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话题作文:校长带学生跳鬼步舞惹争议,你怎么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考话题作文:校长带学生跳鬼步舞惹争议,你怎么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3 21:47:13

文档简介

2019高考话题作文:校长带学生跳鬼步舞惹争议,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四川泸州二诊)
前段时间,山西临晋镇西关小学校长张鹏飞带领学生跳鬼步舞课间操的一段视频走红网络。张校长表示,之所以会在全校推广鬼步舞课间操,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缺少户外活动。跳“鬼步舞”需要敏捷的动作和矫健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能训练。学校里没人会跳鬼步舞,他便亲自从广场上跳舞的人那里去学,然后教学生们跳。对于这件事,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课间操时张校长带头教跳鬼步舞,为师生们树立了榜样,值得点赞;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课间的一种革新,学生喜欢,娱乐锻炼两不误;也有人认为,张校长这种做法,是为吸引观众眼球,有点哗众取宠。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泸州市高三“二诊”考试。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 http: / / album..cn / pic / 001mfItBzy7sbmpfO3tb7 )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这是一道时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前半部分交代了事件背景,后半段列举了人们的议论。从审题来看,切入点应该是后半部分,议论的是张校长带领学生跳鬼步舞的行为,所以写作时不能离开这个出发点。
2.任务指令“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中的“此”指代的是事件本身,“你的看法”是针对人们的三种观点进行思考、权衡和选择,也就是要求考生要从就事说事和就是说理这两方面来写作。离开事件的说理就视为偏题。
3. 价值取向限制。张校长教学生鬼步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缺少户外活动。跳“鬼步舞”需要敏捷的动作和矫健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能训练。所以必须肯定他的出发点。他亲自从广场上跳舞的人那里去学鬼步,然后教学生们跳,这也是难能可贵的行为。所以对否定张校长的做法价值判断应视为偏题。
4.虽然文体要求除了诗歌之外没有其他限制,但从“人们议论纷纷”和“你的看法”这个指令,再加上材料属于时事类,所以文体为时评最好。
开放性
1.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给出了三种观点,除第三种看法应慎重斟酌外,前两种看法考生可以任取一种论证,也可以综合论述,只要角度合理,自圆其说即可。而且由此可以辐射出更多观点。
2.事件贴近校园,考生不会无话可说。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思维的深度无限,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解题】
本题目为时评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既要就事论事,又要就事说理;既要有鲜明的态度,又要有深度的思考。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考查考生理性的思辨能力。材料虽然给出了三个方向,但从“张校长表示,之所以会在全校推广鬼步舞课间操,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缺少户外活动。跳“鬼步舞”需要敏捷的动作和矫健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能训练”来看,命题者应该更倾向于“榜样”和“革新”。若只片面谈“吸引眼球”、“哗众取宠”,立意则稍显劣势。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以乐施教,学愈乐。
2.率先垂范,值得点赞。
3.开放思想,创新教育。
4.革故鼎新树榜样。
【错误立意】
1.育人岂能跳鬼步。
2.教育改革当谨慎。
3.鬼步校长当休矣。
【范文展示】
施教有方,以爱育人
泸州市某考生
莫言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张校长领头带鬼步舞这一举动,无疑是用行动摇动了学生,让他们真正地爱上锻练。是所谓,施教有方,以爱育人。我为张校长点赞。
施教有方,以身作则树榜样。
在课间操的领域“以身作则”的格言似乎并不怎么通行,大多数学校仍实行的是老师监督、学生服从的模式。这对终日挣扎于繁重的学业里,往来于各科练习中的学生们来说,枯燥的课间操无形中是另一负担。而张校长此举不仅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更是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了锻炼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比长篇累牍的说教和冷冰冰的学生守则更富有教育意义。
选材有道,了解学生敢创新。
孔子曾言“因材施教”,当代学生从小就被手机包围,接触的不是抖音就是西瓜短视频,对那些新潮舞步、动感音乐更是情有独钟。若仍用以往古板老套、缺乏节奏的音乐配合呆板的课间操,能否起到锻炼的效果尚且存疑,且单凭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让学生抵触这一点,我们就不可不正视这个问题。培根说:“当一个人从事他并不乐意的工作时,他会说:‘我的灵魂是一个旅人而不是归客。’”所以张校长正因为掌握同学们的这种心理才发现传统课间操的弊端,从而大胆创新,真可谓施教有方。
以爱育人,关爱师生彰大爱。
无论是考虑到孩子需要运动,还是顾及到旧操不能吸引学生;无论是亲力亲为“拜师学艺”,还是身先士卒领舞全校,张校长一定是饱含着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才会顶着舆论的压力做出如此革新之举。无独有偶,云南禄劝校长咬牙挤出资金开网课,只为孩子能有光明的未来;山校校长每周五下午为孩子做爱心晚餐,拒绝网上捐款,声明“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些陪伴”……只有胸怀大爱,这些校长们才能做出一系列改变;而只有心怀大爱,教育才能落在实处。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教给他做人的本领,而不是将他制成一种特殊的器具。”我想,孩子们通过校长亲自示范的鬼步舞,应该已学会如何锻炼和娱乐自己,而广大的教育者们也一定会从张校长这里学到何以“施教有方,以爱育人”。
【点评】
这篇例文观点鲜明,综合了“榜样”和“创新”两个论点,立意非常准确。文章结构很清晰,采用了三个分论点,紧扣中心事件来展开论证,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指令。语言比较严密,如果在深度上能够再挖掘一下,让说理更透彻,就会更好。2019年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心愿与时代同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一位网友在一篇帖子中列举了他40年前为自己许下的100个心愿,其中包括住上楼房,冬天在家洗澡不怕冷,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登天安门城楼,去西藏观光,乘长途火车睡卧铺,坐一次飞机,与外宾交谈,去一次美国,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
这位网友表示,当年自己拿26元工资,住十几平方的房子,靠煤油灯照明,听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出门不超过100公里……所以,这些心愿在那时实在非同平常!如今这100个心愿大都实现了,其中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
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审题
限制性
1. 材料引导语中“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限制了写作背景、写作者的身份,心愿必须立足“今天”,也就是立足现在,立足当下,且必须是自己的。
2. “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再过40年”,限制了心愿实现的具体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对40年后的2059年有一个畅想。“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暗示考生坚信:靠自身的努力+社会的整体进步,网友的心愿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就也能实现。“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要求考生写出实现心愿的具体“方式”。
3. “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写作者的“联想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心愿、心愿内容和实现心愿的方式都是“联想和思考”的出发点,要仔细分析材料中网友心愿的类型,以及实现心愿的途径,这都应该是读了材料后联想和思考得出的。
开放性
1.内容的开放性。写作者所写的心愿是开放的,小到个人对高考的期待,对身边亲人朋友的祝福与关怀,大到国家的进步、富强,民族的复兴,不一而足,皆可为心愿。“哪些”说明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心愿不止一个。
2.思维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提示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这种联想和思考是对网友所实现心愿中的具体事件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心愿再过40年能否实现的联想和思考。联想是对未来的畅想,思考是对过程的深入体察。
3.文体的开放性。“明确文体”,在限制文体特征要明显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解题
近两年,全国卷作文题选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时代进步,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时事热点,本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对这一特点的呼应和体现。
题目中包含两个时间维度。一个维度是从40年前到现在,也就是改革开放的40年;另一个维度是从现在到40年后,即到2059年。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到那时“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文章要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背景展开对“心愿”的论述,如果脱离时代和社会而单纯就心愿论心愿,可视为偏题或跑题。
考生立论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切入:
1.个人心愿的时代特点。材料中列举的网友的心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心愿在今天看来十分平常,但在40年前的条件下却是非同一般的。同样的道理,“我”在今天也可以提出一些非同寻常的心愿,这些心愿到40年后可能也会变得很平常了吧?
2.心愿的确立与时代潮流。材料中所列网友当年的心愿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求,有精神需要,有个人成就,有社会价值。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正当、合理,包含正能量,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潮流,这是它们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今天确立的心愿也应该将个人意愿与时代要求有机融合,这是保证它们将来能够顺利实现的基本前提。
3.社会进步与心愿实现的可能性。材料最后说,网友心愿的实现“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这是点睛之言,点明了如何实现个人心愿的问题。实现心愿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社会的整体进步。个人的奋斗要服务于社会进步的总目标,“我”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和智慧,也就是实现个人心愿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 在最好的时代追随心愿。
2. 心愿与时代同行。
3. 奋斗新时代,圆我冲天梦。
4. 吾愿万人同心,明日红鼓铮鸣。
5. 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6. 以我奋斗坚守之行,圆家国昌盛之愿。
错误立意:
1. 我们都是追梦人。
3. 我的心愿(只谈心愿)。
4. 我和2059有个约。
5. 奋斗才能成功。
范文展示一
奋楫时代洪流,实现个人心愿
(标题起得妙!鲜明点出“奋斗”“时代”与“个体”三个关键点,核心概念为“心愿”。)
靠自身的努力、靠社会的整体进步,网友实现了自己40年前曾以为难以启及的心愿,不觉心有戚戚,我也有很多心愿,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心愿。我要在新时代奋楫中流,实现心愿。40年后,回望人生,可以无悔无憾。(首段概述材料,回答指令,点明“在新时代奋楫中流,实现心愿,扣题。)
我也有很多心愿。我想,在未来能够登上月球,开启一场月球之旅;我想,我将有一位机器人朋友,它可以听我倾诉,为我释怀;我想,我们国家的每一位青年都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贫富差距不断缩小……(扣住引导语要求“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明确心愿内容。)
“欲穷天地三千界,欲上高峰八百盘。”要实现心愿,就必须有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此段谈实现心愿的具体要素:“信心”“劲头”“毅力”。)
回望今日之发展,展望未来之心愿,仿佛我的心愿近在咫尺,又仿佛可望不可即,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息,时代将会为我们提供条件,那么,心愿是否形成就看我们的了。(再次点明实现心愿的实现要靠社会进步和个人努力,引出下文对伟大人物实现心愿的叙写。)
孟祥飞积极创新,超越自我,填补了国家的多项空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两弹元勋”邓稼先,潜心钻研科学,挑战自我,实现了心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不仅实现了自我心愿,更实现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愿。他们在时代中努力奋斗,实现心愿并且将时代向前推动一大步。(事实论证楷模人物实现心愿的途径。)
我愿以之为楷模,以奋斗之灯照亮未来,以生命之火实现心愿。我自当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每天的座右铭;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时回响在耳边;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豪情拥抱未来,实现心愿。(联系自身,回到我的心愿,以及如何实现上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自当如苔米一样为国家做出一丝贡献,为心愿的实现添砖加瓦。毕竟,时代一大步,个人一小步,个人的理想全都依附于国家的繁荣、进步与富强。
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昭示下,未来会更加精彩。到时,登月球旅游或许对每个人都有机会;机器人可能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应该都会消失殆尽……再加之我的努力奋斗与拼搏,相信我的心愿会如这位网友一样全部实现。(展望40年后,在时代发展进步和个人努力奋斗下,心愿达成。照应第三段心愿内容。)
云山苍茫,江水泱泱,于新时代中踏波驭浪,奋楫前进,相信我的心愿一定会实现!(呼应标题。)
点评
本文作为考场作文,在双评情况下,得分58分,可以看出无论是写作者的内容选择,还是结构思路、语言组织,都深得两位阅卷老师的喜爱。
文章标题直接扣住写作核心要素和要求,行文按照心愿是什么,如何实现心愿,心愿达成这一思路展开,运用道理论证、事实论证阐释了心愿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这一中心论点,论证充分,说理透彻;此外,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或引用诗词名句,或长短句、整散句灵活运用,都让文章显得更加灵动,充分展现了写作者超高的审题能力和写作功底。
范文展示二
在最好的时代追我所愿
网友“希望冬天洗澡不怕冷” ,这是一桩小小的心愿;同时,他还有“与外宾交谈,为家乡做实事”的大心愿。我虽不像海子“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天”,但我也有独属自己的心愿,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要努力追吾之愿!
以我之力,逐我之梦,我有我心愿。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最纯最真的童谣唱出我心中的向往——我要到满是星辉、辽远无际的宇宙里去!不同于单纯的载人航天,天文学研究的是天体的道理。从“太阳能不能被浇灭”到“如何利用恒星骤变的能量”,不断成长的我阅读各类科普书籍,在网上下载了不少资料,相信以我之力,定可逐我之梦,40年后的我,定会在天文领域有所建树!
时代之力,助人追愿,在最好的时代追我所愿。
“我一定要开花”是《野百合的春天》里百合的心愿,她深深扎根,终有美丽绽放,惊艳世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心愿,但这种心愿非一己之力能解,唯有社会整体进步才可实现。发帖的网友40年前想住上楼房,“风雨不动安如山”;而现在的中国,广厦千万,全国人民尽欢颜。
许多心愿要靠社会的整体进步实现,没有种植方法的改进,意志再坚定也难以筑起绿墙,成就“塞罕坝”美谈;没有互联网,马云又怎样发家致富?万户只能坐在爆竹上妄想去往天空,而今“嫦娥”月背登陆、“鹊桥”搭线。这启发所有追梦人——要善于借助社会、时代的力量,时代成就个人,个人更要推动时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躬逢一个大时代,定要在最好的时代全力以赴,“LU起袖子加油干”实现自我心愿,也成全时代的大目标、大心愿。
法国诗人兰波在《深谷睡者》里说:“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里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你悟,心愿在我心;你听,时代在召唤。加油吧,我告诉自己:不浮躁,不焦虑,我要在最好的时代追我所愿!(56分)
范文展示三
筑梦小我,成梦中国
(56分)
心愿,人皆有之,或大或小,或壮阔或平凡。而所有的心愿,都因小我而起星星之火,因中国而成燎原之势。
筑梦在小我。一位网友的100个心愿清单展现着他的人生。奋斗是他的见证。“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个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他通过自身努力,将其中多数心愿实现,不由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愿,属于自己的梦。而为之奋斗更是我们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于敏院士曾言:“一个人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若能将其融入国家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院士的心愿,简单而又不凡,他用一生为之奋斗,终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心愿,兑现了许下的诺言。人,因梦想而有前行的动力,因梦想而创造奇迹。乔布斯、马云、马化腾……哪个不是因在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努力破土而出,浸透着血与泪而成就自己的参天大树呢!
成梦在中国。回首建国七十年的艰辛奋斗史,我们看到了无数为国家撑起一片天的人们,是他们每个人燃烧的星光才汇成了如今耀眼的中国。而日益强盛的祖国终成一把坚毅的保护伞,为中国人民阻挡风雨,成就亿万人的梦想。网友心愿清单中“坐一次飞机”“去一次美国”“乘长途火车睡卧铺”的实现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速度飞速增长,高铁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蛟龙号”让深海不再神秘,“墨子号”创造通信安全新奇迹……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讯、出行,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即,中国的梦,更是成就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的梦。祖国的强盛,让无数个小小的梦得以实现,再微小的光芒也可以熠熠生辉!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正见证着祖国新时代的辉煌。在感受到祖国强盛光芒的同时,更应点亮自己,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只是向上走,发一份光,散一份热”。用自己做文明的火把,努力燃烧,让小我无悔,让中国更美。
最美的青春,最纯洁的梦想,都会在这大好的时代绽放。再小的梦想,都因艰辛的奋斗与美好的阳光而冲破黑暗的土壤,向上生长,直冲云霄。
筑梦在小我,成梦在中国。
范文展示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期
(55分)
愿景,埋在心中。随着岁月不断生根发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等待花苞绽放,释放心中的美好。四十年岁月是一条漫漫长河,流过山丘,流过低洼,不过总方向大致不移,那就是实现愿景的方向。
你心中埋着怎样的愿望?当问题落在我的头上时,我的回答与千千万万寻常人一样,渴望青年时求学顺利、事业顺利。中年时与相爱之人相守一生,家庭美满,父母健在。老年时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共怡时光之美。你问40年心愿能否实现?是的,愿望美好,未来值得憧憬。可你的愿望不会自己凭空实现,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奋斗和社会的稳健发展。
草木生长蓬勃旺盛,春天的山才值得人们期盼欣赏。就拿自身来说,努力奋斗是青年奋发、建功立业、有番作为的唯一途径。叔本华曾说:“人生如同钟摆,摇荡在疲怠与痛苦之间。”无痛何以知痛觉醒,无苦何谈人生坚持。人一出生,便带着生的焦灼和生的忧虑。惟有心中有愿,并坚定不移切实为之奋斗,才能收获芬芳馨香,才能获得累累硕果。
不光要个人强,还在于社会、国家强大。经济浪潮一番又一番激起,面对世界局势风云变化,我们却仍握紧舵,拉好浆,在波澜丛生的海上平稳前行。这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十四亿人共同努力,将心靠在一起建成坚实的领地;将力量合在一起,汇成一股绳,支持着我们国家永垂不倒。执政人良好的政策,切实为民的福利,让我们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化,让我们更感安心、更具信心。福利的不断加持,让我们愈来愈幸福。社会的树木越来越繁茂,我们的春天越来越值得期待。
在岁月的加持下,在漫漫40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幻中,我们会在一日又一日登上更高的山峰,社会也会在一年又一年中散发着更加迷人的气质魅力。
而我们心中的愿望必然通过社会的整体进步,个人的不断努力得以一个又一个地实现。时光不晚,岁月漫漫,未来犹可期。每一株灌溉希望的愿望之花终会在岁月之中开放,散发迷人馨香。2019年高考阅读作文素材:
大风大雨,都是我们的掌声
大风大雨,都是我们的掌声
林清玄
【导读: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总有一个顶点;河流再长,总能找到它的起源;雨也是这样,不可能遍天下都下着雨,也不可能永远下着……】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
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
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飞驰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
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因为如此巨大的雷声,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是我第一次看见。
平常我听到大雷声都要哭的,那一天却没有哭,就像第一次被鹅咬到屁股,意外多过惊慌。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一条一条编织成金黄色的大地,溅起来的水滴像是碎金屑,真是美极了。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圳沟里奔流,整个旗尾溪都快涨满了,可见这雨虽短暂,却是多么巨大。
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刚刚的一场雨,我感觉自己身上的雨水向上快速地蒸发,田地上也像冒著腾腾的白气。空气里似乎有一股甜甜的热,土地上则充满着生机。
回到家,我身上的衣服都干了,在家院前我仰头看着刚刚下过太阳雨的田野远处,看到一条圆弧形的彩虹,晶亮地横过天际,天空中干净清朗,没有一丝杂质。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所谓的“太阳雨”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我有几次站在那雨线中间,让身体的右边接受雨的打击,左边接受阳光的照耀。
“太阳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了这个谜题,她说:“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总有一个顶点;河流再长,总能找到它的起源;雨也是这样,不可能遍天下都下着雨,也不可能永远下着……”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轻易得感冒。
在人生广大的倒影里,原没有雌雄之别,千顷山河如镜,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素材运用】
一场“太阳雨”,既是自然的奇迹,同时也是人生的奥秘。一边雨水暴烈,一边阳光温柔,这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不正和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人生的晴雨有时交替而至,有时甚至会结伴而行,但若心境清明,必定也能抵达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将风雨化为掌声。
【速用名言】
1.时间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奋战。——近代女画家陆小曼
2.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勇敢;风雨和掌声
叛逆是最伟大的创意
蔡志忠
在我三四岁时,爸爸送给我一块小黑板,教我写字,所以我从4岁起就开始写字、看书。我从这块小黑板上,找到了我的人生之路,那就是画画。所以那时,我立下一个志愿:只要不饿死,我就要画一辈子。直到今天。
生活要饿死我还蛮难的,因为只要有一间房子可以住,我就可以一直在屋里画画。我每年有360天都在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到18小时,但我的一生里,都在做自己最喜欢、最享受的事情。
所以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人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时,那么无论他做哪一行,都一定会成功。在做的时候,还要对自己有要求,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做得更好、更快。
当一个人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事情,把它做到极致,越做越快,越做越好,就会变得非常厉害,厉害到是一般人的100倍,甚至1万倍。如果我写自己的墓志铭,一定是“这个人一生所走的任何一步,都是他要走的;一生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他要做的”。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走自己的路才会愉快,才会做得好。有人说,做别人的手,听别人的指示去工作,能有多大的成就呢?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你的能力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除你外,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除自己外,还有谁更懂自己的能力呢?
所有有关自己的事情,除了自己,别人都不会懂。同样,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以住在深山为幸福,就像日本有一个家庭,住在静冈县,他们家从600年前就学会了做拉面,传人600年都不离开村庄,每天卖150碗拉面。对这一户的每一代传家者来说,在山上待一辈子就是天堂。
【观点引路】
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二是能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坚守一生。台湾画家蔡志忠从幼年起,就将画画视为自己“最喜欢、最享受的事情”,每天为之工作16到18个小时,且坚持了一辈子。他最大的快乐是一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成功不过是这种生活方式的附属品和衍生物。
【适用话题】敢想敢做;为爱坚守;活出自我
我的第一课
董改正
我正在溪水里捉魚时,邻居小伙伴穿得齐崭崭的,喊我去上学,我就光着身子去了。穿过田野菜地石板桥,再过一条溪,就到了学校。经过一个暑假,校内扁豆花开茅草茂盛,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狼奔豕突,整个大操场成了演兵场,我好想加入。怯怯的小女生看着他们,眉目蹙着,很担忧的样子。各个班级的走廊里人来人往,要说话就得大声嚷嚷。
上课铃还是我打响的,提前了,把各班老师都闹了个措手不及。
——我根本没进教室,被扁豆花里的蝴蝶吸引过去了,然后又转而追逐蚱蜢。当蚱蜢也没抓到时,我意外地发现大树上有一个铃铛,在风中微微摆动,发出嗡嗡轻响。我爬上树,拽着那根绳子,非常有乐感地打响了开学第一声。
校工老周气急败坏地把我从树上摘下来,像摘一个蝉蜕。树下还站着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他问我干吗打铃呢?我说我在家听过,好听。他笑了,说那你赶紧长大,来读书吧。我说我就是来读书的。他们一愣,见我光着身子来上学,齐齐大笑起来。
那是章校长,一个有趣的人,他说,你现在就在校门口站着,你妈妈一会就来,你信不?我狐疑。我们小学就五个年级五个班,校长清闲,他就微笑着陪着我。不久我妈真的气喘吁吁地来了,肩上是锄头,手里拿着衣服和书包。章校长见我崇拜地看着他,哈哈大笑而去。
妈妈领我到班级门口,接我进去的是班主任林老师,大个子,黑脸膛,笑眯眯地站在门边。教室里依然闹哄哄的,一个村的孩子几乎都相识,你掏我打,你抢我夺,交头接耳,桌子不停被推动得发出锐叫。不说话的女生也不闲着,埋头各忙各的。林老师拿起教鞭轻敲讲台:“请大家安静下来!”吵嚷声并未见停,他就不停地咚咚敲着。现在想来,那得多有耐心。一个同学正回身说话,蓦然发现教室里忽地鸦雀无声,反身看着林老师,慢慢坐下。
林老师没有急着上课,他给我们讲故事,不关励志,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内容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校长站在窗外静听,教室内安静如水,风过有声,窗户边的大树里,依然有蝉鸣,我们就像初上套的小马驹,由开始的粗野、不驯到愉悦于丰美的草料,安静地咀嚼。我们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境界里,时间那么快,下课铃响时,犹自不舍。
这是我的人生第一课,由杂乱开始,由纯净和诗意结束,打开了我们对于未知的好奇,多么可贵,它是从诗意开始的。这也是林老师的为师第一课,毕业时他动情地说,感谢我们这些纯真的孩子,那一课,从讲台上看下去,我们就像苗圃里的花株,水田里的秧苗,我们绿着,那么安静地生长拔节,倾听的姿态,美到极致,他几乎感动得流泪。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园丁的含义,以及园丁的快乐。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那么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源头。那个九月的校园,诗意和传奇就像豆棚上的扁豆花,蝴蝶的模样,飞进我的心里。我的生命里总是充满色彩,我乐观、快乐,有故事,有朋友,我相信,这些美好,都发源于那个九月,那堂课。
【素材运用】
“由杂乱开始,由纯净和诗意结束”,人生第一课的内容虽然“我”已经忘记,但“诗意和传奇”却永记“我”心。第一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乐观、快乐,更懂得了美好。这是成长的开端,也是师生间最有意义的传递。
【速用名言】
1.美能磨炼人性。——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2.尚自然,展个性。——现代教育家 蔡元培
【适用话题】成长;乐观;童趣;心态
迎向喧哗的宁静
刘墉
现代人难以用无声培养内心的宁静。这就如同快跑的选手到终点时,不适于立刻停下来休息一般。由于日常过度的争逐奔忙,如果骤然投入“无声的宁静”,反倒容易不安。竹韵、松涛、虫鸣鸟啭,甚至一首音乐、几曲清歌,反倒更能把我们沸腾的胸臆渐渐平复下去,慢慢引来宁静的情怀。
我常说:现代人的宁静,是咖啡室的宁静。当我们走在熙来攘往的闹市,推开咖啡室厚重的玻璃门,便一下子把喧嘩摒在门外,于是坐下来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吸口咖啡,聆赏几首柔美的乐曲,而当时间到了,推开门,便再度投入那尘嚣的环境之中。
所以现代人的宁静,不是遁隐山林,友麋鹿、煮白石式的宁静,而是在喧嚣与喧嚣的空隙中找寻宁静,那短暂的宁静,能使我们疏散前一刻的紧张,并为下一刻冲刺,加注更多的力量。现代人的快乐不是无忧,而是忘忧;不是逃避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不是等待宁静,而是创造宁静。
以速度争取时间,再用这时间去享受宁静,而非拖泥带水,永不得真正的空闲。
宁静如何创造呢?我的答案是:宁静可能反倒需要以迎向喧哗去创造,如同和平常需要以迎向战斗来求取一般。这种例子在美国最普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美国人把五个月的工作,赶忙地在四个半月完成,剩下的半个月便去度假。当你问他:“何不慢慢做呢?”他们必然会告诉你:“慢慢做,也是忙,因为事办不完,心不定,也便难以放松,倒不如一鼓作气,将争取来的时间,拿去痛痛快快地享受些宁静的生活。”
由此可知,现代人的工作,应该以速度争取时间,再用这个时间去享受宁静,而不是拖泥带水,却永不得真正的空闲。
【素材运用】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处于纷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很少有人能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追求心灵的宁静。众生皆凡人,要学会取悦自己,享受宁静。所谓宁静,是闹中取静,不是抛弃一切,也不是拖泥带水,而是高效处理好手头的繁杂事务后,为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速用名言】
1.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2.无所事事并非宁静,心灵的空洞就是心灵的痛苦。——美国作家 库柏
【适用话题】寻找内心的宁静;效率;生活态度
我不是“蜗小姐”
刘斌
从小我的作文就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这些年断断续续发表过一些文章,也拿过奖,在无形中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有些标签,好像一旦贴上,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变成胎记,再也撕不下来。外人评价好坏本来应该是他们的事,可奇怪的是,我做事时耳边常常会有声音不断暗示自己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活得如同一本行走的“三好学生手册”,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差错。
大二时,湖南省举办第一届大学生文学作品评论大赛,老师信心满满地给我和其他几个小伙伴补了一个月的课,最后,我却连三等奖都没有拿到。大家安慰我沒关系,可我明明从他们的眼神中看见了惊讶、怀疑和失望。那天,聚光灯下的我就像一个演技蹩脚的演员,脸上抹了厚厚的粉底,笑得一脸僵硬。赛后,我常常担心别人问我为什么没有拿奖,害怕别人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不可以”。于是,整个大三学年,我像一个拼命护住棒棒糖的小孩,继续写我擅长的风格,在安全区享受着鲜花与掌声。
我的胆小、懦弱、爱面子,不仅体现在这一件事上。我的世界长期处于静音模式,为了避免尴尬地结束,我学会了自动屏蔽一切故事的开始。
七岁,我被红金鱼吸引,妈妈说:“这种鱼几天就会死掉的。”吓得我赶紧缩回了手。
十八岁,我渴望去看小城外的世界,却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而报了省内的大学。
二十一岁,我想要继续求学,稳妥起见选择了保送本校研究生。
待在熟悉、可控制的地方让人有种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每天阳光落满窗台的时候,我都会渴望拥有一片新的天空,所以我喜欢启程,喜欢离开,喜欢每一天都弥漫着新鲜柠檬的味道,喜欢生命只有单纯的盼望,回忆一天天更新,我一点点成长。
回到七岁,心有不甘的我还是忍不住跑去买回了两条活蹦乱跳的红金鱼,欢欢喜喜地和它们相处了好一阵子,是它们教会了我该如何去爱和珍惜周边的事物。
回到十八岁,我在点击确认的前一秒,果断把离家千里之外的吉首大学改为第一志愿,事实证明,这是我目前为止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回到二十一岁,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考了安徽大学的研究生。安徽大学秋天的首秀是属于梧桐的,蜜色的梧桐叶子亲吻着我的脚丫,空气里浮动着慵懒秋阳的味道,于是我庆幸自己没有与它错过……本该跌跌撞撞的年纪,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让生命活出多种可能。
每个人的体内都住着一对双子,他们性格完全相反并且时时发生冲突,一个苦口劝我们留在原地,一个婆心催促着我们不断出发。这是一个疯狂追求身体极限的时代,却很少有人愿意让心去冒险,因为逃离老地方,奔赴新领域需要巨大的勇气。可是即便一切重来,我依然不会做一只“蜗小姐”,山雨欲来就立刻钻进壳中,错过了雷电,也错过了彩虹。
【素材运用】“我”的七岁、十八岁、二十一岁,有内心的懦弱,却也有敢于追求的情怀。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与“自己”的心灵抗争,是“我”的胆怯战胜了“自己”的勇敢,还是“我”的自信遭遇“自己”的打击,这是每个人性格的两面性所决定的。生活在尘世,必须要懂得战胜自我,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弄潮儿。
【速用名言】
1.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现代作家 茅盾
2.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 笛卡尔
【适用话题】
战胜自我;突破;挑战;勇于改变
不做“空心人”
陈先发
谢谢母校喊我回家,给了我这珍贵一刻。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在当年的七号楼如今的任重书院楼前,真是百感交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好友聚会也就在当年的干训餐厅请喝一杯酸奶而已。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的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史,又何嘗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就会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21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其材质不堪大用。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充些什么。
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
另一句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素材运用】
这是一个快速而高效的时代,众声喧哗。但生活从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只有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守住内心,从爱、理想、信仰中汲取养分,才能不做“空心人”,获得内心的幸福。
【适用话题】踏实;梦想;教育;信息时代
【注:本文是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陈先发2018年9月6日在复旦大学2018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2019年高考作文典范读本
高考就要来了,你的作文准备好了吗?每天读一读,背一背,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强化语感。每天想一想,仿一仿,既可以熟悉套路,又可以提高认识。
1:高考典范之家国情怀
顺应潮流者“与时代同行”
潮流浩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为何“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为何中国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潮流,正是探寻答案的一个绝佳视角。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历史发展的深刻结论。近代以来,闭关锁国的中国在现代化潮流中掉队迷失,“连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具体在哪个方位都不知道”。面对“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的历史课题,今天的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立己达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变革的推动者。
“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时代大潮是最权威的“考官”,谁能够主动顺应潮流,谁就能掌握历史主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慨叹,中国改革开放是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为什么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内审中国情势,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外察世界大势,中国主动到经济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游泳,契合了滚滚向前的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大海不可能退回到小湖泊、小河流,时代潮流不受阻挡,“世界就是顺应着趋势构成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把握潮流、驾驭潮势的关键就在于,要有无惧风浪的心态,也要有把准航向的笃定,还要有乘风破浪的本领。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宣示:“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担当,新时代中国始终沿着历史正确方向前进。
“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浙江德清洛舍镇是享誉中外的“钢琴之乡”,1984年当地第一家钢琴厂成立,但受限于当时体制,外聘的技术人员只能当“周末工程师”。“人才流动”问题引来改革共识,最终凿开了束缚发展的坚冰。如今,洛舍钢琴销往全世界,黑白键谱写出的改革故事仍在延续。不久前在德清采访,当地干部群众说,改革开放让洛舍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一旦停下脚步,“当官的都要挨骂”。为什么改革停不下来?因为百姓的期待在那里,时代向前的趋势在那里,迎头向前才能取得更大胜利。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本身就已成为凝结着共识、承载着期待的大潮流、大趋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的2018年已经成为历史,崭新的2019年召唤奋斗者、追梦人一起拼搏、一起奋斗。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任何困难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未来“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使用提示:
靠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自觉,靠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担当,中国驶出了追赶时代的加速度,迎来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发展阳春。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典范适合新时代,新征程,新青年,新气象,理想,信念,乐观,心态,眼光,胸襟,思路,方法,自豪,迎难而上,敬业奉献,四个自信等为关键词的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2:高考典范之辩证思维
“快思维”与“慢思维”
有这样两则案例。
一则是,(雄安新区自2015年2月以来,经过多次会议部署、实地调研、科学论证,2018年4月公布规划纲要,年底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样的“慢功夫”赢得国内外赞誉。
另一则是,(廖俊波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拼劲,仅用4年时间就把福建政和县从“省末尾”带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凭借快速度,赢得了群众的掌声。
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
(快有快)的追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领深圳蛇口闯出了开放发展的新路。“拼命黄郎”黄大年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座右铭,留学回国后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填补“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无数事实表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方能干出事业、干出境界。
(慢有慢)的考虑。十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十剑,品质自然有差别。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快论英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脑袋一拍就决策、心头一热就拍板,造就的只会是“形象工程”“摆设工程”。贪快求新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浪费,其危害决不可小觑。“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慢一点,深一点,细一点,为的就是深思熟虑、全面权衡之后拿出科学决策,付诸审慎行动,结出圆满果实。
马上办、抓紧干,不是毫无规划的盲目办,更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干;慢决策、慢行动,也不是慵懒散漫不作为。快有快的道理,慢有慢的原因。
如何处理好快慢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其中贯穿的快与慢的辩证法,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快慢分殊背后,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是发展观、政绩观。
我们应有掰着手指头珍惜每分每秒时间干事创业的进取心,亦需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有甘于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的自觉。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事业舞台必定更加宽阔。

使用提示: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不会非此即彼。本典范适合矛盾类作文材料,辩证类作文题目。如:多与少,新与旧、是与非、能与否、成与败、好与坏、美与不美、该与不该等情境。
3:高考典范之成功密码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
“第一等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标。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到底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
叶向真在对父亲的回忆中,介绍了叶剑英是如何选择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抛弃荣华富贵而走向革命。她说,父亲在黄埔军校时就跟蒋介石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别人都不可以配剑和配枪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剑和手枪进入蒋的卧室,后来还让他做了2师师长兼着两广的盐务管理官员。尤其后者是一个肥缺,半年100万美金就有了。他当师长,行军时不想骑马就坐轿子,还有一个士兵前边挑着丹麦进口的饼干和炼奶,后头担着威士忌和白兰地。很多人都看中这个位置,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他这样的位置。但是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脱掉皮鞋穿起草鞋,冒着生命的危险,奔向了革命。
实际上,古往今来,在何为“第一等事”上,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远。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别。比如,王阳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成圣贤,叶帅选择的不是大把捞钱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带领穷人闹革命,看似不合时宜、难解其中味,其实却是真正参透了何为“第一等事”。
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种更崇高的人生目标,超然于个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阳明的“成圣”,戊戌六君子的“血荐轩辕”,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叹: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还有的人梦想的“第一等事”就是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但钱有了,名出了,官当大了,却内心空虚,活得并不幸福,甚至还抑郁。
这样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价值太小,对人生来说没有多少意义,追求起来也难以快乐。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锋日记》里这段话,心中便亮起盏盏明灯,这也可说是对何为“第一等事”的最好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那样,抛弃小我,一心为国向民,这样的“第一等事”方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车的司机说,人最恐惧的时候,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使用提示:
伟大的人生,总是源于高远的目标。本典范适合理想、追求、目标、愿景、方向、境界、品德、价值观、青春风采、人生选择、榜样人生、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当代偶像、成功之道、前辈的启示等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4:高考典范之精神成长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使用提示:
18岁之前,相貌是父母决定的;18岁之后,相貌是自己决定的。所谓的相由心生,就是讲心灵的修养会影响人的气质气度和神情。阅读有字之书容易,阅读无字之书很难,阅读心灵之书,那是难上加难。但青春和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本典范适合阅读、精神发育,思想成长,修身养性等为关键词的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5:高考典范之解读图表
存公心才会有分量(漫画作文)
一名男子,跷着二郎腿,一只手托着腮帮,悠闲自得地斜躺在秤盘上。秤座上的重量显示为:“00.00kg”。
——这是日前见到的一幅漫画,旁边还有八个字:“不爱企业,毫无分量”。
不禁联想起同样颇具妙趣的另外一幅漫画:一位官员,手握一枚公章,站在磅秤上,显得威风凛凛、得意洋洋。旁边有人对他讲:“放下你手里拿的公章,看看还有多少分量?”
分量代表意义与价值,有分量意味着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受尊重。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人自然当追求做出点“分量”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有异的“几希”,一个重要方面不就是人作为“万物之灵”所具有的知耻与进取心吗?
当今社会,有两种人或曰两种现象,并不鲜见,其害非浅。
一者恰如那“秤上男”,安闲度日、得过且过,人到心不到、出工不出力,不求作为、不愿担当。“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做人沾上苟且、庸俗的毛病,怎么可能“有分量”呢?
一者正似那位“磅上官”。这类人倒是十分看重“分量”,但剑走偏锋,心思全用在追求升官发财、功名利禄上,以为拥有这些“附加之物”,便会身价大涨、“分量”大增。古人早告诫:“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官”迷心窍、“财”迷心窍,只会越“勇”越“伤”,不仅加重不了“分量”,还可能反误卿卿性命。
做人只有一个公私,做事只有一个邪正。一个人“分量”的有无与轻重,归根到底还得看其作为与成就,看其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付出与贡献。要做“有分量”“分量重”的人,除了存公心、行正事,没有别的路径可以选择。所以自古以来,做人都要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作为(官员)更须“心有社稷,心中有民”“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人心之病,莫甚于一私”“私意一萌,则是非易位”。做人尤其是做一名领导干部,一旦“私病”缠身,必将会“消瘦”得失去人形。那些跑官、捞财、贪名之人,也许自以为很有“分量”,在旁人眼里却不值一文。
“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在人心这个秤盘上真正“有分量”的人,一定是懂得“人生富贵驹过隙”的人,是践行“一代功名托至公”的人。他们从政,无不以“做官”为载体、“做事”为目的,一生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他们经商,笃信的是“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希冀的是以“财”发“身”,而非以“身”发“财”;他们出名,绝不会虚张声势、欺世盗名,而只会默默耕耘、实至名归。为什么老百姓“仇富不仇袁隆平”?因为他“保养身体,是为了保证每天下田”,老百姓公认“他真是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人心是称量人生“分量”的唯一秤砣。一个人为国为民出多大力、流多少汗,百姓就会给你亮多高分、点多少赞,不会添枝加叶,也不会缺斤短两。追求人生的“分量”,不可不知这个道理。
使用提示:
图表是形象化的文字,文字是解读图表的钥匙。相同的,要能发现不同点;不同的,要能找到共同点。读透寓意,是审题关键;引议联结,可步步为营。本典范适合解读图表的作文材料和有关境界,觉悟,品德,理想,格局,趣味,私心,公心,大我,小我,气度,胸怀,情怀,责任,使命,担当,民心,民生,民本,有位,有为,人生观,价值观,修身养性,涵养性灵等为关键词的作文题目。2019年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吗?看看这些原创新题!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墨子——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嫦娥——截至2016年7月31日,“嫦娥三号”获得的大量数据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都属于世界首次,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王维——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补短板、谋长远、重潜绩、压茬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则或其他与此类似的材料给你所选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试题的每一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历史人物,第二部分是和这个历史人物相关的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发展状况,可以说,前半部分代表着中国的“古”,后半部分代表着中国的“新”。在新与旧的传承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更看到了中国的沧桑巨变。同时,本题的写作任务是“选择一则或其他与此类似的材料给你所选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写一篇文章”,所以考生紧扣此任务,可以有以下行文思路——
(1)给孔子、墨子、嫦娥、王维任一人物写一篇文章,向其解说今日之中国的巨大成就。可以说,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了其昔日的梦想,也可赞美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选择给材料之外的人物写一篇文章。如由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联想到中医,可给李时珍写一篇文章;由高铁技术走向世界联想到秦朝的驰道,可给秦始皇写一篇文章;由“一带一路”惠及全球联想到丝绸之路,可给张骞写一篇文章;由《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联想到唐宋文化,可给李白写一篇文章……
值得提醒的是,文章的读者一定是某一历史人物,写作重点应该是今日中国之辉煌成就,同时,古与今之间还要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否则即为脱离写作任务。
02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毛泽东
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邓小平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题以三句名言展现了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不平凡的历程。具体来看,“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就是“除旧纳新”;“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精准认识,由此才有“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着重论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文化对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当然,此处的思想文化更侧重于传统文化,并且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绝不是旧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所以,考生围绕任一名言的内涵或综合三句名言的内涵紧扣“社会文明”话题构思行文均属切题。
可有以下立意:
(1)社会文明的建设需要除旧纳新;
(2)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3)社会文明的建设需要文化的传承;
(4)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5)社会文明的建设既需要除旧,也需要传承。
03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网络消费的多样化,点外卖已成为人们的消费常态,但在恶劣天气里究竟能不能像往常一样下单点外卖已成为人们争论越来越热的话题。有网友认为,恶劣天气里,外卖小哥顶风冒雪的送餐之路太辛苦,所以这时候就尽量不去点外卖以给外卖小哥“同情体贴”;也有网友认为,外卖小哥确实很辛苦,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风里来雨里去”就是他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同情体贴”反而会让他们变得少单甚至无单可接,这对其来讲,或许比恶劣天气更糟糕;还有网友认为,在恶劣天气里让外卖小哥真正感到温暖的并不一定是少下订单,而是对他们的迟到多些宽容,对他们的付出多些感谢,少些“差评”……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载体来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热点背后的人文话题,所以考生紧扣“恶劣天气里究竟能不能像往常一样下单点外卖”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1)赞同不点外卖。不点外卖的行为背后是对外卖小哥的关怀,从此角度考生可立意为关爱、友善等。
(2)反对不点外卖。不点外卖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对外卖小哥的关怀,而实质上是对外卖小哥工作的误解,从此角度考生可立意为实事求是、莫要好心办坏事等。
 
(3)辩证地看待问题。赞同或不赞同点外卖关注的都是形式,因为在恶劣天气里让外卖小哥真正感到温暖的并不一定是少下订单,而是对他们的迟到多些宽容,对他们的付出多些感谢,少些“差评”,从此角度考生可立意为宽容、感恩、理解、尊重等。
04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高一入学后的一次励志班会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同学们展出了以下三则材料——
2017年,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2018年,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困》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近年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悄然兴起,这些学校之所以称为“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是这些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具有暴力倾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早恋,叛逆……据调查,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城市条件优越的家庭。
刚步入高中生活的你或即将参加高考的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关系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题材料所设置的情境既贴近考生生活,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识,同时在思维层面上,又注重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故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确定。本题的写作任务在试题材料后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谈谈你对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考生为完成这项写作任务,又必须执行试题所给出的三个写作指令:写作身份——高一的你或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写作切入口——综合上述材料;行文思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
(2)观点的确定。考生可以以熊轩昂为切入口谈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出“贵子”;也可以以王心仪为切入口谈贫寒的家庭容易出“贵子”;亦可以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为切入口谈家庭条件只是一个人是否成才的外部因素,自身的努力才是成为“贵子”的关键因素;当然,也可以谈优越的家庭条件不容易出“贵子”,寒门也确实难以出“贵子”。
(3)亮点的确定。试题因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的写作指令,所以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自我”以增强文章的“真情实感”,多联系社会现实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与内容的广度。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行文中突出“自我”的方法有:将“我”的某些经历作为写作的由头;将“我”的某些经历作为写作素材;将“我”的经历与文中的其他素材有机结合,然后以“我”为首字发表议论,如“我认为……”。高考话题作文技巧:分解剖析+提纲定位
爱追剧或者对网文有接触的同学,一定对“架空历史”很熟悉,作者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任他幻想的国度,安排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这叫创作。而你,遇到一个多层含义的作文题,老师要求就事论事、展现你的思辨力,你却只会抓住一个点,完全脱离材料去写议论文,亲,你“架空材料”,这叫创作失败,让老师怎么给你高分呢?
这里,多层含义的作文就是“综合材料内容”,命题者要求考生作文时必须顾及对命题材料所涵盖的每层含义的分解剖析,不得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作文中的所谓思辨,简单地说,就是思考辨析,可是,在同学们写作文的实践中,这种忽视“综合材料内容”写作要求的“架空”现象却比比皆是,成了不少考生写好思辨类材料作文的一道瓶颈。
今天,老师手把手教大家两个绝招搞定这个难题,就是“分析解剖+提纲定位”。
所谓“分析解剖”,就是通过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解剖分析,找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和各层意思,为作文“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提供分解的分论支撑。所谓“提纲定位”:就是拟定写作提纲,构思写作框架,使文字始终运行在“规范”的轨道上。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西中高三原创题目2018.9.1)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准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多方面说理。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目同2018年全国高考卷“给飞机补弹痕” 作文题类似,同属于思辨型作文。立意角度:1.从整体角度立意:负重前行,方达彼岸;失去根基,易于“翻船”。2.抓关键句:以“压力效应”来立意:谈谈“压力效应”。这道作文题在立意上分歧不大,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暴露出了考生作文的以下突出问题: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成“纯话题作文”来写。考生作文没有很好体现“不脱离材料内容范围”的写作要求,而是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词来随意发挥:题外联系大于内部分析,容易导致“跑野马”。
【突围方法一·分解剖析】
命题材料分解:文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年轻的水手对老船长的做法大惑不解,但迫于船长的严厉还是给空船注水加压;事实证明老船长的做法以及他总结出来的“压力效应”是对的。第二部分:由船及人,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解决了对命题材料阅读理解的问题,这就为后面行文提供了分解剖析的支撑点。考生可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及结构方法来谋篇布局了。其中“转”是写作的重点:转、转是对水手和老船长观点的正反论述,转是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观点,转是引申拓展,直面现实。这种写法就叫“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其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地解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作“提取观点”、然后“脱离材料”来写的“话题作文”的问题。
【考生例文】
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深圳西中高三 (17)班 刁博楠
一艘空载而行的货船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看似容易的航行却遇上狂风巨浪,如此危急时刻,老船长下令将货舱装满水。
自然,老船长这样做有他的道理,船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是最安全的,进一步说,就是要 “满”船前行,方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压力效应”。而对此,水手则认为:遇到狂风巨浪时,船负重前行就会沉没海底。水手拒绝“加压”,从实质上说,还是缺乏“压力效应”意识,殊不知,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
事实上,各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压力。拿在教室里面的我們做例子,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负着高考的压力,还有父母、老师、社会的期望。压力固然大,可不正是这些所谓的负担才促使着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着吗?
说到“压力效应”,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故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抗压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最惊奇的是,当科学家打开南瓜,发现它的中间充满层层坚韧牢固的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抗压实验想到人生: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提升能力!无论是学生也好,上班族抑或是其他人也好,都要带着这份负担,咬牙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学会遇事不退缩,牢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教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方会在我们的身上应验。
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安于现状,不愿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他们追求所谓的“佛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就好,缺乏工匠精神。这样的人生必然没有什么惊喜可言,而农村女孩王心怡就不一样,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即使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和外公长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北大通知书寄到家时,她却只身在外地打工)和学习压力,仍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尽管她出身寒门,但人穷志不穷,在她承受着如此压力时,她从不畏惧,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发出自己拼搏的力量,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实是“现实”的,不给没有准备的人留余地。倘若不给自己加压,就很容易被生活抛弃;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船和人都一样,只有满载前行,稳住根基,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即便路途再遥远,再艰辛,就算我们披荆斩棘,满身伤痕,也要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须知“压力效应”:能量是“压迫”出来的,幸福是奮斗出来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围绕材料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法。“南瓜抗压”的例子用得鲜活,它形象地说明:人是可以给一定压力的。全文行文流畅、层层推进,逻辑性较强,丝毫没有板滞晦涩之感。
【突围方法二·提纲定位】
【提纲示例】
全文思路:船—人—船与人同理。
(一)开头:设问:……概述材料+亮题;
(二)多角度分析:1.横向分析“压力效应”:分解材料蕴含的各层含义。从水手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不能加压。从船长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必须加压。重申“我”的观点:压力效应。2.纵向分析:联系现实(对比;类比)。3.找措施:提出解决办法。
(三)呼应开头:船负重前行,根基稳重,才不会被风浪打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考生例文】
人生需要“加压”
深圳西中高三(1)班 叶芷嫣
面对可怕的风暴,是选择空船而行,还是“加压”,负重前行?
水手们认为应该丢掉包袱,减轻压力,空船而行,而老船长却命令水手们给船施加压力,负重前行。事实证明老船长是正确的。
从表面上看,往船舱里面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但实际上,面对可怕的风暴,给船施加压力,使它能负重前行,才能抵挡得住狂风暴雨,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老船长长年漂泊在海上,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面对海上的突发情况,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他认为加压的大船不会被风浪打翻,被风浪打翻的往往是没有加压的小船。而认为要减轻压力,空船而行的水手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分析事物的应变能力。
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多么经典的“压力效应”总结!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又何尝不像那艘船?面对人生巨浪,同样需要加压,负重前行。
何为“负重”?负重就是做任何事都抱着坚持到底的态度,就是给自己加压,不留退路,绝不得过且过。没有负重的生命是轻浮的,就像泡沫,虽然在阳光下看起来光鲜艳丽,但一触即破,脆弱不堪。而负重的人生却有其深度,有其厚度。那是一种纵处岩层也无法抑制它破土的力量。
为何要“负重”?正如船长所说的那样,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身处深山大泽时,我们往往能坚守自己摆脱困境的信念,我们背负压力,同时也彰显了承担压力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而当我们安逸享乐时,我们的灵魂却容易麻痹,我们无法拒绝诱惑,最终在欢愉的泥潭中沉沦。而“负重”则成了一面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不能有丝毫松懈。
那又该如何让自己“负重”呢?
在我看来,不外乎四个法则——加减乘除。压力要加,安逸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所谓“加”就是加压,施加压力并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制定遥不可及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拼搏奋斗,而是在原本基础上,每天多做一点,每个问题多想一点。所谓“减”是减逸,当然安逸要减也不等同于放弃休息,而是告诉自己我该走出“舒适圈”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景,就如待在笼中的鸟儿,不愁吃不愁喝,没有任何生存压力,但它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机会要乘,是指遇事要敢于尝试,不能因为加压会使船沉就任凭风吹雨打,使船摇摆不定,而老船长的大胆尝试,使危船出现转机。懒惰要除,是指彻底舍弃自己的惰性,不停留在空船时安逸的虚幻之中,随时做好准备,去迎接更艰苦更光明的未来。
给自己负重,让自己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逆境时有底气逆流而上,顺境时有能力守住自我,由此就可从给自己负重沉淀出生命的厚重。
人生需要“负重”,而“负重”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写作做到了“规范”:开篇紧扣材料设问,接着正反分析(分解剖析),继而围绕观点拓展升华。全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出的解决措施使人眼前一亮:如何给自己“负重”呢?加减乘除,一言蔽之,简明得当,可谓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分解剖析+提纲定位,不失为写好思辨类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好办法!聚焦事件 借题发挥
——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如何就事论理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
2.明确什么是就事论理。
3.学会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如何就事论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如何就事论理。
教学过程:
一、互动:课前思考,导入课堂
提问:对魏则西事件,你怎么看?请选一个角度深度思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级学生魏则西患有滑膜肉瘤晚期,到处求医无望,通过百度搜索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前往考察并被该医院李姓医生告知可治疗(后来网曝该医院肿瘤科已被莆田系承包),于是开始了先后4次的治疗,总共花了二十多万元,巨额花费将家里积蓄掏空,病情依然恶化,4月12日,魏则西在咸阳的家中去世。
思考点:道德与秩序,市场化与反市场化,用脑思考与用手思考(单向度思维)。
提升点:道德与秩序——贝佐斯“善良是一种选择”,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弗洛姆“异化”,去原罪化。
名家名言引入课堂。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刘勰 《文心雕龙》
此类作文,要防止一种误导,以为只能就事论事,其实,任何作文都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新颖观点,驾驭材料去进一步延伸探讨道理。——福建师大余岱宗教授
二、互动:近三年高考题的特点?
提问: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说说他们有何异同之处?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同点:都是叙事体,都贴近生活,都具有思辨性。
不同点:争议点越来越多,思辨性越来越强,任务越来越明确。
三、讲授: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三种写法
(1)就事论事。即对材料之事进行议论分析,就是谈论材料。优点:稳健,跑题几率小;缺点:狭窄、单薄单调。
(2)就事论理。即紧扣材料所言之事,论证某个道理。着眼点在于道理,但并不抛开材料。优点:写得开阔,有纵深感;缺点:有时容易跑题,难于自始至终紧扣材料。
(3)就理论事。即依据材料得出一个道理,然后层层展开论证它,再分析材料之人事,以证明所论之理的正确。这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写法,它以高远大气的说理去驾驭材料之时事,是在每一层的通透说理后再以材料去印证道理的正确。
四、点拨:叙事体材料作文如何就事论理(审题立意)
(一)就事(聚焦事件):将材料“问题”导入论证过程,聚焦事件矛盾(争议点)。

三元分析法:整体分析,矛盾分析,因果分析。
1.综合概括:整体分析,概括材料。
2.寻觅矛盾:矛盾分析,选准对象。
3.因果追问:因果分析,逻辑追问。
三元分析法功能:聚焦事件的问题
(二)论理(借题发挥):不纠缠材料,将“问题”复杂化,进行深度思考。

以小见大法:见微知著、由此及彼、由点带面。
1.见微知著:在材料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2.由此及彼:能把材料中的某个人与事的特征同某种事理、情理、法理、哲理联系起来。不能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就事论事。
3.由点带面: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
以小见大法功能:提升思维的品质
五、例析:作文题就事论理分析
就事(聚焦事件):三元分析,概括材料
1.综合概括:女大学生小陈向警方举报父亲交通违法引发争议。
2.寻觅矛盾:小陈和父亲矛盾,父亲和警察,网友和小陈……
3.因果追问:女儿是否应该举报违法的父亲?为什么?
聚焦事件:女儿是否应该举报违法的父亲

论理(借题发挥):具体分析,以小见大
1.见微知著:父女矛盾——亲情与法理矛盾
2.由此及彼: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孝道文化与法治精神)
3.由点带面:当下语境,“愚孝” ,熟人经济,违背法治精神之行为。
相关链接:《论语》“子为父隐”《汉书》“亲亲相容隐” 唐律
英美法 :夫妻 大陆法系 :亲属和密切的人
《左传》“大义灭亲”石碏 为国诛子 秦律
孔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六、互动
提问1:阅读下面一篇范文,尝试说说其是如何就事说理的?
提问2:这个作文题如果从别的角度,还可怎样就事说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堪萨斯城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了完成生物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女教师将这些学生的成绩判为零分,并警告他们或将留级。
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女教师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面对巨大的社会反响,校方不得不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
会上,老师、家长和其他与会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选择事件中的一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范文举隅:
正义制高点的冷风
林子涵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教师。
当28名学生被发现作业抄袭时,她雷厉风行地送上“零分加留级”套餐;当校方迫令她减轻惩罚以缓和家长压力时,她毅然拒绝并辞职。从道德与法律看来,她的行为似乎无可挑剔:她正直,且教育学生要诚信做人;她坚守良知,在威逼下岿然不动。能把这些高贵品质奉为信条,她无疑站在正义的制高点——她理应胜利。
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我们看不到这位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温情——就像正义高空下沉的冷气流。在这里我希望每个人能意识到,秉持正义之剑,未必永远正确。
康德曾提出绝对律令的概念——一条命令只有对所有人均适用才是有效的律令。如果换她不慎失足犯错,会心甘情愿抱着鸭蛋在已学会的知识中蹉跎一年吗?就算她有很高的觉悟接受惩罚,但也不意味着正义的判决就是稳妥的,就如鲍鹏山所言“道德目标一旦被绝对化,手段就有可能过激”。如果对任何罪名都可以以正义为名行使任意裁量权,便会动摇道德的基础。孔子上任七日诛杀少正卯,李膺不顾国家赦令杀死妖人,这种行为是惩恶扬善之举,“扬”起的却是善的残忍,或称为婞直。道德命令不能代替其他社会秩序,故这位女教师对学生留级处分的警告并不能因正义而合理。
更关键的是,凭强力使人向善不能代替人的道德选择。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人在定义中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开始,善与恶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行使,而上帝更想要的不是善而是向善的选择。女教师用强力惩罚迫使学生改过向善,就像伯吉斯《发条橙》中通过“罪恶改造”迫使问题少年Alex杜绝恶念一般——最后使他成为“上发条的玩具”。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认为,强力惩罚会使人服从社会意志,失去自我。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独立的人,女教师须以更人性化的教导代替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培养个性,走向成熟;惩罚则使人失去个性,沉沦体制,违背了教育的意义。作为一个教育者,不应站在正义的高处发出冷风般的命令,而应如春风化雨般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即使对于犯错的学生,也应将他们当成具有理性与向善可能的主体对待,承认人的发展与变化。如果给那些抄袭的学生以惩罚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他们很有可能在众人中成为异类,在外界习惯性不信任的眼光中难以翻身。所以,有勇气宽容他人既往之过,相信每个人正义的可能,正义才褪去高高在上的冰冷与傲慢,成为人类社会的温暖源泉。正如一位著名律师所说——
“正义,既要像锋利的宝剑斩断罪恶,维护公理,也要有温暖的胸襟去怀抱,去接纳一时糊涂但是后来真心改过的人”。
七、互动
提问:分析2018福州3月质检作文题,看该如何就事论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提问:分析2018广州二中二模作文题,看看该如何就事论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球星大黎以队长身份带领球队为北兴俱乐部赢得了赛季冠军,他与俱乐部的合同也已到期,竞争对手南旺俱乐部以更高的待遇力邀他加盟。北兴俱乐部以对他多年的培养为由希望他留下继续效力,球迷因对他感情深厚也苦苦挽留。大黎为了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最终还是转会到南旺俱乐部。为此,大黎受到北兴俱乐部球迷的责骂,北兴俱乐部也未按惯例邀请他参加盛大的冠军庆祝仪式,但私下仍然把象征冠军荣誉的戒指给了他。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北兴俱乐部、南旺俱乐部、北兴俱乐部的球迷和大黎均遭到了非议。
请你从北兴俱乐部、南旺俱乐部、北兴俱乐部球迷和大黎等四方中选择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九、教学反思
1.叙事体任务型材料作文不能纠缠事件本身,应该有所拓展。
2.就事论理之理,不是抽象之理,而是由事概括引申而出的道理。
3.任务型不是新的概念,所有的作文题目都是任务型,只是叙事体的任务指向更加明确。高考作文,临场提分三部曲

语文老师们无不知道,平常备考时专题化、系列化的作文训练总不嫌多,再多的高分作文技法传授也感觉太少。然而,高考时还是有学生坐在考场上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
原因何在?当然不是训练不够,而是这些学生缺乏一定的临场发挥技能,或者犹如我们出门时个个都知道要带身份证可又因为临走时无人提醒而难免忘记一样。可见,高考前夕,老师们适当地传授一些临场技法,且提醒学生们务必记住也是有必要的。
多年的备考实践证明,方法得当,能少走弯路。一些大道至简的作文提分方法,其效果确实不错。
假设这些临场技能能够再提高10分,其操作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曲,用眼识货五类型(2分)
近年来,高考出现了以下五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话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如何快速识别这些作文试题类型呢?下面,以一道作文试题的变化来说明它们的区别吧。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种母亲:一种母亲说,孩子小需要我陪着,于是顺理成章地待在了家里。
另一种母亲说,孩子的未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努力工作,坚持学习,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因为她们深信,孩子是培育出来的,不是陪出来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目前的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素材与要求两部分组成,而区分作文试题类型的关键往往在“要求”部分。
而作文题的“要求”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请以“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的素材相同,如果要求不同,作文的类型就不一样了。
(1)是新材料作文,(2)是任务驱动型作文,(3)是材料+命题作文,(4)是材料+话题作文。漫画作文由于有图示,学生很容易区分出来。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命题的作文试题,可以直接用《成长》为题作文。而材料+话题的作文试题就不能直接用《成长》为题作文,题目不能是《成长》,可以在“成长”二字前后加几个字,如《成长的故事》《快乐地成长》等。
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正确识别。有的同学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不清楚。其实,它是有其标志的,例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或者“对此,你怎么看?”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标志语。
二是分清其中的任务指令。如果没有明白作文的任务指令,作文时无法完成写作任务,文章内容难以充实,作文分数就难以获得高分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这个要求中到底有几个作文的任务指令呢?有人说是两个,有人说有三个。我认为是三个: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你的体验。结合你的感悟。
说是只有两个任务指令的,就是把“体验和感悟”合二为一了。其实,“体验”与“感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例如,我们去爬山是一种体验,而非感悟。故而,还是把它看成三个任务指令更好一些。
识别作文的五类型时,还要正确区分好“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法上的差异。
对待“题目材料”不同:新材料作文是“借事说理”,材料只是审题指引,作文时可以淡化甚至抛弃材料;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紧扣材料,“缘事析理”“就事论事”。
对待“题外素材”有异:新材料作文可以通过联想,旁征博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只能适当引用,重点在“就事论事”。
作文重点也不一样:新材料作文是“借事说理”;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逐一落实任务指令。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三种类型:
组合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争议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接打电话”而引发争议。
优选型:有些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或并列或对立的不同对象和观点,让考生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在正确识别了作文的题型类别之后,作文就有目标和方法了。
第二曲,用心表态巧立意(3分)
用心表态,也就是根据作文题意,确定作文的主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巧立意也就是最简单的立意方法,针对材料作文而言,那就是在阅读素材时找到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定立意方向,再根据立意确定作文的中心。
关于审题立意的方法老师们介绍得很多了,这里不赘述。
第三曲,用手作文三步骤(5分)
审题立意之后,就是写作阶段了。材料作文的写作步骤可以概括为,阅读素材找关键(找出可立意的关键词),确定立意定中心(正面、逆向等),选择文体定框架(记叙文、议论文等),拟定题目找素材。而考场作文最为直接、最抢眼的提分要素是题目、内容和文章结构。因此,考场上,走好这三步,提升5分是不成问题的。
第一步(1分):扮靓题目——简短、直接又具体
“题好一半文”,题目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作文好题目,尤其是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代表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文章想写什么、写了什么、是否紧扣了题意。一般而言,考场作文的题目尤其要做到六个字:简短,直接,具体。
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作文拟出的题目,我们来看看哪些题目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赞成第二个母亲的》
《中国式教育何时休》
《用爱浇灌成长》
《用正确的方式育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孩子需要“培”而非“陪”》
《孩子成长,“陪伴”与“培育”并重》
《孩子成长重在“培”》
根据“简短、直接、具体”的六字要求,因不直接、不具体而不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而符合要求。因此,如果你拟的题目切合,可以多得1分。
第二步(2分):充实内容一角度与论据多元化
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有的同学都知道如何审题立意,也知道如何布局谋篇,但就是写不出多少内容来,就好像一个巧妇,煮饭手艺很不错,可就是找不到下锅的米。尤其是一些作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完成800字的考场作文,成了一件大难事。
如何才能做到有足够字数,且内容又充实呢?
简单的做法有四种:
一是按要求完成任务。如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完成三个任务指令,完成三个指令任务,便既做到了按题意作文,又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三个任务指令,每一个指令写200字,就有了600字。
二是完善文章的架构。如“三三四”结构。考场作文,尤其是难以完成800字作文的考生,如果按照“三三四”结构,依葫芦画瓢,每一个部分兼顾到位,是不愁写不出800字的,而且给你的感觉还是内容充实。
议论文“三三四”结构可以概述成:
(1)议论文的三大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本論(分析论点),结论(做出结论);
(2)本论部分的三个分论点。
(3)每个分论点分四步内容写作:摆出分论点,阐述分论点,举例论证分论点,小结分论点。
三大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既可以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色,又可以使文章思维逻辑严密,文章结构严谨。
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是丰富文章内容最简单的好办法。如果每个分论点写200字,三个分论点就有了600字。
分论点四步法,不仅仅丰富内容,还可以使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三是论证方法多元化。由平常作文可知,有的同学只会使用举例论证法,而很少使用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其实,写议论文是务必要正反对比论证的,因为这样最能够体现议论文的说服力。我们知道,正面的事例再多,如果缺乏反面事例,其说服力总是很苍白无力的。
四是论据种类多样性。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论据材料时,不要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典型事例可以突破时空,兼顾古今中外。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其中的论据不是孔子、屈原,就是李白、杜甫,很少考虑到现当代和国外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乏味的。
可见,如果我们在考场上做到了以上几点,是可以做到文章内容充实的,文章内容充实了,有时还不只提升2分。
第三步(2分):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
一说到美化结构,很多同学就会想到把文章的几个部分写漂亮些,不残缺就可以了。其实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包括书写整洁、文字足够。
下面,以一个人做比喻,谈谈考场作文如何美化结构。
1.结构美观(体型健全)。结构美观犹如一个体型健全的人,是不能瘸腿少胳膊的,也就是说,作文的结构要完整。如议论文的“三三四”结构,既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又可以强化文章说服力。
2.书写整洁(容貌娇美)。书写整洁是最直观的卷面美,赏心悦目的卷面往往会令阅卷者情不自禁地多给两三分。
3.文字足够(身材强壮)。有的同学的作文,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然而,却不够800字。试想,一篇不按照要求字数完成写作任务的作文,怎么能谈得上美观呢?我认为,既能充实内容,又能让作文卷面美观的就是文字数量要超过900字。
下面,以上述作文题的一篇习作为例,简单分析其提分的要点。
【例文】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朱璇
在我们中国,大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思想:“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一种母亲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陪孩子。但也有这样一种母亲,努力工作,坚持学习,做孩子的榜样,一心培育孩子。两种做法都没有错,但是我则更认同第二种做法,即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培育孩子而不是陪伴孩子。(概述材料,提出自己的思考、完成第一个写作任务。)
说到培育,很多人会说,怎样才算培育呢?像当今家长一样,用辅导班、兴趣班塞满孩子的假期吗?我的回答是,错!我认为,培育,是需要用时间陪伴孩子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也许需要的是用知识、能力去培育孩子。
培育孩子不仅在于母亲怎么做,也在于环境的影响。而培育也具有哲学中所讲的潜移默化的特点。(进一步阐述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育孩子,需要营造合适的环境。说到培育孩子,古代不乏其例,而首先让我想起的是孟母。我认为“孟母三迁”是培育孩子的一种良好方式,它强调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孟母的第三迁,迁到了书塾旁边,从那时候开始孟子便受到了书塾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下爱上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圣人。同理可得,在当代,我们培育孩子同样也要营造理想的环境。而父母努力工作与学习则正好营造了这种气氛,更好地培育了孩子。比起单纯的陪伴,培育无疑更好一些。所以,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第一个分论点:用孟母三迁的实例论证环境对培育孩子的重要性。)
培育孩子,需要父母做好正确的榜样。最近,我关注到特朗普的大女儿——伊万卡。我曾在一篇采访伊万卡的文章里看到她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商人,所以我要以他为榜样,不断努力。”我认为伊万卡现在如此出色,不能忽略特朗普这个榜样。他在女儿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学费,其余生活费都由他女儿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得。在她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这一量变过程中,促成了质变,如今,她在美国人心目中几乎成了“候选总统”。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第二个分论点:用特朗普的育人事例,论述了培育孩子少不了榜样的作用。)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我也有较深的体验和感悟。关于培育的体验与感悟,我是较有发言权的。我认为我的母亲处理事情很果断且有独到的见解,令我很佩服。此外,母亲还会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书上无法学到的。这便是母亲给我的良好的培育。(我的体验与感悟:母亲以榜样的力量培育了我。完成了第二、三个作文任务。)
所以,作为家长,要教育好孩子,陪伴是少不了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培育。
(最后一段是结论。)
【简评】
朱璇同学的作文为何能得高分?因为,她落实了作文的三部曲!
第一,她善于用眼识货,即正确地将之视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分)
第二,用心表态。“孩子成长需要更多的是培育。”本文立意准确,观点也很鲜明。(3分)
第三,用手作文。本文的三步骤落实到位。(5分)
第一步(1分):扮靓题目,《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简短、直接又具体。
第二步(2分):充实内容,角度与论据多元化。本文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了任务的三个指令。采用“三三四”结构,文章架构完整。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角度较多元。典型事例突破时空,古今中外兼顾,论据多样。
第三步(2分):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本文结构完整,书写整洁,文字足够。因此,文章是美观的。高考作文素材专题拓展与考场四想
低头与昂头
【考题展台】
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答道:“三尺!”他微笑着接着说:“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考场演练】
【联想材料想深开去】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9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它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启示:
1.雪松能够弯曲,才保住了自己。低头其实就是必要时候的弯曲,妥协。
2.这一对夫妇找到了爱情的真谛,那就是彼此之间要能够容忍,承受,谅解,不是逞雄。
3.低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气度。
低头是稻穗,昂首是莠稗。越成熟的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坏稗麦头才抬得高高的。
启示:
1.低头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实力,是一种谦逊的态度。
有一个人家的后园有一块空地,他撒了向阳花的种子。向阳花长势很好,发芽开花,花朵金黄金黄的,煞是美丽。儿子看到向阳花的花朵整天追随太阳转来转去,很是惊奇。终于有一天,黄灿灿的花朵里长满了瓜子,花朵不再骄傲地仰着头,它谦虚地低下了头。孩子猜想仰着脑袋的花朵朵,会不会比低着的更饱满。于是,他将其中的一朵花固定好,让它一直扬着头,高高地朝着太阳。
待到秋后收获的时候,却发现花朵里面已经全部都烂了。
原来,向阳花花朵一直高扬着头,里面积满了雨水和露水,它就没有办法排出。于是,本来应该是果实的摇篮的花朵,却变成了滋生细菌昆虫的温床。所以健康饱满的向阳花总是谦虚地低着头。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去一座低矮的茅屋请教一位老科学家。他挺胸昂首走进小茅屋,一进门,他的额头就撞在门框上,额头青肿了一大块。老科学家看他这副样子,笑道:“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后来回忆他成功之道时说,他的成功源于那次拜访,他懂得了谦虚。
启示:
低头,就是让别人看到自已的诚挚,以谦诚的心做人处事,看清楚周遭的人和事。总是高高仰着头,走在前面,是很难在民众中汲取智慧的。低头是为了再抬头。三国刘备曾经低头,屈身恭请孔明出山;张良低下头去,为老人到桥下拾鞋;低头淮阴侯韩信曾经低头,忍受胯下之辱;勾践曾经低头,卧薪尝胆。
启示:
低头就是能屈能伸,能够韬光养晦。他们之所以低头,就是因为他们在低头那一刻,就坚信他们的头将来会高高扬起。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后来孔子绕道而行。
启示:
1.低头就是能够虚怀若谷,不耻学于师,以卑贱者为师。
2.孔子要学项橐的什么?基本的社会道德伦理,他是在教育他的学生在社会伦理道德面前要学会低头。
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曾领导三千人用三年时间完成鸿篇巨制永乐大典,他如此会做事却对“人际关系学”一窍不通,在朱元璋要他提意见的时候,他秉笔直书,历数朱元璋及各位大臣的政令多变、滥杀无辜、无贤否之分、无枉直之判,等等,把皇帝和同僚说得一无是处,结果后来被人陷害,活活整死。而五代时期的冯道却是个很会做人不做事的角色,他历经五朝,侍奉过八姓十一帝,一直官不离将相、三公和三师的高位,在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他苟且一生,把毕生精力放在讨好主子和趋炎附势上,窝窝囊囊的最后忧郁而死。此二人丝毫不圆融和做人太圆滑的不同处世方法,的确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启示:
1.低头就是一种内方外圆,就是在自己的内心要有一个自己的原则,做人做事要有分寸,按照自己的原则规规矩矩的,本本分分的做人,不论什么事情要把持住自己的心,不要因为各种原因背叛自己最最原始的原则,不要超出法律的范围。外圆就是做事圆熟,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己的原则就古板的要求所有的事情,如果硬要把自己的处事原则按到别人的身上就是古板,自己的原则是来规范自己的,并不是别人,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相处方式,这就是圆。
2.低头就是一种圆融,内心要方正,还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启示:
1.低头是一种温柔、善良、体贴之美;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命运压倒。但是他无法改变耳聋的恶运。却可以创作命运交响曲。
桑提亚哥,只能面对白惨惨马林鱼的骨架,但无妨于他雄狮入梦,无妨继续下海。
启示:
1.顽强地承受苦难、挫折、打击,这也是一种低头,这就是有尊严地活着。
2.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是学会低头的真正内涵。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启示:
1.顺应自然,根据自然规律做事,也是一种低头。
2.低头不是臣服,而是别一种挑战。是为了战胜。
3.只有学会顺天,才能胜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 ”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 ”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启示:
1.低头不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
2.低头不是唾面自干,你打我的左脸我再伸过去右脸;
3.低头不能丧失尊严。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向乡里小儿。
启示:
1.低头不是丧失人格去逢迎拍马。
2.低头不是卖(人)格求荣、求名、求利。
【议论文想巧】
人们啊,低下你那“无畏”的头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我的理解,康德的意思就是在大自然和道德律屋檐之下,人们啊应该低头。敬畏即低头。
在某些人看来,大哲学家的话语在今天可能显得颇为空泛而轻飘了。什么“头顶灿烂的星空”,我们可以无视它的存在;什么“心中的道德律”,虚幻无形的东西,换不来金灿灿的钞票和眼前的实惠。
当我们不再顾及那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时,必然的结果就是,敬畏之心就离我们远去,所有丑恶的东西就可能大行其道:贪赃枉法,造假行骗,抄袭剽窃……
从县处级、司局级到部级,一个个贪赃枉法的官员“前仆后继”地走了上审判台,几百万、几千万元的权钱交易纪录不断被刷新;白天会场上大讲廉政建设,晚上私下里买官卖官明码标价,一些官员在百姓心目中的信誉直线下降。
从各种食品到学术成果,坑蒙拐骗无所不在,以至消费安全成为投诉热点,社会诚信、学术良心之类成为稀缺物品。今年2月,中国科协直陈科学道德领域的“七宗罪”—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宗宗罪状应该让学界不少人士脸红心跳。而造假最恶劣的领域莫过于官场上的数字“注水”,一个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当地财政背上多年都卸不下来的包袱,称其祸国殃民并不为过。
因为无所畏惧,所以我们傲视万物,什么珍奇怪兽都敢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甚至讲究生吞活剥,哪怕染上什么莫名其妙的疾病也在所不惜。
因为无所畏惧,所以我们可以把大片大片的森林砍光,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让滚滚黑烟畅通无阻地飘进空中,并不顾忌多年以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空气和水源污染等一系列恶果接连而至。
因为无所畏惧,所以什么丧失人伦、无视法律道德的事都做得出来,杀人越货、买卖人口、吸毒贩毒、投毒爆炸,重大刑事犯罪率不断上升。
我们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仁人志士而自豪,但我们往往不敢正视,几乎在每一部抗日电影中,跟在那些烧杀抢掠的日本侵略军身旁的,总少不了助纣为虐的伪军队伍。为什么中国人当中有那么多人投降侵略者?这一问题,我们的历史学家很少研究,普通民众也很少反思,它几乎成了一个谁都不愿去揭的伤疤,就那么一直隐藏在我们民族肌体的某个部位。不久前,不是还有人为当年卖国求荣的汉奸汪精卫做种种辩护和开脱吗?
可见,做汉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是什么奇耻大辱,并是什么不可原谅的罪责。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卖国行径更危险,如果说连这一底线都可以放弃,那么,我们的文明社会大概也没什么可引以为“文明”的了。
在原始部落,在封闭、落后、偏远的人群中,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上,神灵是绝对不可以亵渎的。“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在宗教流行的地方,教人行善积德的教义也在时时约束着人们不可做恶。
当科技的发展破除了我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后,当我们置身于转型期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正经历着震荡、磨合与撞击,传统的与现代的、保守的与开放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前进的与落伍的、单一的与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胶着、交锋,这时,一种空前的无畏力量在我们心中滋长—对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对什么东西都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种无畏最终会让我们失去做人的尊严与高贵。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公民,我相信,总有一些不能动摇、不能通融的东西要牢牢坚守,这就是敬畏之心。如果我们无视规范,无视基本的公序良俗,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在他们面前昂首挺胸而过,那么你能够走多远,我们的文明社会又能走多远。
             低头与不低头,这是个问题
印度孟买的佛学老师给新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课,它让每个人弯腰侧身从正门一侧进出一次。若不低头,难以过门,若学会低头困难自解,可见,人生需要低头。
成熟的麦穗定不是一副趾高气扬、伸长脖子之辈,在疾风中,它选择低头,最终获来饱涨的果实。
航行在海上的人,当一个猛浪打来,定不是迎头而上,而是转个方向,暂时向风浪低头,以便在风平浪静时长趋向前。
佛学院老师如此安排让学生学会低头,实在是因为学会低头对想要成功的我们极为重要。我们是图一时之快,用生命去换这比一现的昙花还廉价的一瞬,还是学会低头,让平稳的脚步见证我们的能屈能伸呢?显然,后者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若是没有勾践的低头。哪来国家兴复,家仇得报?那一日,城池尽被别人掠去,年少好强的心该是多么难耐啊!恨不能用一己残躯拼个你死我活,或就此沉沦,了此一生,可最终他没有,能屈能伸真丈夫,用屈辱获得胜利,低下了头,迎来了昂首,从而再次坐拥江山。    学会低头,一时的软弱屈服又算得了什么呢?内心潜藏的巨大能量终将显现于世人眼前。巴金,那个说“且看生活把我载到那去”的勇士,年少激情四射,十年文革却使他饱受磨难,他若不低头,等来的便是满纸的荒唐渐湮他的激情。他低头,说不许读书,好,不读,我在脑海里一本一本地回忆过去的书,关牛棚挨批斗他都一一承受。倘若不是这一低头,便不会有日后更富哲理意味的散文出现……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条大概是不会低头吧。不向邪恶低头是人生之骨气,人生之立,必讲气节骨气,必有脊梁。但换个角度讲,为什么不能向贤者低头呢?这里的“不低头”与“低头”,就成了一个人生哲学。“见贤思齐“闻善而从,人生的路途才会越走越宽广。不该低头时低头,是谓失节;该低头时不低头,是谓愚蠢。低头与不低头考验着人生的品质与智慧。取舍便在一念。蔺相如向廉颇低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司马迁向皇帝的判刑低头,是为了将本不高贵的身躯同为一部《史记》而熠熠闪光,可是当大清朝向侵华联军低头时,抗日战争中汪精卫向日本法西斯低头时,今天高贵的精神向名利低头时,这一低头便是招至无法挽回的错失。
学会低头,在前行路上免于碰壁;学会低头,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能低头,方能免于迷失。低头还是不低头,实在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
【想巧——记叙文】
向一棵树鞠躬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望着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默默无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低下头去,承受命运的苦难,他们是那样地有尊严的活着。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