3
000
12
948
18
846
水库
1
954
12
832
14
410
盐场
335
2
627
3
721
苇田
69
224
32
721
24
382
水田
4
764
25
409
19
103
潮间带
80
000
86
068
101
904
120甲
重庆
154

泸州P
80
240
城市
80
231
——高速公路
遵义120平均限速/kmh1
100
154
毕节b丙205
里程/km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小河流径流
保护水土的作用
量和含沙量
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汾川河洪峰情况
降水强度小
53.0
「无明显洪峰
降水强度大,
80.3
无明显洪峰
但历时时间长
123456
245222
100.1
无明显洪峰
73.2
无明显洪峰
90.7洪峰流量346m%/s
54.4洪峰流量1750m3/s
变0.6
差系数
0.4
0.2
0
911月
多年月平均径流变差系数
误区(一
人口/万人
3500
3300
3200
900
籍人
800
常住
2700
60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
误区
误区(三

+T+
++1++N。。
盐湖
+T+

so··:··|+i++


面洪积扇
河谷+湖盆艹河谷洪积扇一面

区(四)
140
100
3
4
ⅴ滑坡、崩塌区…沼泽
线路方案
误区(五
%
80→城市化率
0.8
70
0.7
60
0.6
50
0.5
40
0.4
30
0.3
20
0.2
10
0.1

0
SSSS
S§S令年
图1
图2PAGE
题型技法专题
准确获取信息、规避思维误区、快解准解选择题   
一、获取信息的3大途径
高考中选择题一般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每个题组都会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主要有文字材料、图像、表格三类,从这三类背景材料中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一)从文字材料中获取
——要留意关键性和限制性语句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更加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对文字阅读能力的要求随之提高。试题一般呈现新材料、新情境,以此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文字材料,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试题中的动词往往是关键性文字,而修饰动词的就是限制性文字。阅读材料时,考生务必做到细心、谨慎、认真思考、严密推导。
[典例] (2018·全国卷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
m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解题示范]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文字信息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推断:
第(1)题:“精密机械设备” 技术导向型工业,组装要求精度高,对温度、湿度和地面振动要求高。
第(2)题:抓住两处限制性语句:①与岐阜相比;②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依据以上两处限制性语句可运用排除法快速解题,A、C两项都是地下施工必须考虑的问题;B项是地下工厂具备的优点;再依据地理所学知识,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发生,而大连位于板块内部,地震较少,由此可迅速判定D项为正确选项。
第(3)题:抓住关键字眼“上述企业的直接目的是”,企业之所以将工厂建在地下,无非就是克服地上一些不良影响因素(地下恒温、恒湿、受地面振动影响小),保证设备组装精度,保证产品的质量。
[答案] (1)C (2)D (3)B
(二)从图像中获取
——要把握图像特点,充分挖掘信息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解答地理试题,读图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各种地理图像,要先看图名、图例,熟悉图像类型,把握图像的结构特征,对图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对于区域图要先判断区域的位置特征,然后分析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对示意图要先读图例,了解图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对统计图要先弄清楚其中主要的地理要素,进而分析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
[典例] (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题示范] 此题的命制非常精妙,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生活气息浓郁,较好地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二是以“简图”考“脑图”,以行程路线图考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解答这3个小题,考生需对重庆、贵州的地形、地貌了然于胸才能准确作答,本题考生虽然不存在读图困难,但图示背后隐性信息的挖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题: 沿线地势起伏大,限速低。
第(2)题:重庆→遵义
遵义→毕节
综合分析,8:00出发,右侧靠窗较好。
第(3)题:毕节位于云贵高原,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毕节较重庆海拔高,故温度低。
[答案] (1)B (2)B (3)A
(三)从表格中获取
——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地理表格是对地理数据分类列表的展示形式。地理数据多种多样,可分为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两大类。绝对数据是指用于说明一般数量概念的数据,如地理事物的各种自然数据(气温、降水量等)、统计数据(人口数量、粮食产量等);相对数据是建立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用于说明地理事物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数据。表格类试题不仅考查考生数据分析能力,还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格判读的关键点:抓主线要素,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典例]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题示范] 第(1)题:
第(2)题:①第5次降水历时2天,降水量为90.7
mm 历时短,强度大;②降水异常增多 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基本饱和 下渗减少;③7月份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 植被截流变化不大。
第(3)题:①6次降水发生在同一区域 河床、沟谷、裸露坡面引起的洪水变化量变化不大;②植被覆盖坡面经前5次雨水冲刷 枯枝落叶等被冲走,土壤裸露 洪水含沙量增大。
[答案] (1)B (2)B (3)D
[针对训练]
1.第23届冬奥会于2018年2月9~25日在韩国平昌举行。10日在首尔时间(东九区区时)16时15分开始的越野滑雪女子双追逐赛中,瑞典斯德哥尔摩(59°23′N,18°E)选手夏洛特·卡拉以40分44秒09的成绩获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据此完成(1)~(2)题。
(1)瑞典选手夏洛特·卡拉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斯德哥尔摩的地方时是(  )
A.8时15分
B.8时55分44秒09
C.9时07分44秒09
D.8时27分
(2)平昌冬奥会举行期间(  )
A.北京日出时间逐渐推迟
B.平昌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巴黎日落时间逐渐推迟
D.悉尼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解析:(1)C (2)C 第(1)题,16时15分是东九区的区时,斯德哥尔摩位于东一区,与首尔时间相差8小时,比赛开始时东一区的区时为8时15分,也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15°E的地方时,斯德哥尔摩的经度为18°E,其地方时比15°E早4×(18-15)=12分,即8时27分;加上比赛所用时间40分44秒09,瑞典选手夏洛特·卡拉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斯德哥尔摩的地方时是9时07分44秒09。选C。第(2)题,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悉尼白昼变短,D错误;北京、平昌、巴黎白昼均逐渐变长,因此三地的日出时间均逐渐提前,日落时间均逐渐推迟,故A错误、C正确;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之后速度逐渐变慢;平昌冬奥会举行期间为2月,故地球公转速度是在减慢,B错误。选C。
2.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的月径流量也发生了变化。如图示意黑河流域某水文站多年月平均径流变差系数(反映月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及该时段不考虑气候变暖的月平均径流变差系数(图中实线)。读图完成(1)~(3)题。
(1)该流域月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月份是(  )
A.5月
B.6月
C.7月
D.9月
(2)影响径流量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春季蒸发量
B.夏季降水
C.夏季融雪量
D.冬季降雪
(3)研究多年月平均径流变差系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指导意义是(  )
A.选择耐旱作物
B.提前安排农业生产用水
C.修建水利工程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1)B (2)C (3)B 第(1)题,根据图中多年月平均径流变差系数的变化趋势,可直观地看出6月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可推知该时段月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选B。第(2)题,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导致融水时间变长、融水量变大。选C。第(3)题,由于气候变暖,径流量增大时间提前,应提前安排农业生产用水,B对;气候的缓慢变化,对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不大,A、D错;当地气候干旱,对水利工程的修建一直有需求,而并非由于气候变化才开始考虑,C错。选B。
3.下表为我国某区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hm2)变化统计表。读表,完成(1)~(3)题。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1世纪初
坑塘
3
000
12
948
18
846
水库
1
954
12
832
14
410
盐场
335
2
627
3
721
苇田
69
224
32
721
24
382
水田
4
764
25
409
19
103
潮间带
80
000
86
068
101
904
(1)据表可知,该区域(  )
A.坑塘、水库面积不断减少
B.水田面积不断减少
C.水库面积增速最快
D.湿地面积增加
(2)该区域天然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
B.围湖造田
C.沿海泥沙淤积
D.围海造陆
(3)与1980年相比,21世纪初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天然湿地面积增加
解析:(1)D (2)C (3)B 第(1)题,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980年到21世纪初,坑塘、水库面积在扩大;水田面积在1980年到1990年增加,1990年到21世纪初减少;盐场面积增速最快;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增加。选D。第(2)题,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潮间带(即沿海滩涂)面积增加多,净增加21
904
hm2,表明沿海泥沙淤积面积增加较多;围海造陆会导致沿海滩涂等湿地减少;围湖造田会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如苇田变水库、海塘等,可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而不会使天然湿地面积增加。选C。第(3)题,从统计数据可看出,苇田等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水库、水田、盐场等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反映出水鸟的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等。选B。
二、导致错解的5大误区
对新概念理解不清
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正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考试或者平时练习中遇到新概念、新情境时,首先要仔细从试题所给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者凭空臆断,再结合试题的要求进行分析。
[典例] (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题示范] 第(1)题: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
户籍人口: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结合图中信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 人口以迁出为主。从图中可知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值变小 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形势在减弱(人口回流)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增加。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人口以迁出为主,且2016年户籍人口大约是3
400万,故该直辖市应为重庆市。
[答案] (1)C (2)D
忽视试题隐性信息
这种错误表现为考生对试题隐性信息挖掘不足。所谓隐性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不是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需要根据某些显性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的解题信息,隐性信息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在解答该类试题时,可先明确设问指向,挖掘材料中的显性信息,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推导出设问与材料之间隐含的信息,进而对试题进行解答。
[典例] (2018·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题示范] 第(1)题:
T0面仍在扩大。
第(2)题: T3时期河流流速最大。
第(3)题: 地壳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忽略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
选择题的解答需要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明确试题要求,并将其与题中所给出的材料信息进行结合。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材料,然后结合试题要求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读题时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题中的关键字词是“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典例] (2017·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
mm
B.约为2
000
mm
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题示范] 第(1)题:题干问的是“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量和降水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接近,约为210
mm。很多考生没有理清“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而直接根据“湖面年蒸发量”而误选B项。
第(2)题: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坡面由于坡度较大,地下水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3)题:植物生长吸收水分,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势必会消耗较多的水资源,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选B。很多考生没有理解题干中的“盐度饱和”,盐度饱和说明湖水的盐度已经达到最大值,故不选D。
[答案] (1)C (2)A (3)B
忽视题目之间的联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到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则可能无法顺利解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这类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典例] 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单位:m)简图,计划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完成(1)~(3)题。
(1)在图中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很多学者建议施工前对图示河段进行治理,其合理的措施应是(  )
A.建蓄洪区
B.加固堤防
C.修建水库
D.裁弯取直
(3)河流经治理后再修建公路,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示范] 第(1)题:据图中四条线路所经过的河流与等高线进行判断。①②线路两次经过河流,需要架起两座桥梁,线路经过地区的地势平坦,不需要修隧道;③线路两次经过河流且穿越多条等高线,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④线路未经过河流,不需要架桥。
第(2)题不好判断,可先从第(3)题入手,修建公路时宜避开滑坡、崩塌区,最好不修隧道,先排除方案③④,若对弯曲河段裁弯取直,则②线路施工难度有所降低,且线路较短,故②方案最佳。这样第(2)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1)C (2)D (3)B
不会灵活迁移知识
很多试题都需要迁移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如果不会灵活迁移知识或者不能准确地把试题和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就很容易出现答题失误。
[典例] (2018·全国卷Ⅲ)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解题示范] 第(1)题:高考在“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指导下,突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本题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命题原则。本题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载体,其命题立意直指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考生若能迁移到这一点,此题无须调用学科知识便迎刃而解。当然,此题采用传统的解题方法也可准确解答,油纸伞以竹为骨,不能折叠,携带不便;且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故其使用地区不如钢骨布面伞广,也不如钢骨布面伞经久耐用。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雨季相对较长,油纸伞正是南方地区的产物。设问中考查“重点推销市场”,如能迁移到气候与我国南方相似这一点,对比选项便可快速锁定正确答案为A。结合油纸伞的制作成本高,进一步迁移四个选项的经济条件,便可对答案进行再次验证。
[答案] (1)C (2)A
[针对训练]
4.耦合协调度是反映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耦合度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图1为大连市2000~2011年城市化率变化图,图2为大连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图。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11年大连市城市化率与耦合协调度整体上(  )
A.呈正相关
B.呈负相关
C.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
D.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
(2)大连市城市化速度减缓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阶段是(  )
A.2000~2001年
B.2003~2004年
C.2008~2009年
D.2010~2011年
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可知,2000~2011年大连市城市化率持续上升,耦合协调度整体先降后升,因此两者关系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选C。第(2)题,读图可知,2000~2001年大连市城市化率较低、增速缓慢,耦合协调度下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A错;2003~2004年城市化率较低、增速加快,耦合协调度上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B错;2008~2009年城市化率较高、增速最快,耦合协调度上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C错;2010~2011年城市化率较高、增速减缓,耦合协调度明显上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D对。选D。
5.读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2)图中甲、乙间分布最广的自然带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叶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解析:(1)D (2)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7月多年平均气温3
℃等温线在南坡海拔较高,可知南坡为阳坡,则北坡为阴坡;再根据雪线的高度可知,南坡雪线低于北坡,故南坡应为迎风坡。选D。第(2)题,甲、乙间7月多年平均气温大约为3~7.2
℃,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气温虽低,但可生长较低等的植物,最有可能为高山草甸;高寒荒漠通常出现在降水极少、年均气温-10~-8
℃的环境条件下;而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则需要较好的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选A。
6.城归,类似于“海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然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2016年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据此回答(1)~(3)题。
(1)新时期城归族的出现反映了(  )
A.全面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B.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C.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D.农村投资环境改善
(2)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地区人口的(  )
A.科学素养
B.职业构成
C.地区分布
D.性别比例
(3)城归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
A.增大了地区间交通压力
B.加重了城市病
C.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D.增大了城乡经济差距
解析:(1)D (2)B (3)C 第(1)题,新时期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促进乡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不少人将创业的方向转向农村地区。选D。第(2)题,大量城归族在农村地区创业,势必会带动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使农村地区的居民从业构成发生较大的改变。选B。第(3)题,城归族回到农村创业,使非农产业增加,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使人口的跨地区流动减弱,减小了地区之间的交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人口,减轻了城市病;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选C。
7.某普通服装加工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珠江三角洲某小镇建厂,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广州、深圳等地,面料却来自河南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后,该厂的效益逐年下降,经实地考察和了解河南省某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后,该厂决定迁至该县工业园,并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加工厂,服装仍然主要销往沿海发达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生产面料的主导区位优势是(  )
A.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B.距离珠江三角洲近
C.原料丰富
D.交通便利
(2)进入21世纪后,该厂效益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地价格上涨
B.劳动力工资提高
C.企业竞争加剧
D.服装设计陈旧过时
(3)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可以(  )
A.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
B.减少交通运输费用
C.增加知名度
D.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解析:(1)C (2)B (3)D 第(1)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棉花产量低。棉花是生产面料的主要原料,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因此其生产面料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C对。劳动力、交通不是主导区位优势,A、D错。贵州距离珠江三角洲更近,B错。选C。第(2)题,服装厂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进入21世纪后,该厂效益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力工资提高,生产成本增加,B对。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地价较低,土地价格上涨不是主要原因,A错。产业转移不能解决企业竞争加剧、服装设计陈旧过时等问题,说明这些不是该厂效益下降的原因,C、D错。选B。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并建立自己的面料厂,发展了上游产业,可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D对。该工厂的市场仍在沿海地区,工厂转移与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无关,A错。该工厂搬迁至河南省某县可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但因市场在沿海发达地区,会增加产品的运输费用,故不一定能减少交通运输费用,B错。增加知名度与产业转移关系不大,C错。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