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人类活动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夜晚、冬季温度高;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下垫面
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大气自身条件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状况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低温中心
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高温中心
城市
北方
南方
北京
天津
济南
杭州
上海
福州
最高温/℃
30
30
35
28
28
25
最低温/℃
20
22
24
22
23
23
地点
①(36°N,64°E)
②(36°N,67°E)
③(36°N,70°E)
降水量/mm
10
12
45
地点
④(35°N,64°E)
⑤(35°N,67°E)
⑥(35°N,70°E)
降水量/mm
11
46
9
地点
⑦(34°N,64°E)
⑧(34°N,67°E)
⑨(34°N,70°E)
降水量/mm
44
8
9
地点
①(36°N,64°E)
②(36°N,67°E)
③(36°N,70°E)
降水量/mm
10
12
45
地点
④(35°N,64°E)
⑤(35°N,67°E)
⑥(35°N,70°E)
降水量/mm
11
46
9
地点
⑦(34°N,64°E)
⑧(34°N,67°E)
⑨(34°N,70°E)
降水量/mm
44
8
9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低压槽上多降水
晴空
万里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连续性
降水
大风降温天气
天气
特征
高压脊
锋面气
旋活动
高压控制
台风活动
(气旋系统)
暖锋或
准静止锋
冷锋
活动
天气
系统
多或少、干或湿
冬夏降水量多少、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
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冬夏气温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
气候类型
举例
常用词
描述方法
气候要素
“专题跟踪检测”见“选择题考点过关练(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二)|大气运动
高频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1.(2018·全国卷Ⅰ·节选)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选A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A对。与重庆相比,毕节纬度较低,B错。毕节和重庆都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C错。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D错。
命题视角二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1)B (2)C (3)D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B。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一)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分析大气受热状况及原理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巧用综合思维突破影响气温的4个因素
太阳辐射状况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大气自身条件
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下垫面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夜晚、冬季温度高;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三)巧用综合思维突破等温线2个重难点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高温中心
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低温中心
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题点全练]
紫外线指数是度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对人类皮肤损伤的程度。世界气象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般划分等级为:0~2为低,3~5为中等,6~7为高,8~10为较高,11及其以上为极高。如图为我国某月某日各地紫外线指数的预报简图。据此回答1~3题。
1.此时,我国可能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日,广州居民出行需佩戴墨镜
B.此时,锋面雨带正控制我国江淮地区
C.全球变暖与紫外线增强有一定关联
D.紫外线增强可导致农业减少
3.影响图中我国各地紫外线指数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B.日照时间的长短
C.各地距海的远近
D.各地的天气状况
解析:1.A 2.C 3.D 第1题,从图中可知,东北、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紫外线指数较大,说明多晴朗天气,东南沿海地区紫外线指数较低,说明阴雨天气较多,此时最可能为春季雨带登陆东南沿海。第2题,紫外线增强,说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这样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故选C。第3题,天气的阴晴是影响我国各地紫外线指数的主要因素。
(2018·长春质检)下表为2018年6月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气温资料,完成4~5题。
城市
北方
南方
北京
天津
济南
杭州
上海
福州
最高温/℃
30
30
35
28
28
25
最低温/℃
20
22
24
22
23
23
4.影响表中南、北方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气象条件
D.海陆位置
5.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济南
C.上海
D.福州
解析:4.C 5.D 第4题,南方纬度低,气温应高于北方,而图中显示南方城市的气温反而低于北方,结合日期可判断南方可能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气温较低,故C选项正确。第5题,大气保温作用可以提高夜晚的气温,使昼夜温差减小,根据表格材料判断福州的温差最小,因此保温作用最明显,故D选项正确。
高频考点(二) 大气运动和降水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大气运动和降水
1.(2018·昆明模拟)如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b>c。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推断,该季节的盛行风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甲、乙、丙、丁四地中,该季节降水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甲地降水量较周围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海陆位置
D.洋流
解析:(1)A (2)D (3)B 第(1)题,根据该区域该季节降水量a>b>c可推断降水西部较多,东部较少,说明水汽主要来自于西部海洋,结合当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区域为中南半岛,此季节盛行西南季风。第(2)题,图中等值线a>b>c,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判断甲地的降水量小于b;同理判断乙地的降水量小于c、丙地的降水量小于c、丁地的降水量大于b。综上分析,可判断该季节降水最多的是丁地。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的降水量小于b,而水汽由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只能是甲地位于背风坡所致,故甲地降水量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命题视角二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2.(2019届高三·衡水质检)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
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区域降水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地区
B.降水总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C.该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D.N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小
(2)图中M地区( )
A.降水较少,主要是对流雨
B.降水较多,主要是地形雨
C.降水较少,主要是锋面雨
D.降水较多,主要是台风雨
解析:(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降水总量在800
mm以下,不可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故选A。第(2)题,图中M地区降水量在450
mm以上,降水量明显多于周围地区,可能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B。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统计图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等,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既要熟练掌握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又要做到在准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有关降水类题目
2.从区域认知角度分析区域降水差异的成因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3.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角度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等降水量线图是描述某地区降水量多少及分布的地图,它是等值线图中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一种形式。等降水量线图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1)读数值大小及递变
①关注图中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且能计算出降水的最大差值。
②关注等降水量线数值的递变规律,明确其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
(2)描延伸方向
①若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或季风)。
②若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3)看形状变化
①若闭合可能为多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迎风坡),也可能是少雨中心(原因可能是背风坡或内陆盆地等)。
②若等降水量线弯曲,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降水多少,并分析其原因。
(4)把握疏密程度
①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地区差异大,一般山区或山地迎风坡等降水量线比较密集。(如图中甲地附近)
②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地区差异小,一般地势平坦的平原、高原等降水量线比较稀疏。(如图中丙地南侧)
[题点全练]
(2018·衡水中学调研)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图中a、b、c、d四城市在某年降水量分别是1
083
mm、986
mm、679
mm、642
mm。降水的绝对变率又称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降水的相对变率是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愈不稳定,往往反映该地区旱涝频率较高。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四地降水变率的正确说法是( )
A.四地降水绝对变率相等
B.降水越多相对变率越大
C.绝对变率由南向北递减
D.c城市相对变率大于a城市
2.该年( )
A.我国北方旱,南方涝
B.副热带高压势力弱
C.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D.东部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示,a、b、c、d的多年平均等降水量分别为1
200
mm、1
000
mm、600
mm、600
mm,根据四地的该年降水量,可以计算出四地降水的绝对变率分别是-117
mm、-14
mm、79
mm、42
mm,四地不相等,A错;降水越多绝对变率越大,B错;绝对变率并不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C错;但c城市相对变率大于a城市,选D。第2题,结合上题计算可知,该年北方降水多于往年,而南方降水少于正常年份,呈现出南旱北涝的特点,这是由于夏季风强,向北推进过快导致的,选C。
(2019届高三·黄山联考)读世界某区域内9个地点年降水分布情况表,回答3~5题。
地点
①(36°N,64°E)
②(36°N,67°E)
③(36°N,70°E)
降水量/mm
10
12
45
地点
④(35°N,64°E)
⑤(35°N,67°E)
⑥(35°N,70°E)
降水量/mm
11
46
9
地点
⑦(34°N,64°E)
⑧(34°N,67°E)
⑨(34°N,70°E)
降水量/mm
44
8
9
3.有关表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③间最短距离为666
km
B.②和⑨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同
C.⑥比⑨先日落
D.④到⑥间最近路线的方向:自西向东
4.导致表中所示区域降水特点及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
B.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C.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
D.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5.有关表中所示区域的推测,最可能的是( )
A.可能有一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
B.水稻产量大,有“塞上江南”之称
C.3~5月为放牧的最佳季节
D.地下水埋藏深,没有土壤盐碱化
解析:3.B 4.A 5.A 第3题,据表格中区域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地处中亚地区,①③纬度相同,均位于36°N,经度差6°,因此其实际距离为111
km×6°×cos
36°,最短距离应短于666
km,A错误;②和⑨均位于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因此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同,为46°52′,B正确;⑥与⑨经度相同,纬度不同,但无法判断日落先后,C错误;④到⑥间最近路线的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故选B。第4题,据表可知,表中9个地点纬度位置接近,因此纬度不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C、D排除;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该区域地处内陆,B错误。故选A。第5题,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地处中亚地区,降水少,不适合水稻种植,气候干旱,不合理灌溉易出现土壤盐碱化,B、D错误;该地放牧的最佳季节应在7~8月份的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C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③⑤⑦降水较多,据经纬度可判断可能有一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A正确。故选A。
高频考点(三) 天气系统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判断
1.(2019届高三·常德质检)如图是我国甲、乙两地分别沿着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气压统计后绘制的图像,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分别可能是( )
A.反气旋 锋面
B.气旋 高压脊
C.反气旋 低压槽
D.气旋 锋面
(2)如果影响甲地的天气系统持续增强,则甲地可能出现( )
A.暴雨
B.干旱
C.寒潮
D.雾霾
(3)如果影响乙地的天气系统表现为大风、降温等特点,则该天气系统移动的方向是( )
A.向东北移动
B.向东南移动
C.向西北移动
D.向西南移动
解析:(1)D (2)A (3)B 第(1)题,读图,甲地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气压剖面都是两端高,中间低,应是低压中心,即甲天气系统是气旋。乙地气压一个方向变化不大,另一垂直方向一侧高,一侧低,影响乙地的天气系统可能是锋面。D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是气旋,如果影响甲地的天气系统持续增强,则甲地中心气流上升,可能出现暴雨,A对。干旱、寒潮是高压中心影响形成,B、C错。雾霾是静风、逆温天气条件下形成,D错。第(3)题,如果影响乙地的天气系统表现为大风、降温等特点,则该天气系统是冷锋,冷气团推动前进,移动的方向是向东南移动,B对。A、C、D错。
命题视角二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2.(2018·兰州质检)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学生绘制了四幅安徽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
(2)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安徽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
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
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解析:(1)B (2)C 第(1)题,冷锋位于安徽省北部,受其影响,安徽省北部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南部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故A错、B正确;锋线地区两侧气团物理性质差异大,风力大,C错;暖气团被迫沿锋面爬升,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天气,锋线北侧云量多,D错。第(2)题,未来两天,冷锋不断南移,安徽全省受冷锋影响强烈。皖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滑坡、泥石流灾害少,A错;冷锋过境,易产生云雨天气,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可吸入颗粒物减少,B错;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C正确;强对流天气多出现在赤道附近、山区、中低纬度夏季午后,江淮地区冬季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D错。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天气系统的类型判断及其产生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高考一般以社会生活场景为命题背景,以区域图结合天气系统图综合考查。在备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理解天气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事物及其相关联系。
1.巧用综合思维判读天气系统图
2.落脚地理实践力,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的2个技法
(1)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
冷锋活动
暖锋或准静止锋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高压控制
锋面气旋活动
高压脊
天气特征
大风降温天气
连续性降水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晴空万里
低压槽上多降水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2)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譬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多是由暖锋带来的。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高控制的结果,秋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题点全练]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冬季某时刻天气形势图,图中虚线表示的天气系统以每小时15
k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2小时后,甲地最有可能出现( )
A.雷暴天气
B.晴热天气
C.灰霾天气
D.雨雪天气
解析:1.C 2.D 第1题,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由图中风向推断四地气压值关系为③>④>②>①。第2题,由图中的风向可知,虚线为低压槽,为锋面气旋的冷锋一侧槽线。该天气系统以每小时15
k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12小时后移动180
km,甲地受冷锋控制,可能出现雨雪天气,故选D。
(2018·合肥质检)如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14时到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
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
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解析:3.C 4.C 第3题,比较图上14时与20时安徽省等压线分布可知,等压线走向相近且气压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从14时到20时,合肥风向变化较小,B、D错;但20时等压线密度大于14时,等压距相同,故风力变大,A错、C对。第4题,14时,宿州位于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合肥则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错;20时,冷锋已经经过合肥,其带来的大风天气刮走了大气污染物,合肥空气质量好转,C对;20时,黄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
(2018·广东五校联考)一个较为稳定的气旋某月3~9日自西向东做匀速运动经过南昌市。如图是南昌市某学校气象站记录的该时段部分天气要素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7题。
5.6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上升气流控制
D.下沉气流控制
6.导致6~9日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湿度减小
B.风力减小
C.偏北风影响
D.天气转晴
7.6日的最低气温是13
℃,则7日的最低气温可能是( )
A.12
℃
B.11
℃
C.10
℃
D.9
℃
解析:5.C 6.C 7.D 第5题,由图可知,6日气压最低,此时为低压中心控制,气流上升显著,降水较多。第6题,考查气旋中不同地区风向的判断。6~9日南昌市位于气旋西侧,风向为西北风,具有降温作用。第7题,6日最高气温为18
℃,最低气温为13
℃,气温日较差为5
℃。7日天气转晴,昼夜温差加大,故选D。
高频考点(四) 气候类型
[考情全察]
命题视角一 气候类型的判读
1.(2018·长郡中学月考)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自然条件。下面两图为我国110°E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两地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生产类型
B.海拔
C.纬度和距海远近
D.太阳辐射
(2)下图与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②,乙—③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②
解析:(1)C (2)A 第(1)题,甲图是我国海南热带海滨景观,乙图是我国内蒙古温带草原景观。由所学知识可知其差异是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纬度高低造成热量的差异,距海远近造成水分的差异,故C选项正确。第(2)题,①为热带雨林气候,②为热带季风气候,③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图为我国热带海滨景观,气候类型应和②相同,乙图为温带草原景观,气候类型应和③相同。
命题视角二 气候特征的判读
(2017·全国卷Ⅱ·节选)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题。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解析:选A 据题中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河流上游地区,泛滥沉积物具有季节性,故降水具有季节性;尼罗河为世界最长河流,河流泛滥说明水量大,故年降水量大。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和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高考一般以区域图、统计图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来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世界理想气候类型分布如下图所示。
考生平时分析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确定大气环流(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还是受季风影响);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图确定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2.从综合思维角度理清气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气候要素
描述方法
常用词
举例
气候类型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气温
冬夏气温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降水
冬夏降水量多少、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多或少、干或湿
(2)气候类型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等。
(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题点全练]
(2019届高三·宁夏联考)图Ⅰ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Ⅱ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日可能为夏至日,乙日可能为冬至日
B.O、N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C.地球自转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
D.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②地
2.气候资料图中,与M地气候类型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A 2.D 第1题,甲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可能为夏至日,乙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可能为冬至日,故A正确;O地位于40°~60°N之间,N地位于30°~50°N之间,两地气候类型无法确定,B错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故C错误;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①地,故D错误。第2题,据图分析,M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④地1月和7月均高温,且降水量十分丰富,符合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故D正确。
(2018·合肥质检)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如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4.R、Q两地( )
A.一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一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七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七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解析:3.D 4.A 第3题,布埃亚位于5°N附近,距离赤道比较近,主要受经过几内亚湾的赤道逆流影响,不受北赤道暖流影响,故选D。西非赤道低压最南位置在5°N附近,正好控制5°N附近的布埃亚,带来丰富的降水;西非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过程中,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形成湿润的西南季风,遇喀麦隆山地阻挡抬升,多地形雨,布埃亚降水丰富。第4题,由于西非赤道低压最南位置在5°N附近,赤道南侧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是加强了西南风的强度;Q地位于赤道以南,盛行东南信风。故A对。
[专题跟踪检测]
A级——基础提速练
(2018·成都诊断性检测)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如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①
B.曲线②
C.曲线③
D.曲线④
2.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
A.城市①
B.城市②
C.城市③
D.城市④
3.城市③
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
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析:1.D 2.A 3.B 第1题,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相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降水多,阴天多,海拔低,太阳辐射强度小,选择D。第2题,从全球来看,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城市①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选择A。第3题,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四川盆地、两湖地区、秦巴山地是太阳能资源低值区;我国东部、南部及东北为资源中等区。再结合雨带的推移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知曲线①是北京,曲线②是昆明,曲线③是上海,曲线④是成都,上海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大,选择B。
(2018·郑州质检)读2018年12月6日14时我国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4~6题。
4.此时,下列城市中吹偏南风的是( )
A.兰州
B.郑州
C.成都
D.广州
5.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植被覆盖率
6.受甲天气系统影响,贵阳比昆明( )
A.气压低
B.气温低
C.降水少
D.云量少
解析:4.C 5.C 6.B 第4题,根据等压线气压值递变规律判断,兰州、广州南侧的气压均低于北侧,两城市均吹偏北风;郑州位于反气旋东南部,吹偏北风;成都东侧气压高于西侧,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因此成都吹偏南风。第5题,从图示锋面符号和活动时间可判断,甲天气系统为昆明准静止锋,其成因是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势力逐渐减弱,遇云贵高原阻挡后移动缓慢,长时间徘徊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因此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6题,根据等压线分布可判断,昆明处于低压中心附近,气压值低于1
010
hPa,贵阳气压值为1
017.5~1
020
hPa,昆明气压低于贵阳,A错;贵阳受冷空气控制,气温较昆明低,B对;贵阳处于冷气团一侧,受锋面系统影响,多阴雨天气,C、D错。
(2018·宜昌阶段性检测)如图为某地1
000
hPa和700
hPa
的等压面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回答7~9题。
7.若该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该地可能是( )
A.夏季的湖泊
B.冬季的湖泊
C.白天的城郊
D.夜晚的城郊
8.若该地是北半球的中纬度某气压中心,则下列说法最可能是( )
A.中心气流上升
B.中心气流下沉
C.3
300
m高空气流呈顺时针流动辐合
D.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9.若该地是南半球某地,则近地面风力最大的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解析:7.B 8.A 9.A 第7题,1
000
hPa等压面上气压高,位于近地面,其中心海拔高度低于四周(近地面),即等压面在此处向下凹,说明同一海拔高度上此地气压较低,形成低压中心。700
hPa等压面气压较低,应位于高空,该处700
hPa等压面中心海拔高度高于四周,即等压面在此处向上凸起,说明此处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较高,应该是近地面气流上升所致形成的。夏季的湖泊以下沉气流为主,白天和夜晚的城郊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排除;选项中只有冬季的湖泊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B符合。第8题,如果此地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形成低压中心,A正确,B排除。3
300
m
高空是气流上升堆积形成高压中心,四周气流应呈辐散,C排除;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四周气流以辐合为主,D排除。第9题,结合上面分析可知,图示1
000
hPa等压面图为低压中心,气压数值大,为近地面气压分布。该地东侧从300
m上升到480
m,1
000
hPa等压面坡度大,说明该气压中心东侧垂直方向上气压变化大,垂直方向的气流由四周气流来补充,因此该气压中心东侧水平气流运动强烈,自东向西运动,风力大,也就是东风风力大,A选项正确。
(2018·怀化联考)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地某日12时到18时0
℃等温线位置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季节以及甲地的天气特征主要是( )
A.秋季—升温转晴
B.春季—升温降雨
C.冬季—风力减小
D.冬季—气温下降
11.图中甲地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盆地
解析:10.D 11.C 第10题,从图中的气温变化看甲地12时比同纬度气温高,再以后气温逐渐与同纬度接近,最后比同纬度地区气温还低,所以说甲地区气温在下降,南方气温达到0
℃是冬季,选择D。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地处于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从图中可知西部地区气温变化比较小,很可能是受山脉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甲地及以东地区气温变化大,说明受冷空气影响大,应该是平原地形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小,降温大,选择C。
B级——重难提分练
(2018·贵阳质检)如图示意某地近地面与3
000
m高空的垂直气压差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若P、Q两处位于同一纬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季:P处为陆地,Q处为海洋 ②冬季:P处为陆地,Q处为海洋 ③P处为城市,Q处为郊区 ④P处为郊区,Q处为城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Q两处之间吹( )
A.南风
B.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3.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控制P处近地面的天气系统及气流状况是( )
A.气旋,顺时针辐合
B.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C.反气旋,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解析:1.A 2.C 3.D 第1题,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气压差越大说明近地面气压越高,因此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夏季,同一纬度P、Q两处,近地面气压低的P处为陆地、近地面气压高的Q处为海洋;冬季相反,即P处为海洋、Q处为陆地,①对、②错;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城市为低压,对应P处,郊区为高压,对应Q处,③对、④错。故A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处位于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Q处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则P、Q两处之间为南半球西风带,吹西北风。第3题,根据前面分析,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北半球近地面高压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低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故D正确。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如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 )
A.山风
B.谷风
C.海风
D.陆风
5.图中( )
A.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昆仑站
B.中山站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C.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大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
解析:4.A 5.D 第4题,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山风,山坡气温下降快,空气下沉,顺山坡到谷底,A对。谷风是顺上坡向山上吹,B错。海风、陆风是水平吹动的风,C、D错。第5题,根据等高线,图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中山站,坡度最陡,A错。中山站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向以偏东风为主,B错。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小,C错。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D对。
(2018·内江模拟)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如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图(单位:℃),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
A.-0.5
℃
B.0.5
℃
C.4.5
℃
D.5.5
℃
7.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
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
8.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
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
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
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解析:6.A 7.C 8.B 第6题,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后出现浓雾。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位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
℃~0
℃,可能是-0.5
℃,A对。B、C、D错。第7题,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第8题,上层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
如图为我国2017年11月16日20时~18日20时等降温幅度线(单位:℃)及秋裤分割线分布图。我国以日最低气温低于5
℃作为穿秋裤的标准。据此完成9~11题。
9.由图判断( )
A.武汉的日均气温高于桂林
B.降温幅度呈现出由北向南减小的规律
C.郑州日最低气温高于8
℃
D.降温对田间作物的威胁桂林大于包头
10.图示时段,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 )
①经历了较强冷锋天气过程 ②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③经历大风和降温天气过程 ④主要受准静止锋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图示时段江淮地区居民的体感温度较其实际气温要低,其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地势较高
B.纬度较高
C.空气湿度较大
D.风力较小
解析:9.D 10.B 11.C 第9题,根据图示等值线判断,武汉的降温幅度小于桂林,不表示武汉日均气温高于桂林,A错。降温幅度没有明显递变规律,B错。郑州在秋裤分割线以北,日最低气温低于5
℃,C错。桂林多喜温作物,不耐寒,降温对田间作物的威胁桂林大于包头,D对。第10题,图示时段,根据降温幅度,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经历了较强冷锋天气过程,①对。11月份,大陆不受副热带高压影响,②错。经历大风和降温天气过程,③对。华北地区不受准静止锋的影响,④错。B对,A、C、D错。第11题,图示时段江淮地区居民的体感温度较其实际气温要低,其主要原因是这里空气湿度较大,C对。江淮地区地势较低,纬度较低,A、B错。风力较小不是感到气温低的原因,D错。PAGE
选择题考点过关练(二)
大气运动
A级——基础提速练
(2018·成都诊断性检测)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如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①
B.曲线②
C.曲线③
D.曲线④
2.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
A.城市①
B.城市②
C.城市③
D.城市④
3.城市③
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
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析:1.D 2.A 3.B 第1题,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相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降水多,阴天多,海拔低,太阳辐射强度小,选择D。第2题,从全球来看,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城市①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选择A。第3题,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四川盆地、两湖地区、秦巴山地是太阳能资源低值区;我国东部、南部及东北为资源中等区。再结合雨带的推移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知曲线①是北京,曲线②是昆明,曲线③是上海,曲线④是成都,上海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大,选择B。
(2018·郑州质检)读2018年12月6日14时我国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4~6题。
4.此时,下列城市中吹偏南风的是( )
A.兰州
B.郑州
C.成都
D.广州
5.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植被覆盖率
6.受甲天气系统影响,贵阳比昆明( )
A.气压低
B.气温低
C.降水少
D.云量少
解析:4.C 5.C 6.B 第4题,根据等压线气压值递变规律判断,兰州、广州南侧的气压均低于北侧,两城市均吹偏北风;郑州位于反气旋东南部,吹偏北风;成都东侧气压高于西侧,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因此成都吹偏南风。第5题,从图示锋面符号和活动时间可判断,甲天气系统为昆明准静止锋,其成因是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势力逐渐减弱,遇云贵高原阻挡后移动缓慢,长时间徘徊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因此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6题,根据等压线分布可判断,昆明处于低压中心附近,气压值低于1
010
hPa,贵阳气压值为1
017.5~1
020
hPa,昆明气压低于贵阳,A错;贵阳受冷空气控制,气温较昆明低,B对;贵阳处于冷气团一侧,受锋面系统影响,多阴雨天气,C、D错。
(2018·宜昌阶段性检测)如图为某地1
000
hPa和700
hPa
的等压面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回答7~9题。
7.若该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该地可能是( )
A.夏季的湖泊
B.冬季的湖泊
C.白天的城郊
D.夜晚的城郊
8.若该地是北半球的中纬度某气压中心,则下列说法最可能是( )
A.中心气流上升
B.中心气流下沉
C.3
300
m高空气流呈顺时针流动辐合
D.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9.若该地是南半球某地,则近地面风力最大的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解析:7.B 8.A 9.A 第7题,1
000
hPa等压面上气压高,位于近地面,其中心海拔高度低于四周(近地面),即等压面在此处向下凹,说明同一海拔高度上此地气压较低,形成低压中心。700
hPa等压面气压较低,应位于高空,该处700
hPa等压面中心海拔高度高于四周,即等压面在此处向上凸起,说明此处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较高,应该是近地面气流上升所致形成的。夏季的湖泊以下沉气流为主,白天和夜晚的城郊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排除;选项中只有冬季的湖泊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B符合。第8题,如果此地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形成低压中心,A正确,B排除。3
300
m
高空是气流上升堆积形成高压中心,四周气流应呈辐散,C排除;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四周气流以辐合为主,D排除。第9题,结合上面分析可知,图示1
000
hPa等压面图为低压中心,气压数值大,为近地面气压分布。该地东侧从300
m上升到480
m,1
000
hPa等压面坡度大,说明该气压中心东侧垂直方向上气压变化大,垂直方向的气流由四周气流来补充,因此该气压中心东侧水平气流运动强烈,自东向西运动,风力大,也就是东风风力大,A选项正确。
(2018·怀化联考)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地某日12时到18时0
℃等温线位置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季节以及甲地的天气特征主要是( )
A.秋季—升温转晴
B.春季—升温降雨
C.冬季—风力减小
D.冬季—气温下降
11.图中甲地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盆地
解析:10.D 11.C 第10题,从图中的气温变化看甲地12时比同纬度气温高,再以后气温逐渐与同纬度接近,最后比同纬度地区气温还低,所以说甲地区气温在下降,南方气温达到0
℃是冬季,选择D。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地处于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从图中可知西部地区气温变化比较小,很可能是受山脉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甲地及以东地区气温变化大,说明受冷空气影响大,应该是平原地形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小,降温大,选择C。
B级——重难提分练
(2018·贵阳质检)如图示意某地近地面与3
000
m高空的垂直气压差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若P、Q两处位于同一纬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季:P处为陆地,Q处为海洋 ②冬季:P处为陆地,Q处为海洋 ③P处为城市,Q处为郊区 ④P处为郊区,Q处为城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Q两处之间吹( )
A.南风
B.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3.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控制P处近地面的天气系统及气流状况是( )
A.气旋,顺时针辐合
B.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C.反气旋,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解析:1.A 2.C 3.D 第1题,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气压差越大说明近地面气压越高,因此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夏季,同一纬度P、Q两处,近地面气压低的P处为陆地、近地面气压高的Q处为海洋;冬季相反,即P处为海洋、Q处为陆地,①对、②错;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城市为低压,对应P处,郊区为高压,对应Q处,③对、④错。故A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处位于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Q处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则P、Q两处之间为南半球西风带,吹西北风。第3题,根据前面分析,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北半球近地面高压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低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故D正确。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如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 )
A.山风
B.谷风
C.海风
D.陆风
5.图中( )
A.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昆仑站
B.中山站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C.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大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
解析:4.A 5.D 第4题,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山风,山坡气温下降快,空气下沉,顺山坡到谷底,A对。谷风是顺上坡向山上吹,B错。海风、陆风是水平吹动的风,C、D错。第5题,根据等高线,图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中山站,坡度最陡,A错。中山站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向以偏东风为主,B错。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小,C错。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D对。
(2018·内江模拟)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如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图(单位:℃),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
A.-0.5
℃
B.0.5
℃
C.4.5
℃
D.5.5
℃
7.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
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
8.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
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
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
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解析:6.A 7.C 8.B 第6题,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后出现浓雾。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位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
℃~0
℃,可能是-0.5
℃,A对。B、C、D错。第7题,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第8题,上层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
如图为我国2017年11月16日20时~18日20时等降温幅度线(单位:℃)及秋裤分割线分布图。我国以日最低气温低于5
℃作为穿秋裤的标准。据此完成9~11题。
9.由图判断( )
A.武汉的日均气温高于桂林
B.降温幅度呈现出由北向南减小的规律
C.郑州日最低气温高于8
℃
D.降温对田间作物的威胁桂林大于包头
10.图示时段,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 )
①经历了较强冷锋天气过程 ②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③经历大风和降温天气过程 ④主要受准静止锋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图示时段江淮地区居民的体感温度较其实际气温要低,其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地势较高
B.纬度较高
C.空气湿度较大
D.风力较小
解析:9.D 10.B 11.C 第9题,根据图示等值线判断,武汉的降温幅度小于桂林,不表示武汉日均气温高于桂林,A错。降温幅度没有明显递变规律,B错。郑州在秋裤分割线以北,日最低气温低于5
℃,C错。桂林多喜温作物,不耐寒,降温对田间作物的威胁桂林大于包头,D对。第10题,图示时段,根据降温幅度,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经历了较强冷锋天气过程,①对。11月份,大陆不受副热带高压影响,②错。经历大风和降温天气过程,③对。华北地区不受准静止锋的影响,④错。B对,A、C、D错。第11题,图示时段江淮地区居民的体感温度较其实际气温要低,其主要原因是这里空气湿度较大,C对。江淮地区地势较低,纬度较低,A、B错。风力较小不是感到气温低的原因,D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