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二次选考生物新设计教学案:第二部分 题型技法一 生物选考试题常见6大题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浙江二次选考生物新设计教学案:第二部分 题型技法一 生物选考试题常见6大题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5 21:10:58

文档简介


题型技法一
题型(一)
概念原理类(对应学生用书P125)
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的基础,准确、全面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浙江选考不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同时更注重生物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简单的生命现象是近阶段生物选考的重头戏。

1.解答概念原理题的思路
2.解答概念原理题的答题模板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生长,物质运输的效率会增强
B.细胞增殖,可能不出现核膜、核仁的周期性变化
C.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D.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生长发育
[解析] 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 A

1.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解析:选D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数量先升后降,都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没有体现对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影响,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反应不需要光照,所以在没有光照的环境下也能持续合成(CH2O)
B.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用于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C.酶的专一性决定了碳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D.光照总时间相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光照与持续光照产生的(CH2O)一样多
解析:选C 碳反应不需要光,但必须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情况下,才能进行C3的还原,合成有机物;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用于碳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CO2的固定不需要NADPH和ATP;进行碳反应的酶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酶的专一性决定了碳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在光照比较强的情况下,光照时间相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光照能使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充分用于碳反应,使碳反应进行的时间延长,因此产生的(CH2O)比一直光照多。
3.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
B.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解析:选B 根据教材中密码子表可知,绝大多数的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但甲硫氨酸(AUG)、色氨酸(UGG)只有一种密码子。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同时含有逆转录酶,故可以在宿主细胞内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DNA。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蛋白质产物的过程都称为基因表达。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只能转录出一条RNA。
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选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题型(二)
图像图解图谱类(对应学生用书P126)
生物读图题通常是用特殊的符号、色彩和图形来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功能的相互联系,它浓缩了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是生物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此类试题可能涉及形态结构图、生理过程图、流程图、遗传系谱图等,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或是展示生物学原理、过程等,对考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概念图类
概念图是以图示形式来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理清生物学概念之间的独立关系、从属关系,使分散的生物学概念系统化。

“三步”解决概念图类试题

[例1] 如图是甲、乙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概念模型,a表示信号分子,与之相符的叙述是(  )
A.若甲是精子,乙是卵细胞,则a是性激素
B.若甲是甲状腺,乙是下丘脑,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
C.若甲是胰岛α细胞,乙是肝细胞,则a是胰岛素
D.若甲是辅助性T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则a是白细胞介素-2
[解析]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信号分子并不是性激素,而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若甲是甲状腺,乙是下丘脑,则a是甲状腺激素;若甲是胰岛α细胞,乙是肝细胞,则a是胰高血糖素;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同时在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若甲是辅助性T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则a是白细胞介素-2。
[答案] D

1.如图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依次与a、b、c、d、e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
B.染色体、DNA、蛋白质、基因、氨基酸
C.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蓝细菌、颤藻
D.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扩散、氧气进入细胞
解析:选B 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形式,甲状腺激素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颤藻是蓝细菌的一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其中被动转运又包括扩散和易化扩散,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扩散。
2.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细菌,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体液,则b、c、d依次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解析:选B 豌豆属于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群落包括种群。
过程图类
图解主要有示意图、模式图等。图解为试题的信息来源,即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境,以生物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作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而命制的一种信息处理和分析迁移题,主要考查对图解图示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步”解答图解类试题

[例2] 如图所示为甘蔗某一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所需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中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解析] 第一步:读图。图中的主要变化是“光能→ATP→糖类→ATP→能量”,因此涉及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步:架桥。联系教材光合作用过程,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联系教材呼吸作用判断,过程③表示细胞呼吸;联系教材ATP的功能判断可知,过程④表示ATP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三步:渡桥。过程①所需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过程③发生于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由于图示为甘蔗某一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而不是甘蔗所有细胞内的反应过程,所以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该甘蔗叶肉细胞的干重会增加,但是该叶肉细胞所在甘蔗个体的干重不一定增加。
[答案] C

3.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只来源于E
C.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免疫细胞是图中的A
解析:选B 图中①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甲的过程,②表示甲经过巨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D(效应B细胞)来源于E(记忆细胞)和B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致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⑩(产生的抗体吸附于某些肥大细胞表面)和⑧(致敏原再次入侵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表面吸附有抗体的肥大细胞);图中A(巨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4.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1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C.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有关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解析:选B 从题图中进行分析,酶1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后活性丧失,说明酶1的功能由空间结构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酶1能与两种底物特异性结合,且只能催化这两种底物生成产物A;虽能与产物B结合,但没有催化生成产物B,因此酶1具有专一性。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产物A增多,生成的产物B增多,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去活性,产物A合成减少;当产物A过少时,产物B浓度降低,酶1有活性,开始合成产物A,因此酶1与产物B的作用可以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系谱图类
该题型是生物学中特有的图形,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复杂的遗传信息,图中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婚配、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能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能力,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三步”解决遗传系谱图类试题

[例3] 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10-4。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若Ⅱ5与Ⅱ6结婚,生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18
D.若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60 000
[解析] 正常的Ⅰ1和Ⅰ2生出患甲病的Ⅱ2可推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的Ⅰ3和Ⅰ4生出患乙病的Ⅱ9且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推出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5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Y、2/3AaXBY,Ⅱ6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XBXB、1/6AAXBXb、1/3AaXBXB、1/3AaXBXb,因此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2/3×1/3×1/4×1/4=1/72;Ⅱ7个体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因此再生育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2/3×10-4×1/4=1/60 000。
[答案] C

5.如图为舞蹈症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舞蹈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若图中7号和10号婚配,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5/6
C.图中6号可携带该致病基因
D.若图中3号与正常男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解析:选B 根据题目信息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若舞蹈症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根据图示可推出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占1/3)或Aa(占2/3),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6号个体正常,其基因型为aa。7号和10号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3×1/4=1/6,则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1-1/6=5/6。
6.如图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B.Ⅱ5的基因型为BbXAXA的可能性是1/4
C.Ⅳn为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为1/32
D.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解析:选C Ⅱ5、Ⅱ6正常,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9,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而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病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系谱图可以看出,Ⅱ3、Ⅱ4正常,却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Ⅲ8,则乙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Ⅰ2患乙病、Ⅲ9患甲病可知,Ⅱ5的基因型只能为BbXAX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BbXAY,Ⅱ4的基因型为BbXAXa,则Ⅲ8的基因型可能为1/2bbXAXA、1/2bbXAXa;Ⅱ5的基因型为BbXAXa,Ⅱ6的基因型为BBXAY,所以Ⅲ9的基因型为1/2BbXaY、1/2BBXaY,故Ⅳn为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2×1/4=1/32;Ⅲ8、Ⅲ9的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具有患一种或两种遗传病的可能,不能通过遗传咨询确定Ⅳn是否患病。
题型(三)
表格分析类(对应学生用书P128)
表格题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表格的单元格为表现形式,通过内容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由于这类题目将大量信息隐藏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而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解答表格题的一般方法步骤大致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审表
这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审表是基础,是做好表格题的前提。可以按照“四看”方法审表:
①一看表题及说明:看清表格名称;看清材料是关于什么的;看清题干的文字说明,找出所要考的知识。
②二看行和列:看清行标题与列标题各表示什么,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文字;看清数据标题的含义、数据的单位。
③三看行和列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如数据是上升还是下降,还是到某个数值点就不变了等。
④四看关键的数据点: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出现频率的高或低的数值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关注。
第二步:析表
这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析表是关键,在识表的基础上,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分析行标题、列标题的生物学含义,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系。
②解释表格数据的各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找出多个数据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③分析各关键数据(最大值、最小值、0值、转折值):理解这些数据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④注意分析比较:列与列(或几行与几行)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行与行(或几列与几列)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即行内、行间、列内、列间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顺序可以是先横(纵)向,后纵(横)向,再整体。
⑤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格要注意比较,得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⑥关注表格的细节:注意抓住表格的关键,忽略干扰的数据。
⑦结合问题,根据表格的数据异同,列出变量的关系式,用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并分析总结相关结论。
⑧信息转换:把表格中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转换成自己较熟悉的形式,通过信息转换,将自变量(行)与因变量(列)真正挂上钩。
⑨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化繁为简:如果有多列数据,可能会有多个自变量。可先单独分析其中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再单独分析第二个自变量,依次类推,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步:说表
这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将表格信息转变成文字信息,说表是难点。表达的要求如下:
①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在充分识表、分析表的基础上扣题作答。
②特别注意关键性的过程和步骤,有无单一变量的对照关系或有无因果关系,运用生物学原理正确得出结论。
③根据表格的变化情况,将表格分成若干行或列,分别叙述防止缺漏或叙述混乱。
④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尽量运用课本上的语句表达,或对课本语句作适当修改后运用。
⑤用词要恰当:可从题干中分析要用的词,或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情况确定要用的词,如:促进和抑制;正比和反比;正相关和负相关;加强和减弱。对这些词要用心比较,领悟其中的差异。
⑥语言简炼、流畅,突出重点和得分点,不拖泥带水。书写工整清晰,不乱涂乱改,无错别字。
第四步:制表
这是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将文字信息转变成表格形式,制表更是难点。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要求,认真审题,找准表格要表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行标题与列标题,一般行为自变量,列为因变量,当然有时行与列可以都为自变量,这时单元格则为因变量。
②表格要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表中所用符号的意义要交待清楚,并且附上相关的单位。
④一般实验都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因此列(因变量)要有一行是平均值的。切记:表格“工作区”是预留给所设计的实验中记录到的数据,而不是要造出数据来填入其中,因此一般只要设计完成一张空白表格即可。
⑤表格设计好后,切勿忘记给表格添上名称,名称常标于表格上方。如果是实验题,书写名称格式一般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或作用。
⑥设计表格时,要先在草稿纸上画出表格轮廓,再写入答题纸中,也可先用铅笔绘制,然后用黑色水笔描黑定型。

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值),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O2CO2
0.1%
1.0%
3.0%
10.0%
20.0%
40.0%
3 ℃
6.2
3.6
1.2
4.4
5.4
5.3
10 ℃
31.2
53.7
5.9
21.5
33.6
32.6
20 ℃
46.4
35.2
6.4
38.9
65.5
67.2
30 ℃
59.8
21.4
8.8
56.6
100
102
40 ℃
48.2
17.3
7.1
42.4
74.2
73.5
(1)为了能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强度的变化,应特别注意的实验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在温度、氧含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3)图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0%上升到40.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图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板运用]


(1)表格名称为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
(2)表中第一列为不同温度,第一行为不同氧含量,表中所统计数据为二氧化碳释放量


(1)表中每列所统计数据的共性变化规律为在一定氧含量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先增加后减少;每行所统计数据的共性变化规律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随着氧含量的升高,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先减少后增加
(2)当氧含量从20.0%上升到40.0%时,每行统计数据的特点是基本保持稳定,表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小值为1.2


(1)因表中是通过统计二氧化碳释放量来反应呼吸强度的,新鲜菠菜叶若在有光的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而消耗二氧化碳,从而干扰呼吸强度的测定,因此要对叶片进行遮光处理
(2)表中温度为10 ℃时所测二氧化碳释放量随氧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有异常,表中氧含量为1.0%时所测二氧化碳释放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氧含量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有异常
(3)当氧含量从20.0%上升到40.0%时,由每行统计数据的特点可知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受酶的数量限制(或受线粒体数量限制)
(4)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小时所对应的温度为3 ℃、氧含量为3.0%,此时最有利于蔬菜长期贮藏,细胞呼吸类型有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5)由表中列和行中数据变化共性规律可知:在一定温度和氧气浓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和氧气含量的增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1)遮光,使叶片处于黑暗状态 防止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扰呼吸强度的测定 (2)10 ℃、1.0% (3)保持相对稳定 受酶的数量限制(或受线粒体数量限制) (4)温度为3 ℃、氧含量为3.0% 细胞溶胶、线粒体 (5)在一定温度和氧含量范围内,随着温度和氧含量的增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大(合理即可)

1.女娄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类型属于XY型。其叶片形状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并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由此可推测(  )
组合
父本
母本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窄叶
阔叶
全部是阔叶雄株

窄叶
阔叶
阔叶雄株∶窄叶雄株=1∶1

阔叶
阔叶
阔叶雌株∶阔叶雄株∶
窄叶雄株=2∶1∶1
A.控制阔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带有基因e的花粉无受精能力
C.若窄叶植株比阔叶植株的药用价值高、雄株的长势比雌株好,那么可以选择某种亲本组合方式,使所得后代全部为窄叶雄株
D.组合①中的母本与组合③中的母本基因型相同
解析:选B 实验③中F1雌雄株的表现型有差异,叶形遗传应为伴性遗传,阔叶为显性,控制阔叶的基因E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②的F1中只有雄株,说明带有基因e的花粉无受精能力;若使后代全部为窄叶雄株,亲本的组合只能为XeXe(母)×XeY(父),因为带有基因e的花粉无受精能力,自然界中不存在XeXe的母本;组合①中的母本基因型为XEXE,组合③中的母本基因型为XEXe。
2.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强度
叶色
平均叶
面积(cm2)
气孔密度
(个·mm-2)
净光合速率
(μmol CO2·
m-2·s-1)

浅绿
13.6(100%)
826(100%)
4.33(100%)

绿
20.3(149%)
768(93%)
4.17(96%)

深绿
28.4(209%)
752(91%)
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照。
(1)CO2以_______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
(2)在弱光下,柑橘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3)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______,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________。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光,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最后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表。该表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柑橘的各项生理指标的记录结果。
第二步:明确变量。自变量:光强度。因变量:叶色、平均叶面积、气孔密度、净光合速率。
第三步:分析表中各种变量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随光强度的减弱→叶色变深,平均叶面积增大,气孔密度减小,净光合速率减小。
第四步:用表。运用表格信息,结合设问,解决问题。如回答第(2)小题时,分析表中信息:弱光下,柑橘的叶色深绿、平均叶面积较大,这样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答案:(1)扩散 五碳化合物(RuBP) NADPH和ATP
(2)增加叶绿素含量 增大平均叶面积 (3)少 少 净光合速率 叶面积
3.(2017·金华高三期末)胰岛素分泌主要受血糖水平调节,也受胰岛α细胞分泌物等其他因素影响。胰岛素瘤细胞(简称INS-1细胞),具备分裂和分泌胰岛素能力。为探究不同比例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对INS-1细胞分裂和分泌胰岛素的影响,请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INS-1细胞、含不同比例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0%、10%、30%、100%)的培养液、20 mmol/L的葡萄糖溶液,显微镜,培养瓶,胰蛋白酶,血细胞计数板等。
要求与说明:胰岛素含量测定及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培养过程中不更换培养液;培养液成分变化不利于细胞生长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2)设计一份实验结果记录表。
解析:本题“探究不同比例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对INS-1细胞分裂和分泌胰岛素的影响”,则自变量为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INS-1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量和分裂的细胞数量。实验过程中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思路见答案。记录表的设计,首先必须明确自变量及分组,同时每个分组里还有多个样品,所以每个样品都要列出,然后取平均值。
答案:(1)①取INS-1细胞,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得到细胞悬浮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②取培养瓶若干个,平均分成4组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INS-1细胞、等量的不同比例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等量且适量的20 mmol/L的葡萄糖溶液。每组设置重复样品若干。③将上述四组样品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取上述四组中的培养瓶内的细胞悬浮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并记录;收集上清液,测定胰岛素含量,计算平均值并记录。④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不同比例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对INS-1细胞分裂和分泌胰岛素的影响实验记录表
溶液
胰岛素含量(μg/mL)
细胞数(个)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平均值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平均值
0%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
10%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
30%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
100%的胰岛α细胞培养上清液
题型(四)
坐标图解类
坐标图中,多以时间、位置、温度等易测量的因素为横坐标,以事物的某种性质为纵坐标,以曲线图或直方图表示事物变化及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常用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代谢、生命活动及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坐标曲线类
坐标曲线题是将坐标曲线赋予生物学含义,考查考生的理解、推理、信息转换、分析及综合运用等能力,内容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分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种群数量变化等。类型有单曲线、双曲线和多曲线等几种。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坐标曲线,获取解题信息。

1.解答坐标曲线题的思路
识图
识标
即明确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明点
即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述的生物学意义
析线
即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根据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判断出横坐标表示的量(A)与纵坐标表示的量(B)的关系。通常横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为因变量。如在一定范围内,随A的增加,B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A的增加,B逐渐减少或增加,或随A的增加,B逐渐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等。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


通过联想与图像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寻找图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分析出现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以及它们要说明的问题


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像,通过剖析图像,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用恰当、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描述图像的含义或判断所给描述的正确性
2.解答坐标曲线题的模板

[例1] 晴朗夏季,将用全素营养液培养的植株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据图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A.AD段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影响曲线BC段变缓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C.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减少
[解析] 第一步:明变量。分析该题中坐标图可知,横坐标为“时间(一昼夜24 h)”,而纵坐标为“罩内CO2浓度”,罩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点CO2浓度最高,H点最低,K点比A点低。
第二步:明联系。影响CO2浓度的因素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K点罩内CO2浓度小于A点罩内CO2浓度,少的那一部分被植物固定,所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而E点与A点罩内CO2浓度持平,则两点植物体内的有机物量相等。
第三步:找原因。转折点D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后的变化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将吸收CO2,玻璃罩内CO2浓度降低。而转折点H点正好相反。
第四步:准作答。①AD段呈上升趋势,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②BC段相对AB段上升趋势变缓,是因为凌晨温度比较低,影响了呼吸作用的强度。③FG段相对于EF段下降变缓是由于此时处于夏季中午,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只是光合作用减弱而非光合作用停止。
[答案] B

1.右图所示曲线不能表示的是(  )
A.处于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液泡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B.基因型为Aa的植株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C.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D.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中水含量的变化情况
解析:选C 处于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液泡的体积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基因型为Aa的植株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增大;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中水的含量逐渐降低。
2.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如图为进食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度变化的数据记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浓度升高是胰岛素浓度升高的直接刺激因素之一
B.孕妇的胰岛β细胞对血糖浓度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速度较快
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应及时控制糖类摄入量
解析:选B 分析正常女性和孕妇,二者的共同点是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进而导致胰岛素浓度升高,因此血糖浓度升高是胰岛素浓度升高的直接刺激因素之一;比较正常女性和孕妇的胰岛素含量变化可知,孕妇胰岛素产生的速度比正常女性慢,但是含量高,因此说明孕妇胰岛β细胞对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另一方面,由于孕妇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女性,说明孕妇血糖浓度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糖类的摄入量。
3.研究人员发现某植物的一株突变型植株,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利用该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进行探究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突变型植物和野生型植物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后,发现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第四条色素带差异明显,说明该突变型植株缺少________(填色素名称)。若以该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所得曲线称为__________。
(2)在光反应时,NADP+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碳反应形成12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可以被还原成________个三碳糖磷酸,大部分三碳糖磷酸再生成RuBP分子,以保证卡尔文循环持续稳定地进行,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运出叶绿体后大部分转变成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从图中曲线可以得出,当光强度为m时突变型植株的放氧速率比野生型植株更快,此时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也更快。当光强度大于n点时,突变型植株的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植株,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项)。
解析:(1)光合色素分离后的结果从上到下的色素及对应的颜色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以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用百分率表示)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就是该物质的吸收光谱”。(2)NADP+是氢的受体。碳反应需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3)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其产物是O2、ATP和NADPH,因此放氧速率加快的同时,NADPH和ATP的合成速率也加快。本实验结果是在外界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应该是内因,但突变型植株的叶绿素b含量小于野生型植株,因此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多少不应该是加快突变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因此此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应是RuBP的含量或酶的活性。
答案:(1)叶绿素b 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 (2)作为H+和电子的受体(或作为氢受体) 12 蔗糖 (3)NADPH和ATP 突变型植株的RuBP含量大或酶活性强。
坐标直方图类
坐标直方图又称柱形图,直方图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并以方柱的高度来表示数据大小。与高中生物相关的直方图包括:细胞和种子内物质的相对含量、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生物量以及实验数据等。与曲线图不同的是,在直方图中,横坐标并不一定在横向上有顺次关系,可能是某几个相似量或无关量的堆积。此类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审图、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题等的综合能力。

1.突破“坐标直方图”的关键
(1)搞清题目要考查的内容,对所涉及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读懂图形中不同方柱各自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再对含义相同的方柱进行横向比较。
(2)横坐标或许没有精确的数值,甚至是几个互不相干的数据无序地排列在横坐标上,此时的关键点在于方柱的高度。但是,当赋予横坐标特定意义的时间,一定要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坐标的数值至关重要,常代表因变量变化。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对不同图形进行双向的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信息。
(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直方图→坐标图”等的转换,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2.“三步”解决柱形图类试题

[例2] 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某课题组选取了甲、乙、丙、丁、戊五种矮生豌豆突变体(它们的生长速率依次递增)。实验中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分别喷施到五种突变体幼苗上,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可知(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
B.对照组的结果表明该组的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
C.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
D.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
[解析] 第一步:识图。横坐标为五种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及不同处理方式,纵坐标为高度比(具体数值)。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
第二步:析量。各柱形图的“高度”对应纵坐标上的数值,即为“点”,比较各“点”的大小关系,即可推出相应结论。
第三步:作答。分析题干可知,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种不同突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和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对照组不喷施试剂,作为空白对照,图示结果不能表明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由图可以看出,该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对矮生豌豆的生长效果不明显;由图可以看出,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
[答案] D

4.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甲(自然状态)和种群乙、丙(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调查黄杉各种群的方法是样方法
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丙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
解析:选B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自然状态下,种群甲呈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使高龄级黄杉数量减少,对低龄级黄杉生长有利;种群丙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种群呈现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5.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代表实验温度,则Y可代表某种酶的催化活性,且该酶的最适温度接近乙
B.若X代表含氧量,则Y可代表苹果细胞呼吸总强度,且保鲜苹果的最佳氧浓度接近乙
C.若X代表层析后叶绿体色素与滤液细线间的距离,则Y可代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
D.若X代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的距离,则Y可代表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色素的浓度
解析:选A 若X代表实验温度,Y代表某种酶的催化活性,则该酶的最适温度接近乙;若X代表含氧量,Y代表苹果细胞呼吸总强度,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总呼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稳定;若X代表层析后叶绿体色素与滤液细线间的距离,则Y可代表色素的含量;若X代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的距离, Y可代表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色素的浓度,则色素的浓度应该一直增加,最后保持不变。
6.以三组形态、大小、长势相似的豌豆幼苗为材料,用设施相同的塑料薄膜温室、供气的CO2钢瓶若干等进行实验,以研究不同浓度CO2对豌豆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面对该实验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避免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的变量设置应相同且适宜
B.A组幼苗可直接放入大气中,B、C组必须放在塑料薄膜温室中以控制CO2浓度
C.随着CO2浓度升高,豌豆幼苗还原糖和Rubisco酶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D.据图可知,有利于豌豆幼苗度过干旱环境的条件是较高的CO2浓度
解析:选D 实验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其中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自变量不能相同;本实验自变量为CO2浓度,而光照、温度、空气湿度等无关变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三组幼苗均应放在塑料薄膜温室中以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随着CO2浓度升高,豌豆幼苗还原糖的含量逐渐增加,Rubisco酶的活性也逐渐增加,但Rubisco酶的含量变化情况图中并未给出,故不能判断其含量变化;题图显示,随着CO2浓度升高,气孔的开度减小,可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豌豆幼苗度过干旱环境。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在选考生物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量化,在考试中,常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该题型的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解答数据计算类试题的关键
(1)熟知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公式和数量关系,如种群密度、基因频率、蛋白质中肽键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
(2)学会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如涉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式的计算,可利用物质的量的关系进行计算。
(3)学会运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解答概率问题,如计算遗传概率时常用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即无关事件概率相加,相关事件概率相乘。
2.“三步”巧解生物数据计算类试题

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6种表现型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3/16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大花瓣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100%
[解析]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AAB_(大花瓣红色)、AaB_(小花瓣红色)、AAbb(大花瓣白色)、Aabb(小花瓣白色)、aa_ _(无花瓣)5种表现型;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AAB_)占1/4(AA)×3/4(B_)=3/16;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能稳定遗传的后代有AABB、AAbb、aaBB、aabb,即4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大花瓣(AA)和无花瓣(aa)植株杂交,后代全是小花瓣,但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不一定是100%。
[答案] B

1.为了探究大蒜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某小组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不同温度下a、b值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大蒜叶片的呼吸速率,b表示大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B.在13~16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呼吸强度增强,实际光合速率不断减小
C.在16 ℃条件下,10 h光照,10 h黑暗,大蒜叶片最多增重10 mg
D.14 ℃条件下大蒜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最大
解析:选C 图甲中无光处理下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叶片质量的变化表示呼吸速率,光照处理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片质量的变化表示净光合速率,所以呼吸速率是M-(M-a)=a,净光合速率是(M+b)-(M-a)=b+a。实际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2a,由图乙可知,在13~16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a)逐渐增强,实际光合速率(b+2a)增强(在13~16 ℃分别是4、7、8、9 mg/h)。植物增重是指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即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的差值,在16 ℃条件下,大蒜叶片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分别为4 mg/h和5 mg/h,总光合速率为9 mg/h,故10 h光照,10 h黑暗,大蒜叶片最多能增加的重量为9×10-4×(10+10)=10 (mg)。实际光合速率是指总光合速率,大蒜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b+2a,题图所示温度中,在16 ℃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最大。
2.将一个用15N标记的、含1 56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在14N 溶液中复制4次,已知该DNA片段中有腺嘌呤750个,则(  )
A.复制完成后,具有14N的腺嘌呤有1 500个
B.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2 150个
C.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占1/15
D.含15N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15N
解析:选B DNA复制过程需要相关脱氧核苷酸数目的计算式为(2n—1)×起始数量,DNA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量为1 560-750=810 (个),所以复制4次,需要14N的腺嘌呤为750×15=11 250 (个),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15×810=12 150 (个)。复制4次后,共有DNA分子为16个,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含有15N的DNA分子是2个,且只有一条链含有15N,含有14N的DNA分子是16个,其中只含有14N的有14个。
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选C 设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N,则N∶50=42∶13,即N=(50×42)÷13≈161 (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13”数偏小,计算出的“161”偏大。
题型(六)
信息给予类
此类试题题干是提供解题信息的,多以文字叙述为主,有的再辅以图示或表格,题干的特点往往具有隐蔽性、启发性和迁移性;问题部分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展开的,能否解答问题,关键在于能否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以及能否将获得的信息迁移到要解答的问题中去。信息类题具有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等典型特征。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去粗存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信息给予题设问的几种常见方式
概括式
运用文字材料、示意图、曲线图、表格等反映生物学的有关现象
探究式
利用提供的材料为背景,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对某个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逻辑式
根据材料内容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
建议式
根据材料内容和知识背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或合理的建议
  2.信息给予题的答题思路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联系相关知识点,确定解题思路。
(2)对于题干较长而又没有次题干的题目,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于题干很长、信息纷杂,又有若干个次题干的题目,可先撇开题干,直接界定问题,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从次题干中直接读取有效信息,如有必要,就再浏览与设问相关的主题干的某一特定部分。
(3)将整合提炼的信息进行迁移。信息迁移分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知识迁移即考生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把已构建的知识迁移整合到新的题干情境中,再进行作答。
3.“三步”解决信息给予类试题

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原因是IAA的形成与GA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GA可促进蛋白酶的活性
B.GA可促进与其他物质结合的IAA释放出来
C.GA可降低IAA氧化酶的活性
D.GA对IAA的三条影响途径都是通过促进作用实现的
[解析] 第一步:获取信息。赤霉素(GA)在促进生长方面与生长素(IAA)具有相似的效应。
第二步:提炼信息。由图可知GA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蛋白质水解,产生色氨酸,为IAA的合成提供原料;二是促进与其他物质结合的IAA释放出来;三是降低IAA氧化酶的活性,减少IAA被氧化。由此可知,GA对IAA的三个影响途径中前两个是通过促进作用实现的,后一个是通过抑制作用实现的。
第三步:运用信息。联系教材中有关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原理,比较四个选项,选出答案。
[答案] D

1.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分子能在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的催化下水解
B.CTP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水解后的产物能作为合成DNA分子的原料
C.G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不一定伴随GTP的水解
D.UTP是尿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
解析:选B 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TP在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催化下会水解;根据题意可知,CTP与ATP的结构类似,因此CTP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水解后会得到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该物质是合成RNA的原料;G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不一定伴随GTP的水解,也可能是ATP、CTP等的水解;根据ATP的结构可知,UTP是尿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
2.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以防止毒性蛋白的产生。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
B.NMD降解机制能有效防止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的毒性蛋白的产生
C.NMD降解机制有助于人类对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防治
D.在NMD的降解机制下,突变基因仍能继续进行转录过程
解析:选C 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NMD降解机制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翻译出来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的毒性蛋白,因此NMD降解机制能有效防止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的毒性蛋白的产生;NMD降解机制不影响染色体的结构与数目;NMD降解机制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不影响转录过程。
3.胆固醇是血浆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LDL)直接影响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胆固醇。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转录,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RNA聚合酶
B.图示机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细胞对胆固醇的释放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LDL受体出现遗传缺陷可导致血浆胆固醇异常
解析:选B 图中①合成的是mRNA,所以①表示转录,转录过程必须有RNA聚合酶的参与;图示机制主要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分析图示和题干信息,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反馈调节细胞对胆固醇的释放过程;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无法进入细胞,导致血浆胆固醇异常。
课件123张PPT。
同课章节目录