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3 22: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 明朝 ,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在中央,废除了 丞相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 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锦衣卫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 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4. 明朝提倡 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 八股文 ”。?
5. 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 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 、安徽的徽商。?
二、选择题
7.“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D )
8. 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D )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④设立东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寒微的马上皇帝。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 ( A )
A.刘邦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10.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 C )
A.按察司 B.都司 C.布政司 D.民政司
11. 史载:从洪武十八年( 1385年 ),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感叹:“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A.废除宰相制 B.八股取士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三省六部
1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13. 厂卫制是明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特色。《明史·职官志》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就其职责而言,对历史上“厂卫之士”的最准确评价应该是 ( D )
A.皇家卫士 B.国家栋梁
C.帝王奴才 D.皇帝爪牙
14.下列属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C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 ?D.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5. 下图为古代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 D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朝时期
1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D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B )
A.注重考查诗赋
B.采用八股取士
C.打破门第限制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8.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B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设置明经
19. 《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
A.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20. 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A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水稻 ④花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 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C )
A.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2. 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B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23.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中国宰相政治》《明代特务政治》《明代八股文史》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C )
A.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24.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D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三、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
材料二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当时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从小学习和苦练什么?
实行八股取士。学习“四书”“五经”,苦练八股文。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意思接近即可)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厂的侦察访缉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一旦得到消息后,就会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会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后,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特务机构。
(2)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导致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表明了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是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表现。
(3)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它的渐趋腐朽、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