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教育集团
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控制生物遗性状的物质存在于( )
A. 细胞膜上 B. 细胞质内 C. 染色体上 D. 液泡上
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 )
A. 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B. 2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C. 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Y染色体 D. 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X染色体
下列属于遗传病的是( )
A. 感冒 B. 色盲 C. 艾滋病 D. 骨折
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在有一对夫妇,丈夫的基因组成是Aa,妻子的基因组成是aa,那么他们的子女基因组成可能是( )
A. AA,aa B. Aa,aa C. AA,Aa,aa D. aa
我国 婚姻法 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A. 近亲结婚使后代得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B. 近亲结婚使后代都得遗传病
C. 近亲结婚违反了我国伦理道德
D. 近亲结婚会使后代成活率低
下列变异中,能遗传的是( )
A. 肥水充足处的大豆产量高 B. 玉米地中出现个别白化苗
C. 举重远动员的手臂越来越粗壮 D. 长在暗处的植物叶色变黄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生活在( )
A. 陆地 B. 天空 C. 原始海洋 D. 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不含有( )
A. 水蒸气 B. 氧气 C. 氨气 D. 氢气
埋藏在地层中,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 遗骨 B. 遗迹 C. 贝壳 D. 化石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 长臂猿 B. 森林古猿 C. 猩猩 D. 黑猩猩
人患急性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现象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
A. 特异性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 C. 自然免疫 D. 人工免疫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B.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C. 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D. 淋巴结
器官移植的困难是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这是因为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 )
A. 病原体 B. 抗原 C. 抗体 D. 受损伤的组织
中国是世界上金鱼品种最多的国家.形成众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 水环境的多样性 B. 自然选择
C. 金鱼的适应能力强 D. 人工选择
为了控制手足口病,对手足口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这种做法属于( )
A. 保护易感人群 B. 控制传染源 C. 控制病原体 D. 切断传播途径
下列各项,不属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的是( )
A. 生物入侵 B. 环境污染
C. 动物的争斗行为 D. 森林面积的减少
科学家将某细胞的一种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花细胞内,培育出了抗虫棉,这利用( )
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蛋白质多样性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呼吸道黏膜能黏住空气中细菌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C. 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D. 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菌
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是( )
A. 染色体 B. 基因 C. DNA
下列人体细胞中,基因不成对存在的是( )
A. 肌肉细胞 B. 口腔上皮细胞 C. 受精卵 D. 精子
决定家兔毛色的基因白色 (H) 对黑色 (h) 是显性的。一对白毛家兔生了一只黑毛家兔,这对白毛家兔的基因组成是( )
A. HH 和 HH B. Hh 和 Hh C. Hh 和 hh D. hh 和 hh
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胎是女孩.这对夫妇打算生育第二胎,第二胎仍然生女孩的概率是( )
A. 50% B. 0 C. 100% D. 25%
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也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的直接原因是( )
A. 有利的变异 B. 不利的变异 C. 不遗传的变异 D. 遗传的变异
位于生物进化树上最顶端的是( )
A. 被子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藻类植物
古代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这是( )
A. 经常使用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过度生长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 有复杂的语言 B. 体温恒定 C. 胎生、哺乳 D. 群居生活
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 羊 B. 猪 C. 兔 D. 鸡
仙人掌的叶适应沙漠干旱生活逐渐变为刺状.这是( )
A. 遗传变异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温度变化的结果
人体的遗传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DNA C. 染色体 D. 糖类
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XY中的“Y”来自于( )
A. 母亲 B. 父亲 C. 父亲和母亲 D. 父亲或母亲
下列生活方式中符合科学性原则的是( )
A. 生病后用药越多好得越快
B. 每餐饮食只需依据喜好吃饱就行
C. 只要身体不舒服,就立即使用抗生素
D. 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营养师建议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有利于身体生长发育。这是因为这些食品中富含( )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无机盐
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
A. 精子 B. 卵细胞 C. 男性肌细胞 D. 受精卵
已知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色盲由隐性基因控制.小明患有色盲,而他的父亲色盲,母亲色觉正常.小明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 )
A. 父亲 B. 父亲和母亲 C. 母亲 D. 不能确定
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 青霉素过敏现象 B. 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C. 白细胞消除病原体 D. 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染色体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人的体细胞有______对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体是______,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______。
传染病能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过度______的倾向,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叫______.
染色体、DNA、基因在______细胞都是成对存在的,而在______细胞中都是成单存在的。
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______.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进化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工具的使用和制作促进了大脑的发达,使脑容量不断增加.
患过腮腺炎的人,体内能产生一种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图中的A、B、C三图表示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D图表示李琳同学的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D、d,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图中,能正确表示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是______图.
(2)李琳的一个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对,DNA分子______个,每个DNA分子上有______基因.______决定生物的性状.
(3)有酒窝和无酒窝在遗传学上称作一对______,基因D、d分别控制性状有酒窝、无酒窝,李琳的基因组成是______,其性状表现为______;李琳成年后与无酒窝男子结婚,请问,他们能生育出无酒窝的孩子吗?______.李琳的孩子的某些性状与其不同,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
请根据图示,完成图解,并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图解后可知后代A性别是女性,后代B性别是______。
(2)子代的性别是两性生殖细胞在进行______作用的时候确定的,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而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且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______。
(3)图中精子和受精卵A的染色体数分别是:______条、______条。
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______的特点。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______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______。
(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
(5)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中成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是该传染病的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上面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故选:C。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如图: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答案】A
【解析】
解: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
因此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染色体的组成可以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故选:A。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这样男性产生的精子就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
此题考查了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3.【答案】B
【解析】
解: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都属于常见的遗传病。感冒、艾滋病和骨折不属于传染病。
故选:B。
此题考查的是对遗传病概念的理解。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掌握遗传病的概念,了解常见的遗传病的例子,即可解答本题。
4.【答案】B
【解析】
解:这对夫妇这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因此子女的基因组成是Aa、aa。
故选:B。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此题考查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5.【答案】A
【解析】
解: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禁止近亲结婚.解答时可以从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近亲结婚的危害.
6.【答案】B
【解析】
解:ACD、肥水充足处的大豆产量高、举重运动员粗壮的手臂、阴暗处生长植物叶色变黄,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都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玉米地中出现的白化苗,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因此变异可以遗传的是玉米地中出现的个别白化苗。
故选:B。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
7.【答案】C
【解析】
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故选:C。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了解原始地球条件是学习生物起源的“化学进化论”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
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故B正确。
故选:B。
构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
只要熟练掌握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即可解答本题.此题的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也没有生命.
9.【答案】D
【解析】
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由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而不是一次在地球上出现的;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说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故选:D。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证明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进化趋势及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10.【答案】B
【解析】
解: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故森林古猿不属于类人猿。
故选:B。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人和类人猿是近亲.分析解答.
做这题的关键是了解类人猿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四种类人猿.
11.【答案】B
【解析】
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资,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属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就做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非特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可以从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2.【答案】C
【解析】
解:A、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二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
B、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属于人体的三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
C、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一道防线,C符合题意;
D、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属于人体的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线 举例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 皮肤、黏膜等 第一、二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与遗传因素无关;和与该病原体斗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结、脾脏 第三道防线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13.【答案】B
【解析】
解: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移植到人体内的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
故选:B。
此题可以从抗原、抗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分析解答.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人健康的器官移植到病人体内的复杂手术,目的是替换病人因疾病丧失功能的器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原的概念.对于抗体和抗原的区分看似简单,概念容易混淆,却常成为同学们解题的一个难点,注意训练
14.【答案】D
【解析】
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故选:D。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是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15.【答案】B
【解析】
解:1.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为传染源,且自身为患者;2.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的途径;3.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种某种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为该病的易感人群。如:喷洒消毒液切断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的途径;加强体育锻炼能增强人得体质,保护易感人群;病人属于传染源,隔离病人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因此对手足口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这种做法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B。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16.【答案】C
【解析】
解:A、生物入侵,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争斗行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会威胁生物的生存,C符合题意;
D、森林面积锐减,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动物不得不迁徙,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7.【答案】B
【解析】
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大豆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大豆和美国栽培大豆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科学家将某细菌的一种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花细胞内,培育出了抗虫棉,这是对基因多样性的应用,表明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方面来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18.【答案】C
【解析】
解:ABD、呼吸道黏膜能黏住空气中细菌、体液中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和病毒、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菌都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D不符合题意;
C、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
故选:C。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19.【答案】B
【解析】
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可以分成许多小段,其中每一份就称为一个基因,所以基因是DNA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
故选:B。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位于DNA 上,DNA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里.
20.【答案】D
【解析】
解:A、肌肉细胞是体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存在,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是体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存在,B错误;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错误;
D、精子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成单存在,D正确。
故选:D。
染色体在生物体的体细胞和受精卵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基因则成单存在。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21.【答案】B
【解析】
解:子代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一对白毛家兔生了一只黑毛家兔,说明亲代家兔除含有一个控制白毛的基因H外,还都含有一个控制黑毛的基因h,即基因组成都是Hh.如图所示:
故选:B。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22.【答案】A
【解析】
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胎是女孩。这对夫妇打算生育第二胎”,第二胎仍然生女孩的概率是50%。
故选:A。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过程以及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23.【答案】D
【解析】
解: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生物只有具有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的进化;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所以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也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的直接原因是生物产生了可遗传变异。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变异的类型和意义,解答时可从变异的概念、变异的类型以及意义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只有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才能使生物不断进化.
24.【答案】A
【解析】
解:如图生命树
由此可见:被子植物位于进化树分枝最顶端。
故选:A。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掌握植物的进化历程即可解答.
25.【答案】D
【解析】
解: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进化,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6.【答案】A
【解析】
解: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动物没有语言中枢,因此动物只能对各种具体的刺激做出反射,人类除了对具体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外,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反射,用声音交流信息,这类反射的建立与人类的大脑皮层中具有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A。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中枢.
27.【答案】D
【解析】
解:ABC、羊、猪、兔,都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都属于哺乳动物,ABC不正确;
D、鸡是鸟类,都不属于哺乳动物,正确。
故选:D。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28.【答案】B
【解析】
解: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生活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29.【答案】B
【解析】
解:细胞的生活靠的是细胞各种功能的分工协作,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故选:B。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说人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只要弄清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这类题目将很容易回答.
30.【答案】B
【解析】
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孩体内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因此,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XY中的“Y”来自于父亲。
故选:B。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31.【答案】D
【解析】
解:A、要合理用药,是药三分毒,生病后并非用药越多好得越快,错误。
B、根据平衡膳食宝塔,要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错误。
C、抗生素也不能包治百病,只能治疗细菌性疾病。滥用还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以及杀死正常的有益菌等副作用。不能只要身体不舒服,就立即使用抗生素,错误。
D、服用药前需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按要求服用,以确保用药安全,正确。
故选:D。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2.【答案】C
【解析】
解: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应该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作用,重点掌握蛋白质的作用。
33.【答案】C
【解析】
解: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因此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体细胞一定含有Y染色体。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不含有Y染色体。
故选:C。
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
该题考查了人类染色体的组成以及人的性别决定.
34.【答案】C
【解析】
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受精卵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男孩的基因X一定来源母亲,Y一定来源于父亲。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色盲由隐性基因控制。因此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
故选:C。
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如果在后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也说明亲代的基因组成不是纯合的.
35.【答案】C
【解析】
解: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选项A、B、D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答案C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C。
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和功能.
解题的关键是明白计划免疫也属于特异性免疫.
36.【答案】DNA 蛋白质 23 XX XY
【解析】
解: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即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故答案为:DNA;蛋白质;23; XX; XY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该题考查了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37.【答案】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解析】
解: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所以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故答案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结合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进行解答.
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38.【答案】繁殖 自然选择
【解析】
解: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叫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繁殖;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自然选择的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39.【答案】体 生殖
【解析】
解:生物的性状是由DNA分子上的基因控制的,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数,基因也是单数不成对。
故答案为:体;生殖
①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
②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新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基因的概念、作用和存在方式及基因的遗传规律。
40.【答案】森林古猿
【解析】
解: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是最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得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和手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故答案为:森林古猿
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是最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知道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关键.
41.【答案】抗体
【解析】
解:腮腺炎病毒侵入人后,能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腮腺炎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就是抗体,腮腺炎病毒相当于抗原。所以,“患过腮腺炎的人体内产生一种抵抗麻腮腺炎病毒的特殊蛋白质”。
故答案为:抗体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抗原、抗体的概念。
42.【答案】A 23 46 许多 基因 相对性状 Dd 双眼皮 能 变异
【解析】
解:(1)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2)人的体细胞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AN分子,DAN上又有许多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这些小单位称为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基因D、d分别控制性状有酒窝、无酒窝,有酒窝和无酒窝在遗传学上称作一对相对性状,李琳基因组成为Dd(有酒窝),无酒窝男子基因组成为dd,李琳成年后与无酒窝男子婚后,生育出的孩子基因组成为Dd(有酒窝)或dd(无酒窝),且Dd:dd=1:1.即他们生育出无酒窝的孩子的可能性是50%.孩子的一些性状与他父母不同,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故答案为:(1)A;
(2)23;46;许多;基因
(3)相对性状;Dd;双眼皮;能;变异.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据此解答.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人的体细胞23对染色体,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或Dd.
43.【答案】男性 受精 均等 23 46
【解析】
解:(1)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性别遗传图解如图:
(2)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子代的性别是两性生殖细胞在进行受精作用的时候确定的,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因此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3)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因此图中染色体精子23条,受精卵A的染色体数是46条。
故答案为:(1)
(2)受精;均等
(3)23;46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
44.【答案】传染性、流行性 特异性 病原体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解析】
解:(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2)接种疫苗后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3)病原体指的是能够因其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病原体。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5)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吸血的动物是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传染性、流行性
(2)特异性;
(3)病原体;
(4)保护易感人群;
(5)传染源
传染病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特点。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