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3 22:0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 东京 ,作为都城,史称 北宋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 军队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 三年一换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4.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选择题
6.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D )
A.李世民 B.武则天 C.赵普 D.赵匡胤
7. 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D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8.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D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 “杯酒释兵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 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 A )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C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11. 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 C )
A.削弱相权 B.三年一换
C.守外虚内 D.设置转运使
15.宋朝时期很多人不愿做武将的原因是 (D )
A.不愿参军打仗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16.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 A )
A. 定期换防,兵不识将
B.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C. 文臣统兵,主持军务
D. 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17.“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D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8. 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 A )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 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 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
19.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C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20. 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 B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21.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D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2.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C )
A.汉朝的刺史 B.唐朝的节度使
C.北宋的通判 D.北宋的转运使
23.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D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 宋代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具体包括 ( A )
①文臣吃香,武将受气 ②文官主持军务 
③科举进士地位高 ④武将功高受重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材料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导致开支巨大。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原因: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地方官吏,增加科举录用名额,从而导致官吏众多,政府开支巨大。
后果:增收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960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有何利弊?
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失利。文官得到重用,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