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一部分 “人文”题组命题4大着眼点之(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新设计二轮复习地理通用版 第一部分 “人文”题组命题4大着眼点之(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03 15:09:02

文档简介

“人文”题组命题4大着眼点之(一)|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频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 
1.(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析:(1)C (2)D 第(1)题,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对。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迁入人口数量,因此应当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且该直辖市2016年的户籍人口大约是3
400万,可推断为重庆市,D对。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少于迁入人口数量,且2016年三市的户籍人口均少于3
000万,A、B、C错。
命题视角二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8·常州一模)右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丙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20% 鼓励生育
B.50% 采取移民政策
C.50% 计划生育
D.20% 鼓励人员出国
解析:(1)B (2)A 第(1)题,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人口增长最快。根据三角坐标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0~1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是乙,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乙,B对。A、C、D错。第(2)题,根据三角坐标可知,图中丙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约20%,人口老龄化严重,B、C错。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鼓励生育,A对。鼓励人员出国会加重人口老龄化,D错。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之一。高考一般以统计图表或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因此,在复习时,考生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图文材料体现的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相关措施,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的培养。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2.落脚人地协调观,掌握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问题的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题点全练]
(2018·安徽高三联考)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常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人口相应增长0.1%为协调)。图1为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图,图2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加
B.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波动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随之波动
C.2000~2014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D.2000~2001年和2010~2011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人口明显减少
2.为推动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
A.北京应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天津转移
B.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C.唐山(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无须进行产业升级
D.石家庄(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
解析:1.C 2.B 第1题,京津冀地区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较大,有升有降,波动变化,A错误;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不能由该比值的变化判断人口的变化,B、D错误;2000~2014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从而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C正确。第2题,从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因此应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B正确;北京、天津经济增速都高,且人口增速都高,不能将北京人口向天津转移,否则会造成天津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上升、人口压力加大,A错误;唐山经济增速高,但人口增速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不高,C错误;石家庄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虽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会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
(2019届高三·宁夏检测)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读深圳市人口数据比较表,完成3~4题。
 
 项目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户籍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2000年
14.68
2.55
65.21
59.71
346.41
354.43
2012年
19.38
1.38
151.15
136.47
561.40
474.39
3.深圳市的出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3‰,死亡率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8‰,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平均寿命长—死亡率低
B.老年人口比重低—死亡率低
C.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高—出生率高
D.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出生率高
4.导致深圳市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死亡率的下降
B.出生率的下降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解析:3.B 4.C 第3题,读表可知,深圳市的户籍人口远少于常住人口,说明大量人口迁入深圳市,由于深圳市属于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迁入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故造成该市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出生率较高,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小,死亡率较低。第4题,深圳市人口增长,既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的原因,也有人口机械增长率提高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高频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2018·广州五校联考)经济、人口增长是困扰我国当前发展的两大问题。下表是我国浙江省2000~2015年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常住人口/万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万
4
501
4
748
4
883
(1)2000~2010年浙江省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  )
A.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
B.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吸引外来劳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迁
D.经济增长缓慢,外来劳动力拉力减少
(2)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
A.机械增长率<0
B.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C.自然增长率<0
D.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3)形成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移,外来劳工大幅减少
B.环境污染严重,本省人口外迁
C.我国二孩政策出台,人口出生率大增
D.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出生率偏低
解析:(1)B (2)A (3)A 第(1)题,2000~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了766万,而户籍人口增加247万,说明外来人口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吸引大量外来劳工迁入。第(2)题,2010~2015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96万,而户籍人口增加135万,常住人口由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组成,说明出现人口外迁,机械增长率小于0,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机械增长率。第(3)题,2010~2015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产业向外转移,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
命题视角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2.(2018·合肥质检)如图示意京、蜀、浙、新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京、蜀、浙、新    
B.京、浙、蜀、新
C.浙、京、蜀、新
D.浙、蜀、新、京
(2)2005~2010年四地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①地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②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③地区与外部的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④地区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1)B (2)D 第(1)题,京、浙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应是人口净迁移率较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而浙常住人口总数又明显高于京,故①为京,②为浙;蜀是我国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总数比新多,故③为蜀,④为新。第(2)题,①地区人口净迁入,年轻劳动力人口增多,可减缓老龄化进程,减轻养老负担,A错;②地区人口净迁入,人口增多必然加剧人地矛盾,B错;③地区人口净迁出,劳动力人口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C错;④地区人口净迁入,可缓解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D对。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对人口迁移及其影响这一社会热点的考查,多以统计图、表格等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明确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然后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最后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上来。
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
2.落脚地理实践力,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题点全练]
(2018·甘肃河西五校联考)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如图示意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2020、2030年为预测),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  )
A.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
B.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C.东南半壁趋向均衡
D.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2.下列原因中,最可能导致2020~2030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的是(  )
A.全国人口数量减少
B.省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
D.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
解析:1.B 2.D 第1题,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全国范围内趋向不均衡,A错;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B对;主要进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东南半壁趋向不均衡,C错;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减轻,D错。第2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短时间内全国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省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会导致人口流动量增大,B错;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会导致人口流动量增大,C错;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就业减少,吸纳外来人口能力降低,最可能导致2020~2030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D对。
“人口倒挂”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已有五个区来沪人口比重超过50%,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如图中的Q区为上海市主要外来人口迁入地之一,这些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据此回答3~5题。
3.上海市Q区2002~2012年外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
A.20%
B.35%
C.50%
D.40%
4.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
A.金融贸易业发达
B.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展快
C.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D.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5.上海市许多地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B.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延缓当地经济发展速度
C.使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
解析:3.C 4.B 5.A 第3题,运用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方法。读图可知,Q区2012年外来人口约为120万人,2002年外来人口约为20万人,10年间外来人口增长率为500%,故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约为50%,故选C。第4题,由材料知,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些人到上海务工经商,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故选B。第5题,由于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而能够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升高,不能说出现人口倒挂是上海城市化开始加快的开端。
高频考点(三) 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城市的区位因素、服务功能和等级体系 
1.(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1)B (2)A (3)C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命题视角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2018·福州模拟)如图示意某城市地域形态简图。读图回答(1)~(3)题。
(1)M成为商业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租高,商业活动承租能力强
B.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群体
C.四通八达,便于客货集散
D.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该城市拟建设一大型钢铁厂,最佳的区位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城市规划范围内,未来可能建设高级住宅区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1)B (2)D (3)A 第(1)题,M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周围为住宅区,靠近消费群体,这是该地成为商业区的最主要原因。第(2)题,钢铁厂易污染空气和水源,丁地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对城区大气污染小,且不会污染城市水源;丁地靠近铁路,便于原料和产品运输。第(3)题,甲地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靠近湖泊,远离铁路,环境条件好,最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一般以城市简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和等级体系,以城市地域形态简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评价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合理性。
1.着眼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区位和布局
(1)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市密集。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河流汇合处、矿区附近、区域的中心位置等。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2)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2.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题点全练]
(2019届高三·南通调研)如图为某城市规划图。该城市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有居住地B1、B2、B3和公路L2、L3作为选址方案。读图,完成1~2题。
1.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2
B.B3、L2
C.B2、L3
D.B3、L3
2.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城市主导风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影响
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图中B1、L2距离太远,A错。B3、L2距离远,B错。B2、L3相距太远,C错。B3、L3距离近,位于外环线,组合最佳,D对。第2题,读图,根据图例,图中工业区分散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A对。改善城市环境与设置基本农田无关,B错。根据风频图可知,工业新区位于与城市盛行风垂直的郊外,C错。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地形的影响,D错。
(2018·辽宁五校联考)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处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建设相对高级的住宅小区
B.乙处商业以零售业为主
C.丙处为工业区
D.丁处为商业区,人流量最大
4.该市高速公路的开通,最先影响其(  )
A.城市等级
B.行政范围
C.产业结构
D.服务范围
解析:3.B 4.D 第3题,甲处靠近风景区附近,环境质量较好,可建设高级住宅区;乙处位于城郊,靠近火车站、汽车站,交通便捷,适宜建大型仓库和批发市场,不适宜发展零售业;结合图例,丙处为工业区;丁处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交通便捷,人流量最大。第4题,高速公路的开通,先缩短了城市间的运输时间,扩大了城市出行范围,增加了城市的服务范围,其后可带动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和货运量增加,改善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等级提高与否、城市行政范围扩大与否和是否开通了高速公路关系并不大。
高频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影响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城市化过程及其特点 
1.(2018·江西南昌质检)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建筑物、绿地增多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如图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a、b、c、d四个区域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a区域        
B.b区域
C.c区域
D.d区域
(2)有关b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C.需合理规划城市,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
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a区域景观城市化水平最高,人文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应是四个区域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第(2)题,b区域人文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景观城市化水平低,说明该区域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发展指数高,而道路、建筑物、绿地等方面建设滞后,今后应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命题视角二 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2018·湖北荆州调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鬼城”。“鬼城”现象,是指新城、新区的规划面积远远超出人口的入住情况,从而导致城市空置率过高,甚至城市被废弃,夜晚漆黑一片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鬼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矿产资源储量少
B.城区人口数量少,增长较慢
C.盲目建设,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
D.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
(2)为缓解“鬼城”危机,可行的做法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一产业
B.变卖土地,缩小城区规模
C.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外来人员
D.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1)C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鬼城”现象是指新城、新区规划面积远远超出人口入住情况,导致城市空置率过高,甚至城市被废弃的现象,因此“鬼城”现象主要是由城市化过程中盲目开发建设而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造成的,故C项正确。第(2)题,发展第一产业,会使城市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加剧“鬼城”现象;缩小城区规模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鬼城”的出现是由于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而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人口入住,缓解“鬼城”危机。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城市化及其影响是近年高考常考点,试题多以区域图、统计图切入,考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城市发展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 或问题 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应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最终落脚到人地协调这一发展理念。
1.从综合思维角度理解城市化进程
(1)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类型的判读(以发达国家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城市化进程判断的两个易误点
①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②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2.着眼于人地协调观,探寻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题点全练]
(2018·海南五校一模)如图是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1~3题。
1.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下列国家中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是(  )
A.文莱
B.菲律宾
C.柬埔寨
D.泰国
2.菲律宾的城市化特点,可能造成(  )
A.城市创造就业速度大于城市劳动力增长速度
B.乡村城市化速度大于大城市扩张速度
C.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D.农村推力作用小于城市拉力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泰国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促进城市化
B.越南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C.文莱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市化
D.新加坡依靠本国资源推动工业化发展
解析:1.B 2.C 3.B 第1题,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但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低,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第2题,读图可知,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造成城市劳动力增长速度大于城市创造就业速度,使得城市就业困难;农村经济落后,社会服务资源短缺,农村推力作用大于城市拉力作用,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导致乡村城市化速度小于大城市扩张速度;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第3题,水稻种植业属于农业,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不会促进城市化,A错;越南劳动力丰富价廉,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B对;文莱高等教育不发达,不适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C错;新加坡资源缺乏,D错。
(2018·舒兰期中考试)读1978~2010年中国、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统计图,完成4~6题。
4.图示期间中国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不透水层
B.植被
C.水体
D.其他用地
5.从中国和美国城市土地覆盖比较可以判断出(  )
A.两国城市水体面积大致相同
B.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
C.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
D.中国城市植被面积逐步减少
6.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变化将导致城市(  )
A.地表径流减弱
B.降水强度减弱
C.热岛效应减弱
D.地表风速减弱
解析:4.A 5.B 6.D 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期间不透水层由16.73%增加到69.49%,增加了52.76%,变化最大,选A。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数据反应的是城市土地覆盖所占的百分率,并不是具体面积,A错误;中国的不透水层的面积增长最快,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应该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B正确;该图无法判断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C错误;中国城市植被面积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小,但是不能说明面积数量在不断减小,D错误。故答案选B项。第6题,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是不透水层面积最大,说明城市建筑逐渐增多,地表摩擦力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地表的风速逐渐减弱,D正确;地表性质发生变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垫面的比热容变小,升温增快,热岛效应加强,易产生雨岛效应,因此降水强度增大,A、B、C错误。故答案选D项。
(2018·江西五校联考)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图1)和“住房4.0”(图2)景观对比图,完成7~8题。
7.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乡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7.B 8.C 第7题,“住房4.0”通过墙体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是在空中的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选B。第8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乡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作用不明显。
高频考点(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如图中的铁路曾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读图完成(1)~(3)题。
(1)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路段是(  )
A.十三间房附近    
B.红西附近
C.了墩附近
D.哈密附近
(2)通过该铁路输往我国东部地区的货物主要是(  )
A.钢铁和机械
B.石油和天然气
C.水稻和甜菜
D.棉花和瓜果
(3)该段铁路没有沿虚线修建,主要是因为该线路(  )
A.风灾危害大
B.修建成本高
C.洪涝灾害多
D.占用耕地多
解析:(1)B (2)D (3)B 第(1)题,根据风频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红西位于山谷谷口处,峡谷地形加大了风速,所以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路段为红西附近,B对。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钢铁和机械不是主要运输货物,A错。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运往东部地区,B错。该地区不是主要水稻产区,C错。该区域气候干旱,光照充足,为我国主要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昼夜温差大,有特色瓜果生产,该地区棉花和瓜果主要通过铁路输往我国东部地区。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区修建铁路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读图可知,若该段铁路沿虚线修建,需要穿越多条等高线,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B对。
命题视角二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2.(2018·福建厦门质检)图1示意厦门市各街区居民出行对小汽车依赖程度,图2示意该市规划中的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小汽车依赖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区公共交通便利,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低
B.市区交通设施完善,对小汽车依赖程度高
C.城郊经济落后,就业机会较少,依赖度低
D.城郊人流量小,交通通达度好,依赖度高
(2)轨道交通网建成后对该市的影响是(  )
A.市区的大气污染加重
B.小汽车依赖度增大
C.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D.交通方式趋向单一
解析:(1)A (2)C 第(1)题,市区公共交通便利,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低,A对,B错。城郊经济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公交交通设施不完善,依赖度高,C错。城郊人流量小,交通通达度比市区差,D错。第(2)题,轨道交通网建成后,市区的大气污染减轻,A错。对小汽车依赖度减小,B错。有利于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C对。交通方式趋向多元化,D错。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以最新交通建设等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着眼于综合思维,分析交通布局及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最后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的培养。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
2.运用综合思维掌握交通线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1)宏观选线方面
考虑因素
具体内容
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
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②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③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④合理布局交通网;⑤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
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
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3.落脚于人地协调观,掌握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对农业的影响
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
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
(3)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具体表现
详细内容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变化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
(6)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题点全练]
(2019届高三·温州联考)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粗细代表迁移规模)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促进能源资源跨区调配
B.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
C.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D.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
2.高铁影响图示城市间人口迁移,该因素属于(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解析:1.B 2.A 第1题,高速铁路具有速度优势,能够显著吸引壮大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等与人流聚集和速度有直接关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故B正确、D错误。目前高铁主要用于客运,因此对促进能源资源跨区调配影响不大;高铁主要采用电力做动力,因此不会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故A、C错误。第2题,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城市化水平、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等,故A正确。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中心的变革、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和家庭、婚姻等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淡水、土壤和矿产等。故B、C、D错误。
(2018·邢台月考)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风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如图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七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4.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5.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壳塌陷
解析:3.B 4.C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因素,A、C排除;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正确,D错误。故选B。第4题,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错误,C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错误。故选C。第5题,据图可知,④区域应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故选B。
[专题跟踪检测]
A级——基础提速练
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城市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10~19岁人口比例显著上升
B.2015年甲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比乙城市少
C.乙城市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D.乙城市增加的人口数量比甲城市多
2.2015年甲、乙两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甲城市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B.甲城市就业机会多,年轻人口迁入多
C.乙城市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总数增加
D.乙城市年轻人口大量迁出,人口平均年龄增大
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5年甲城市10~19岁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人口总量也增长许多,故10~19岁人口比例不可能显著上升,A项错误;2015年,甲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约为180万,乙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约为130万,B项错误;从2005年到2015年,甲城市人口增长约300万,乙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不大,D项错误;与2005年相比,2015年乙城市老年人口显著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C项正确。第2题,从2005年到2015年,甲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虽有所增长,但增长较少,而人口总量增长较多,故老年人口比例下降,A项错误;2015年乙城市0~9岁人口数量略有减少,人口总量增加,故乙城市人口出生率降低,C项错误;乙城市2015年20~29岁人口数量与2005年10~19岁人口数量大致相等,2015年30~39岁人口数量与2005年20~29岁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主要是人口年龄的自然增长所致,即年轻人口迁出数量少,D项错误。甲城市2015年20~29岁人口数量远远超过2005年10~19岁人口数量,2015年30~39岁人口数量也超过2005年20~29岁人口数量,可见年轻人口增多主要是人口迁入造成的。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故B项正确。
(2018·福建六校联考)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如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预测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T1和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T2时期城市老龄化人口数量多于农村
解析:3.D 4.C 第3题,人口老龄化主要受生育、死亡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成因是人口迁移。T1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T2时期,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逐渐趋同,“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第4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推进,T2时期人口老龄化严重,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T1时期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会减小。T1时期,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T2时期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但具体数量无法确定。
(2018·定州月考)如图为某城市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四幅交通干线示意图中,最能表示该城市交通干线分布状况的是(  )
6.图示甲、乙、丙、丁四区中心,交通拥堵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该城市中心商务区、传统工业区、高新产业区和旅游观光区等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其中,传统工业区布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D 6.A 7.D 第5题,丙、乙处应为交通干线与城乡外围公路的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故D项正确。第6题,甲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是中心商务区,穿过的道路最多,所以最拥堵,故A项正确。第7题,读右上角的风向玫瑰图,可看出当地盛行风为西南风,传统工业区污染较严重,应布局在盛行风向下风向或垂直郊外,故D项正确。
(2018·吉林省普通中学调研)陕西榆林市某路段出现了一条“3D”斑马线,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如图)。读图完成8~9题。
8.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设置意在(  )
A.美化城市道路,防止司机审美疲劳
B.合理配置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C.方便提醒有色差的行人,安全通过
D.提醒司机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
9.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不宜设置在(  )
A.中心商务区附近
B.高速公路上
C.铁路与街道交会附近
D.公共汽车站附近
解析:8.D 9.B 第8题,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确实起到了机动车提前减速慢行、行人自觉走斑马线的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故选D。第9题,高速公路速度较快,该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不应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亦可以在医院、学校中心商务区、交通线路站点等合适路段进行设置,故选B。
(2018·安徽安庆模拟)如图示意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某区域,甲为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某段公路,乙为2017年底竣工的某段高速公路。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甲公路建设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与耕地
B.聚落与气候
C.资金与植被
D.地形与技术
11.修建乙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通行能力
B.减少占用耕地
C.避免洪水威胁
D.增加通车里程
解析:10.D 11.A 第10题,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且河流较多。图中甲公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地形对公路走向影响较大;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科技是修建该公路的保证,故D项正确。甲公路沿河谷修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势平坦,河流对公路的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图中无聚落分布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植被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第11题,乙公路为高速公路,修建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行能力,故A项正确。高速公路通常比普通公路占用的耕地多,故B项错误;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并不能避免洪水威胁,故C项错误;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增加通车里程,但这不是修建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B级——重难提分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如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
km,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
km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
km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据此完成1~4题。
1.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  )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
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
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
2.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
3.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建设港珠澳大桥铺设海底沉管隧道难度大的原因是(  )
A.经过海水较深的海沟
B.海底沉积物深厚、流动性强
C.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D.空气含盐高,腐蚀性强
解析:1.C 2.B 3.C 4.B 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C对。服装、家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低,A错。湾区土地面积小、地价高,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小,B错。集中了部分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D错。第2题,目前广州、深圳应当产业升级,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B对。重点发展转口贸易不能使产业升级,A错。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不是创新产业,C错。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属于服务业,不是发展创新产业,D错。第3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提供水源和农产品,①对;基础设施没有优势,②错;原料和动力不是创新型产业发展优势,③错;生态环境质量好,④对。C对,A、B、D错。第4题,建设港珠澳大桥铺设海底沉管隧道难度大的原因是海底沉积物深厚、流动性强,B对。该地不是板块消亡边界,没有海水较深的海沟,A错。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是稳定地层中,C错。沉管耐腐蚀,埋入海底稳定地层,海水腐蚀性影响不大,D错。
(2018·唐山统考)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加快,城乡劳动人口发生较大变化。如图为2002~2050年我国总人口与城乡劳动人口变化图(含预测)。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增量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B.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C.人口总量减少导致壮年人口减少
D.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6.为了减缓我国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人口负增长问题,最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B.延迟职工退休年龄
C.加快城镇化进程
D.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解析:5.A 6.B 第5题,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增量为负值,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6题,读图可知,目前我国城市劳动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32年后,我国城市劳动人口将变为负增长,所以减缓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人口负增长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是延迟职工退休年龄,相对增加劳动人口数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以增加人口数量,但短期内不能增加劳动力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量接纳海外移民的条件。
(2018·南京调研)读2011~2015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增量和增幅图,完成7~8题。
7.对图中省份人口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量大的省份增幅大
B.沿海省份人口增量明显大于内陆
C.辽宁人口总量大于甘肃
D.浙江人口总量大于江苏
8.东北三省人口增幅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生态环境恶化
C.资源枯竭
D.经济增幅低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省份人口增量大的省份是江苏,人口增幅大的是浙江,A错。辽宁是沿海省份,人口增量小于内陆省份河南,B错。根据图示数值,辽宁人口增量约10万人,增幅约0.25%,计算人口总量约4
000万人。甘肃人口增量约40万人,增幅约1.75%,人口总量约2
300多万人,辽宁人口总量大于甘肃,C对。同理计算,浙江人口总量小于江苏,D错。第8题,东北三省人口增幅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工业区,经济增幅低,D对。人口出生率低是直接原因,A错。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是根本原因,B、C错。
(2018·北京市朝阳区质量检测)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2017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都按社区设计,不同功能的组团配备了不同的公众服务。2017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率先迁往此地。据此完成9~11题。
9.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
B.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
C.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
D.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
10.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适宜发展(  )
A.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
B.智能手机总装企业
C.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
D.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11.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  )
A.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
B.按照职住分离原则设计
C.投入—产出联系紧密
D.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
解析:9.D 10.C 11.A 第9题,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D对。城市职能分散,有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有作用,但不是建设城市副中心主要目的,A、B、C错。第10题,根据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两侧的社区服务中心类型,发展轴沿线环境质量好,交通通达度高,适宜发展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C对。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应远离文化、娱乐区,A错。智能手机总装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属于工业生产部门,适宜布局在郊外,B、D错。第11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环境质量好,A对。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现象,B错。没有投入—产出联系,C错。均按社区设计,不可能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D错。PAGE
选择题考点过关练(七)
人口、城市与交通
A级——基础提速练
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城市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10~19岁人口比例显著上升
B.2015年甲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比乙城市少
C.乙城市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D.乙城市增加的人口数量比甲城市多
2.2015年甲、乙两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甲城市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B.甲城市就业机会多,年轻人口迁入多
C.乙城市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总数增加
D.乙城市年轻人口大量迁出,人口平均年龄增大
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5年甲城市10~19岁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人口总量也增长许多,故10~19岁人口比例不可能显著上升,A项错误;2015年,甲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约为180万,乙城市40~49岁人口数量约为130万,B项错误;从2005年到2015年,甲城市人口增长约300万,乙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不大,D项错误;与2005年相比,2015年乙城市老年人口显著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C项正确。第2题,从2005年到2015年,甲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虽有所增长,但增长较少,而人口总量增长较多,故老年人口比例下降,A项错误;2015年乙城市0~9岁人口数量略有减少,人口总量增加,故乙城市人口出生率降低,C项错误;乙城市2015年20~29岁人口数量与2005年10~19岁人口数量大致相等,2015年30~39岁人口数量与2005年20~29岁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主要是人口年龄的自然增长所致,即年轻人口迁出数量少,D项错误。甲城市2015年20~29岁人口数量远远超过2005年10~19岁人口数量,2015年30~39岁人口数量也超过2005年20~29岁人口数量,可见年轻人口增多主要是人口迁入造成的。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故B项正确。
(2018·福建六校联考)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如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预测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T1和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T2时期城市老龄化人口数量多于农村
解析:3.D 4.C 第3题,人口老龄化主要受生育、死亡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成因是人口迁移。T1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T2时期,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逐渐趋同,“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第4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推进,T2时期人口老龄化严重,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T1时期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会减小。T1时期,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T2时期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但具体数量无法确定。
(2018·定州月考)如图为某城市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四幅交通干线示意图中,最能表示该城市交通干线分布状况的是(  )
6.图示甲、乙、丙、丁四区中心,交通拥堵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该城市中心商务区、传统工业区、高新产业区和旅游观光区等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其中,传统工业区布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D 6.A 7.D 第5题,丙、乙处应为交通干线与城乡外围公路的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故D项正确。第6题,甲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是中心商务区,穿过的道路最多,所以最拥堵,故A项正确。第7题,读右上角的风向玫瑰图,可看出当地盛行风为西南风,传统工业区污染较严重,应布局在盛行风向下风向或垂直郊外,故D项正确。
(2018·吉林省普通中学调研)陕西榆林市某路段出现了一条“3D”斑马线,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如图)。读图完成8~9题。
8.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设置意在(  )
A.美化城市道路,防止司机审美疲劳
B.合理配置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C.方便提醒有色差的行人,安全通过
D.提醒司机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
9.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不宜设置在(  )
A.中心商务区附近
B.高速公路上
C.铁路与街道交会附近
D.公共汽车站附近
解析:8.D 9.B 第8题,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确实起到了机动车提前减速慢行、行人自觉走斑马线的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故选D。第9题,高速公路速度较快,该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不应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亦可以在医院、学校中心商务区、交通线路站点等合适路段进行设置,故选B。
(2018·安徽安庆模拟)如图示意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某区域,甲为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某段公路,乙为2017年底竣工的某段高速公路。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甲公路建设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与耕地
B.聚落与气候
C.资金与植被
D.地形与技术
11.修建乙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通行能力
B.减少占用耕地
C.避免洪水威胁
D.增加通车里程
解析:10.D 11.A 第10题,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且河流较多。图中甲公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地形对公路走向影响较大;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科技是修建该公路的保证,故D项正确。甲公路沿河谷修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势平坦,河流对公路的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图中无聚落分布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植被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第11题,乙公路为高速公路,修建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行能力,故A项正确。高速公路通常比普通公路占用的耕地多,故B项错误;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并不能避免洪水威胁,故C项错误;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增加通车里程,但这不是修建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B级——重难提分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如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
km,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
km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
km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据此完成1~4题。
1.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  )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
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
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
2.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
3.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建设港珠澳大桥铺设海底沉管隧道难度大的原因是(  )
A.经过海水较深的海沟
B.海底沉积物深厚、流动性强
C.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D.空气含盐高,腐蚀性强
解析:1.C 2.B 3.C 4.B 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C对。服装、家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低,A错。湾区土地面积小、地价高,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小,B错。集中了部分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D错。第2题,目前广州、深圳应当产业升级,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B对。重点发展转口贸易不能使产业升级,A错。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不是创新产业,C错。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属于服务业,不是发展创新产业,D错。第3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提供水源和农产品,①对;基础设施没有优势,②错;原料和动力不是创新型产业发展优势,③错;生态环境质量好,④对。C对,A、B、D错。第4题,建设港珠澳大桥铺设海底沉管隧道难度大的原因是海底沉积物深厚、流动性强,B对。该地不是板块消亡边界,没有海水较深的海沟,A错。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是稳定地层中,C错。沉管耐腐蚀,埋入海底稳定地层,海水腐蚀性影响不大,D错。
(2018·唐山统考)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加快,城乡劳动人口发生较大变化。如图为2002~2050年我国总人口与城乡劳动人口变化图(含预测)。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增量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B.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C.人口总量减少导致壮年人口减少
D.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6.为了减缓我国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人口负增长问题,最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B.延迟职工退休年龄
C.加快城镇化进程
D.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解析:5.A 6.B 第5题,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增量为负值,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6题,读图可知,目前我国城市劳动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32年后,我国城市劳动人口将变为负增长,所以减缓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人口负增长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是延迟职工退休年龄,相对增加劳动人口数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以增加人口数量,但短期内不能增加劳动力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量接纳海外移民的条件。
(2018·南京调研)读2011~2015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增量和增幅图,完成7~8题。
7.对图中省份人口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量大的省份增幅大
B.沿海省份人口增量明显大于内陆
C.辽宁人口总量大于甘肃
D.浙江人口总量大于江苏
8.东北三省人口增幅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生态环境恶化
C.资源枯竭
D.经济增幅低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省份人口增量大的省份是江苏,人口增幅大的是浙江,A错。辽宁是沿海省份,人口增量小于内陆省份河南,B错。根据图示数值,辽宁人口增量约10万人,增幅约0.25%,计算人口总量约4
000万人。甘肃人口增量约40万人,增幅约1.75%,人口总量约2
300多万人,辽宁人口总量大于甘肃,C对。同理计算,浙江人口总量小于江苏,D错。第8题,东北三省人口增幅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工业区,经济增幅低,D对。人口出生率低是直接原因,A错。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是根本原因,B、C错。
(2018·北京市朝阳区质量检测)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2017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都按社区设计,不同功能的组团配备了不同的公众服务。2017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率先迁往此地。据此完成9~11题。
9.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
B.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
C.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
D.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
10.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适宜发展(  )
A.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
B.智能手机总装企业
C.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
D.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11.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  )
A.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
B.按照职住分离原则设计
C.投入—产出联系紧密
D.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
解析:9.D 10.C 11.A 第9题,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D对。城市职能分散,有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有作用,但不是建设城市副中心主要目的,A、B、C错。第10题,根据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两侧的社区服务中心类型,发展轴沿线环境质量好,交通通达度高,适宜发展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C对。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应远离文化、娱乐区,A错。智能手机总装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属于工业生产部门,适宜布局在郊外,B、D错。第11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环境质量好,A对。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现象,B错。没有投
入—产出联系,C错。均按社区设计,不可能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D错。(共89张PPT)
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问题的影响
 
项目
年份  
出生
率/‰
死亡
率/‰
户籍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2000年
14.68
2.55
65.21
59.71
346.41
354.43
2012年
19.38
1.38
151.15
136.47
561.40
474.39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常住人口/万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万
4
501
4
748
4
883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常住人口/万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万
4
501
4
748
4
883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看分布趋势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建筑
物密度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形态特征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距市中心远近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面积大小
具体说明
判断方法
图解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成因
人口迁回市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表现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时间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
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
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
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
②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③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④合理布局交通网;
⑤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
因素
具体内容
考虑因素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变化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详细内容
具体表现
“专题跟踪检测”见“选择题考点过关练(七)”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