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二部分 第一讲 4道主观题命题趋向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二部分 第一讲 4道主观题命题趋向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03 15:01:14

文档简介

第一讲4道主观题命题趋向分析
一、2道必考主观题(第36题、第37题)考情分析
2道必考主观题的定量分析
2013~2018年,全国高考卷共设置15套,其中每套试卷设置2道主观题,1道以中国区域为命题背景,1道以世界区域为命题背景。综合分析这30道主观题,可归纳出以下数量特征:
1.考点指向的明确性
模块
高频考点
出现频度
自然地理
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6年12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年12考
人文地理
农业区位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6年18考
工业区位及工业生产的影响
6年12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6年12考
流域开发与治理
6年4考
2.关键词要求的集中性
(1)从设问的“指令词”来看:
指令词
分析
说明
简述
指出
推测
解释
判断
数量
39处
27处
12处
13处
8处
5处
3处
(2)从设问的“核心词”来看:
核心词
原因
条件
特点
理由
措施
作用
变化
数量
44处
13处
10处
7处
5处
5处
4处
3.字数变化的规律性
高考主观题以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其字数多少影响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审题准度,而答案字数的多少则影响考生的书写速度、规范度和卷面布局的美观度。因此,把握近几年主观题这两方面的字数及其变化规律,则有助于考生提升审题质量和得分效率。
2013~2018年全国试卷必考主观题及答案字数统计:(2013~2015年为卷Ⅰ、卷Ⅱ的平均数,2016~2018年为卷Ⅰ、卷Ⅱ、卷Ⅲ的平均数。)
(1)从文字字数上反映出的规律
①就主观题字数而言:2013~2017年呈上升趋势,2018年略有下降,但字数也保持在600~700字之间,阅读量较大。
②就答案字数而言:除2016~2017年主观题字数与答案字数相差较大外,其余年份的主观题字数与答案字数大体相当,且答案字数呈上升趋势。
(2)从文字字数规律得到的启示
①强化阅读速度。通过分析主观题的字数变化可以看出,加大主观题的阅读量是高考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向,这也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相吻合。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文字材料的阅读速度,培养准确、快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书写速度和地理知识的活用度。答案字数的增加,显性要求是考生要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隐性要求就是考生在作答主观题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2道必考主观题的定性描述
1.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贯穿人地主线,凸显价值引领
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问题,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近几年的全国卷来看都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地理问题,把人地协调观转化为可评价的行为体验,从而增强考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度和责任感。举例如下:
年份、题号
素养考查
2018全国Ⅰ卷·T37
引领考生以乌裕尔河的演变、治理和保护为线索,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及其建设
2017全国Ⅱ卷·T36
以山西焦化产业调整和布局的变化为主题,要求考生用可持续发展观分析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污染问题,并找出减少污染的具体措施,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感悟和谐发展之道
2016全国Ⅰ卷·T36
以广西茉莉花产业为背景材料,联系茉莉花种植与气候、地势的关系,茉莉花茶产业聚集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考查线索,综合体现了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效益
2014全国Ⅱ卷·T37
借助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建设,深层次考查人地环境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关系
在复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时,要坚持以人类活动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人地关系发展为思考主线,以人地协调为落脚点,感悟相关试题的命制规律。
2.从学科内容考点选择看,重视气候因素,强化整体性观点
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关键因素,具有广泛的迁移应用性。近年来试题将“气候”要素广泛运用到试卷中,用于分析气候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考查整体性原理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年份、题号
素养考查
2018全国Ⅰ卷·T37
考查到对区域气候特点的推测和判读
2018全国Ⅱ卷·T37(2)
考查了美国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017全国Ⅱ卷·T37
考查白令海峡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封冻期徒步穿越、修建跨海大桥的影响
2017全国Ⅲ卷·T36(1)
要求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016全国Ⅰ卷·T36(1)
考查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T37(3)
考查天气条件对拍摄的影响
2015全国Ⅱ卷·T36(3)
考查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在复习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把气候作为主导因素,形成链性线索,结合自然地理或区域的整体性,把握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地理特征。
3.从题目背景材料组合看,固定“文字+图表”模式,彰显学科特点
全国卷对文字材料字数的设置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材料表述精炼、信息量大,为了避免无用信息对学生做题思维的干扰,文字材料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每一句陈述都蕴含着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呈现乌裕尔河演变文字材料和流域图,文字材料精炼、区域图简约但是问题设置不简单,问题切口小但综合性强,思维量大。
2015年全国Ⅰ卷第36题,对卤虫生活习性和产业发展的介绍,高度凝聚,但是四个小题的答案和线索均在材料表述中。这对文字材料的研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和要求相当高。
当然,在答题过程中还需特别强调的是一定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答题,而是要提取其中的信息线索,结合题目的要求,转化为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答题。
全国卷利用图像、表格命题的突出特点是以形式简约的常规图表入题,围绕某一主题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成因、影响,从分析地理要素到分析地理要素与具体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图像、表格选取多是考生眼熟的式样,但往往平易中见深刻,识图不难,深入不易。在复习时,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夯实读图的基本功,是应对全国卷图示材料的根本所在。
4.从问题的设置梯度看,围绕主题层层递进,深度探究
全国卷主观题的设置一般由3~4问构成,从同一主题出发,由自然延伸的逻辑链中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组或问题链,要求考生在充分阅读图文材料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逐个完成预设问题,如比较地理差异、归纳地理特征、联系地理要素、分析地理成因及评价地理问题等。
2017年全国Ⅲ卷第37题,以“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为主题,设计了由3个分析性问题组成的问题组:①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②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③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3个问题都属于思维层级较高的“原因分析”,需要考生借助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新问题现场构建问题解决模型,实现从知识结构到问题解决的跨越。
综合思维是新的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的高考试题中对该项能力的考查已经特别突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知识体系横向和纵向的构建,也要强化在训练中对试题深度和广度的探究,层次性和递进性方面的练习。
5.从命制问题背景来源看,关注时事热点,反映新时代主题
地理命题涉及的时事背景,不像政治学科那样明显,而是比较含蓄地将时事背景融于题目,以地理试题契合重大时代主题,以宽广的视野精选素材,用地理试题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全国Ⅰ卷第36题,以中俄能源合作为背景,从地理角度展示了新时代两个大国关系,即在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后展开天然气合作开发的新突破。
2017年全国Ⅰ卷第36题,以我国在坦桑尼亚兴建剑麻农场为载体,反映“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第37题是探究山地垂直带的变化及环境干预的问题,映射长白山生态破坏及保护问题,这已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生态问题,是对“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呼应。
这一类试题多以“小中见大”的方式考查新时代主题,突出学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理智慧和地理贡献,注重考生在解答问题中对重大主题的感悟、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中国改革和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理念、新环境、新事物、新情感层出不穷,都可能随时融入地理试题的创设中。复习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关注环境、家国情怀、“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知识的获取和情感收益。
2018年高考第37题考查方向的变化
1.有什么变化
2018年的主观题仍然保持“一中一外”的区域背景下的区域综合特征考查,但是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的第37题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特征就是考查要点专题化,具体分析如下:
(1)都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变的考查。如全国Ⅰ卷考查乌裕尔河的自然演变及影响因素;全国Ⅱ卷考查(美国的)龙卷风;全国Ⅲ卷考查(亚洲的)锋面系统。
(2)考查知识点数量减少。如除全国Ⅰ卷对乌裕尔河的考查从不同角度设置其演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外,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都在考查一种地理现象的不同时空特征。
(3)设问的广度和深度呈现“探究式”延展。如全国Ⅱ卷采用并列式设置问题:龙卷风的形成、影响龙卷风的时空因素、人们对龙卷风的关注。全国Ⅲ卷的锋面系统按照“读图辨析→推断前期变化→预测未来天气→分析形成原因”的思路层层推进。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基于与第36题重复考查的原因。原来的两道主观题,仅仅是命题背景和考查范围“一中一外”的区别,考查要点和侧重点、命题形式等区别度较小。而2018年的第37题命制形式有所突破,避免与第36题的同质化。
(2)凸显自然地理模块的学科基础性地位。很明显2018年全国卷这三道主观题,均立足于对自然地理的重点考查,从自然地理事象的分布、形成、影响因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设置问题全面、基础,彰显自然地理的特色和高考中的地位提升,引导学生加大对自然地理部分的重视。
(3)暗含时代大背景。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继承和创新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地理试题的变化,体现出的一是改革的要求,二是时代背景的变化。立德树人、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的地理学科指导思想,在变化出现的试题命制过程和形式中均有较大分量的体现。
3.变化的是考点,不变的是能力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高考试题的命制没有固定的规律,但是考查的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我们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要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高考命题。
二、2道选考主观题(第43题、第44题)考情分析
第43题(旅游地理)命题点分析
旅游地理2大考点
2018年全国卷
2017年全国卷
2016年全国卷
统计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旅游资源
/
/
/
/
/
/



3年3考
旅游发展






/
/
/
3年6考
[命题点分析] 从考点分布来看,相对集中,侧重于考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背景材料来看,多选取实际景区开发和保护的案例材料为命题背景;从能力考查来看,问题设置多针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第44题(环境保护)命题点分析
环境保护
2018年全国卷
2017年全国卷
2016年全国卷
统计
2大考点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
/
/
/
/
/
/



3年3考
资源利用与生态问题






/
/

3年7考
[命题点分析] 从考点考查来看,生态保护多于环境治理问题;从问题设置来看,“原因”类问题较多,考查考生对生态破坏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从命题立意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注重培养考生关注生态、关注未来的价值观。
2道选考题的共性分析
1.材料来源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两道选考题均取材于现实问题,一是着眼于区域性问题,二是关注个案事件。无论是旅游地理还是环境保护都侧重考查考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立德树人和地理有用性的高度体现。
2.难度看似不高,高分实属不易
比较近几年阅卷结果,大多数考生对选考题都能得到半数以上的分数,一些答题要点在题目中还是比较“显眼”的,考生容易发现。但是有些考生由于受审题能力及生活阅历的限制,一些隐性信息与一些生活常识类问题发现不了、想不到,导致答题要点不全、用语不规范、答案无深度而失去部分分数。因此,二轮对选考部分的复习重点应放到如何规范答案,由“平庸分”升级到高分上来。
3.既要活用教材,又要生活阅历
“理”在教材之中,“论”在实际生活。由于选考题目多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反映问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活经验和阅历,对依据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解答则要充分利用教材理论和答题模式,因此要解决好选考题,必须具备这两项“虚”“实”相济的能力。(共29张PPT)
6年4考
流域开发与治理
6年12考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区域可持
续发展
6年12考
工业区位及工业生产的影响
6年18考
农业区位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文
地理
6年12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年12考
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自然
地理
出现频度
高频考点
模块
3处
5处
8处
13处
12处
27处
39处
数量
判断
解释
推测
指出
简述
说明
分析
指令词
4处
5处
5处
7处
10处
13处
44处
数量
变化
作用
措施
理由
特点
条件
原因
核心词
借助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建设,深层次考查人地环境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关系
2014全国Ⅱ卷·T37
以广西茉莉花产业为背景材料,联系茉莉花种植与气候、地势的关系,茉莉花茶产业聚集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考查线索,综合体现了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效益
2016全国Ⅰ卷·T36
以山西焦化产业调整和布局的变化为主题,要求考生用可持续发展观分析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污染问题,并找出减少污染的具体措施,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感悟和谐发展之道
2017全国Ⅱ卷·T36
引领考生以乌裕尔河的演变、治理和保护为线索,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及其建设
2018全国
Ⅰ卷·T37
素养考查
年份、题号
考查白令海峡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封冻期徒步穿越、修建跨海大桥的影响
2017全国Ⅱ卷·
T37
考查了美国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018全国Ⅱ卷·
T37(2)
考查到对区域气候特点的推测和判读
2018全国Ⅰ卷·
T37
素养考查
年份、题号
考查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2015全国Ⅱ卷·T36(3)
考查天气条件对拍摄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T37(3)
考查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T36(1)
要求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017全国Ⅲ卷·T36(1)
素养考查
年份、题号
3年6考
/
/
/






旅游发展
3年3考



/
/
/
/
/
/
旅游资源
Ⅲ卷
Ⅱ卷
Ⅰ卷
Ⅲ卷
Ⅱ卷
Ⅰ卷
Ⅲ卷
Ⅱ卷
Ⅰ卷
统计
2016年全国卷
2017年全国卷
2018年全国卷
旅游地理2大考点
3年
7考

/
/






资源利用与生态问题
3年
3考



/
/
/
/
/
/
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
Ⅲ卷
Ⅱ卷
Ⅰ卷
Ⅲ卷
Ⅱ卷
Ⅰ卷
Ⅲ卷
Ⅱ卷
Ⅰ卷
2大考点
统计
2016年全国卷
2017年全国卷
2018年全国卷
环境保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